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陈到紧张备战的同时,在刑台主持后勤保障的辛毗,也收到了两份截然不同的书信。
一份是沮授写的,让辛毗争夺冀州的提案权,只要稍微掣肘一下后将军陈到,就可以取得成功。
另一份是刘正的亲笔信,只是替儿子刘立向辛毗的女儿辛宪英提亲。
辛宪英已经从梅园小学毕业了,完成休假之后,就会升入梅园中学继续学习。
刘立在三位母亲的全方位辅导之下,与辛宪英以并列第一的成绩完成了升学考试。
同期升学的有郭奕,鲁珍,陈达,典满,还有赵统。
辛毗在书房中来回的走动,沮授的提议令他心动不已。可是兴汉王刘正的亲笔信,却是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让辛毗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听沮授的,就会拿到冀州的话语权。
要是听兴汉王刘正的话,那就意味着冀州话语权得拱手相让。损失的不仅是权利,还有文臣集团的信任。
辛宪英走进了书房,身后的侍女想要跟进,被她制止了,一碗羹汤送上了辛毗的书案。
辛毗看着聪明伶俐的辛宪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辛宪英问:“父亲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辛毗说:“到了我这个位置,就得选择站队了。”
辛毗叹了一口气,把桌上的两封书信都交给了辛宪英,反正是死马当成活马医。
辛宪英看完之后,只是歪着头问辛毗:“父亲以为,这冀州刺史的职位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可把辛毗问住了,兴汉国唯一的领路人,只有兴汉王刘正。
辛毗是积功升的冀州刺史,也是当初中山国和平改编的权力交易,兴汉国方面默许了这种交易。
辛毗说:“汉昌大学校长韩馥的保举和兴汉王刘正的越级提拔。”
辛毗知道,辛家可以拿到冀州刺史的职务,最关键的还是兴汉王刘正的任命,至于其他的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影响这样的决策。
辛宪英不再说话了,剩下的利益权衡只能靠辛毗去想了。她只是想提醒父亲在兴汉王刘正没有失去权柄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的做出什么忤逆之举。
郭永之死,就是前车之鉴。辛家需要感恩戴德的人,只有兴汉王,也只能是兴汉王刘正,至于韩馥和文臣集团,都不是辛毗的恩主。
辛毗要是拎不清,忤逆了兴汉王刘正的意思,郭浮战死的悲剧难保不会再次重演。只怕到时候谁也救不了辛家。
冀州的提案权,是文臣集团和武将集团争夺的焦点。兴汉王刘正更倾向于武将集团取得胜利。
只不过碍于兴汉国的国策,兴汉王刘正只能采取迂回的策略,让后将军陈到拿下冀州的提案权。
要是光明正大的办法无法奏效,辛毗就只能被战死或者是被病死了。
文臣集团可以诱使兴汉王刘正表现出残暴的一面,可是替文臣集团火中取栗的辛家,就必须要承受兴汉军的怒火了。
辛宪英见辛毗摇摆不定,只能用一句话堵住了他的退路。
辛宪英问:“父亲真的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吗?”
辛毗底气不足的说:“兴汉王刘正雄才大略,应该不会跟我一般见识吧?”
说实在的,辛毗想要拿下冀州的提案权,从而主宰冀州的局势,从而让文臣集团占据上风,成为名符其实的定鼎功臣。
兴汉国未来三年到底是文臣集团说了算的,还是武将集团说了算的,都得靠辛毗来一锤定音,这可是名垂青史的荣耀。
文死谏,武死战,这要是能够替文臣集团压服武将集团,辛毗会是所有文臣的大恩人,这样的诱惑他是无论如何也拒绝不了的。
辛宪英说:“华夏还没有统一,就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臣集团都是目光短浅之辈。”
辛毗说:“孩子,你错了,文臣集团可以肆无忌惮的改投他人。官位还是那个官位,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只不过是效忠的对象不同而已。就拿我们辛家来说,改投兴汉国之后,在冀州的地位只升不降。”
辛毗似乎看透了文臣集团的本质,兴汉军胜了,文臣集团会有一定的扩张期,可是在前期一定会受到武将集团的压制。
倘若兴汉军扩张的脚步不停止,文臣集团就没有出头之日。一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臣集团的好日子就来了。
兴汉军要是败了,无力养侯的军功侯就会失去原有的地位,到最后完全被文臣集团压制。
武将集团为了自保,就一定会出现养寇自重的奇怪现象。
这应该算是武将集团的绝地反击吧?
