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别君去矣

第三十二章别君去矣

“汪大家今后,有什么想法吗?”李鹤的声音打破了汪元量的沉思。

汪元量原本想说,他本想在家乡隐居,了此残生。

只是这个想法,汪元量忽然说不出口了。

汪元量之所以如此,其实是一种逃避,天下局势已定,他区区一琴师。能做什么?最多隐居山林,饮茗弹琴,了此残生。

而今他却看见了一丝丝希望,似乎他微薄之力,能做些什么?

“李机宜想让我做什么?”

李鹤说道:“汪大家是聪明人。我不瞒大家,我真有一些事情想让你去做。事先说好。是非常危险的。现在退出,还来得及。一旦我开口了。只有死人才能保密。”

“汪大家应该知道,我是做什么的。”

“不就是皇城司。”汪元量混迹宫廷中,对于一些所谓的密事,也耳闻过。皇城司就是宋朝的情报机构,不过仅仅是负责都城内的事情。古代的情报机构其实没有那么厉害,也就是到了明朝,锦衣卫一度很厉害,但是明中后期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其实也就样子货。

李鹤没有否认,说道:“汪大家知道就好。”

汪元量说道:“我区区一条贱命,又有什么可顾惜的。李机宜信得过我,尽管开口。”

李鹤说道:“我需要你回大都去。”

“殿下让我主持鞑子境内的情报事务,长江以南,毫无问题,但是长江以北,特别是大都,是毫无进展。我需要在大都布点。而汪大家你的身份,太合适了。你只要回到大都为鞑子献艺,很容易在大都站稳脚跟,我今后会派人送到大都,以拜师学艺的身份,拜入你门下。我们在大都就有一个立足点。”

“但风险也同样告知你。”

“一旦被发现,你的下场就不用说了。”

“而且这个任务,我都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甚至下半辈子,都要在大都生活了。”

“汪大家你好好想想。”

“如果你现在不愿意,我还可以安排你去云南。但只能跟我做同事了。”

汪元量路上给方凤通风报信,其实也是李鹤对汪元量的考验。

如果汪元量没有这个举动,李鹤决心再观察观察。大都落子,事关重大。要不是在南方人的面孔在大都太过扎眼了。李鹤自己都准备去了。

汪元量说道:“其实,今日之后,我都是要去大都的。”

“不知道云南的事情还好。既然知道了,就一定要告诉大都的一个。”

“谁?”

“文丞相。”

李鹤脸色上顿时有几分激动,说道:“文丞相还在?”

“在。”汪元量说道:“我临行之前,使尽银子,才见了文丞相一面,还得了文丞相墨宝。鞑子对文丞相还算礼遇。没有严刑拷打,只是关了一年多了。不见天日,文丞相的身子骨有些弱了。”

李鹤说道:“看守严密吗?”

汪元量摇摇头说道:“我知道你想什么?别想了,鞑子天牢,距离皇宫不过一里路,你能打破天牢救文丞相。还不如直接刺杀忽必烈。”

汪元量起身行礼说道:“属下汪元量拜见李机宜,此去大都,机宜还有什么交代的。”

李鹤一把搀扶住,说道:“好。今后就是自家兄弟,你在大都前几年,什么都不要做,只需收集大都情报就行了。我会派人去与你接头的。”

“当有人向你请教王之焕的凉州词。你正常传授,他会说错了。是: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机宜好才情。”汪元量忍不住说道。

李鹤说道:“这是殿下私下改的。是殿下好才情才对。”

接下来数日,李鹤又对汪元量进行了紧急培训。

古代情报工作,固然没有现在间谍那么复杂,但也有很多忌讳与注意。

比如,什么样的情报更值得关注,什么样的情报不值得关注。

李鹤告诉汪元量:“其实最重要的情报,反而藏在不起眼的内容中,比如天气,粮食价格,中统钞的价格,乃至于大都衙门公布的各种告示。所以,你收集情报最佳掩护就是写日记。”

“写日记?”汪元量有些意外。

“你看过《容斋随笔》吗?”

“听过大名,无缘一见。”

“你就按照这个格式,每天记录就行,即便有人发现了,你只说是自己的癖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想也没有人会翻看你好几年的日记,去找其中违禁的东西吧?”

