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亲人

第二十一章亲人

赵文还年轻,作为文天祥的门人。

他闭上眼睛都是死去的同袍,摇摇头说道:“臣静不下心做学问。”

“去政事堂,让谢相安排吧。”

“是。”

虞醒与这些人一一谈过。有的在西南大学中,更多都去了政事堂。

这也是大多数时代的现实。

用心学术的人都是少数的。

更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求道录》到底意味着什么?

虞醒,陈宜中,许月卿为开端。西南学派,也就科学一脉的雏形已经诞生了。只有有心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多人,只有数年十数年后,蓦然回首。看到眼前天翻地覆的变化,才知道,那年那日,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一群人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

是最后才与虞醒说话了。

是一个大概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看着虞醒的样子,叹息一声,说道:“小十三,没有想到,你真的是你?”

虞醒看这个人有些熟悉,忽然觉得,他之所以熟悉,并不是见过这个人。而是这个人长大像他自己。

每天洗脸都能看见自己的那一张脸。

“你是?”

“你大概不记得我了。我是虞汲,你二哥。”

“二哥?”

虞醒隐隐约约有印象。

如果在虞家内部排行,他的确是行十三。

但是这个二哥的确是没有印象。

虞汲却对虞醒印象深刻。

他其实只是见过虞醒一次而已。

虞允文之后,虞家早就分房了。虞汲早年中了进士,一直在江南。与留在四川老家的虞醒一脉疏远了。虞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回家葬父祭祖,倒是见了虞醒一面。

那时候的虞醒傻傻的。

但是形貌却是记住了。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小十年没有见。当年虞家傻小子。已经成为一方之主了。

“你如果不认识我。去请王四哥吧。当年我记得,我去你家,是王四哥接待的。”

虞醒已经信了大半。

王四端已经贵为枢密使了。

四哥这个称谓,已经很少有人叫了。

等闲人是不知道的。

此人能如此轻松说出来,应该是有底气的。

虞醒说道:“二哥,你怎么在这里?”

“来投奔你啊。”虞汲说道:“小十三出息了,二哥我今后就靠你了。”

其实虞汲是受了池鱼之殃。

虞汲在宋亡之后,弃官不做。本来隐居在江西,日子虽然清苦,但还算平安。

乱世之中,平安就是最大的奢望了。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

忽必烈一声令下,各地都在找虞允文的后裔。

虞汲得到风声,立即带着家小到处躲藏。最后终于打听到了虞醒的消息。这才万里迢迢来云南。

除却云南,天下之大,已经没有虞汲藏身之地了。

虞醒带着虞汲以及虞汲的妻子杨氏,儿子虞集,虞盘。一并来到府中。

王四端来了,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虞二郎。

确定了虞汲的身份。

虞醒摆酒设宴。

分内外两处。

内院中,张云卿,奢宝儿挺着大肚子出来作陪。

杨氏也是体贴。

也没有喝酒,只是说说话。

杨氏将虞家各方亲戚说给张云卿,虞家好几房,而今也只有虞醒与虞汲两房,其他都没有消息。

说起来,让人不胜唏嘘。

“还好,二哥来帮相公了。”张云卿拉着杨氏的手里。“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家里的人都不好办。我也知道外面人都说我张家如何?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是当时不是实在没有人用吗?”

“定然亏待不了二哥的。”

杨氏说道:“万万不可如此说,而今汉王殿下自立一国,万事讲个体统。不可乱了章程。”

杨氏仅仅说不可乱了章程。却没有说不要做这一件事情。

外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王四端作为陪客,忍不住说道:“公子,虞二郎来了正好。我一直觉得有一个位置,让二郎坐正好,就是昆明知府。”

“这个位置,太过重要了。”

“公子,你不出去带兵,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旦你出去带兵。很多事情都不好说了。”

虞醒心中一顿。

他对虞汲的看法与其他人看法不一样。

他对虞汲实在没有印象,也对虞家没有什么归属感。

但是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家族从来都是自己人。

王四端从来是以虞家家将自居的。所以对虞汲过来最为高兴。

虞醒虽然广建威信,但是虞班底中,有大量张家人参与其中。张云卿有举足轻重的力量。王四端倒不是怀疑张云卿什么的。但是而今虞醒麾下第一名门,不是虞。而是张,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昆明知府何等重要。

而今昆明知府空置。

由政事堂直接管理昆明府。

虞醒看向虞汲,说道:“二哥,你觉得如何?”

