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
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存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
这是我花了15年才悟出的道理,以后无论我如何多嘴,也不会激起人的反感了。
——摘自日本小说家山冈庄八的著作《德川家康》
一个朋友总是和她先生吵架,稍微了解一下他们吵架的细节就会发现,他们总是以“你……”的句式讲话,这样说不了几句,吵架就开始了。
所以,我劝她,以后多用“我……”的句式讲话。并且,我请她当场就她谈到的一起事件做练习,试着用“我……”的句式,对想象中的丈夫讲话。
她尝试了一会儿说,做不到,她没有办法用这个句式讲话。
为什么呢?我说,试着去觉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东西阻碍着自己,让自己无法用这个句式讲话。或者说,如果用这个句式讲话,自己会有什么感受。
过了一会儿后,她说,她发现,每当她试着用“我……”的句式讲话时,她就会感觉到很虚弱,相反,如果用“你……”的句式讲话,她会觉得自己力量强了很多。
这种强,显然是一种假象,是为了掩饰真实的虚弱感而制造出来的假象。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我们为什么爱用“你……”的句式。因为,当用这个句式时,就意味着,不是我,而是你,要为发生的一切负责。
佛学称,心的本质是攀缘。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忙着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说这句话的哲人的本意是,因为心是如此繁忙,所以很难有纯净的时候。
在我看来,攀缘没有什么,关键问题是,我们会按照固有逻辑去攀缘,结果就陷入了心早就有的幻象,而不能如实地看待事物。
攀缘的方式,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投射与认同。我和你攀缘时,会将我心中的某些事物投射出去,如果你认同了,这个攀缘就成功了,我就和你建立了一个我的心所习惯的关系。
例如我这个朋友,她的真相是,她觉得自己虚弱,当面对她的家庭时,她会觉得没有把握、没有力量,而她不喜欢这种虚弱,于是使用“你……”的句式,理直气壮地指责先生,假若她的先生中招了,便会产生一种虚弱感,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不行。
看起来,她的先生似乎没有中招,相反也会用“你……”的句式说她,要么给她讲道理,希望说服她听自己的,要么会找其他亲人或朋友,向他们诉苦,你们看,这个女人多么不讲道理,希望你们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劝劝她。
使用“你……”的句式时,她会很愤怒,很喜欢指责他,而他则貌似非常坚定、非常讲礼貌,总是在讲道理,只是,他一样使用的是“你……”的句式。这样一来,他讲得越漂亮,越像回事,她就越愤怒,因为他这样讲的意思无非“你怎么就这么不通人性,不讲道理,不考虑别人”……
听上去,他讲的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他一样丝毫不谈自己,这也是将事情的全部责任推到了她身上,而她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会爆发出更大的脾气。
如此一来,他和她的互动方式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他们对彼此的火气会越来越大,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
从火气越来越大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投射都成功了。她试图用“你……”的句式将自己的虚弱感投射出去,她成功了,他会产生这种虚弱感。但他和她一样不喜欢这种感觉,于是也用“你……”的方式将这种虚弱感反投回去。他也成功了,她也会产生新的虚弱感,严重的时候,会觉得活着真没意思,会想死,于是转而用更剧烈的“你……”的句式攻击他。
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其实也是大多数愤怒之所以会产生的道理。太多太多时候,我们的愤怒是一个假象,是为了防御真相而制造出来的假象。
我一个朋友惠是很容易愤怒的人。一天,在吃午饭的时候,她突然对婆婆产生了很大的愤怒,强忍着才没发泄出来。
她和我谈到这一事件时,我问她,这种愤怒产生之前,还有别的感受或情绪产生吗?