其实这个思想是虞醒告诉李鹤的。

因为这个时代情报传递的滞后,几乎可以肯定,当一分情报传递到云南的时候,已经过时了。

也就说一般的战役级别的情报,因为时效性的原因,根本没有丝毫价值。所以情报要关注的不是哪些机密的情报,反而是那些不机密的情报。蒙古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这些情报在前线将领分析对面将领的时候,就有的放矢的。

虞醒之前的对手,如赛典赤,汪良臣,阿里海牙,这些人都是长期与宋军作战,所以李鹤对他们很熟悉,找情报也很容易找。但是如果下一次大战的时候,忽必烈忽然调了一个西域出身的将领,从来没有在南方打过仗的将领怎么办?

就需要提前下工夫,比如元朝中统钞发行的很多情况。

这些就算不是公开,也很容易能打听到,而且整体趋势很难更改的。

这样的情报,在云南做战略判读的时候,才是最有用的。

这样的情报,也不会有什么时效性,一年如此,两年,三年大概也是一样的,因为从中统钞出生那一刻,就有那一天。这是整个元朝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的。

汪元量将这些内容死死的记下来了。

只是汪元量不知道,他这一记不仅仅给云南一分详细大都情报,也给后世留下一分非常有用的史料。

盖因汪元量唯恐有些东西,自己分析不出来,但对云南是有用的。

所以他写日记的时候,事无巨细。不吝笔墨,平均每天几千字,甚至有些关键日子,洋洋洒洒数万字。很多事情的细节,元朝史官都没有他记得清楚。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正因为这样数以百万字练笔,让汪元量笔法精炼,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汪元量悄悄的走了。

低调的去大都了。

似乎从来没有回过江南。

谢翱也准备好了。

在方凤的组织之下,李鹤提供名单中数百人大概有一半到位了。剩下一半,要么不在当地,没有找到人,要么方凤觉得,这个人心思有变。

不宜接触。

离别之时,方凤与谢翱单独谈话。

“非要如此吗?”谢翱说道。

“我老了。”方凤说道:“此去云南,艰难险阻,也不知道能不能到云南。还不如死在浦江。这不是我们商议过最好的办法。”

“那好,我留下来,助你一臂之力。”

“你留下有什么用?天下大事,死易生难,特别而今之际,就死何其易,大业何其难?我最多做到县丞,此去云南能有什么用啊?”

“倒是留在这里,成此大事,说不定青史之上,会有我一笔。”

“死得其所。正合我心。”

“倒是谢兄,你是国士之才。当效仿谢枋得,扶明君,扶摇九天上,鹏程万里。当你什么时候,能衣锦还乡,请来月泉,敬我一杯水酒。”

“月泉,自会给你回应的。”

谢翱沉默片刻,他与方凤谈过好几次了。方凤所说的方法,谢翱承认是最快让云南虞醒壮举,风传江南,更是能够粉碎忽必烈拉拢江南士大夫的办法。

只是,代价有一些大。

但是方凤之心,坚如磐石。

谢翱说不动他。

但其实,能理解老友之心。

云南能光复中原吗?

两个没有谈论过,但都觉得希望渺茫。毕竟云南一隅之地,任虞醒百战百胜,也挺进中原。

虞醒是英雄了得,但是虞醒总就会死的。等虞醒不在了,不过数十年后,估计就只能苟延残喘了。

但是即便如此,谢翱也要去云南,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要试一试,能不能创作奇迹。但是方凤老了。死之将至,实在不想折腾了。反倒是在江南,做一件大事,名震天下,纵然身死,亦让天下人知道,他方凤,不负人间走一遭。

谢翱向方凤行一礼,说道:“方兄保重,谢某别矣。”

“此去云南,不敢说必定打回来。我只能向方兄保证,我谢某,生必北方,死亦北望。”

两人说过话,方凤就送谢翱上了船,先走水路,后转陆路,要在温州出海。

“方先生,”李鹤也来送行,见谢翱离开了。“此事办妥了,我就不留在浦江了。就此别过了。”

“李机宜,何出此言?事情还不是没有办完吗?”方凤说道。

李鹤微微一愣,说道:“你说的是-----”

“对,如何应付鞑子拉拢江南士大夫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