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c第七章村政
如果十年之前,问谢枋得。李悝,商鞅这样的法家人物,什么态度?
他大概觉得这些人太过功利与刻薄,不合儒家正道。
但是而今谢枋得才明白,什么是大争之世。刀锋之下,容不得半点温情。
谢枋得不想大家其乐融融,不知道与同僚搞好关系吗?
但是不能啊。
前线堆积如山的要钱的,要粮的,跟催命一样。
谢枋得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该如何解决这么问题,他翻遍自己所有读过的书,想来想去,唯有从法家先贤那里求得智慧。
谢枋得还私下拜访过陈宜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宜中,请陈宜中指点。
陈宜中说:“你想法对国家是有利,但我担心,你异日死于刀剑之下。”
谢枋得淡然说道:“刀下游魂,釜中游鱼,早就死过一次的人,何惧生死,死于病榻,死于刀剑,又有什么区别,我只怕,我死了也不能助殿下成就大业。陈相既然决定我的做法,对国家有利,那就是我该做的事情。”
此刻谢枋得一句话,清扫了所有云南的本土势力。是比乔坚所做的严重一百倍。
乔坚仅仅是将段家满门诛杀。
而谢枋得是将云南各地上层人物都清扫一遍。
这些人是什么人?
都是地主豪强,他们固然不能反抗虞醒的兵威,但是将来云南本土势力定然与这些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将来,云南本土势力与谢枋得是不死不休的。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等谢枋得想退下来的时候,恐怕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的。
谢枋得没有给自己留半点后路。
虞醒陷入沉思中。
他自然看出谢枋得的决然。但是同时,也看出来,谢枋得大清洗,为将来从南宋而来的士子留位子的想法。只是他是与虞醒瓜分了这些权力。
虞醒从军中抽调很多不能再战的将士,补充各地当吏员。巩固了虞醒的统治。
仅仅为了区区钱财,虞醒不会人下狠手的。
但是这不仅仅是钱财的问题。
而是虞醒对云南统治的问题。
“工业化是一个系统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是支撑不起工业化,哪怕是初步的工业化。工业固然能赚钱,但是要支撑整个云南的摊子,恐怕各方面都是捉襟见肘。特别是教育经费。恐怕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农村农业,关系到人口,粮食。决计不可拱手让人。”
此刻,虞醒内心中已经暗自点头。
同意谢枋得对云南本土势力的清洗。
不是因为财政问题,而是他们挡了虞醒的路。
“不够。”虞醒说道:“仅仅这个理由是不够的。”
谢枋得听出了虞醒的言外之意,虞醒并没有否定谢枋得的想法,说道:“殿下的意思是?”
“你对农村是什么想法?”
谢枋得沉思片刻说道:“以臣之见,莫过保甲法。”
“王安石的保甲法?”
“正是。以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富民任之。”
虞醒沉默片刻,说道:“不够。你要的竭尽云南民力物力,恐怕是做不到的。”
“殿下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简单,每一个县都必须做到这几件事情,征丁。不管不是征兵,还是征召民夫。征粮,不管是粮食还是其余赋税。教育,云南脱离中原数百年,如果不加以教化,恐怕将来自认蛮夷。农事,不管是水利,还是推广良种等事。”
“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这个县令就是合格的。”
“但谢相觉得,应该怎么去做?”
“难道是坐在县衙里,让吏员们每一个村子赶狗撵鸡?”
