余子江定睛一看,果真看到了窗台上几个红色的中华烟盒。
“我想夏艺卓应该给他提供了一些生活保障,比如说把苍融的原始股赠送给了他,让他一辈子都能衣食无忧。”陶林说。
“他在小镇上当小学保安,简直就是个扫地僧啊!”余子江最后感慨了一句。
就在余子江正转头看着陶林说话时,卞凡抽完最后一口烟,将烟杆随手扔进了旁边快满的烟灰缸里,然后一个抬头吐出白气,不经意间看到了陶林和余子江。
卞凡好像已经意识到了他们来的目的,于是缓缓摆正了身体,与陶林四目相对了起来。
他们的目光紧紧交叠在一起,仿佛是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余子江看见陶林瞳孔里的异常,他赶紧回过头去,只见卞凡一下推开椅子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出了保安亭。
“小伙子,我看你挺眼熟啊!”卞凡先是上下打量了一番余子江。
“我叫余子江,是R城第一刑侦支队的支队长,您还在局里工作的时候,我是第一支队的警员,在我师父易衷手下工作,您可能是局里开大会的时候见过我。”余子江立刻递上了自己的证件,很是热情地说道。
“我叫……”陶林刚想接过话介绍自己。
“陶林。”谁知卞凡一边低头翻看着余子江的证件,一边点头蹦出两个字。
“您果然知道我。”其实这个结果在陶林的意料之中。
“夏艺卓给我介绍过你。”卞凡一边说,一边把证件还给了余子江。
“还说如果他死了,你就是唯一一个能替他了结一切的人。”他说。
“我是跟着夏艺卓留下的华鑫酒店纵火案证据来的,他把所以证据都封在信封里,寄信地址写的都是这个小学。”陶林说。
“我们今天来,确实就是为了给一切都做个了结的。”他说。
“夏艺卓让我们来找你,一定是因为在你这里,就可以让我们还原出十年前纵火案的真相吧?”他看着卞凡的侧脸,认真地问道。
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哎老黄!”卞凡突然转过头,冲校门里一个正在晃荡的中年保安喊了一声。
那惊人猝不及防的吼声,吓得余子江和陶林一个激灵。
“我出去见个朋友,帮我看看班,周末我替你。”他喊。
“得嘞!”老黄爽快地答应下来。
“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我大意不得。”接着他重新转回头,恢复正常的音量对面前的两个年轻人抬了抬下巴。
“走吧,去拿你们想要的东西。”卞凡说罢,转身主动往余子江停在路边的车子走去。
他背着手昂着头,嘴里哼唧着小曲,步伐稍有些外八,这动作看起来,不免让人觉得他吊儿郎当。
余子江和陶林有些诧异,站在原地互相对视了一眼。
“我开车,你们在后头坐着就行。”谁知卞凡一步停在了驾驶座门边,示意余子江利索开车门。
“那麻烦前辈了。”余子江赶紧跑了上去,把车钥匙递给了卞凡。
他和陶林刚坐到后座上,就听见火机齿轮“嚓嚓”的摩擦声,卞凡嘴里叼着跟烟,低头将香烟蹭到火焰中。等烟杆前端闪出星星点点橙色的火光,他就随手把火机往副驾驶一扔,最后不顾寒风地打开车窗,打转方向盘并入了车流。
外头呼呼的风把呛人的烟灌回车里,陶林忍不住微皱了皱眉头,往另一侧的车窗挨了挨。
他这轻轻的动作立马就被驾驶座上的卞凡捕捉到了。不得不承认,卞凡离职十年,身上依旧保持着一名优秀刑警该有的敏锐性。
“尼古丁能短暂地让人精神放松,这几年我的烟瘾是越来越大。我真是佩服夏艺卓,你说这十年他不酗酒不抽烟,我也从来没见他哭过,这家伙到底怎么排解他那稀巴烂的情绪的?”卞凡说。
“不过也是,夏艺卓这种人是不能哭的。因为只要他流泪,那么在他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天就要塌了。”他笑了一声。
“但不哭不闹有什么意义呢,累了就会倒下,一个人光靠强撑能走多远?”
“尼古丁带给你的放松是治标不治本的,它最后只能给你一个黑漆漆的肺。”陶林的话直接结束了卞凡的话题。
“天才果然都不解风情啊!我想说的是尼古丁吗……”整好一个红灯,车子缓缓停下,卞凡回头看了一眼,爽快地笑了几声。
陶林缓缓低下头,他不再接更多话了,车里陷入了长长的沉默,要不是车载广播断断续续,窗外的小镇景象不断变化,还真让人有时间定格的错觉。
十分钟后,卞凡带着余子江和陶林在一个离海滩不远的平房前停下。
卞凡和他妻儿就住在这里,不过现在妻子上班孩子上学,房子里安安静静的。
他把陶林和余子江领进书房,再随手扯两张木椅让他俩在书桌前坐下,从口袋里摸索出一根新的香烟,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
卞凡的烟瘾可不是一般的大。
只见他没有立马点燃香烟,而是先转过身去,蹲在一个木柜子前翻找起来。
卞凡翻东西的速度很快,陶林甚至没看清他的动作,便看到他一下站起身来,手上捧着几个大牛皮纸盒,快步朝书桌。
“这些东西是我当年的调查报告,你们可以看看。”卞凡把几个牛皮纸盒重重地放在木桌上,然后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打火机,三下两下点燃了叼在嘴里的香烟。
陶林用手摸了摸这几个纸盒表面,当他再次抬起手掌,指尖仍然是干干净净的。
【这都是十年前的文件,可盒子表面一尘不染,可见他有多重视这案子。】陶林不由地想。
“这些年来,我时不时拿出文件看看,每次都觉得自己在读一本曲折的小说。”卞凡低头笑了一声,两根手指夹着烟杆使劲抽了几口。
余子江微皱着眉头,拿过一个文件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