这是我在谈话中常用到的技巧,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感受或看法,认为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但假若试着去觉察的话,便会发现在这一情绪、感受或看法产生前,还有其他的感受产生。那个在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可以称为“原初感受”,找到它,就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其他的感受、情绪或想法,多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防御这个“原初感受”的。
听我这么问,惠静下来,细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并发现,在对婆婆产生愤怒前,她有一种恐惧产生——她担心婆婆不爱自己。
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来是担心婆婆不爱自己,但却迅速将这种担心转化成了愤怒,本来是渴望关系的亲近,但却立即转化成了疏远。
可以问问你自己,当你过去产生某些愤怒的时候,是不是有同样的心理转变过程?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愤怒或攻击行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或攻击行为,是一种假象,是用来防御恐惧得不到爱而制造出来的。
可以说,本来真相是渴求爱而又担心得不到的虚弱感,也就是说,“我担心不配爱”,但却立即转化成了“你……”句式中的愤怒,表面意思是“我才不在乎你”,并向对方传递一个信号“你不配得到爱”。
这样一来,我们就将自己的虚弱感投射了出去,令对方产生了虚弱感。
我的一个朋友严,会经常因为所在的外企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焦头烂额。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人际冲突都源自和下属的关系。并且,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有类似的逻辑:他很有耐心,没有领导架子,充分考虑对方的需要,很讲礼貌,但下属对他越来越不尊重。
他几次找我诉苦,听多了,我也有些不耐烦,忍不住点了他一次:“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他不解。
我解释说,每个人都喜欢做有用的事,而不喜欢做无效的事,如果你的属下发现,他们可以不尊重你,那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尊重你。
也就是说,假若你只会使用耐心、没架子、充分考虑对方的需要等方式对待属下,而没有一点厉害手段,那么就是在教你的属下对你不尊重。
听到这里,他说明白了,但他觉得自己就是无法用厉害手段对待任何一个人,而他也认为,他正是因为一直使用这些“让别人感觉很好的方式”才赢得了现在的职位,所以如果让他放弃以前的做法,他会觉得很难。
“哦”,我赶紧说,“我没有说要你放弃以前的做法,你的‘让别人感觉很好的方式’会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很有效果,只是你只会使用这一种策略,未免太单调了一些,所以你可以在继续使用这一方式的同时,再增加一个新的方式而已。如此一来,你就会灵活很多,而不是非要在同一棵树上吊死了。”
我这个朋友认识我很久了,但他不喜欢心理学,不喜欢听很细致的分析与解释,所以我使用了以上语言。假若做更精细的分析的话,可以说,他心中先是有一个内在的、固定的对话模式:“我为你们考虑很多,你们能不能为我多考虑一点,你们这些自私的坏蛋,你们肯定不会考虑我的需要的。”
这个对话模式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投射性认同的ABC,A即“我为你们考虑很多”,B即“你们能不能为我多考虑一点”,C即“你们这些自私的坏蛋,你们肯定不会考虑我的需要的”。
可以说,严的好人形象是一个生存策略,是他希望通过这样做而获得更多的爱与认可,但是,他没有信心,而且还有怨气,就好像他早就知道,无论他怎么付出怎么善良,都注定得不到更多的爱与认可。
当他的心攀缘时,就会将这个内在的对话投射到一个关系中,而对方也会不自觉地认同他的投射。
这就是说,他的属下之所以不考虑他的需要,对他不尊重,其根本原因是他在教他们这样做,而他随之产生的怨气,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严的这种内在对话模式,首先是在他自己家中形成的,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有弟弟和妹妹,父母一直疼爱弟弟和妹妹,并要求他做一个尽责的大哥,但无论他做得多么好,父母仍然是疼爱弟弟和妹妹远胜于他,而且弟弟和妹妹好像也总是不领他的情,这让他心中总是憋着一肚子怨气。
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营造的,严的故事也不例外。假若我们懂得这一点,我们自然会更用心地去觉察,而觉察的句式自然会是“我……”,这个句式的意思就是“我要为我的一切负责”或“我要发现我内心的秘密”等。
如果没有认同的钩子……
我们不仅要明白自己在玩投射的游戏,而且要明白,别人也在玩这样的游戏,明白这一点,会帮助我们脱离一些可怕的攀缘。
用形象的说法来说,投射就好比一个人要去你家里挂衣服,但你家里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而假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衣服,那他就会放弃。
山冈庄八的历史小说《德川家康》中有一个传奇的和尚,他年轻的时候自称随风,游遍全日本,拜见了诸多大名,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起纷争。四十来岁的时候,他明白这些纷争是自己的心勾起的,深以为耻,决心改变这一点,并起了新名字叫天海。从那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用什么语言说话,都不会再引起纷争。
