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民力可用

第四十二章民力可用

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

推车转运土方。炸石头,拖铁碾,转运物资,保障后勤。

甚至有几个妇女将孩子背着在背上,用锤子在敲石头。

“她们是做什么?”李鹤指着这些女子问道。

“机宜,铺路的石子,需要大小合规,第一层夯土,第二层大石子,第三层碎石子,并不是所有石头都合用的。这些女人的丈夫父亲都在工地干活,也就给他们一个活。每人砸百斤合用的石子,给一文钱。”段元朗说道:“其实也就是给各

“殿下说了,工地管饭。”

这个时代最普通的百姓,吃饭是最大的开支。

能一家人管饭,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根据施工要求,确实需要很多碎石。这个时代也没有粉碎石头的机器,也有这种需要。

也就是来的,捡过来的都行。

在百姓看来,就是捡钱。

云南百姓太穷了。为了赚钱,他们能发挥无穷的动力。

“机宜,”方勇说道,“云南这么有钱?我才知道为什么机宜为何如此大方。”

方勇的话,让李鹤不知道该怎么接。

“我离开云南才大半年,云南就这么有钱了?”李鹤心中疑窦丛生。

他离开之前,对云南财政状况,很了解。

他的手中的情报经费都被砍了许多。

而今几个月内,居然这么大方了。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甚至他有一种更不好的预感:“殿下这样的大手大脚的花钱,如此一来,殿下手中的钱是不是更少了。我许诺出的钱,岂不是------”

一瞬间,他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

根本无心与方勇继续聊了。

“走。快点赶路。”

别过段元朗一路北上,就来到一处已经修建好大桥,这一座大桥从横跨一道山谷,节约大约一日路程,却是一座铁链桥。

每一根铁链都有碗口粗细,上面用各种铆钉螺栓,固定着铁板。人走上有一种当当的感觉。

车马畅行无阻,甚至两辆马车能够并行。

不过,桥两边都有桥楼驻守,特别要求,不允许同时上三辆马车。

即便如此,也让方勇叹为观止。

站在桥上,山风从脚下吹过,整个桥也不过是微微晃动而已。

李鹤打听了一下,整个临安到昆明线上,同样修建大小桥梁有七座之多。李鹤都不忍心去打听造价了。

只觉得,这哪里是铁链桥,分明是钱链子搭起来的桥。

“朝廷的财政会有多紧张?”李鹤内心中,分外着急。决定快马加鞭。

他在江西做的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要让虞醒知道,否则自己生死荣辱是小,坏了朝廷大事事大。

昆明,汉王宫。

“殿下,”张道宗向虞醒汇报说道:“臣从临安工地上视察的结论,今年完成从临安到永昌的道路铺设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也主要是修建桥梁。”

铺设道路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只需要一把力气而已。

而百姓其实从来不缺少力量。

农业社会除却农忙时节,劳动力都是过剩的。

很多百姓都要承担无偿的徭役。

而今给朝廷干活,还能给钱,这大大激发了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

甚至唯恐,这活计被别人抢了去,自己却干不了。

在加上,从临安到昆明,昆明到大理,大理到永昌,这道路其实并不是毫无基础的。多少年先民用脚步与车马硬生生踏出的路,南诏大理两朝,对大理为中心的交通网,也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

这都是有基础的。

这一段路程,大多都是在原本的建设基础上,进行扩宽铺设石子,能让道路承重,即便下雨,也能跑马车。

这是名副其实的马路。

但是修桥就不一样了。

修桥是一个技术活。

不管选定位置,还是设计桥梁,打造各种钢铁部件,运输到指点位置,都快不起来。

虞醒看着手中的材料,有些吃惊,说道:“这么快?有多少人参与进去?”

“大抵有十万壮丁健妇。”

“我低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虞醒暗道。

虞醒在他记忆之中,就没有见过大规模人力施工,只要大型工程都是有很多工程机械的。而且即便再简陋的机械工具,也是人力劳动的数倍,数十倍。

即便,虞醒降低了道路要求,但一想到,不管是土方也好,石头也罢,都必须人力,一下一下挖出来,虞醒就决定快不起来。

即便如此虞醒还有一些不相信。问道:“修路慢一点,没有什么。但万万不能出岔子。百姓死伤太多,我也绝不接受。”

“请殿下放心,施工到现在,有三人坠崖死,有两人被铁碾子压死。另外有五人,被碎石砸死,再没有其他伤亡了。”

这个伤亡人数,在这样大的工程之中,已经算是相当不错。这

虞醒好奇的问道:“铁碾子怎么会碾死人?”

