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回到家中,同样把沈默逃跑的消息告诉了几位夫人。
冯月和李韵寒听闻此事后也是震惊不已,堂堂的京兆尹都能够弃官而逃,文国皇帝的脸该往哪儿放?
「陛下估计正为此事发怒,要不你明天还是别区上朝了?」冯月劝说周羽道,文皇特准周羽每月只需要上两次早朝即可,这个情况她也是知晓的。
「害,倒还不至于,最近朝中风波不断,我还是多去盯着些为好。你们在家好好修养,我要出去一趟,办点事情!」周羽说完,又风风火火地出门了。
「姐姐,相公不会出什么事吧?」经历过冯月和李韵寒被暗算一事,何水玲越来越担心周羽会出意外。
「应该不会,小羽足智多谋,想来是能够应付的……」冯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底气仍旧有些不足。毕竟京城不比他处,繁华之下处处凶机,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他人彀中。
周羽一出门就直接赶往了崔九霄的府上,对于周羽的来访,崔九霄并不感到意外。
接过仆人递来的茶水,周羽询问道:「崔大人,沈默离京出逃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瞒周大人,此事确实甚为蹊跷。昨日放衙之后,崔九霄带着家眷仆役连夜出逃,大约戌时三刻,沈默府中的车马出安定门而去,这都是守城的禁军卫士告诉本官的,应该不会有假。」崔九霄回答道。
「敢问崔大人,守城的禁军士兵亲眼看到了沈默和他的家人吗?」周羽追问道。
「这……本官倒是不曾细问,但据当时值守的军士所说,车队是用京兆府尹的文牒叫开城门的,似乎沈默并未亲自现身。」崔九霄回忆道。
「崔大人,如果下官没记错的话,京兆府放衙要早于各州县的衙门,且下午的公务并不繁杂,通常申时之后不久官员们就陆续离开了,是这样的吗?」周羽咨询道。
「周大人所言不错,京兆府通常是上午公干,下午的时间相对闲暇,一般申时过半就会放衙。」崔九霄回答道。
「既然如此,从我们离开算起,沈默足足耽搁了两个时辰才走。这就很奇怪了,倘若他在城门关闭前就离开,守城的禁军将士根本不会盘问他和随行车队,但他却偏偏等到京城各门关闭之后才用身份文牒叫开城门出城,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吧?」周羽问道。
「沈默全家上下有一百余口人,或许收拾行装多花了些时间吧。」崔九霄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随口说了一句。
「不,沈默不是去休假,而是率家人出逃,没有必要带多余的东西,只需要把衣褥细软,银钱凭证等带在身边即可,怎么会耽误这么久?况且,沈默如果真的是决意弃官逃离,少一个人知道他的行踪,他就多一分安全,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明白。所以,即使是为了全家人的性命着想,他也一定会赶在城门关闭之前离开,况且他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只要他想,就肯定能做到!」周羽分析道。
「哦?周大人的意思是?」崔九霄不是傻子,自然能听出周羽的言外之意。
「依下官之见,沈默恐怕不是自己逃走的,而是被迫离京!」周羽语出惊人道。
「什么?被迫离京?周大人,且不说这京城之中戒备森严,就凭沈默这三品京兆府尹,有能力胁迫他的会是什么人?」崔九霄被周羽的话吓了一跳。
「京兆尹虽是朝廷大员,但位在其上者还是有不少的,除了朝中的权臣之外,一些贵族同样有这个能力。」周羽浅浅的笑着说道。可他的话语所指却十分敏感。
「周大人,话可不能随便乱说,你是否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崔九霄谨慎地说道。
「暂时没有,所以我才特地来向崔大人询问一些情况!」
「什么情况?」
「就是……」
午时之前,周羽从崔九霄的府上离开,直接回了家。冯月等人问他去了哪,周羽却绝口不提,而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继续改进炸药的用料。
一整天下来再没有其他大事发生,京城政务的最高长官私自逃跑,这引起了民间的广泛议论,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谈及此事,并一直延伸到对沈默为官的评价。实际上,这些人平时最多接触到京县县衙,京兆府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一些。
第二天,周羽仍旧上了早朝,负责点卯的小太监也重新把他纳入了正常到勤的人员行列中。
