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方是他们的救命恩人,给饭吃,给地方住,还要送田送屋,跟对方讲条件似乎不太合适。
片刻的冷场之后,老者硬着头皮问道:“不知官人打算给我们多少田?除了上缴粮食之外,每年有多少天劳役,几种捐,几种税?”
王宏逸回道:“田的话,按人口分,不论男女老幼,每人十亩。”
“至于劳役,义军要打仗,难免需要百姓协助运粮,具体天数不好确定,但我们尽量不在农时征发劳役。”
“大家除了上缴粮食之外,不需要再缴其他赋税。如果有人征税,可以直接向义军大本营或护民社总坛告发。”
“当真每人都有十亩土地?也没有杂税?”老者追问。
王宏逸马上给了他们肯定的答复:“义军三万人,每人种粮不少于十亩,每人分你们十亩,绰绰有余。”
“义军向来不收杂税,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收,这个你们绝对放心。”
真有这等好事?
老者简直不敢信,其他人也不敢信!
上缴一半粮食虽然有些多,但只要田够多、地够肥,上缴一半根本不算什么。
一人十亩上等好地,一家五口人,就是五十亩上等好地,即便每亩地每季只收两石粮食,一年夏秋两季,就能收两百石粮食,上缴一半,还剩一百石,别说五口人,便是十口人也能顿顿吃饱!
更何况这等肥沃平坦的土地,每亩绝对不止收两石!
还有,如果真没其他赋税,农闲之时还能做些手工补贴家用。
如此一来,不说五年,只需两三年,家家都能有不少积蓄!
等到五年之后,谁家还不能富裕,那只能说是全家都懒到家了,活该饿饭!
“这真是真的吗?”老者不得不再次确认,因为这条件对一无所有的他们来说好得过分了,田、房、农具、粮食全给了,天下竟真有这等好事!
王宏逸郑重点头:“真的不能再真。我已经跟首领商议过,这次回来就是准备推广此事。当然,这也是自愿的,如果不想接受这些条件,我们还有另外一套办法。”
“这些条件我们完全接受,不知道何时能推行?”老者很急,他甚至已经不想了解另外的一套办法。
其他人也是一样想,有现成的麦田,小麦也长势很好,再有几个月就能收获,收完小麦再种些秋粮,明年一年就能熬过去,以后的日子肯定能越来越好。
既然愿意给田给房,当然是尽快拿到手里才好,若是拖延三五天出现意外情况,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谁知王宏逸却道:“刚说的只是两种选择中的一种,另外一种,你们不妨也听听。”
“官人请讲,我们听着。”老者虽急,却也只能耐着性子听,但心思早已在麦田里。
“第二种选择,我们分给你们荒地,借给你们钱粮,不收杂税,每季上交两成收获,三年之内将所借钱粮还清,不收利息。”
没利息?
两成收获?
原本根本不在意第二种选择的人,一听到这两个关键词,顿时将注意力转移过来,眼中更多了些热切。
与五年每年都上交五成收获相比,每年上缴两成收获明显更划算,代价也更低。唯一的问题是,现在手里什么都没有,要粮没粮,要农具没农具,还没种子,如果都要买,那价钱可不便宜。
“每人能借多少钱?”老者问。
王宏逸道:“第二种选择是按户来算,我们提供开荒耕种所需的一切东西,犁、锄头、刀、种子等,所有东西都以粮食来标价,三年之内还粮就行。”
护民军哪有多余的钱,借出钱还不一定收得回,而实物是可以制造的,邓州城里有铁匠铺,均州城里有作坊、工厂,耕种所需工具都可以提供。
“一套铁犁、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大约需要多少粮食?”老百姓并不愚笨,相反,在涉及切身利益面前会变得十分精明。
“一套铁犁二十五石粮,一把锄头十五石粮,一把镰刀十石粮,三样一共需要五十石粮。”
盐铁管制,铁器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打造成可以使用十几年的农具更不容易。
有了农具,荒地就能变成肥田,没有农具就只能望着荒地兴叹,农具对于农民何等重要,可想而知。
所以,五十石,不算太多贵。
有了工具,只要能开垦出足够的田地,省吃俭用,一茬庄稼就能还清。
只是现在所处的时间很难办,马上腊月了,已经错过种植小麦的时间,等把荒地开垦出来,恐怕已经到春天,想吃自己种的小麦得等后年。
而水稻虽然可以春天种,秋天收,可他们是北方人,并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贸然种水稻,恐怕不会有什么收成。
粟倒是可以在春季播种,产量也不比小麦低,秋天收获也能赶得上种植冬小麦,只是它对土壤要求高,不怕干旱,反而怕水涝,这里地势低平,真种了粟,不一定有收成。
思来想去,第二种选择虽然更好,但第一年实在难熬,但凡出些意外,全家就得饿饭,还是第一种选择更稳妥。
但要真这么选,又有些不甘心,毕竟与第二种选择相比,第一种选择负担大了不少。
于是在几番犹豫之后,老者问道:“官人,我们可以两种都选吗?”
“只能二选一,土地有限量,每人十亩。这附近没开垦的荒地是给留在这里的新生人口准备的,将来每家每户生了儿女,增加了人口,总不能让他们去几十里外种地吧?”
“第二种选择的荒地在邓州城方向,离这里有十几里,往来不方便,耽误耕种时间。”
这个问题,王宏逸与刘安讨论过,已经提前预料到会有百姓钻空子,先用护民军的田度过明年,而后开荒弃田,到头来开了新田荒了旧田,白费功夫,粮食减产,实在是双输的局面。
“我刚刚已经说得清楚,送的土地、房屋、农具与那些条件绑定在一起,若是中途反悔,这些都是要算钱算粮的。”
王宏逸如此一提醒,众人瞬间冷静下来。
老者顿时有些后悔,刚刚还是太贪心了,什么好事都占,那怎么可能?
一番斟酌之后,老者很快拿定主意:“官人,我家就选第一种,就种这些田!”
“好,过几天会有专人来跟你们议定这些事情。”
“老伯、乡亲们,你们先忙,告辞。”
弄清楚他们的态度,王宏逸随即拱手离开。
接着又去了五六个定居点,依样询问了一番,得到的答案与老者几乎一样。
至此,王宏逸对这个安置百姓的方案终于有了十足的信心。
如果能顺利推行,这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护民军则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