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航天标准化

航天设备关键技术项目组虽然被外星人的生产方式给整沉默了,还好他们一开始也没指望能完全“借鉴”外星人的生产链,来生产那些让各团队和厂家都头疼的定制设备。

不过也的确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3D打印就算了,虽然用来生产一些生活用品还可以,但涉及到加工设备、航天部件,现有的3D打印技术完全不够看。

土球的3D打印,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成果,是参与到大零件的模具生产的第一步,沙型,都没到模具本身。

3D打印存在的问题太多,打印金属,塑形过程中就自然冷却了,淬火什么的都做不了,因此性能稀碎。打印塑料好一些,不过一些对微观结构有要求的塑料,也只能做出次品。更不用说复合材料、碳纤维等。

粉末灌注比较陌生,想来应该和粉末冶金差不多。而土球上的粉末冶金,是一种烧结技术,类似于烧陶瓷的概念,航天系统实用的很多零件在怪兽危机前用这种技术生产,现在随着发射频率越来越高,采购零件数量上去了,早都改成更成熟的模具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生产力短期内不可能无限拔高,项目组讨论下来,只有在标准化和数据库方面下功夫。

标准化不是什么新词,但土球所谓标准化,也就比概念强那么一点。

而在外星人那,生产飞机零件的专化设备,也能生产坦克中相似零件,其本质没有差别,都是生产相似结构的零件。

转到土球上举个例子,曲轴生产,这是考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船用曲轴那种大家伙且不论,只讨论车用。

工业比较初级的,采用车床、人力一点点来;稍微好点的用五轴机床来加工。

但要同时获得加工速度、精度、良品率的全面优势,必须上专用机床。它生产出来就只为加工曲轴而存在,那它是不是可以生产更大的曲轴呢?毫无疑问,甚至都不需要重新设计,只在其中预留机械运动的空间余量,多准备点刀头,就能实现更大或更小曲轴的生产。

当全部的零部件,都以专用机床来生产时,可想而知设备的通用性会拔高到什么程度,生产十吨和五十吨的飞机可以用同一条生产链。

数据库也举个例子,某设备需要一个扭四个弯的蛇形零件,A工厂没做过,只能从头开始,先上高级师傅手工去做,再想办法程序化、精密化,哪怕24小时加班,在保证最终精度的前提下很难压到二十天以内。

可C国工业量如此大,保不齐那里就存在一个厂子B,曾经因为某种奇葩需求,生产过这种结构的东西,交给这家直接就上自动机床了,效率成本都会大幅度改善。

搜集和整理各厂家数据不太现实,部分厂家肯定会以商业机密之类的理由搪塞。

但标准化和数据库综合起来,可以引申出一条新路子。

咱们规划出五千个标准零部件,以后航天口的新型加工设备,不能随意超出五千个标准件的框架,如果必须要新增,也要拿出足够的理由能说服同行专家。

把这些标准零件摊派给各个厂家,让它们去研究加工工艺,建立数据库,达到能够快速生产各尺寸标准零部件的要求。

等各种航天加工设备的量逐渐上去,成本很自然的就降下来了啊,虽然永远也比不了那些量产机械,至少比现有的航天采购系统要省下很大一笔钱。

航天口对成本不怎么敏感,可他们更关心的效率也得到了解决。

但话说得容易,几千个标准零件的数量能够满足多少类型的设备?要不要再加几万?形状怎么定?如何照顾到各种月表开发的需求?都需要团队一个个调研,认真的论证,时间、工作量都十分庞大。

哪怕组个千人团队,一两年都够呛,但如果有计划的去做,几个月后,或许能先组几套设备先用着。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有,但是只有一点点用,与标准件方案差太远。

重点现阶段的很多设备都有一定的试水性质,谈不上订购多少多少套,绝大多数设备哪怕包括地面备份在内,也不会超过三套。现有框架内,如果不集中超大规模的团队,效率高不起来,可哪有那么多重点项目能胡乱用人呢。

标准件方案的优势在于,它通过限制零件,将真空工业设备的设计也一并标准化,把原本针对任务设计的特殊结构,变成有一定产量的常用件,同时在设计、生产段节约大量时间,并以此降低成本。

初步的讨论报告被提交上去。

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做!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统一零部件标准,说不定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做的最优选择。

