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朱元璋(七)

“哦?张家小子,你倒是颇有胆量呀!恩,虎父无犬子,张赫这个航海侯,朕封的没错!”朱元璋笑着看向张荣说道。

“不过,这海战之事,还不是你这黄毛小子想想就行的。”朱元璋微笑着沉声说道。

“兵部,可有建议?”朱元璋的眼神又看向了旁边的兵部侍郎李镛。

“禀圣上,如今海国公已去,我大明擅海战之人,实当首推航海侯张赫!”李镛想了想回答道。

“嗯,看来也只有如此了。传旨兵部、工部,即刻起,督造海船,训练水军,整备军器,以待清剿海寇。此事由航海侯张赫主理,军器局大使唐文郎协理!”朱元璋吩咐道。

“另外,派人联络翁州、琉球王氏,及其他愿降海民,朕念他们是我中国遗民,若有意归附我大明,我大明准他们从市舶司持凭贩货,另赏他们个千户当当。我水军也会与其共缴海寇,确保航路平安,但其必须保证世代守我海疆,护我大明不收倭寇袭扰。”朱元璋继续说道。

明朝的勋贵们虽然都是皇帝心腹,但是平时是没有什么具体职务的,只要一到有具体任务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空降成为主要负责人。这种动态项目制的管理方式,成为了明初制衡各部与勋贵之间平衡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今非常多的企业喜欢使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一个优点,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优点便是无论是勋贵还是六部、五军都督府,都不能真正地完全掌管一方事务,相互之间均有制衡。缺点就是,空降的勋贵如果是个草包,那么外行管理内行的可怕性,现代的社畜们应该都深有体会。

在明初,基本上每一个勋贵均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草包,所以这种模式在明初的时候非常有效。但是到了明中期,战事颇少,嗣得爵位的勋贵们逐渐成为了豪门贵公,许多都是些酒囊饭袋,难堪大用,这也就使得这种充满智慧的管理体系逐渐崩溃,朝廷的权势开始向更有管理经验的文官集团,和更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集团集中。

“臣代家父,领旨!”张荣跪在地上,重重一拜。这小子平常看着憨厚,如今却展现出了一个武将子弟应有的霸气,他那黝黑的脸上,一双漆黑的双眸,如今闪烁着火一般地光芒。

“微臣,领旨!”唐文郎也跪下拜道,没办法,这事儿他还真得帮帮忙,毕竟这震天雷啥的威力太大,若是让张荣他们随便玩,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危险。

“好,不过你二人记得,我朝虽战事久停,但是依然强敌环伺,朕没多少兵给你们,你们自己想办法,莫要烦朕!”朱元璋笑呵呵地给唐文郎和张荣抛出一颗重磅炸弹。

唐文郎瞬间无语,嘴巴大大地张开,久久不能合上。你一个董事长让我们搞大项目,然后告诉我们没人缺预算?还让我们自己想办法?你丫不穿越到21世纪当资本家,真是亏了你的才华了。唐文郎腹诽道。

“臣定当不负圣命!”张荣似乎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然拜道。

“圣……”唐文郎刚要说话,便被朱元璋打断了。

“海寇之事已必。兵部、后军,朕还有一事,更为重要。”朱元璋没有看唐文郎一脸无语的表情,而是直接说道。

红衣大佬中唯一一个一言未发的人,前跨一步走到兵部侍郎李镛旁边,一同拱手一拜。

此人身形略显瘦弱,若不是他听命向前,唐文郎决计想不到这人会是个武将,还是后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正二品的武将。陈文原本是元朝的万户,归顺朱元璋后颇受重用,南征北战之下,也立下了不少功勋,但这在功臣辈出的明初,并没有什么让人值得记住的。但是其最值得让人记住的,则是他在明朝武将中,竟然是以孝闻名,洪武十七年去世,追赠东海候,谥孝勇。要知道,整个明朝中,谥为孝的,仅仅就这么一个人而已。

“朕欲征北元!”朱元璋简单的四个字,瞬间犹如重锤一般,击在了几位大佬的头顶。

自从克大都建大明之后,明朝曾数次组织北征,第一次是洪武三年,第二次是洪武五年,到了如今的洪武十三年,已经有八年没有全方面的北征了。

虽然最近一次出征很近,洪武十三年二月,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上万人在和林屯扎,怀疑有南侵动向。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沐英行军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侦察到脱火赤已经到了乃路(今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于是沐英急行军七昼夜,渡过黄河,经宁夏翻过贺兰山进行突袭;在距离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别从各个方向乘夜合围攻袭。脱火赤、爱足等遭突然袭击,未经激烈抵抗就被明军俘虏南下。

但这次被历史上称为第三次北征的战事,无论是从起因还是战斗,都属于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于明朝来说,虽然战果显赫,但实在算不上是征伐。

如今朱元璋如此慎重地与各位大佬商讨,尤其在提到北征的时候,点名的是后军都督府,各位大佬知道,真正的战争,要开始了。

朱元璋让宦官取出职方司制的舆图,看了一眼,这图虽然没有唐文郎画的轮廓清晰,但是诸城诸地均在,确实比唐文郎的详细许多。.

“此次北征,朕欲以北平为营,派斥候出塞,探敌虚实,若有埋伏,则诱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击之;若无埋伏,即以精兵直捣其营。兵分三路,左路北上,取高州等地,中路直捣北元腹地,右路嘛,朕要出辽北,灭了纳哈出!”朱元璋指着舆图上的点,狠狠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