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的“五四”讲话,如春风沐浴大地,在各高校和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刚刚结束青海支教的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振东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后,异常兴奋道:“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我对总书记的讲话感同身受,有着强烈的共鸣。在大学本科毕业,面临人生选择时,我选择到西部支教,做一名乡村教师。”张振东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和他的北大研究生支教团走过的13个春秋的支教生涯,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胡总书记所指明的青年奋斗方向正是他们研究生支教团一直追求的目标。
自1999年派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起,迄今北大共有近200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他们的足迹遍布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宁夏、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支教接力棒一棒传一棒,一直传到今天……
拉萨中学的学生们忘不了,为了让45分钟的地理课上得更生动,支教教师多次不顾高原反应,骑自行车到野外采集素材、丰富教案。校长唐泽盛由此赞叹道,经过一年支教,这些北大学生最大的变化,“首先是更成熟了,其次就是对民族地区的理解和感情更深了。”
云南大理贫困山区的百姓忘不了,从北京来的支教老师为了家访奔波几十里、上百里,还帮着孩子申请助学金。支教团成员袁琼对此体会说,你在书本上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你亲身去走一遍山路、看一看农民在烈日下劳作,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种荡涤灵魂的升华,是支教工作带给我的宝贵财富,令我终生受益。”曾在山西灵丘支教的北大教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徐未欣如此动情地说。13年来,一届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薪火相传,用爱心和热忱为贫困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温暖,也在实践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青春的自我超越。
2011年5月10日,北大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收到胡锦涛总书记给他们的回信,这让北大校园沸腾了,尤其是正在贫困地区支教的同学们更加惊喜万分,他们含着热泪一次次传阅着总书记的回信,纷纷表示要以总书记的鼓励和希望为动力,用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清华、北大如此,全国的广大高校学生亦如此。近十多年来,大学生们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艰苦地区、到西部去创业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组部牵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8年实施以来的短短4年多时间里,全国大学生村官总数超过21万人。这项庞大的工程,为那些艰苦落后的乡村送去了急需的知识型优秀人才,如今已在全国广大农村获得了遍地开花结果的喜人景象。这些大学生村官们,虽然没有像武威的三牛那样在短短时间里就幸运地升迁,但却同样以诚实、扎实和平实的心态,将自己的命运深植于生活和工作着的那块土地里,他们的青春火花和奉献精神同样折射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
你说是吗,三牛?
在西部,什么最多?是不是就是这三样:热土、沙土、尘土?
西部万里疆域,广袤而辽阔,有许多尚未开发而富饶的土地,那是希望的热土;
西部有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库姆塔格、腾格里、柴达木、毛乌素等大沙漠,共达130多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三,那里都是沙土;
西部除了荒凉、贫瘠和寒冷季节的冰雪外,最令人讨厌的便是尘土。西部的尘土最多,西部的尘土可以席卷和覆盖热土、掩没沙土……然而尘土不是西部的专利,北京也有尘土,绿水青山的南方和东部也有尘土。
热土,令人产生激情,因为热土有温度,有感情,它让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类可以在那里创造幸福、建设美好;
沙土因缺水才成了沙土。沙土板结而凝滞,阳光照射下它能把一切生命燃尽,阴冷的月光下它也能把所有活性的生命化为僵尸;
尘土没有根,只有源,它借风而动,动之作威,威者大多发淫性,通常可以迷人眼睛,也能摧毁正义,更能掩没美丽……
“三牛风波”发生在西部,西部的武威。“三牛风波”因此让我联想到了西部的三样东西:热土、沙土、尘土。
热土、沙土、尘土,其实在哪里都有。它在客观的现实中,它在我们的思维和意识里……它因此也让我想到了几十年来中国时时都在提及的“解放思想”四个字。透过“三牛风波”的全过程,让我们怦然心跳的是:中国走到今天,我们的命运竟然依旧与“解放思想”四个字贴在一起!
