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革尚书署,行六部制,先掌玉玺

刘贺就接着往下讲了下去。

“众位爱卿,朕先想问问你们,朕亲政之后,除了改元之外,这头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两句话中意有所指,在场的众人立刻就明白天子想要问什么,但是他们却都有一些犹豫,不愿意说出来,似乎有顾虑。

最终,还是坐榻被排在靠后位置的魏相站了出来,行礼说道:“陛下亲政之后,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是要将朝政真正地掌握在手中。”

这是一句废话,也是一句实话。

亲政的过场已经走完,那么如何将大汉帝国的朝权握在手里,却还要废一番周章和功夫。

不用一些手段,亲政之事说不定会徒有其表——天下大事到头来仍然有可能决于霍氏。

“魏卿对此事有何高见?”刘贺问道。

“陛下先要将这尚书署控制住。”

“朕是这样想的,仲父劳苦功高,朕刚一亲政就撤掉他领尚书事一职,似乎不近人情,会让仲父伤心,会让天下腹诽。”

撤掉霍光的领尚书事,这谈何容易。

在刘贺的心中,其实已经想好了剥离霍光和尚书署的办法,现在看着张安世和魏相相互争论,他反而想到了未来更远的事情。

六部尚书?

原本,霍光就相当于天子,九卿直接向霍光负责,在大汉的权力架构当中属于

就这样,这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

这不是配合,而且掣肘,或者撕扯。

“张公岂不是要让陛下去盯着这霍光?陛下雄才大略,怎可以为了一个区区霍光滞留尚书署?”

但是魏相这几句话看似在褒扬张安世,实际上却满是讥讽的意味,让张安世有一些不悦。

“魏卿,你的意思是让朕撤掉大将军那领尚书事的职务吗?”刘贺问道。

与此同时,刘贺看着也觉得有些新奇,所以迟迟没有出言劝阻。

张安世和丙吉等人这时才发现,这平日不声不响的王吉,看起来是一个儒生,但是对军务很有了解。

“尚书署中,设总领尚书事一人和领尚书事两人,由他们总领尚书署之事,分发章奏和各种朝政。”

刘贺微微一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张安世得到天子的许可之后,就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众位爱卿之后都会在尚书署里有一席之地,到时候你们还要与仲父好好配合。”

当然,郡国守相远离长安城,自然不能时时向天子请符,只要不离开郡国,那么就可以在本郡国内调兵平民乱,杀贼人。

当殿中再一次安静下来之后,众人又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天子。

“所以陛下才会亲临大将军府,用皇后提前入宫和丹书铁券之事,换得大将军暂时打消顾虑,而不影响汉军的征北大事。”

刘贺点了点头,略微放心。

只要负有统兵之责的官员,手上都会有相应的虎符。

“正是!”

这圣人、神人和至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但是刘贺没有直接回答,而且把问题扔给了没怎么说过话的未央卫尉王吉。

“朕听明白了,也就说大将军想要调兵,必须有虎符和诏书,才能得到领兵将领和护军使者的认可。”

“在发兵之前,中垒校尉和护军使者要给所部的君侯和屯长出示虎符和诏书。”

然而忠诚是忠诚,他们的性情是不一样的。

只是不知道,六部尚书是常设的官职还是中朝的加官。

如果是后者倒还好,如果是前者——那么九卿真的就没有什么当头了,他们以后只能执行而不能参与决断了。

而实际上,刘贺这一边的“帝党”何止是两派,其实有三派,甚至是四派。

张安世倒是有枢机朝臣的风范,他没有计较这点冒犯,而且面不改色地说道:“只要陛下多去尚书署坐阵,那么霍光就只能辅政,不能独断。”

“诺!”

重新整饬尚书署的事情,刘贺还要与霍光谈一谈,后者一定会感到不悦,但是恐怕也只能暂时接受了——至少对霍光来说不是最糟糕的结果。

这一切,刘贺自然看在眼里。

王吉稍稍思考了一番,就想好了说辞,就往下说了起来。

丙吉张安世刘德这些前朝大臣是一派。

这些虎符一份为二,一半在将领的手中,一半在尚书署。

既然还不能釜底抽薪,那么往锅里面加水也可以应对一时之急。

这三十个人当中,至少要有一半的人是霍党,那么其他人才会被裹挟进去。

“众位爱卿认为是否有必要另建一个符节署,将符节从尚书署转到符节署去看管?”

抛开立场与情感不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在明清。

如此看来,到了最后就要看在整个中垒校尉当中,有多少人是霍党,有多少人是忠臣了。

小到郡国都尉和中尉,中到八校尉,上到光禄勋。

所以,张、魏二人的争论是新旧两派的争论。

刘贺提出要建一个符节署,是为了将最紧要的虎符铜节放到自己的眼下看起来。

王吉娓娓道来,声音当中听不出太多起伏,但是话里话外却暗藏杀机,几乎已经点出“霍光”的名字了。

虎符、竹节、羽檄、旌旄都有调兵的功能。

这张安世不是最想要快些铲除霍党的人吗?

