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阿刺奇

宿迁换的船夫在清河口体现出了重要性,整个清河口因为水流湍急,行船非常危险,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

只见船夫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熟练地指挥着船员与纤夫,几经调整船的方向,终于顺利将三艘船渡过了黄河,快速地驶向了白马湖。

此时的白马湖已然是湖天一色碧波荡漾,湖边垂柳远看已然嫩黄,一片春意盎然的模样。与之前的渡过黄河的激荡不同,唐文郎望着远处的一片春色,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黄河夺淮入海后,原本的淮河便没了入海口,也使得洪泽湖水位大涨,附近许多原本的小塘与沼泽形成了一个个如珍珠般穿在一起的湖泊,引得常有文人骚客来此游览。

却不知,这些突然冒出来的水泽常年泛滥,也给附近的农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是没有办法,直到今天,人力依然难以与大自然相抗衡。

船队在经过宝应、范光湖后终于在高邮城边靠了岸,沿着城墙转进小河道,在盂城驿的码头上停了下来。

连日的赶路让大家都面露疲态,虽然在船上都可以休息,但这些亲卫大多都是马上的战士,在船上真的比杀人还要难受。

魏国公应该也是怕自己精神面貌不好,影响朱元璋的感官,所以便许大家在这里休整一天。

第二日,巳时未到,唐文郎便走出了盂城驿的大门。

大多数亲卫都选择了在驿站中休息,母亲也想休息。只有来自现代的唐文郎对高邮城充满了好奇,这是一路以来,自己第一个能游览的大城,如此真实的明代景点,在现代的门票怎么着也得好几百块吧!

现代的时候,唐文郎也来过高邮,到过盂城驿,还做了一期关于盂城驿的视频,介绍了这个直到21世纪依然保存完好的明代驿站。

回头望一望,现在这个盂城驿刚刚建好不久,还没有经历过后来多次的重建,规模上较后世小了点,也没有后世那么充满沧桑的韵味。

真是变化无常呀。

盂城驿建在高邮城的南门望云门外,出了盂城驿的大门,便是一条繁华的街市,直抵望云门下。

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必经之道的高邮,自宋朝起就是商旅齐聚之地,这街市上的繁华,纵使是来自后世的唐文郎,也由不得赞叹,虽不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梁一般摩肩接踵,但也算是往来如云,熙熙攘攘了。

唐文郎乐在其中,走走停停,一直从南门入了城,随后便在城中闲逛了起来,这种全景沉浸式明代古城体验,实在是不与外人道也。

走的累了,唐文郎便想找一家茶馆歇歇脚,尝尝这里的糕点,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袭来,让自己的精神一震。

瞪大了双眼,循着香味,唐文郎双脚愈发的焦急,最后几乎是跑步一般,来到了一家挂着酒幡的小店门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复一下激动地心情,缓慢地向店内走去。

“客官买酒吗?”店里卖酒的中年人赶忙招呼道。

“我是寻着酒香过来的,您这是在做什么酒吗?”

“巧了客官,我家店里正烧着阿刺奇呢!客人要尝尝吗?我家的阿刺奇用的可都是好酒,不似其他家,用的是劣酒、酸酒。我家还有葡萄和枣做的烧酒,北地喜欢喝,味道各有妙处”

“阿刺奇?”唐文郎疑惑道,这气味明明是白酒味呀!

“哦,就是烧酒、酒露!”卖酒的中年人见唐文郎有疑惑,看见他身上穿着北方的皮裘,赶忙说道。

这阿刺奇是元朝的说法,源自阿拉伯语。虽然中国在唐朝的时候便出现了剑南烧等酒名,但是实际上,这类的酒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度数比较高的黄酒。到了元朝的时候,征战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好酒,将阿拉伯的蒸馏酒技术带到了中国,中国至此才出现了真正的蒸馏酒。

“哦?可否让我尝一尝?”唐文郎听到烧酒的名字,便确定了,这阿刺奇就是后世的白酒。

“这里有蒸好的,您尝尝!不过要让客人知道,我家这酒可烈,客人可要慢些喝。”那中年人从一个坛子中舀出来半瓷杯的酒,递给了唐文郎。看着杯中澄清无色的液体,唐文郎一阵恍惚。

嗯,难道穿越小说中必备的制酒,就这么废了?

闻了闻香气,并不是很浓郁,看来之前自己闻到的酒香仅仅是因为刚刚烧出的原因。

浅浅地尝了一口,入口有些辛辣,但香味并不是很足,入喉的时候稍有些温热,但绝对和现代的白酒没法比。又尝了一口,恩,没了浓厚的香气,度数估计也只有三十度左右,倒是有些像东边半岛上的竹炭烧酒,差评。

看着唐文郎不一会儿就将杯中酒喝尽,中年人似乎有些惊讶,道:“客人好酒量!若是旁的人第一次喝了小店的酒,怕是没有一个像客官这般镇定自若的。”

唐文郎摇了摇头,这酒的问题很大呀。

首先,肯定是用的液态法做的白酒,这里和现代的液态法不同,是用已经酿好的黄酒进行蒸馏,但这也是最早烧酒的形态,但黄酒中溶解的芳香类物质本来浓度就较低,蒸馏后的香味远远小于固态蒸馏的白酒,更像是酒精兑水般。

其次,这酒的度数不足,明显是蒸馏方式有问题,而且酒头与酒尾并未完全去除。

最后,这酒用的应该是米曲,也就是小曲,曲香味不浓,并不适合做白酒。当然大曲的制作也归功于蒸馏酒,未来白酒的绝大部分江山都是被大曲酒占领的。

但是唐文郎清楚的记得,自己在做白酒科普的时候提到过《本草纲目》中曾经描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在李时珍的描述中,固态法白酒应该已经实现。不过李时珍是嘉靖朝的人,距现在还有一百多年,他说的“近时”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

有空间就是有机会嘛!

虽然看似做白酒的这条路被堵上了,但是唐文郎觉得对自己并非不是好事,以自己科普博主的能力,仅仅知道技术路线,但是并不知道技术细节,想要做好白酒,并没有那么容易。既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蒸馏酒工艺,只要找到合适的匠人,那将液态法变固态法不是轻而易举的吗?..

又是一个技术优势呀,但是去哪里寻找会制酒做曲的匠人呢,看来还是要到京城再说,大不了自己上手试试呗!

中年人茫然不知,就在刚刚,身旁的小哥竟然满心里想着的不是这酒如何,而是想着要抢他的生意,他自己还在一旁端着酒杯陪着笑脸。

“你这酒,香气有些不足呀!”唐文郎只想找个理由打发掉中年人。不料中年人却说道:“一看小哥就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物,小店这酒在这高邮可是独一份,无人不说香烈,客官却不惧酒烈,看客官的穿着,相必是北地来的,要不尝尝我家的葡萄露?不较那北平城的差!”

“葡萄露?”唐文郎想了想,这不就是后世的白兰地吗?自己也尝过不少,这东西不用大曲,味道变化应该也不大吧。

最终,抵不过中年人的推荐,唐文郎还是花了100文买了一小坛葡萄露。实际上这就是葡萄酒蒸馏后得到的蒸馏酒,度数不高,也没有像法国白兰地一样入桶窖藏,所以味道上较白兰地差了很多,但是如果自己不以白酒来要求它,口感整体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