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气运鱼龙
运朝!
姜黎修改过的气运神道,更像是运朝之道,以朝廷为载体,一步步的壮大,直至化为天庭为止。
运朝在地上,就是人间皇朝。
运朝在天上,就是天庭。
运朝在地下,就是阴庭。
姜黎现在,就是要在人间打造运朝,建立人间皇朝。就是说,他将要终结分封制,凝天下气运为一身。
于运朝之道来说,分封制无疑是落后的,不利于凝聚国运。改诸侯国为郡县,集天下气运于皇朝,这才运朝正确的打开方式。
姜黎一声令下,整个黎国都被动员起来。不过几个时辰,两万黎国居民就都汇集在了黎邑的广场上。
虽然黎邑的广场修炼的很大,可也容不下两万人,最后,也只是三千九黎后裔立于广场之上,余者立于广场之外。
注意到这一幕的姜黎,面上虽无变化,可心里已经下定决心,等再过一段时间,他一定要扩建黎邑。
别的不说,就这广场,起码也要按照容纳十万人的规格扩建。
“诸位,先祖的庇护已经告终,九黎结界随之消失,接下来,黎国的未来就要靠我们自己了。”
“你们,怕吗?”
待众人聚集完毕,姜黎在乡人的簇拥下,走到临时修建的高台上,朝众人问道。
“兵主不朽,九黎不灭,我等不怕,愿与国家一起重建九黎,重塑昔日荣光。”
九黎后裔闻言,立即跪倒在地,向天盟誓道。
后方的野人奴隶见此,也纷纷跪倒在地,但他们没说什么重建九黎的话,而是发誓,愿为姜黎效死。
他们的眼中,没有九黎,也没有黎国,唯有姜黎。因为他们眼下的一切,都是姜黎给的,而不是九黎赋予的。
“都是黎国的好儿郎!”
“雏鸟在雄鹰的庇护下,永远也无法长大。黎国想要壮大,想要重塑昔日的荣光,不能总是依靠先祖,必须要靠自己。”
“遥想当年,兵主神带领兄弟出走姜姓部落,创建九黎部落的时候,不也是靠的自己。”
“前人可以,后人自然也可以。”
姜黎很满意众人自信的态度,有自信就好,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若是连自信都没有,那谈何成功。
国民自信,方才有凝聚力。如此凝聚出的国运,才能富有激情,充满勃勃生机。
而这样的国家,才有未来。
“以血盟誓,共建黎国!”
姜黎也没废话,简单的说明了一下情况,就带领众人祭祀天地祖宗。
与旁的诸侯国不同,姜黎祭祖,主打的就是一个简练,奉上祭品,磕几个头,赞扬一下祖先的功绩,再说说黎国的情况,就算是完事了。
祭祖嘛,重要的还是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就好,仪式并不重要。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黎国太弱。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仪制度,荣辱廉耻,那都是吃饱喝足之后,方才需要考虑的事。可要是快活不下去了,自然是以活下去为主,祭祖什么的当然要从简。
似周国这样的大国,国力强盛,祭祖当然是规模越大越好,如此也能彰显国力。
可小国要是学习大国,那都不用等外敌入侵,只是祭祖,就能将其拖垮。
此次召集众人,祭祀天地祖宗只是顺带的,姜黎真正的目的,还是建立运朝,以凝聚国运。是故,祭祖过后,重头戏才刚开始。
黎国如今,不算姜黎,刚好两万人。随着姜黎一声令下,他们纷纷咬破手指,逼出一滴鲜血。
莫名的力量降临,众人手上的鲜血纷纷腾空而起,在半空汇成一团,悬浮在姜黎的面前。
而这时,姜黎则是按照神仙道的秘法,凝聚大地山川的精华,以及四方灵脉之力。
大地山川的精华,与四方灵脉之力,这是神仙道中,用以凝聚神道符箓的法门。
姜黎将此法与香火神道中的凝聚众生愿力之法,全部融入气运神道,这才完善气运神道,使其具备了凝聚天地气运的能力,化诸侯国为运朝。
众人的愿力与气运,随着他们的鲜血,已经汇聚在姜黎的面前。
接下来,只需将大地山川的精华,与四方灵脉之力融入其中,就能凝聚出天地气运。
整片黎地,地下分布的灵脉之广、之多,足有数十上百万条。而汇聚在黎国地下的灵脉,则是有着数万条。
数万条灵脉,确实不少了,但在黎国地下分布的数万条灵脉中,能够为姜黎所用的,只有都天神池
其余的灵脉,倒也不是不能用,但因为其煞气弥漫的缘故,用起来会有隐患。
以煞脉凝聚国运,国运也会携带煞气,若是不能及时将其磨灭,难逃国破家亡的结局。
但事急从权,姜黎也顾不得这么多了,煞脉就煞脉了,反正九黎无惧煞气,只需给他时间,再强的煞气也能磨灭。
轰隆隆!