为何今日却提出来要“图缓”了

刘贺点了点头,示意张安世往下说。

“可如今护军使者和中垒校尉都是仲父的亲信,那么没有诏书和虎符,他们沆瀣一气,是不是也能发兵?”

护军使者和中垒校尉,真要跟着霍光行不轨之事的话,那么有没有虎符和诏书,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这就是刘贺最担心的事情,诏书和虎符自然是发兵的重要凭证,但也不是唯一凭证。

“如果尚书署仍由霍光领事,那么群臣章奏自然仍由他来处置,朝政也还需要经过霍光之手,这自然是极为不妥。”

“毕竟,这矫诏,也是诏书。”

“尚书署是内朝的核心,更是处理朝政的枢纽,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朕也不能日日都呆在尚书署里……”

“陛下曾经说过,在长安城里,属北军的中垒校尉是大将军最能倚重的一支力量。”

“这调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奉诏调兵,一种是私自调兵。”

这处理章奏朝政的“政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但还有调兵领兵的“军务”要商议。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刘贺想要掌握无上的皇权,只要稍加改变,然后再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

几十万汉军,霍光不是通过虎符和玺印来掌控的,而是通过分布在军中的霍党来掌握的。

“诺。”

在大汉帝国,不管是调兵还是调人,都有一套严密的系统。

那日在温室殿里,敢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血书诏上的朝臣,都是值得刘贺信任的。

“二公稍安勿躁,我等都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不至于恶语相向,还是应该先听听陛下的旨意。”

更不说张安世还有一个要进宫当婕妤的妹妹,也是魏相不能比的。

“诺!”

一是领兵将领,二是护军使者,三是诏书,四是虎符——缺一不可。

对朝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动。

“如果部将有疑的话,又没有看到没有诏书和虎符,也不一定会听从中垒校尉和护军使者的调遣。”

魏相萧望之这些征聘的新人又是一派。

“尚书署至关重要,原来虽然若干尚书分别处理不同来源的章奏,但是这些尚书品秩低微,对朝政大事并无发言权,所以这尚书署自然是大将军的一言堂。”

“王卿,你是未央卫尉,手下掌管着两三千兵卫,是名副其实的武将,朕想听你给朕说一说大汉调兵的流程。”

在场的朝臣都是大汉的忠臣,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官位仍然难免有些患得患失,他们又不能直接向天子询问,所以默不作声。

内阁、军机处、六部制就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配了。

再往下,刘贺就把这新尚书署的运作模式解释了一遍。

魏相的品秩和张安世相当,但是今日的官职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地位远远不如前者。

他们二人争论的焦点看起来只是“急”和“缓”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还隐藏着一层看不见的“私心”。

一个校尉下辖两千五百人,共有五个君侯、二十五个屯长。

开始,他们还能就事论事,但是越来越激动,言语中对对方的讥讽之意也是越来越明显。

“但是,朕却可以往尚书署里加人。”

“这六部尚书仍然是中朝加官,不设品秩,不发组绶官印,但是加尚书者必须是两千石的朝臣,这样才能与大将军形成掣肘。”

要加强皇权,就必须要像他们学习。

这是一个新鲜的词,众人有一些期待。

虎符外有铭文,内有榫卯,两半可以严丝合缝对上,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低。

像北军和南军,没有虎符,是万万不能离开辖区的。

如今,天子亲政,再加上领尚书事和六部尚书,那么九卿的位置活生生被往下压了两层,地位和权力都会大大受损。

温室殿里的人并不多,刘贺看到张魏二人的表情都有一些激动,不免觉得有趣。

但是如果有诏书和虎符的话,哪怕这三十人当中没有一个霍党,中垒校尉也可以调动他们。

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六部尚书的制度,似乎不只是可以分走霍光的权力,还会分走九卿的权力。

张安世说得头头是道,在这三言两语之间,就把天子的谋划说得清清楚楚了。

魏相斩钉截铁地往下说去。

哪怕现在天子已经亲政,而且又获得朝堂上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但是对霍光本人直接“下手”,仍然需要勇气。

短暂的沉默之后,张安世和魏相又一次老生长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险些又一次发展到相互攻讦的地步。

“如今,大将军在军中的威信没有半分的削弱,大军的捷报更是随时都可能传回。”

“世人都说张公为人谨慎,今日这番高论确实是让下官佩服,但是张公可曾想过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将霍光从尚书署里抬出去,那陛下能算得上亲政吗?”