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去劝说一方诸侯北条家。当时,北条家想对抗已基本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天海想劝说北条家顺应天下大势,不要发起无谓的战争。他说的话很直接,几次令北条家领主北条氏政不爽。如果换做别人,北条氏政早就喝令属下杀死对方,但北条氏政发现,他就是对天海起不了杀心。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天海既不投射愤怒,也不认同愤怒,所以他不会在北条氏政心中挂愤怒的衣服,北条氏政也无法在天海心中挂愤怒的衣服,愤怒也就无从生起了。
这是小说中的情节,似乎听起来不够靠谱,但这种故事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我的一个来访者小苏遇到一个疯狂的追求者,他先是迷恋她,等发现怎么做都无法得到她的垂青时,他向她发出了暴力威胁甚至死亡威胁,这令小苏陷入了严重的恐慌中。
这样的威胁是很实在的,所以假若有人遇到类似的威胁,我总是建议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同时,我也会讲前面给严讲过的那个道理——“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
首先,小苏应当明白这个疯狂追求者的内在逻辑,他表现得很愤怒很强大,但这其实是一种假象,他的这种愤怒,是为了防御他得不到所爱的虚弱感才制造出来的。本来,他自己产生了虚弱感,他不想要这种感觉,所以潜意识中想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小苏身上。
假若小苏产生了恐惧,那就意味着他的这个投射成功了。因为每个人都想做有用的事情,所以这会促使他继续进行投射。相反,假若她不认同这种投射,那么他的投射也会自然停下来。
需要强调的是,不认同投射,绝不意味着还击。通常,我们会认为,对付别人的愤怒与攻击的方式,是给予更有力的还击。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还击其实是意味着,他的投射还是发挥了作用,毕竟,我们通常是有了愤怒才会还击,而愤怒之所以会产生,也经常是有恐惧感在先。
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小苏可以去感受那种恐惧,既不要因为恐惧产生了而去还击,也不必逃避这种恐惧,她可以很纯粹地去体会这种恐惧。通过这个办法,我们会发现,假若你只是很纯粹地去体会某种感受时,这种感受最终会被化掉,而这种感受背后所藏着的种种情结,一旦被发现也会消失。
其次,小苏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他,去体会他的心境。我深信,我们每个人的灵性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很投入地去想象自己是某个人时,我们真的会体会到这个人的感受。
譬如,我另一个来访者,她的父亲非常暴躁,这经常给她造成很大的困扰。一次,父亲再次对家人发脾气时,她放松自己的身体,并在放松状态中去感受父亲的感受,结果进入了自我催眠状态,并发现本来很高大也似乎很强大的父亲,在她面前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滴泪水那么大。
这次经历让她深深地明白,父亲之所以通过暴躁的方式显得那么高大,是因为他那时感到非常无助、非常弱小。
通过这样的自我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下来,就不会盲目地去攀缘或被攀缘,而且心中还会产生慈悲与宽容。这时,对方不仅无法投射愤怒,还可能会被感化。
譬如,小苏发现,当他再次对她发出暴力威胁或死亡威胁时,她基本上不再有恐惧产生了。结果,他的威胁越来越少,最后不再发出了。
史蒂芬·吉利根曾在他的课上讲了一个可以应急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无论身处何种情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中正点”。
他的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首先要保持和自己内在的链接。具体而言就是,你首先要把注意力抽回一部分放到你自己身上,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保持一种身体和内在的平衡。
吉利根一直在修习日本的合气道,而“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中正”是合气道练习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譬如,合气道的黑带级别中会有这样的练习:你进入一个房间,房间内同时有几个人袭击你,而且房间内还有一些纸贴在墙上,纸上有字,你不仅要成功应对几个人的袭击,同时还要把这些字记住。
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保持自己的“中正”,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你都能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在有一个很好的觉知。
通常,我们一遇到袭击这种剧烈的投射,心会一下子缩紧,而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会被对方投射过来的巨大情绪力量所吸走,于是就成了一个自动反应机器,被对方的强烈投射所控制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是去更努力地注意对方,而是先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感受你的身体和内在的感受,和你的身体与内在保持一种链接。这时,你就像太极拳高手一样,对方怎么用力你都不会失去平衡。
据我所知,顶级太极拳高手对自己的身体有可怕的觉察力,哪怕仅仅是苍蝇落在身上这么大的力道,他们也会对其性质、方向等种种力的特性在第一时间有很准确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身体所实现的。这意味着,他们比对方还清楚其力道,于是就可以很好地将其化解掉。
这种境界也许太高了,但你真的可以把这个当作原则去试试,无论遇到什么情形,首先将注意力抽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