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千秋万代》

驸马忍不住问,却听耶律休哥笑看着他,“夸你呢!”

说毕他就朝太后一笑,太后陡然笑出来,韩德昌看了看耶律斜珍,噗嗤一声也笑出来,驸马见大家笑,也忍不住呵呵一笑,皇帝见大家笑,也随之笑起来……

太后定目看了看沉思的皇帝,略笑道:“南朝人的东西可是越来越精致了,看看你们家的女娃娃们就知道,南朝人的鬼点子可真多,驸马,你觉得他们现在是军队更进步了呢,还是他们的机巧心思更进步了呢?”

太后问得相当平和,可重臣们却恭恭敬敬,立住不动。

驸马道:“儿臣觉得,南朝人的军队没什么进步可言,他们不会打仗,也害怕打仗!看看这些玩意就知道了。”

太后笑道:“哦?继续说。”

驸马道:“是,儿臣以为他们整天琢磨着那些琐碎的玩意,玩物丧志,丧志亡国!汉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做不到!一旦到了太平年月就满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连他们的皇帝都乐在其中,何况其他人。儿臣以为,收拾完草原各部,就该挥兵南下直捣汴梁城,让他们永远屈服在大契丹的铁骑之下!南朝人不是自诩兵法无双嘛,那就打掉他们的骄傲!把他们的姿态踹到马腿底下去!”

说毕,萧冠压俯首施礼,看了看几位大臣,又稍稍挺起胸膛。

太后道:“韩大人说说看吧。”

韩德昌道:“启禀太后,臣不这么认为!”

驸马猛地回头,略笑道:“宰相大人怎么看?”

韩德昌看了看耶律休哥,“启禀太后,还请大于越先说说看吧。”

太后道:“那好,大于越你先说吧,朕也好好听听你们的高见。”

太后一如既往地称朕,皇帝一如既往地俯首悉听。

大于越耶律休哥道:“臣觉得驸马说得对!”

萧冠压满眼的企望,心思,“大于越,您和我想的一样,太好了……”

“但是,却远远不够!”

大于越铿锵有力地说罢,皇帝就笑了,看了眼危坐饮茶的太后,皇帝心思,“驸马,你个笨蛋,太后让你说话,自然不是表面意思,还扯那么多,不好好读书,平时让你多思考,这下丢人了。”

想罢看了眼驸马,驸马嘴角一撇,心思,“皇弟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昨晚也不通知我一下,我也好有个准备,我哪知道截了这些东西还要回答问题,可我想的,难道不对吗?”

“驸马昨晚因为去对付草原部落,而臣等的北院议论他也没听到,所以……”

“北院议论?议论什么?”

萧冠压看着庇护他的耶律斜珍,还没反应过来,皇帝就笑道:“太后,还是让韩大人给驸马爷说说吧,不然,凭他的智商,难。”

韩德昌这才将昨晚的御前大会给大家重新汇报了一遍,却说这会开得那是龙目瞠然,群臣激昂。

“打!一定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要让大契丹国祚延脉千秋万代,唯有迫草原大漠以俯首,兵临南朝人的城池之下,让他们乖乖顺服!”

绣着九条飞龙的大黄账之内,大于越耶律休哥说得是豪气万丈,眼睛里透射着苍鹰的锐利和猛虎的雄肆。

耶律休哥道:“铁骑驱驰,刀箭纵横,是从来都不可以稍稍松懈的立国根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柔弱的南朝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我大契丹。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多少杀戮,却妄谈怀柔伎俩,愚蠢至极!”

耶律休哥两手微颤地指着,头顶的金花毡冠、额前的紫发带缀珠都跟着晃动起来。

紫黑色的窄袍裹着绯红条革,两腿迈出几步,那鞋子上缀饰着鎏金的靛石,便停在了北府宰相韩德昌的脚前。

耶律休哥道:“宰相,你我都是辅弼重臣,陪着陛下和太后冲破过千难万阻,我信任你,钦佩你,可能是因为我老啦……”

说着耶律休哥仰起头,“你们的汉制,执行得很不错,一国里,两班治策,数十年来有条不紊,呵呵,我看陛下那么地喜欢写写画画,不会把骑马射箭的本领淡忘了吧?莫非陛下只爱书画,不爱江山?”

皇帝欲要开口,却被韩德昌截住道:

“大于越,切莫担心!皇帝天生龙体威武,骑马射箭,当然不在话下!陛下又博学圣才,周览汉人方略,将来文治武功,自是一代圣主。大于越实心用事,在下佩服!”

文武大臣们听了,齐齐称颂皇帝,听得皇帝欲言又止,却听韩德昌自信地扬声道:

“太后派出皇太妃和萧大督军去镇守西北各部,就是坚持了大于越说的立国根本,永远都不要忘记大契丹征伐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今,虽然各属国和部族表面上臣服,实则各怀鬼胎,北到千里之遥居住在翰海的黠戛斯,西到游牧于金山地带的粘八葛部,东北的室韦和女真,西南的回鹄各部,东南的高丽,阻卜、乌古、敌烈,依然要时时敲打,才能使其永远臣服于陛下的隆威之下,大契丹的霸主地位也能稳固,但是……”

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接道:“但是什么?但是我们依然有不足,依然有缺点,是不是?”