这件事受益的也不仅仅是航天口,到时候标准出来效果还行的话,完全可以另推一套大气内使用的设备零件新标准嘛,甚至不需要另推,直接在航天标准上延申即可。

例如机床的刀具机械臂,根据需求被设定成几个标准型大小可调整,当产量足够高,成本降下去了,自然就可以稍作简化,取消掉为零重力、低重力、真空环境服务的设计,引入民用领域。

时间走到一月下旬,被地表称作“怪兽克星”的死亡权杖二号机就位。

二号机的变化,严格来讲很难算升级。

比如一号机的瞄准具,采用RCS驱动来实现瞄准。

二号机的瞄准具也配有RCS单组元推进系统,但是推力只有一号机的十五分之一,仅仅能进行微调,角度稍微大一点就需要通过安装在主机上的机械臂来辅助调整姿态。

主机也是一样的,依赖机械臂实现了与鲲鹏空间站的连接和分离,RCS推进机构推力降低,推进嘴分布做了调整,进一步强调了连续射击时的防止摆动等需求。

另外供弹机构也有较大改变,原设计图的左轮式,被改成了双弹舱,抛弃了物理打击弹丸,只留下射线弹和核弹两种,简化后,把弹舱也改成电磁悬浮供弹系统,能大幅度提高连续射击的精度。

物理打击弹丸有用,但更适合轰大楼,打怪兽用处不大,吵了几次架,才决定抛掉这个部分。

二号机针对连续打击精度做了很多改动,减少了备弹量、燃料层级的续航力,增加了电容、电池总容量,不过二号机是放在鲲鹏空间站上用的,没有补给延迟的问题。

提到续航,二号机的能源除原本的电池、电容系统,还新增了激光电能转换装置,直接从鲲鹏空间站获取能量,以支持连续射击的能量消耗。

就位后,第一件事还是试射,看看升轨机动有没有影响到精度。

试射的目标点,在C国东南某岛东面的A国J国联合舰队门口。

某岛正常化让A国很没有面子,尤其影响其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所以在这帮家伙的撺掇下,有了这么一次“演习”。

看起来似乎是针对大员岛,其实是在警告旁边宣布回归朝贡核心的Ph,以及其他几个大中洋西部态度越发摇摆的国家。

C国对玩霸权那套没有兴趣,维持成本太高,心疼小钱钱。可也对跑到家门口来耀武扬威的行为感到恼火。

为了达到威慑目的,并且不进一步引发敌对动作,在二号机完成一次机器人舱外校正后,选择在对方演习了两天后的现在玩一玩试射。

效果很好,两发射线弹下去,演习舰队急忙忙退出专属经济海域。

射线弹不是直接瞄准舰队的,不然以现代舰船皮薄馅大的形态,一发就会打成漏勺。但射线弹的特殊性,使得它能在很远的地方,威胁到人员的视觉安全。

C国不按套路来,A国很恼火,又不敢真的开打,舰队撤离专属经济区不到两小时,大中洋战区司令部发表声明。几里哇啦一通,大意还是老一套,反正只要C国存在在那里,就威胁到世界安全了。

C国外交口回应称:先把自己家门口的怪兽清理干净了再说这些有的没的吧。

其他东盟成员则表示:别来问我,问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无法发表看法。

可私下里,一个个却加大了与C国的接触频率和层级。

毕竟大家都想活啊。

黑洲安全事务部暂行已经公布了怪兽克星的部分资料,哪怕是瞎子,听专家叨咕几句就会明白,这东西对比现代武器最大的优势,是反应速度。

只要算力、大气监测能力能跟上,怪兽克星可以在七分钟内对半径数千公里的范围实行精确打击,比导弹的速度快多了。

另一个重点在于各国的武器装备产自不同的国家,各装备的年代、通讯机制也互有区别,实时信息传递的基础有问题,而且为自身信息安全考虑,也不想完全开放给邻国。这使得当地军队与别国导弹系统配合度不行,信息交换还得通过外事部门,会耽误很多时间。

但怪兽克星有通讯卫星的功能,只要想办法把包含经纬度、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信息,按标准格式发送去通讯卫星,剩下的交给C国去弄就行,操作起来容易得多。

A国正在玩传统套路,XX24年二月刚到,家里后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