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用陶氏的事情考验陶芊,结果却事与愿违。
陶芊放弃了陶氏,这让刘正的爱才之心受到了重创。
刘正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任用陶芊为官,风险太大。难怪历朝历代都在不遗余力的抑制女子做官,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去理智的女子,就是势力内部不定时的炸弹。能不能炸死敌人不好说,自身受伤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刘正放弃了陶芊,就没有必要冒着失信于陈登的风险放过陶氏。
人皇峰的使者带着刘正的诏令和陶芊的证词赶到彭城。
陈登拿到密函之后,立即命令彭城驻军包围陶氏。
陶定不肯束手就擒,居然做无谓的挣扎。
陈登也不说什么废话,直接甩出陶芊的证词,一锤定音。
陶芊的证词成了压垮陶氏的最后一根稻草,陶定伤心欲绝,干脆放弃了反抗,等待命运的裁决。
陈登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结案。
陶定见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只得放弃了垂死挣扎的想法。
陈登请陶氏核心成员吃了一顿饭,彭城主宰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交接。
陶氏覆灭的消灭传到许昌之后,天下学子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指点江山。
天下学子对陶氏没有好感,更不想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发生。很多人甚至希望复制陶氏的命运,于是就在字里行间把陶芊送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天下学子不惜笔墨,一味的强调陶芊反抗命运的勇气。至于陶芊的反抗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陶氏的覆灭。对于这一点,所有人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讳疾忌医式的闭口不谈。
武皇殿中,朱雀忍不住的问道:“天下学子为什么拼命的强调陶芊的反抗精神,却对反抗的代价闭口不谈?”
刘正回答说:“天下学子这样做,其实是有意推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世家崛起需要无数聪明人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历尽劫波,才有机会登高望远享受荣耀。然而毁掉一个世界,只需要一个陶芊式的自以为是之辈就足够了。”
刘正的解释,朱雀似懂非懂。
世人总是强调公平,却忽略了获取公平亦需要实力作为支撑。
就以贪官为例,世家子弟贪污**,寒门子弟见识之后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效仿,更会理所当然的认定不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可是事到临头,在贪污**的世家子弟面临法律制裁的时候,他们的家人有能力,也有意愿花钱消灾。他们不仅可以退回赃款,只求出事的子弟能够减轻处罚。更有甚者,他们还可以拿出一大笔钱财,到地方进行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一来,地方投桃报李,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让面临牢狱之灾的世家子弟幸免于难。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寒门子弟身上,其家人习惯了锦衣玉食,肯定不愿于把到手的东西出让,重回赤贫状态。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是寒门普遍的选择。毕竟底子薄,负担重,与其重回老路,不如壮士断腕。
也就是说寒门子弟贪污**,东窗事发就不能指望其家人退还赃款。即便是有退钱减刑的机会,寒门子弟的家人也会视而不见。当然了,他们会找到无穷无尽的借口,把跌落神坛的寒门子弟送上断头台。
刘正曾在野史中发现一则故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有匪聚于山中,靠抢掠周边百姓为生。
一日,匪首劫掠县城,得绝色女子而归。
匪首霸占女子,令其生养子嗣一人。
女子虽陷狼窝,却不改善良本色。匪首常年外出劫掠,只为回山有一时片刻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匪首就这样用劫掠的钱财,让女子和孩子锦衣玉食。
然而女子并没有感激匪首,反而教育孩子跟亲爹分道扬镳。
匪首忙于劫掠,并没有时间管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过于相信血脉亲情,对孩子并没有丝毫的戒备心。
待到少年16岁之时,女子令其出山,向县城的家人报信,并作为向导配合地方驻军围剿。
大军至,匪寨灭。
匪首为了守护家人,战至最后一刻。
女子和少年返回县城,迎接他们的并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锋利无匹的流言蜚语。
少年受不了流言蜚语,于是就问道:“母亲,咱们忍辱负重,助官府荡平山寨,为什么却受县城百姓的排斥?”
女子回答说:“孩子,人生在世,讲究的就是等价交换原因。当咱们选择善良的时候,也得做好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少年已经习惯了善良,当然不会忤逆女子。
又一日,少年再次遭遇报复,忍无可忍之际,便向施暴之人发出灵魂拷问。
施暴者愤怒的说道:“当年你身患重病,你的匪首父亲连夜下山,将我儿的救命药劫走。你得了良药,成功的活了下来。可我的孩子却因为无药而死于非命。孩子离开的时候仅仅3岁。我承认你的善良和大义。可是再多的善良和大义,也无法让我的孩子活过来。既然我的损失注定无法挽回,我又何必为你让别人免于损失而感激涕零。”
少年问道:“既然你恨我入骨,为什么推迟了这么多年才来报复?”
施暴者冷笑道:“若不是你那匪首父亲护着你,我早就将你扒皮抽筋了。如今你失去了庇护,有道是父债子还,就等着万劫不复好了。”
少年沉默了,他以为大义灭亲可以换来平静的生活,结果却事与愿违。
施暴者对少年痛下杀手,并把遗体送回女子家中。
女子望着孩子的遗体,忍不住的想起了匪首说过的那些话——不错,老子就是挨千刀的山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可是你得明白,这份恶仅有站在过往客商立场上的人,才有资格口诛笔伐。至于你这个吃穿用度都是老子抢劫供给的人,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我是别人眼中的恶人,却是你们母子唯一的靠山。
望着孩子的尸体,女子终于明白了匪首的道理。对于那些已经被劫掠的人来说,女子的大义灭亲乃是事后诸葛亮,人家不会感激涕零;对于那些尚未被劫掠的人来说,没有切肤之痛,感激之念更是无从谈起。
女子终于明白了——很多立场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就像她一直无法接受匪首的理念,才有了后来引兵攻山的举动。
然而女子忘记子孩子在匪窝出身,却把自身的理念强加给孩子,这才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女子痛不欲生,怒吼道:“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女子的选择,造就了丧子之痛的结果。
然而世人并没有放过女子,反而施行道德绑架,迫使她与亡子解除关系,以正视听。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朱雀忍不住的问道:“武皇大人,陶芊的所作所为,似乎与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无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刘正回答说:“义之所至,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足以解释立场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道同则亲,道悖则恶。道不同不相为谋,父子兄弟亦然!”
朱雀问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吗?”
刘正回答说:“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会贴上立场标签,倘若有人想要放弃固有的立场,就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匪首的儿子与父亲分道扬镳,就得承受逆天改命的反噬。陶芊与陶氏针锋相对,同样会面临家破人亡的结果。”
刘正深知,立场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碰撞与见招拆招。
坚定立场,从一而终,哪怕是不能名垂青史,亦不至于遗臭万年。倘若三心二意,即便是站得高,看得远,依然不会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