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改革之风气

村庄之中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每一个官吏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纵然赵桓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是这官吏选拔之路,仍然还没有真的开始。

而之所以不去改革这一点就是因为科举的问题,在刚刚清理掉一大批官吏之后,新补充上去的官吏竟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再次出现了贪腐现象。

甚至比之之前更加的过分,而且因为赵桓给地方和朝堂之中的官员都发放了不少的权利。

他们贪腐之路更加的畅通了起来,并且由贪腐走向了因利结党,在结党之后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了。

而赵桓,就是在这种时候,来到了京师洛阳,召集了麾下重臣。

“李卿,将御史台的东西拿上来吧,若非是下面的驻地御史这般着急,朕如今还在收拾凉州的残局呢。”

赵桓没给众人和稀泥的机会,直接开门见山,顺带还将韩世忠密奏的八百里加急扔给了他们。

“韩世忠来信,他已经控制住了金陵,杭州,武昌等地。

话虽然没说明白,但如果朕不阻止他,恐怕下一刻屠刀大举就要出现在江南官吏的头上了。”

“陛下不可!”李纲和赵鼎此时也顾不上避嫌了,几乎是同时站了出来,阻止这件事情。

李纲和赵鼎此时才互相对视了一眼,然后再次同时朝着赵桓躬身行礼。

“陛下。”这一次是李纲先站了出来,同时也将吴表臣的奏疏送到了赵桓的手中,“这是扬州御史吴表臣的上疏。

御史台已经查验过真伪,如今并不能证明汤思退,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等数十人与....与朝中某些要员有染。

但双方的关系并没有....没有任何的实证。

便是吴表臣也只是说,双方交往过密罢了。

还望陛下能够莫要冲动才是...”

此时在赵桓面前的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李纲和李光,有礼部的张俊,户部的赵鼎,兵部的吕颐浩,刑部的胡铨,还有吏部的宇文虚中。

工部尚书陈老头现在顾不上来了,连上朝现在他都不去了,因为赵桓给他找了点事儿干。

西夏之战,赵桓找到了旋风炮的部分文献还抓住了几名学徒,西夏想要将旋风炮的所有东西焚毁,最后晚了半步被赵桓捡了个尾巴。

现在这玩意被赵桓送到了工部和皇家作坊,陈老头带着工部众多官吏正在日夜赶工,也顾不上这里。

而剩下的人中,除了李光之外,那个都是六部一把手,而那位“嫌疑人”则是自觉的将自己幽闭到了府邸之中不肯出来。

大门敞开却不接待任何客人,从大门外面可以一眼望见正中央厅堂里面的赵楷本人。

这是他的态度,要杀要剐他随便,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大宋的事情。

李纲的话里话外也没少对赵楷的回护,而赵桓对此却是不置可否,他只是看向了之前也同样站出来的赵鼎。

“赵卿想说什么,大可直言。”

“回陛下,臣倒是觉得那郓王的事情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赵鼎的话更加的决绝,他将这件事情的重点都给换了。

“其实陛下心中知道,从始至终陛下都不担心郓王如何,因为郓王自己心中有数,而陛下的心中同样有着信任。

而且也有着手段。

可到现在为止,我大宋改革已经过了一年有余,各地也已经全部趋于稳定。

但同样我等的问题也十分的严重了,单单是各地御史上报的贪腐之事就已经是堆积了御史台的案牍。

除了贪腐之外,还有诸多其他的问题都随之出现,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甚至新进的进士在朝中的时候可谓是严谨。

但是等到了进入地方之后,这却又是完全不同了。

这些事情,却也值得我等深思,深思我等是不是走错了这条道路,最先改革的并非是这官场制度,也不是这选官制度。

我等最先解决的....是不是我大宋的官,应该如何当官?

若是这个事情解决不了,那我大宋恐怕将永无宁日,杀了一批再换一批,仍循环往复矣!

我等总不能将这天下的读书人都杀尽了吧!”

相比较于李纲的直言敢谏,赵鼎更加明白赵桓到底想要什么,天下兵权如今可还在他手中呢。

最起码十年之内他是不会担心有人敢对他出手,岳飞张俊韩世忠,刘锜吴玠杨惟忠。

哪怕是郭药师和王彦等人,如今对于赵桓的忠心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加上之前连连坐镇前线,其威望之高,此时一时无二。

那些人是傻了不成,竟然敢在这个时候做出什么动作?

说到底,无非就是在权利刚刚拿到手里之后,一群人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结党营私了。

而最要命的是,他们为了能够更加合情合理的结党营私,这群人已经开始波及到赵楷了。

对,就是波及。

童贯想要权,汤思退想要实行自己主和的政治主张,还有一群人或图名图利的。

总之,这群人全部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他们则是自己簇拥在赵楷的身边,想要让这个人成为他们的....一个屏障。

赵楷有赵桓亲自给的权利,可监察国内处理国政,在他的身边,只要不明摆着去说那不该说的话,做那不该做的事情。

那么他们就结党的合情合理,谁知道出现了童贯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

看着自己年纪逐渐衰老,为了能够重新掌权,直接一手促使了他们筹谋反叛之事,甚至不惜自己带动他们去做这些事情。

让他们从一个简单的结党营私,变成了蓄意谋逆。

这种行为,像极了当年赵桓和岳飞诱反河北众将投降金国....

