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良看着欢呼的众人,对武汉他们点了点头,让他们自己先去挑人,经过一个月的相处,他们都知道哪些是最好的,哪些是最适合他们的,不能我训练出来的人你们来捡便宜吧,所以趁着张通还没有过来,米良让武汉他们赶紧去挑人。
武汉他们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所以,没用一会儿武汉他们就把三百人的特战队组建成功了。剩下的一百人安排都安排到了基层做队正。
因为米良相信以后自己的队伍会更强大,这些人以后都会成为他队伍中的骨干。
长寿三年,八月,此时的大漠正是秋高草肥之季。突厥人骑着骏马,唱着牧歌,放牧牛羊,一派欢喜气氛。
突厥“南牙”位于现呼和浩特西北的黑沙城,也是现在突厥首领阿波干可汗默啜的都城所在。
默啜的牙帐很大,金顶金鹰,牙帐前一根粗大的旗杆,上面挂着一面狼头纛,在秋风中飘扬,猎猎作响。牙帐是突厥可汗的王帐,相当于唐朝的皇宫。
此时的牙帐内坐满了人,一个个浑身散发着富贵的气息,但竟然在如此重要的聚会中身着华贵锦袍,已经不穿突厥的皮衣裘帽。
不过也是因为锦袍的贵重,在突厥只有贵族才能有资格穿,普通突厥人仍是皮衣裘帽。
自从突厥被唐朝灭亡后,成为了唐朝的附属部族,因为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现在突厥的风俗习惯,已经与之前的突厥风俗有很多的不一样了,与中原风气已经有些接近。
默啜可汗身材高大,近一米九身高,身材宽大,虎背熊腰,很是威猛。一双明亮的眼睛,透着睿智,一看便知他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
此时的他正端坐在黄金打造的宝座上,左手握着黄金权杖,打量着群臣。
“把你们召集过来,就是要和你们商议一下,如何光复突厥。”默啜的声音很洪亮,如同洪钟般轰鸣似的,很有震撼力。
“光复大突厥!”听到默啜的话,
自从李靖趁夜突袭了阴山后,突厥便成为了唐朝附属国,并且要听从唐朝的一切调遣。如今过去了数十年,突厥仍然没有对复国死心,这也是一直以来这些突厥贵族的梦想。
此时默啜说的这些话,可真是说到这些贵族人的心坎上。
“先可汗起兵反唐,虽然屡有斩获,奠定了大突厥强大的根基,可是大突厥仍未复国,这让本可汗一直引以为憾。”默啜眼中掠过一抹伤感,道,“到如今,我们才恢复了不过一半的疆域,回纥、九姓铁勒皆未臣服。南方还有强大的唐朝,虽然我们多次打败唐军,但还是南北受敌,若想恢复大突厥的荣光,仍是很艰难。”
有人认为,突厥的反叛,是唐朝征调突厥为唐军打仗,因为这样才让突厥无法忍受,不得不反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
突厥反叛唐朝,是有两个原因的,一个是那些顽固的贵族分子不愿臣服唐朝,甚至还想统治大唐,所以一心想要光复突厥,征战大唐。
另一个原因和李世民有关,是李世民埋下的隐患。
李靖与李勣夜袭了阴山,一举灭掉颉利所带领的突厥大军,那么如何处置突厥就成了大问题。
当时朝廷内部有两种意见,一是把突厥肢解成多个小部落,让突厥留守漠北故地。
另一种还是把突厥肢解成多个小部落,但是要南迁到河套之地。
在这两种意见上,朝廷争论得很激烈,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还是让突厥南迁至河套。
李世民的决定遭到魏征等大臣激烈反对,魏征更是举出汉朝让匈奴南迁,为南北朝的匈奴进攻中原开了方便为例,就这样也没有阻止李世民的决定。
得到消息的突厥,对大唐朝廷感恩戴德,更是对李世民感激涕零,尊为“天可汗”。
河套之地土肥水美,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植被生长时间长,是天然的牧场,突厥人做梦都想得到。
历史上,为了得到河套之地的不仅仅有突厥,还有匈奴、鲜卑这些游牧民族。
突厥为什么要大战,就是为了有更好的生存地方,河套也是他们梦想的地方?为了这个梦想,突厥以前打了那么多年,战死那么多人,都得不到河套,可现在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突厥是欢喜不已,对李世民的感激也是真的。
说白了李世民主要还是忍心,他认为只要你归顺了,我就给封个好的地方,都是大唐子民,都要善待,让子民吃好喝好,生活得好,一直都是李世民的愿望,可这样反倒成了养虎为患。
这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所以没过多久,李世民就睡不着觉了。因为河套地区离长安最多只有一千里路程,这样对长安就是一个巨大威胁。
这种威胁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让李世民有刻骨铭心之痛。
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颉利可汗率领十几万突厥大军从河套之地出发,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渭水了,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了。
幸得李世民雄才大略,沉着应对,布下疑兵阵,迫使颉利可汗合谈,最后颉利不得不退兵。在退兵之前,和李世民在渭水订下渭水之盟。
这么多突厥人聚集在河套之地,休养生息,要是突然造反,进攻长安的话,唐朝连反应的时间都不多,李世民能睡得着么?
想来想去,李世民最终决定,要让突厥返回漠北。
这道旨意一下,突厥人是怨声载道,认为大唐出尔反尔,对大唐大为不满,再不满突厥也惹不起,只能忍着。
到了唐高宗年间,这种怨恨终于爆发出来了,突厥正式反叛,想要恢复突厥的疆域。
先反叛的是阿史德温傅和阿史那奉职,但是被裴行俭大破于黑山,打得突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实力大损,无法复国。
后来,阿史那伏念又反,又被裴行俭打败。阿史那伏念不得不投降,裴行俭答应他不杀他,伏念因此而杀了温傅投降。
只是,裴炎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了伏念,断绝了唐朝招降突厥的可能。
自此以后,突厥对唐朝就是血战到底,不死不休,没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