也就是说一旦文臣集团占据了优势,就会限制兴汉军的发展,从而让武将集团成为一把听话的刀,需要的时候拿去砍敌人,不需要的时候就倒过来来自相残杀,一杯毒酒葬忠魂,从此军中无良臣。
“贼配军”三个字一旦出现在军营之中,兴汉军就会被后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先秦时期,名将章邯以囚徒成军出战,这可是犯了秦军的大忌,战国雄秦,一直都是耕战立国,百姓之家都以从军光荣。
章邯的囚徒军,让老秦子弟羞于与作奸犯科之徒为伍。本来铁板一块的秦军,居然被就此被两极分化了。
骄傲的大秦边军,至始至终都不肯与囚徒军通力合作。
这也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坑杀了二十万囚徒军,根本就没有激起老秦子弟的血性抗争的真正原因。
在老秦子弟看来,作奸犯科的人就是该死,项羽只不过是为民除害而已。
文臣集团占据上风之后,会不会也把兴汉国的流放吕宋岛政策,修改为刺配充军,从而达到羞辱武将集团的目的呢?
这个险谁也不敢冒,兴汉王刘正饱读史书,当然心知肚明兴汉军的地位,将会永久的决定着兴汉国的前途和命运。
至于有人打着鲜明的旗号反对流放吕宋岛,想要改为流放充军最前线。
这个提案被兴汉王刘正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同时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凡是想要加入兴汉军的人,必须要身家清白,凡是作奸犯科的人,一律淘汰。
辛毗就亲自淘汰过数万下山务农的山贼子弟兵。
就连最普通的后备役,那些人也没有资格参与,只能务农或者是做工。
好在兴汉国劳动力紧缺,这才没有让那些人失去希望。至于能够考上南山军校的人,兴汉王刘正倒是没有提出限制条件。
兴汉军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从军光荣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像刘正所了解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花木兰替父从军,这可是标准的从军光荣,父亲老了,女儿假扮男装也要继承这份荣耀。
另一个就是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是什么人,一个女山贼而已,居然可以统帅大军参与针对北方大辽的国战。这不仅是对武将的羞辱,还是对堂堂七尺男儿的羞辱。
当刺配充军成为一种惯例,武将就成了耻辱的代名词,英雄可以不问出处,只不过当山贼囚徒成为大军的绝对主力之后,这个天下还有得救吗?
一俊遮百丑,可是有的丑是遮不住的。
辛毗的选择很关键,兴汉王刘正才会用提亲的办法来引导他。
辛宪英说:“父亲,兴汉王绝对不允许兴汉军成为耻辱的存在,谁要是敢推波助澜,肯定会遭到最为残酷无情的打击。”
辛宪英还告诉辛毗,如今辛家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拒绝为文臣集团火中取栗,只不过是会遭到排挤而已。
倘若忤逆了兴汉王刘正,整个辛家都会被抹杀,为了兴汉军的地位,肯定会有人出头来做这个恶人。
这封提亲的书信,就是传说中的先礼后兵,要是辛毗不上道,就得面对情报部的屠刀了。
得罪沮授不会死,忤逆了兴汉王刘正,辛家就得抄家灭族。
至于文臣集团,肯定会隐藏起来,再引导世人假惺惺的哀悼辛家,从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至于做了出头鸟的辛家,肯定会青史留名,至于别的好处,就与辛家无关了。
辛毗终于想明白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辛家为了生存,只能跟上兴汉王刘正的步伐。
辛宪英很高兴,自己的父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辛家终于不用衰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