姜黎的神念汹涌而出,化作玄妙的神道符文,烙印在地下的灵脉身上。顿时,整个黎邑都在晃动,地动山摇,像是地震了一般。
黎邑地下,那上百条灵脉在神道符文的作用下,渐渐融为一体,化为一条更为巨大的灵脉。
在此过程中,一股股强大的本源之力释放,混合着地气,从地面升腾而起,与那悬浮在姜黎面前的众人鲜血混合。
与此同时,天穹之上,丝丝缕缕的青色气流垂落。这些青气,是天上九黎诸祖的气运。
他们既然被黎国奉为祖先,且自身也已同意,那同样算是黎国的一部分。如今黎国凝聚国运,自然少不了他们的一份,多少也要分出些气运。
灵气,就是四方灵脉之力。
地气,就是大地山川之精华。
众人的鲜血,便是黎国国民的气运与愿力。
这三种力量合一,立即发生了玄妙的变化。就看到,那团殷红的鲜血开始虚化,先是变得极淡,就好似消失了一般。
然后,一抹金光绽放,先是一点,继而越变越大,越来越璀璨,到了最后,更好似一轮太阳般,悬浮在黎国的最上方,绽放出柔和的光芒。
下方的黎国国民,被这柔和的金光照到,先前的伤口瞬间愈合,所有的病痛也在瞬间消失,身体中更是涌现出用不完的力量。
国民合力凝聚国运,那国运成型的瞬间,自然也会反馈国民。而反馈的强弱,则与国运的强弱有关。国运越强,反馈的力量也就越强。
若是黎国为天庭的话,那反馈的力量,足以让黎国国民,全部踏足仙神的境界。
昂
四方之间,忽有龙吟声响起。
抬头一看,却见那团象征着黎国国运的金光,在飞到高空后,再次发生变化,不断的扭曲着,表面更是浮现出一片片金色的龙鳞。
最后,当所有的变化停止,黎国的国运,化成了一条三十丈来长的金色锦鲤,嘴角有龙须垂落,头上更有鼓包,像是要长出龙角。
刚才那声龙吟,便是从它嘴中发出来的。
此为鱼龙!
鱼虾活十年为妖,可入下三境。活百年为鱼龙,可入中三境。活千年为蛟龙,可入上三境。
活万年为真龙,可入仙神之境!
黎国国运化为鱼龙,说明它的力量,相当于中三境的修士。
“气运神龙!”
看的气运神龙成型,姜黎就知道,自己成功了。运朝成型的标志,就是国运化为气运神龙,守护国家。
气运神龙,就是国运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的状态,能够清楚的反应出国家的状态。
气运神龙越强,则国家越强。
反之,气运神龙衰弱,则代表国家出了问题。
“五境!”
