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阵营争斗(9)

282章阵营争斗(9)

第四篇文章是笔名拥皇写的《皇权与法制可以相向而行》,计划在皇家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后,同样也送国家电视台上播出,再在《曼谷日报》登载,有几篇重量级的文章都打算双管齐下在全国有影响的报纸和电视台见报和播出新闻,将影响造到全国去。

顿巴准备写第五篇文章,题目标题拟定为:《谁是这伙暴徒的后台老板?》,写作班子的人兴趣使然都在搜集资料,准备在对方阵营推出来第一批文章后,及时在第二天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文章,摆亊实,讲道理,对方一篇文章,他(她)们推出三篇文章辩驳,要以压倒的优势将对方驳斥得体无完肤,让广大民众认清楚对方的丑恶嘴脸方才罢休!这样一来对方阵营下一次欺骗煽动民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第六篇文章是国安会阿奇的一位同事叫安东的自告奋勇准备写作,他写的题目是:《谁是这伙暴徒的后台老板?》标题还算很显目,曼陀花、拥皇、顿巴等告诉他,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他要组织好资料,立论明确,不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文章字数有五六百字,不超过一千字就OK了!安东连连点头,表示对写好这篇文章充满了信心。

六篇文章确定了写手主人,以后的文章写什么就是见招拆招了,对方怎么来,他们就怎么回应,绝对不松懈半步,对方来势凶凶,但他(她)们也个个严阵以待,这是检验他们这个写作班子个人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实力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显得信心倍增,跃跃欲试。

曼陀花作了这个写作班子的组长,副组长是阿普森(即拥皇),两人都是今后写作班子的写作方向策划者和带头人,意思是凡有写作任务,首先两人先上,然后再根据情况和特点分别安排到人。写作班子隶属国安会管辖,即顺达卫和赵一鸣才能下达任务,国安会每个月补贴写作班子经费三千泰铢,每一篇文章见报或者由电视台播出后补助1─3百泰铢,标准由两个组长掌握。

接下来就是吃饭了,到了赵一鸣的地盘,毫无疑问是他请客,当然一桌坐不下,那就分开成两桌,顺达卫、赵一鸣、巴希顿三人陪同曼陀花、阿普森、顿巴、文章、刘萍萍、阿奇、安东等七人,一共十人坐了一桌。另一桌就是巴裕隆、张一波、杨文斌、刘程、伍百名、万千力、砂楚及五个卫兵,这一桌有十二人。

顺达卫、赵一鸣、巴希顿三人和曼陀花等七个写作班子成员谈笑风生,这些人对国王尊崇有加,对赵司令、巴局长敬佩生威。两桌都是一样的十二个菜,两瓶飞天茅台酒。酒过三巡,菜上五味,到了该敬酒的时候,赵一鸣行动敏捷,反应迅速,确非常人可比。三人中他在左,巴希顿在右,顺达卫居中,他第一杯酒当然先敬的是国王,他说:“和这七个秀才相比,我这点学历可算是山野之人了!当着他(她)们的面,我先敬达卫国王三杯酒,俗话说的好:‘先饮为敬’!”说完这话,他抓过来一把酒壶,一连斟了三杯,都是一口喝下去,可谓爽快至极。这种酒杯可谓之七分杯,三杯酒也有二两,他先给达卫斟了酒,随后再给自己倒上酒,把杯一举,依言与国王同喝三杯。顺达卫满足他的要求,毫不扭捏作态。

赵一鸣接下来又敬巴希顿的酒,他说:“老兄哥我们萍水相逢,自接触后可以说是惺惺相惜!性情相投,来我们就不互相敬酒了,各人三杯,喝成六杯,就算六六大顺了好不好?”巴希顿连连点头称好!果然是同喝成六杯。赵一鸣干脆打个通光,他说:“我很欣赏你们写作班子的七个人敢作敢为!男秀才豪爽大气,女的巾帼不让须眉!我跟你们每人喝三杯酒的话,我也吃不消!这样吧?我还是喝三杯,你们有愿意喝三杯,这个朋友交定了,女同胞可以随意,喝一杯或者表示一下意思也可以了!我不敢勉强!但我仍然愿意交你这个朋友,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我一定尽力而为!常言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他今天心情不怎么好,因此就不去另一桌敬酒或者喝酒了。赵一鸣先一步敬酒开了头,巴希顿坐不住了,上行下效,他也依照赵一鸣的做法先敬达卫国王,不厚此薄彼,还是先喝三杯后,再同喝六杯,跟赵一鸣不说二话两人同喝成六杯。

跟曼陀花等七人,他先喝三杯后说:“初次相识,我喝三杯你们随意!今后仰仗你们在與论方面加强攻势了?”他还特地走到张一波、砂楚等人那一桌,跟他们同喝三杯酒,声言:“喝下三杯酒,交个好朋友!”众人感到这个巴希顿局长比起他蓬或者昂格拉,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顺达卫稳坐钓鱼台,他尝到了宽容大度的好处,做人心胸狭隘容易树敌没有朋友,他受人尊敬不但仅仅是因为他是国王,而且更是因为他的人品。他自十年前从美国西点军校四年学成归来,开始两年跟随在皇爷爷身边打杂,没有职务、没有薪饷、没有硬性规定他做什么?因此他什么都做!甚至于有些事本来是内侍的事,那里敦也安排他去做!他在皇孙中间年龄最小,但是文化程度最高,那时候老皇爷有一句话提醒了他,他说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他咬紧牙关,逆来顺受,不与人争执,两年间受到大皇伯那里敦,堂哥顺达意、顺达标的欺压,他虽然气愤填膺,却也无可奈何,从那个时候他就立志有朝一日他有出头之日,一定要将那里敦、顺达意、顺达标、还有一些其它人踩在脚下,方消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