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修道之真

夜不归的师尊丘山真人一直认为修道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

他认为修道,一开始人们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延年益寿,达到所谓的“仙”的境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人们的目标产生了变化,最朴素的仙道文化遭受到了强列的冲击。

人们朴素的仙道观念,转变为一种对于神通、法术的追求。

传统的修仙方式已不能满足修道之士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法术修炼,成为了大多数人修炼的目标。

而丘山真人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朴素的修道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天机一决”等话语表明了“道”的朴素,但是,作为修道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因为“一决天机”需要有深厚的学识来理解。

否则,就是给了修道者道法真诀,他仍然不知,甚至会怀中抱着真诀,口中感叹是旁门法假。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朴素的道法呢?人们不得不探寻道教功修的真谛。

许多年来,人们的修道方法就是内丹术。

记得曾经有修道者说内丹术不如他的地仙术好,丘山真人却不敢苟同。

众人都知道,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内丹术是道门先辈智慧的结晶,不能因为修道者的修炼成就,作为仙术的衡量标准。

内丹术作为千余年来道门修炼学的最高峰,是有着身后的修练养生经验作为依据的。

首先,道门的内丹术在道学的层面上,对道门的修炼进行了本质性的阐释。而这个本质性的阐释,使得人们在修行的途中少了诸多疑惑,为修炼者铺平了道路。

其次,作为道门最古老的修炼方法,它最注重传承问题,如果没有师道传承,即使得到了全套修炼方法,也属枉然。

但是,内丹术,作为升仙之捷径,针对传承问题,反而更加的宽松,不管师传如何,只要修道者拥有真诀,能笃信道法,刻苦修行,便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但是,为什么有修道者会说内丹术不好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功效。

是不是真的内丹术的功效不如古仙之术?

不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多数修道者中,许多人忘记了那种灵魂深处的亘古传承的朴素。

太上老君曾揭示修道之途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修道本就是一种自然而然之事情,但是大多数人修道,确实是为了修道而修道。

莫为修道而修道,

修道本是自然成,

若能通晓修道事,

衣食住行在其中。

许多求道者,抱着金碗去求道,还说别人道门保守。由于修道功法太易得到,导致许多修道者今天练这个功,明天练那个功,不能专心而一,不将道法当成珍贵的东西。

更有许多修道者,只看不练,历代丹经,由于门径不同,其中名词,术语自然有所差别,更由于派别传承,导致功法的发展方向不同,所以,许多修道者拘泥于“理法不通”,而不能刻苦修炼,从而好高骛远。

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所谓的神功道术,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置之不理,不屑一顾,这样的道学风气下怎会有大成就呢?

或许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朴素道教”?

其实,真正的“朴素道教”就是“真”。修道,又叫修仙,修真。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丘山真人认为“仙道贵生,仙道乐生”,这就是真。

人们修道以致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生活态度来生活。

人的生命乃是由天地的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应该格外珍惜。

有些修道者常说别人将生命浪费在了功名利禄之上,其实他自己的修道又何尝不是将生命浪费在了打坐修炼之上?

修道主要由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性命的修炼两个方面,而心性品德的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

修养心性的品德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去除一切私心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这就是修道养生。

同时修道者还应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通过一定顺应养生之道的练功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长久,最后达到神形同一而得到成仙。

反观许多修道者,将打坐苦悟作为人生最重要之事,早上天不亮就起身打坐,晚上熬到子时打坐,甚至出现许多“夜不倒丹”的现象。

冬练三伏,夏练三暑,他们的生活除了打坐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那么他们修的究竟是什么?

丘山真人认为这是“心魔”。

因为他们的生活本就不符合养生规律,单凭打坐练气就能长生?这是痴人说梦!

其实真正的修道,应该修的是一种生活处世态度,外加一点养生法则,而不是神通、法术。

道门不外传的修心方法,即养生之法。

道门养生学对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有着很多精辟的论述。如素问中“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影响健康。

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去为五难。

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心理情绪的变化是影响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认为,元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谓的“百病始于心”,实际上人们的精神面貌即心理和心灵不仅决定人们的健康,还决定人们的做事、家庭、人际适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与人们的心情、心态、喜怒哀乐忧思、饮食、睡眠息息相关,进而与各种危险因素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发病,但人的情绪的异常,就可以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生活中就有许多这种故事,对人们很有启发。

心理养生的方法主要有:

一、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