偏振轮,这个名字大多人都记不住。都叫铁碾子,虞醒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但是他很清楚,铁碾子是无动力的。用得时候,要用人拉着才行。而且里面配重轮的转速与外面大轮子是不一样的,必须很用力才能拉得动。怎么能压死人吗?

“殿下,下陡坡的时候,有人图方便,直接推着铁碾子滚下来了。于是------”

虞醒很清楚,云南少不了陡坡。

他设计的操作规范中,是要拖着铁碾子一点点的放下来,最少十几个人拉着。

结果,还是出了这样的事情。

想想就知道,一百多斤的铁家伙,沿着山坡滚下来,那岂不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只压死两个,已经是烧高香了。

“殿下,此事是臣的监管不严,请殿下恕罪。”

“这不管先生的事。”虞醒才不会因为这一件事情问责丞相。言归正传:“预计从昆明到江头城的道路,什么时候能够修缮好?”

“殿下,臣刚刚从缅甸回来,臣以为这一段路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昆明到永昌,这一段有旧路作为支持,本身是扩建,修缮,又多经人口稠密区,可以就地雇佣百姓。让百姓在家门口干活,不用给太多钱的。故而刨除夏收,秋收时间之外,大抵今年过年之前,能够修缮完成。”

“但从永昌到江头城,就是另外的情况。”

“这些地方,山高路险很多地方,只能连走马都很艰难,这道路要重新开拓,甚至很多路段都要重新规划,开山凿石,用功数倍于之前,偏偏这些地方,地广人稀,甚至野兽横行。连一个人烟也没有。”

“想要修路,必须从后方招募民夫。那这个价格就不好说了。”

“臣以为单单过过怒江,翻越雪山这一段路,平均下来,一里路一万贯未必能下来。而且,这些事情并不是寻常民夫可以胜任的。”

虞醒心中叹息。

之前修得快,不仅仅是因为百姓用心,还有之前汉唐南诏大理多多少少有些经营。虞醒只是在此之上,进行修缮扩建而已。但是这可就不一样了。中原对滇西地区的经营,其实是在元明清三朝才开始的。

元朝两征缅甸,明朝三征麓川,后期万历年间明缅战争,更有清朝十全老人的清缅战争。清军屡攻不下的老官屯,就在江头城附近。

这一次次军事行动,都有大量的后勤修缮工作。

抗日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时候,就看见当地官道附近有石堡。这石堡中有完整一坛坛火药,就是清军预备修路之用的。

虞醒而今要修的道路,就标准而言,自然是远远不如滇缅公路的。但难度并不比滇缅公路差。原因就在这里,滇缅公路修建的时候,这附近好歹有元明清三代之经营遗留。

而虞醒面对却从来没有中原王朝大规模修建的道路。

虞醒说道:“张先生,可有什么办法?”

张道宗说道:“殿下,臣以为可派军队参与?这就方便多了。”

虞醒思索良久。

不管是开山破石,还是修建栈道,这些道路修建,都很有技术含量。寻常百姓是不行的。百姓在修缮从临安到永昌这些道路上,不过是下苦力,搬石头,转运土方。

而今,在大山之上,这样的事情就难太多了。

问题是,虞醒不能让军队参与。

战争之时,先军政治,一切为了战争。

鞑子而今不来,不代价将来不来。

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军队随时需要奔赴战场。

如果让军队参与这些苦活累活,且不说这些事情会影响军队的日常训练。

万一有了军情,如何从滇西将军队迅速调过来。

与鞑子相比,虞醒的军队数量是相当不足的。

再将这些军队派去修路,更会造成军事力量匮乏。

“军队不能动。”虞醒说道:“不过,可以组建一支新军。”

一支专门修路的军队。

云南地形决定了,想要发展,要修的路不知道有多少。

这一件事情,的确是需要考虑。

“你先回去吧,这一件事情,我来想办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