“如果护军使者和中垒校尉真有歹心,倒也可以强行起事。”

“但是,陛下不用过于担心,校尉之下的部将都知道这套流程。”

期待着天子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尤其是经过这十几天的考验,刘贺更能看出他们对自己的忠诚。

丙吉老成持重,张安世谨小慎微,刘德性情刚毅……

“另外,还要设六部御史和掌玺官……”

这时,两人才意识到刚才有一些失态,向天子告罪之后,才各自落座。

大汉帝国的虎符不只有一枚,而是数百枚——每一个领兵的将领手中都有虎符。

九卿的职位会越来越不值钱,而六部尚书将会成为朝堂新贵。

在这些“印信”当中,虎符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一日,大将军要调动中垒校尉行不轨之事,那么就先要在尚书署以陛下的口吻拟一道发兵的诏书,再加盖传国玉玺。”

边郡的都尉要应对来去匆匆的匈奴人,便宜行事的权力也就更大。

“正是如此。”王吉答道。

……

刘贺这一句话,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前者有一套流程,名正言顺;后者只要振臂一呼,靠的是个人名望。”

“朕恕你无罪,你只管说就是了。”刘贺点头同意了。

王吉龚遂王式这些昌邑属官是一派。

最后,又是丙吉站出来充当这个和事老,让二人的争执消弭于无形。

“有人想要行不轨之事的话,也只能用

这就意味着,大汉军队有四道保险。

张安世和刘德都没有说话,但是他们眼中的轻视却遮掩不住的。

因为这虎符和铜节与大汉的兵权紧密相连,所以在场的朝臣一听到天子提起要建一个符节署,立刻就面露惊讶之色。

“现在贸然解除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职务,说不定会让大将军铤而走险,陛下的谋划岂不是会付诸东流?”

现在就用六部尚书完全取代九卿,还不是时候,也会引起不满,所以只能先把尚书当做中朝加官吧。

最后,二人竟然都有一些坐不住了,纷纷离开座榻,似乎真的想要和对方立刻较量出一个高下。

要将所部人马调出防区的时候,统兵将领都必须向士兵部将出示合好的虎符,否则即使做的是正当之事,也有可能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要光明正大地免去霍光领尚书事之职都做不到,想直接把虎符铜节从霍光眼皮子底下“偷走”,恐怕更是不可能。

其实不用刘贺讲得那么清楚,张安世等人很快就看懂了其中的门道。他们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静静地思考着这其中的关节。

各有各的优点,但是,这些优点有可能也是缺点。

争论到了最后,还是丙吉站了出来,做起了这个“和事佬”。

如今,在天子的麾下有倒霍的大义,他们自然会拧成一股劲儿,但是也会有纷争和裂痕。

“微臣斗胆用中垒校尉和大将军来打一个比方,可能会有一些耸人听闻,还望陛下恕罪。”

张安世自以为成为天子肱股的时间更早,本就有一些傲气,而这“后起”的魏相对他丝毫没有敬意,他自然有一些不满。

大汉此时并没有一个叫做符节署的衙署,这传国玉玺、虎符和铜节都在尚书署里。

旁人倒是有劝阻的意思,但是却没有插上嘴的机会。

“中垒校尉的军营当中有一护军使者,会勘验诏书和合试虎符,确定无误之后,就会让中垒校尉发兵。”

说到此处,刘贺看到刘德和张安世似乎松了一口气。

禹无忧戴宗他们这些郎官是一派。

所以,越靠近长安城,虎符就越重要。

“启奏陛下,微臣并不同意魏公的说法,现在贸然撤掉大将军的领尚书事一职,未免太急了一些,要缓缓图之。”张安世站出来否定了魏相的提议。

“两位爱卿所谈之事,各有道理,朕也有一个想法,说出给众位爱卿参详。”

“在这三人之下,再分设兵、礼、刑、工、户、吏六部尚书,六部尚书各自处置相应的章奏朝政,不必经由三位领尚书事。”

再联想起此人曾经在昌邑国当过几年中尉,不禁又多了一些敬佩。

“所以,朕决定重新整饬尚书署,在尚书署里重设六部尚书,而这六部尚书由重臣担任,这样就可以与仲父相互掣肘了。”

“在十几日之前,陛下曾经说过一次,如今大将军的手中仍然在汉军当中有极高的威望,所以还不到将其彻底拔出的时候,更不能让其铤而走险。”

魏相说出的这两个字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

“而后连同尚书署里的那一半虎符交给信得过的使者,带去给中垒校尉。”

毕竟,那诏书上不会写“所部人马,攻入未央宫,杀天子者封彻侯”,而是会写“张安世挟天子作乱,即刻入宫清君侧”。

只不过在清君侧的时候,“天子会中流矢而亡”。

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