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物产

“真的?”张荣似乎再一次呆住了。“你是说,那亩产两三千斤的粮食,也是真的?”

“千真万确。”唐文郎说道。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瓜,叫做金瓜,更是一个瓜便可以重数十斤,房前屋后都可栽种,最是饱腹。”唐文郎不断地加码道。

不要小瞧了南瓜,这东西虽然算不上是粮食,但是由于它不占用农田,也无需照料,单个产量极大,平时便种在小院中用架子架起,现代亩产能到万斤,在青黄不接或者饥年的时候,能发挥极大的用处。

“可是……可是……若是真有那样一个地方,为何我们从未听说,也从未见过那里来的人呢?”张荣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那里孤悬海外,陆上并不可达,唯独用船。但是当地土人并未开化,所以未能离开那里。”唐文郎说道。

事实上,玛雅等印第安人国度虽然在数学、天文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但是他们可能点错了科技树,在青铜器时代放弃了冶炼工艺的发展,没有发展向铁器时代,而是专注于石器方面的发展。没有青铜器与铁器,同样也没有马,使得印第安人缺乏足够的战斗力,食物难以获取,文明难以扩大,最后被欧洲人封进了历史的尘埃。

“这么说,如果我们到了那里,便能得到那种亩产两三千斤的粮食了?”张荣依然惦记着他的粮食。

“不仅仅是粮食,那里遍地是黄金与白银,还有非常多的铜矿。”唐文郎甩出了王炸,黄金的诱惑,可不是谁都能抵御得住的。

“黄,黄金!”张荣一下子就愣住了。

如果是现代人,听到对方这么一忽悠,基本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下载反诈APP,但是对于明朝的张荣来说,唐文郎说的虽然匪夷所思,但若是真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如今海禁,有能力去到那个地方的,整个大明也就他们航海侯与海国公两家了。海国公吴祯去年刚刚去世,所以他们家如今都在守孝,不可能出海。那么,有能力的,也就剩下自己一家了。

“文,文郎兄,可否将那图再画一遍?”张荣兴奋的嘴唇都有些颤抖了。

“当然可以,永辉兄可是有意啦?”唐文郎笑着,鱼似乎上钩了!

“有意,当然有意,不过,此事颇大,我需与家父共同商议才可。”张荣急忙说道。

“那是当然,我这就给永辉兄画图!不过,若是你们真的打算去那里,我还有几样东西,需要你们带回来的。”唐文郎爽朗地笑道,终于有人要帮自己把这重要的事情完成啦!

“文郎兄快说,我定赴全力!”张荣急忙说道。

“第一种作物,当地土人多有栽种,颜色有绿有红,有些形状颇似笔头,味道最是辛辣,这东西,一定有多少模样的种子就带回来多少!”

唐文郎可太想要将辣椒带回来了,这种东西可是奠定了中国菜品五味关键的东西呀,如今用的茱萸,味道实在是太杂了,不仅是唐文郎,也没多少人喜欢吃。

“第二种作物,当地土人多用来做成饮子祭祀,味道苦涩,当地人多用香料等掩盖,这也是尽量要带回来种子或树苗的。”

唐文郎第二种想要带回来的东西,就是可可。这种东西虽然味道苦涩,但是由于富含油脂与蛋白质,所以营养成分相较于咖啡与茶来说更高,同时味道也更为醇厚,不仅可以作为药用,更是难得的甜品,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都贵若黄金。

更重要的是,这种热带植物可以在中国南部广袤的热带雨林中栽种,让朝廷视作蛮荒的云南等地多了经济价值,同时,也让安南变为朝廷值得重视的热土。

“第三种作物,当地土人也有栽种,有的大如瓜锤,有的小似鸽蛋,颜色橙黄,味道酸甜多汁,此物,也尽量要多带些回来。”

这第三种作物便是番茄了,印第安人其实很早便驯化了野生的番茄,但是大多数的番茄都是黄色的,直到欧洲人将它带回了欧洲后,才逐渐出现了红色的品种,至今欧洲还有很多地方售卖的番茄采用原始的品种,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红彤彤的番茄并不相同。

“第四种,并非食物,而是棉。这种棉与我大明种的颇为相似,你们略找便能找到。这种棉,一定将种子大量带回!若是有海岛上产的棉,更要带回来种子。”

虽然棉花很早便在中国种植使用了,但是中国种植的一直都是亚棉,这种棉花的纤维较短,虽然可以满足家庭织布等的使用,但是如果到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上,亚棉的质量就远远比不上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陆地棉与海岛棉了。直至今日,海岛棉等依然是高品质棉花的象征。

“第五种,更为关键,此物叶子颇大,当地土人多点燃而吸其烟,此物,你们莫要效仿,但是一定要带回大明栽种。”

烟草,永远逃不过的事情,虽然现在大多数人痛斥烟草对于身体的危害,但是也不可否定,烟草成为了中国税收最稳定的来源之一。唐文郎无论是前生还是今世,都不抽烟,也不打算抽烟,但是一旦向东南亚、阿拉伯世界甚至欧洲的航线打通,烟草将成为大明的聚宝盆。在宗教至上的欧洲及中东地区,烟草带来的奇妙感觉无与伦比。至于鸦片,为了不祸害到自己,还是先缓一缓吧。

“第六种,最为关键。若是在当地看见有土人玩一种白色或者灰色的小球,颇有弹性,掷于地上可以弹起,那就一定要找到这东西的出处,是一种高大的树木,隔开树木的外皮,可以留出白色的汁液。这种树可能在海岸边找不到,如果你们回来之前还没有找到,我希望你们至少留一个百人队,向东走走找到,这种树于我,于我大明,都至关重要。”唐文郎最后非常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