「众爱卿今日可有本奏?」文皇又准备宣布退朝了。
「陛下,臣有本奏!」右相王成站出来说道。
周羽看王成要发话,两只眼睛死死盯着他的后背,似乎有所预料一般。
「王相有何事进奏?」文皇问道。
「月前我大文与乾魏两国的和议实际上并未达成,魏国地处北境苦寒之地,兵微将弱,不足为虑。然乾国坐拥江南诸州,钱粮富足,我大文与其鏖兵日久,难分胜负。而今和议不成,恐边境再起战祸,殃及我大文黎民。老臣建议,重启与乾国的和谈之事,以策万全。」王成有些苍老的声音传遍大殿。
「哦?依王相所见,此次和谈又当如何进行?」文皇询问道。
「回陛下,老臣建议陛下效仿前圣明之君,择我大文一公主与乾国和亲,则大事可成矣!」王成回答道。
当王成说出和亲的提议时,朝堂之上顿时喧闹成一片。
说是闹成一片,实际上大臣们还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战派,认为和亲之举是自认不如乾国的软弱表现,另一派则是主和派,认为和亲之举是消弭战祸,保护边境安宁的有利举措。两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直到文皇亲自开口镇场,百官才纷纷安静下来。
「王相所谏之事颇有道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文皇开始公开征集文武百官的意见。
首先是平西军大将军左冲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和亲之举甚为不妥,这会让乾国以为我大文惧怕他们,日后若是两国再起摩擦,乾国恐怕会得寸进尺!因此,微臣反对和亲一事!」
兵部侍郎于敬不甘示弱,也立马站在行列之外说道:「陛下,左将军此言差矣!和亲并非意味着我大文畏惧乾国,而是要以此换取关河宁定、家国太平!左将军之辞实在是鼠目寸光,短视愚见!」
没等文皇说话,征西军大将军张万勇又开口道:「我大文兵甲坚利,粮草充足,王师大盛之威令天下鼠辈胆寒,何须以和亲换取安宁?陛下,依末将愚见,和亲一事纯属画蛇添足!」
户部尚书萧绥听见这话又不乐意了,对着张万勇辩驳道:「张将军,战端一开,国库耗资甚广,大将军是不当家不晓得油盐柴米贵,可曾考虑过我户部的难处?」
「国库之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大文战事乃是保百姓平安,难不成这也是胡用?」
「尔等莫要逞匹夫之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笑话!派公主前去和亲,屈的是乾国的兵还是我大文之兵?」
「你这是强词夺理……」
这下文武两派真是吵的不可开交,文皇无奈,只能再次让众大臣先安静下来。
「御史周羽何在?」文皇点名道。
「微臣在!」周羽站出来回答道。
「此事你怎么看?」文皇问道。
见了文皇的举动,百官十分惊讶而且有些疑惑,陛下怎么问起这个黄口小儿的意见来了?
「回陛下,众位将
领和诸位大人的意思微臣都听明白了。总结起来,诸位大人认为,和亲有三利,其一是能保我大文边境宁定,其二是能维持国库安稳,其三是效仿古帝赐女与乾国成姻,彰显大国天威。而众位将领则觉得和亲有三弊,一是恐让乾国轻看我大文,有损国体,二是怕我大文与乾国日后的来往甚至是摩擦中处于劣势,三是我文国诸军刚刚配发坚兵锐甲,不战而求和有伤军威。」周羽将各方观点都汇聚在一起,分条陈列出来。
文武大臣听了周羽的论述,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周羽总结的内容正是他们心中之意。
就连王相都转过身来看着这个年轻人,想听听他接下来还会说点什么。
本来这个时候周羽应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他偏偏不走寻常路,而是直接冲着王成发问道:「既然如此,不知王相认为和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区区一个六品御史竟然当堂向文国的右丞相发问,周羽的举动将在场所有人都惊到了,包括坐在龙椅上那位。
王相没想到周羽把问题抛到他这儿来了,他有些准备不及地回答道:「本相认为当是利大于弊……」反正是他提出来的和亲,难道还能自己推翻自己不成?
随后王成又说了一大通官话,大概意思就是和亲之事乃是自己为文国大局考虑才献出的计策。
「王相忠心为国,下官十分钦佩!乾国的四皇子尚未娶亲,下官听说王相有一孙女,年方及笄,又生得乖巧玲珑,不如就请陛下册封王相的孙女为安陵公主,赶赴乾国,与四皇子和亲吧!」周羽说道。
「你……」王相被周羽气得当场语塞,一时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