“大王高明!”

韩德昌一拜,眼角略过一抹灵犀,彼此都心知肚明。

韩德昌道:“我朝以武立国,开疆拓土,才有今日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朝着更远的将来想一想。”

皇帝道:“有多远?”

年轻的天子终于打破了习惯性的倾听和沉默。

他已经保持了十五年,现在他好似不愿再紧闭其口。

众人都朝皇帝看去,一个儒雅的仿佛南朝翰林学士,少了太多契丹男子的雄豪彪悍之气。

韩德昌知道皇帝早晚要开口,却没想到今日皇帝憋住了。

潜龙勿用的时间好似已经过,儒雅的皇帝挺起日角隆准,注望着韩德昌,可没等韩德昌回答,大于越就宏声一句,“千秋万代!臣等要让太祖的基业永续不败!”

皇帝没有憋住笑,道:“可炎黄以来,哪有永续不败的王朝?”

皇帝本不想问,因为这次的御前会议,是太后临时安排的,他也不知道三位辅臣葫芦里的治国之药。

可他这一发问听得群臣们怔怔相觑,却听得韩德昌微微一笑,“陛下问得好!”

韩德昌围着大臣们动了步子,“诸位可曾想过,草原部族几千年来都想吞噬掉南方那广袤而又肥沃的疆土,可结果呢?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鹄人……一波波去了,一波波又跑了。这么一群柔弱的南朝人,依靠着读书和种地,居然能抵抗得了草原民族迅疾的战马和锋利的弯刀,这是为什么?”

一个武将张口就问,“对啊,为什么?咱们也想知道。”

武将文臣们作了短暂交流。

韩德昌道:“太祖皇帝当年也想知道为什么,他就问了我爷爷,大家想不想知道我爷爷当初是怎么回答的?”

“哎呀,宰相大人快说吧,我们都急死了。”

武将们虽不耐烦却都不敢大声喧闹,却见着韩德昌俯身一拜,学着当年韩知古的样子,道:

“‘陛下取耶律之氏,恩遇老臣,更是其因。’”

一句听得皇帝倾身笑了。

当年耶律阿保机对着韩德昌的爷爷韩知古骄傲地说道:

“朕,崇拜汉高祖刘邦,所以用刘氏为本族姓氏,耶律就是汉人的刘姓。然而汉人历史久远,文化又极其复杂,朕相信后世子孙定能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但要守得住,仅依靠铁骑,远远不够,所以,朕愿意实行汉制,为后世子孙谋,为万里疆土谋,还请中书令万万教朕。”

耶律阿保机这番肺腑之言,感动了中书令韩知古,从此韩家三代倾囊辅佐,一步步推行汉制。

然而九十年来,契丹上下鲜卑族的特征仍旧格外明鲜,一国两制分南北,既有大利,亦有大弊。几十年来,在民族意识和治国理政上,契丹民族已经高度觉醒,但太后认为还远远不够。

契丹贵族们,依然奉“马背生马背死”为绝大光荣,仍视超过南朝远甚的万里疆土为马场牛棚。

一方面要不忘根本,一方面要推行汉制,怎样平衡偌大的复杂的各部势力,让守旧派和革新派同舟共济,太后不得不慎之又慎。

可看着儒雅的皇帝耶律隆绪,就该知道,契丹推行的汉制已经大为成功。

韩德昌道:“秦始皇帝统一南境以来,他们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用一整套完备的秩序,将国家绑成一个整体。君权神授,宰执辅弼,万千黎民耕织不息,官称父母,民称子民,君臣父子,千年来都让南朝人运用得得心应手。我们的铁骑强弩并没有让他们屈服,反而吃了不少亏。如果我们不反省,早晚有一天也会像我说的那几个族群一样,逃得远远的,试问大家愿意吗?”

韩德昌问向大家,眼睛却直瞅着皇帝。

“不愿意!不愿意!不愿意!”

众人一呐喊,立刻把大于越喊醒了,他居然站着还能打盹。

“哦,不愿意什么?”他刚问了句就被两个内侍官搀扶坐下,可他又不愿意,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看着他硬撑着疼痛的脸色,皇帝笑了,“大于越还是坐下吧,朕请你坐下。”

可皇帝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老了,大于越老了……

皇帝终于明白两人为何一开始便有火药味,原来,进一步改革大契丹,才是三位的终极目的。

现在,驸马听了,虽不能全部明白重臣的话,却知道了汉人能抵御草原民族长达数千年,并非凭借那玩物丧志的“机巧心思”。

此刻,太后面前,皇帝扬声道:“两个字!一个是‘力’,一个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