虞醒很清楚南宋吏员是什么样子,更明白,鞑子底层管理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南宋吏员只是有种种问题。尚能发挥出力一些能力。
而鞑子的基层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发挥的都是副作用。
而这两种都不是虞醒所想要的。
近代国家之能能完爆古代国家,就是治理能力上更精细化。
而且,云南的现实需要也在这里。
毕竟将有限的地盘,爆发出更多的国力,支持与鞑子长期对峙,乃至于反攻。就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决计不能将管理层次仅仅停留在县一级,决计不能皇权不下县。
谢枋得其实也明白这一点。
对云南本土派的打击,本质上也就是扫清障碍。
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殿下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县政下县。搞村政。一村之内,征税,征粮,教育,农事,这四件事情抓起来。”
谢枋得沉思了好一阵子。
这一件事情,如果在江南,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甚至不会去想。
原因很简单,大宋数百年,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地方一个村子都是一家地主的。或者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家族的。后者还好,但是前者,这个村长,或者保正,到底是朝廷的人,还是大家族的管事?
而这个大家族,在朝廷上是有人的。
这一件事情,根本做不成。也做不了。
但是在云南却能做成了。
原因很简单,虞醒与谢枋得本质上是外来户。
虞醒根基在汉军。而汉军上层军官,大多数来自四川与滇东北。他们对云南很多地方没有太多利益牵扯。
谢枋得更不用说了。大量从江南投奔过来的士子等着谢枋得安排的。
特别是阿里海牙全军覆没,更是震动天下。今后不知道有多少士子回投奔云南。
这些人对云南本土派下手的时候,可没有半点温情。
谢枋得对张道宗下手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正是这种毫无利益关系,改革的时候,才能毫无顾忌。
“殿下,云南七府,一百多县。这就需要很多人员了。如果再加上村政,我估计需要的人员更多,最少要数万吏员了。如此一来,云南一地,要养活的人员,就有近二十万。”
“如此一来,财政压力更大了。”
“我即便清理了这些人,也不过暂时堵住财政上的缺口。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云南财政根本不可能自给。”
宋朝政治体制继承五代。
五代为了养兵,对民间压榨是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没有朱元璋那种限制官僚集团的想法。
但是,谢枋得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政府无限扩张自己的权力,在财政上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从北宋开始,宋朝很多大儒都提倡乡约,也就是一种村民自治体系。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种基础管理有太多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免役法。
原因就是,之前大宋朝廷让百姓免费给朝廷干活。号称衙前役,而服役者无不倾家荡产。王安石让百姓交免役钱,朝廷出钱雇佣吏员。这其实就是后世明清吏员来历。
但是这些吏员就没有问题了吗?
有问题。
朝廷一旦缺钱,最下层的吏员待遇最不容易保证的。就好像现在,公务员裁员一样。上层的时候裁不动,裁一个户部尚书看看?而下层的吏员最容易裁的。
于是吏员工资常常不足。
最后发展成为吏员的灰色收入代替正常收入,甚至被认为是常理。
朱元璋不允许县官随意下乡,限制县令的权力。其实也是出于爱民之心。
朱元璋发现,不管与其这样,不如朝廷不管,这样百姓总好过一点吧。
这个想法,并不是朱元璋才有的。宋代很多大儒都有,搞乡约,本质上搞村民自治。甚至到现在村民委员会,本质上也是一样的东西。
谢枋得还仅仅说了财政的问题,还没有说其他问题的。
朝廷直接管理到百姓每一个人。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缺少了缓冲地带。一旦上面决策失误,
甚至让一地百姓直接揭杆而起。
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这些话,不好直说。
毕竟,这个体系建成之后,直接增加的是谁的权利?
是政事堂的权力。
谁又能拒绝的了自己权力的增加?
虞醒说道:“财政上的事情,我来解决。你只说能不能做吧。”
这些东西,有些虞醒知道。有些虞醒不知道。
但是不管知道与不知道,这些事情他都需要做。
发展工业,本质上就是要抽调农村的人力物力,增加在工业项目上的。
这就需要对农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大量的工人,工人的口粮,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等,很多都是要从农业上来。不进行细致的管理,很容易出大问题的。
特别是在工业爆炸性增长的时候。
苏联与本朝工业化初期,都遇见了一些农村农业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巧合。
至于财政上的问题,虞醒相信,只要机器开始运转,金币就开始叮当作响了。足以弥补这上面的财政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