“二哥,跟你说实话。”虞汲说道:“我来云南,自然是想做一些事情的。毕竟我们是一家人。不过,到底做什么,就要听你的了。你现在才是我虞家的一家之主。”

“说实话,这几年东躲西藏,我也累了。休息一段时间也行。”

虞醒说道:“那今日,且饮酒。其他的事情,来日再说。”

昆明知府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昆明知府乃是虞醒未来规划的工业城市。将来昆明知府掌控的资源,恐怕不下于政事堂一个丞相。

甚至在关键时刻,昆明知府能做的事情,要比政事堂一个丞相多太多了。

王四端的担心,绝非空穴来风。

今后但凡需要虞醒出征的时候,昆明作为后放老巢。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才令人欲哭无泪。

只是虞汲固然是亲人。但是虞醒可不会仅仅因为姓虞,就对虞汲有多少信任。

昆明知府这个位置,也是需要能力的。

虞醒要再观察观察。

*******

汉王府。

虞醒召集各位丞相议事。

“殿下,元江知府龙则溪上报,第一批粮食已经与安南方面顺利交接了。”谢枋得汇报道。

虞醒也松了一口气,“按照原来的计划,准备平抑粮价吧。”

粮价从来是季节性波动的。

越是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价格越高。

同样的问题,在秋收后,粮价高一点,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百姓刚刚收获都有存粮,反而能让百姓卖一个好价钱。所以虞醒提高价格从民间征收粮食。问题也不大。

但是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庭都要断炊了。

很可能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将粮价打下去。

这五十万石粮食。就是用来做这个的。

而且很多也都知道,市场价格有时候更多是信心,有足够的信心在,有五十万石粮食压舱,很多时候反而用不了多少。再加上五月第一季粮食开始收,粮食危机也就算是渡过了。

“殿下。这是臣重新绘制的滇池水利图。”张道宗说道:“按殿下的要求重新绘制。需要动用十万之众,期年之功。修滇池上游六条干流,并于滇池下游修一道堤坝。用以调节滇池水位。”

“别的都好,只是,花费太大了一些。”

虞醒接过《滇池水利图》,细细端详了一会儿。

这已经是滇池水利图的第二稿了。

张道宗的第一稿,在虞醒心目中太小家子气了。

仅仅是疏通滇池海口。

滇池海口,就是滇池出水口。

从而减少滇池内涝。让滇池水位下降。从而扩充万顷水浇地。都是滇池水位退下,裸露出的湖底土地。自然是一等一的好地。

这其实也是元朝修建水利的思路。

元朝修建水利工程,是考古型修缮。但凡这个地方有汉唐宋遗留下的水利工程遗址,将其修缮就行了。

甚至形成一套理论。

认为古人修建的已经够好了。现在我们修缮这些河渠,其利十倍。而自己新开河渠,就是自不量力。

其实元朝并非没有修建河渠的工程能力。郭守敬也是一等一的水利上大行家,为大都城规划了水利系统。

本质上,是元朝治理混乱。

从上到下,对经营汉地缺乏积极性。

他们不愿意去研究,如何兴建水利。最多修一些汉唐旧渠。

上面没有兴趣,官僚们更加没有积极性了。

在这种环境下,张道宗也免不了受影响。

他之前规划的水利工程,本质上耗费并不多。

因为耗费太多,根本不可能被通过。

被虞醒打回去之后。而今第二版,可以成为滇池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了。

上溯到滇池上游几条河的治理,与引水灌溉。

这一处大坝。

并不是人工修建的。而是天然石坝。

滇池水出海口进入螳螂川,从螳螂川北上汇入金沙江中。

而这一道天然石坝,就在螳螂川上。

一道道石坝横隔在螳螂川上,拦截住螳螂川水流。

这不利于航向,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修建堤坝,却是比较简单。

而虞醒更是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在这里修建水电站。

虞醒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后世中国第一处水电站。但是他一看这地形,是地势,就决定不修建水电站太可惜。几乎是老天爷已经修好,只差配一个发电机组了。

「求月票,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