心念一动,姜黎将心神融入气运神龙,顿时,他就感觉到了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在体内汹涌,好似轻轻一击,就能打碎山峦。
也是这一刻,关于气运神龙的一切,悉数被姜黎所知。
相比较于他,气运神龙要更强一筹,有着五境的修为。但它的实力,却不能以五境视之。
因为,气运神龙承载的,是整个黎国的力量。所以它的每一次攻击,都能调动整个黎国的力量,故而纵使是六境强者,也不一定是它的对手。
除此之外,气运神龙还有着压制万法的威能。
凡是境界不高于它的,都要受到它的压制,在它统御的范围内,无法调动任何的力量,与凡人无疑。
就算是境界强于它的,在它的统御范围内,也要受到一定的压制,难以发挥出全部的力量。
这就是运朝,极为的霸道。在运朝的管辖范围内,除了本国居民,外人来此,都要受到压制。
纵然是仙神,也要变为凡人。
为天地建立秩序,为修士制定规则,这就是运朝。
昂
鱼龙长吟,龙吟声不绝,天上渐渐有金色的祥云汇聚。
随后,就见金色的甘霖从中洒落,先是黎邑广场,接着一点点的扩大,直至笼罩整个黎国。
这金色甘霖,并非是雨水,而是国运的反馈,修士吸收后,天赋得到小幅度的提升。
凡人吸收后,好似经历了一次洗筋伐髓,顷刻之间,就完成了百日筑基。
而那地上的农作物,在吸收了金色甘霖后,就好似一下子成长了数年,直接从成长期,步入成熟期。
得到气运神龙的反馈后,黎国的底蕴,一下子变得更为深厚了。估计要不了多久,黎国所有的国民,就会全都变成修士。
恍惚之间,姜黎的心神在拔高,像是来到了归墟,大道神碑在他眼前若隐若现。
是了,气运神道圆满,相当于一条新的修行体系诞生,天地自发的生出感应,自然要将姜黎送到大道神碑面前,让他传下气运神道。
可姜黎只是迟疑了一瞬,就拒绝在大道神碑上传下气运神道。而随着他的拒绝,他眼前的景象立即破碎,心神随之重回肉身。
气运神道与明窍境不同,明窍境人人都能修炼,且修炼的修士越多,给姜黎带来的好处也就越大。
可气运神道,它本身的性质,就注定了它只能一个人修炼。
气运神道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天庭,既然如此,此道便注定了,除了姜黎,别的人都不能修炼。
天庭是唯一的,天下哪有两个天庭的道理?但凡有第二个人修炼气运神道,就是在造第一个人的反。
因此,姜黎是不会传下气运神道的。
现如今,天地间比姜黎强的强者比比皆是,但凡他传下气运神道,立即就会有人将此道修炼至大成,然后堵死所有后来者的路。
只是为了自己,姜黎就不能传下气运神道。此道,他一个人偷偷修炼就好了。
等他成为天帝时,再传下气运神道也不迟。唯有到了那时,他传下气运神道,才不会为他人做嫁衣。
“九黎钟,去!”
看着盘旋在黎邑上空的气运鱼龙,姜黎祭起失去力量的九黎钟,让它飞入鱼龙的口中。
铛
鱼龙衔钟,磅礴的力量灌入九黎钟内,使得它再度复苏。
就听悠扬的钟声传来,先前消失的九黎结界重现,不过比之先前小了很多,从笼罩方圆百里,变成了如今的二十里。
气运鱼龙的力量,终究不如九黎诸祖的力量,无法完全发挥出九黎钟的全部威能。笼罩方圆二十里,已经是气运鱼龙的极限了。
不过,气运鱼龙的力量虽然不如九黎诸祖,但胜在长久。
且随着黎国的壮大,气运鱼龙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到时候,九黎钟的力量也会跟着变强,九黎结界笼罩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二十里只是开始,远远不是结束。
“气运鱼龙成型,运朝已成,接下来,就是打造一件社稷神器,以镇压国运。”
运朝一道,还差一件社稷神器,就算是圆满了。
想了想,姜黎取出先前炼制本命法宝时剩下的混沌神石,准备以此宝为原料,炼制一件社稷神器。
当今天下,以鼎为重,象征社稷的神器,往往也都是以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