赵桓看着赵鼎,看了许久没有说话,他知道赵鼎也在给那些人求情,所谓先查根源,无非是给那些家伙一个机会。

相比较于新的贪心之人,这群家伙好歹还有个经验可用,压制下去之后还能用一用。

等到战事再起了,也就不能再用新人充任了。

“赵卿,你既然说了,想必是已经有所心得了,今日都是朕的心腹之人,有话不如直说吧。”

“不知陛下对儒道如何看待?”

“儒道....天人合一?”

“非也,这天人合一不过就是董仲舒用以愚民之举罢了。

当年秦皇与汉太祖高皇帝两人都下令收缴天下书籍,有禁书之令传于天下。

遂天下之才学尽在皇室与豪强家族手中,借此独占才学仕途,但这件事情在太学出现之后便已经有了些许的变化。

当年汉文帝亲自下旨取消禁书令,将天下才学还给天下。

之后孔氏一族的孔安国将孔氏所传家学....嗯....无偿献于天下,让天下尽可修习。

从此天下之学不再仅限于天下豪强之家。

直到魏晋之时,曹孟德养子何晏开始兴起魏晋玄风,先是以儒释道,将无为而治放在了明面上。

从此天下学子,名士乃至官员兴盛谈玄,哪怕兵锋即面,仍谈玄不止。

其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兼顾,但根基以乱而不自知。

再之后门阀兴起,天下才学再次被收拢起来,这儒家便彻底开始进入了没落之地,黄老之道便开始了盛行天下。

李唐自诩为道家老子后裔,其道家之学便成为了国学之术,道观遍布天下,崇道家之礼也自然而然的代替了儒家之风。

那万邦来朝碰到了李唐的海纳百川,道家无为也的确是更加的适合那时局势。

可玩玩未曾想到中间还出现了武周一事。

陛下想来也知道当年那章献明肃太后刘娥就被百官恭请登基称帝,效仿武皇旧例。

虽然这件事情被章献明肃太后所拒绝,但当年武皇为了能够压制李唐皇室成功登上帝位,便请了佛家来压制道家。

从此佛家亦是盛行天下,无数佛家寺庙更是特权无数,这佛家经典也就入了天下。

谈玄,道家无为,佛家往生,这些思想便是如今天下的风气,也因为这些思想导致了唐末乱局,野心勃勃...咳咳...嗯...”

赵鼎说道最后的时候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毕竟后面一阵阵的咳嗽让他知道,再说下去,他脑袋可能今儿就得搬个家了。

这里面涉及到了数百上千年的风气变迁,当然也涉及很多不该说的事情。

比如孔家现在已经没落了,当然,也不是现在没落。

他口中的孔安国无偿送出家学,那是因为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的时候一稿把子把孔家的祖宅给拆了。

据传闻,拆得还是他家祠堂...

然后直接将孔家的家学《尚书》给“请”出来了,而且因为那里面的字体和当初的不一样,经过了一系列不为人知的交锋之后,孔家自己把家学翻译了,然后赌气扔给了天下。

当然,也正因为这件事情,一直被挂在墙上的孔家发飙了,由文入仕,到孔融之前孔家一家在汉末占据了超过三成的官职。

家族中担任九卿、诸侯国相、刺史、太守共计五十三人,列侯七人。

其地方官吏,名士学士更是数不胜数,要知道那时候总共才多少太守刺史....

而且成天骂娘的孔融还不算是孔家那一代的嫡传,嫡传应该是同辈的孔昱,八骏之一。

大将军梁冀征召他做官,孔昱不作回应。

太尉举荐贤良方正,孔昱因为回答问题不合皇帝的意思,于是称病辞去,后来因党锢之祸被禁止做官。

汉灵帝即位,以公车征拜孔昱做议郎,补官为洛阳令。

结果孔昱还是看不上皇帝,就因为老师去世,辞去官职,不再出世。

哪怕是党锢之后,孔融都敢指着满朝权臣还有宦官的鼻子骂。

就是因为他孔家靠的是拳头...

屠了孔融一门之后,曹孟德还得让人去孔家拜谒,保了孔家的名誉。

大汉和大乱过后,孔家失势就再次被挂在了墙上,直到现在赵桓都不打算将他从墙上拿下来。

当然了,他们孔家版的《尚书》也同样在衣冠南渡的时候失传了,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只不过现在流传出来的《尚书》虽然是假的,尚且还有用处,大家看破不说破罢了。

默许了孔家失势,老老实实的挂在墙上去。

至于赵鼎后面的意思嘛,他老赵家的太祖皇帝就是后周禁军统领头子,实打实的权臣出身,统帅后周所有兵马之中最精锐的大军。

也就这么一支大军,再说下去就真的是在骂人了。

而说了这么多,赵桓也算是知道了这个家伙想干什么,无非是想要重新启用新儒学罢了。

“赵卿是想要将程颢与程颐兄弟二人的理学拿出来么?“

“非也,程家兄弟的理学实在是难以成行,虽好却不实际,若是用程家兄弟的说法,那么我等到了最后恐怕也会是走了前人老路。

臣下的意思是,请陛下用张公时的新儒学!”

【作者有话说】

一个时代的风气和当初的文化失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的。

这一点其实大家都明白,比如现在流传的风气和五十年代的风气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两个时代不同导致了我们耳濡目染的东西也不同。

在汉初儒家就已经崩殂了,老儒家讲的是君在民之下,这一点不管你的民是什么,皇帝都不会同意。

所以君权神授的董仲舒成功了,但是在改朝换代就必须要解决君权神授,所以何晏就给他撅坟了。

之后魏晋玄风跑偏了,这个是个大文章,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