每年3月初是中国“两会”召开的时间。2012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是在3月5日开幕。7日上午,是甘肃省人大代表团的开放日,许多记者拥到了甘肃代表团的开会处,不曾想到的是“三牛事件”再次成为记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这一天出来为“三牛事件”公开发表意见的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同志。武威的“公选”是2011年12月9日正式在报上刊发公告的,两天后的12月11日,人们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知道了王三运出任甘肃省委书记。当人民网记者在开放日上问到“三牛事件”时,王三运书记非常肯定地回答:“我认为这是很有勇气的,是很有智慧的,是很有激情的,也是很有作为的一项举措。我对这个事评价很高。”
这也许是官方级别最高的人物就“三牛风波”所作的结论性的公开表态。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就这一事件还有什么奇谈怪论。
然而就在王三运书记向中外记者阐述对“三牛风波”看法的同一天,武威的火荣贵书记也在他们组织部举办的“公选”干部培训班上发表了一个长达3个多小时的讲话,读后令我心情难平……
火荣贵在这次讲话中讲的几件事,我在写作时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能不能发表。他说有没有不可以宣扬的“家丑”并不等于我们武威是不是比别的地方更“丑”,西部有些地方比我们这儿可能更严重。我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中央为什么在近期一再提到“解放思想”的问题?是因为中国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阶段的奋斗历程,国家比以前强大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我们的经济总量实力进入了“世界第二强”。在这样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各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则更多,更让我们常常措手不及、难以应对。转型时期呈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纠结在一起时,会变得很敏感。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个看起来不足挂齿的人的某种行为,都能引发社会公众在心理上动摇对国家、对民族的基本感情,甚至对我党的执政能力和现实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基本价值判断。这难道不是非常危险吗?
另一方面,许多人看到今天的中国如此强大,认为没有必要再谈“解放思想”。其实这部分人的这种想法同样危险,因为他们看不到国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与困境,依然抱着守旧的意识在等待天上掉馅饼,或者顺着潮流碰运气,其结果是他们的思想更加僵化、更加固步自封,即使上帝给他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的推力也白搭。
还有一种人的意识和思想更危险,甚至可怕:他们吃的穿的和享受的,皆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好处,皆是我党英明领导和全体人民努力奋斗带来的好处,但他们仍然不能满足,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总是站在极端自私、极端狭隘的立场上,在窥测和挑剔执政党和执政者及社会进步中的每一个边角的、边缘的、非主流的问题,进行无限度地放大和歪曲,总是以所谓的“进步”、“文明”、“人性”、“仁爱”、“公平”等等好听悦耳的话语,来对现实的今天横加指责,从而达到满足个人的个性和利益的目的;有的甚至不是从基本的利益和基本的价值出发的,只是抱着让社会“好看”、让执政者出丑的心态在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某种“诉求”,细细拨开他们这种所谓的“诉求”的面纱时,会发现竟然是那么的无聊和低级。但我们万不能小视这种无聊和低级,因为它常常被反动的、落后的、敌视我们的势力所利用。这种人的所做所为,看起来并没有直接代表着敌对势力的利益,但其实是在帮助敌对势力实现着他们不可能实现的某种阴谋和目的。这不是更可怕吗?
今天的中国,解放思想依然不是简单的进与退的问题,而且还包含着兴与亡的历史选择。
从中东到利比亚、到叙利亚,再到南海问题,难道我们还没有看清世界上某种强大而不可告人的势力在对我们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试图实施拔刀拦路、枪炮阻击的形势?
中国如何办?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早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解放思想一刻也不能停,解放思想是我们民族发展、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安居和战胜一切、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法宝!
有人认为,解放思想是那些发展快、与外部接轨容易和邻近西方世界的发达地区才需要。那肯定是错的。历史从另一方面也早已证明,越落后、越边缘、越保守的地方才越需要解放思想。
有人认为,GDP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到了小康水平的发达地区就可以不要解放思想了。那肯定也是错的。不说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不说物质世界不能代表精神文明,就说一个简单的事:某地方一个村民闹事、某工厂一样毒胶囊、某城市一次火灾、某地方发生一次高铁事故……你能再维持原有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社会气氛吗?没有了基本的建设环境、没有了民众心平气和的社会环境、没有了上下内外团结一致的心理环境,你还能发展什么?幸福什么?
靠什么来解决这些已经在我们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呢?解放思想和理想信仰。
思想解放者,才会有理想和信仰。理想和信仰的建立,是需要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产生并实现完美和坚定下来。
关于“三牛风波”,有人认为这是火荣贵和武威人钻了现有人事制度上的某些“空子”给自己做了一次秀,或者说是甘肃和武威与清华大学“合谋”导演了这场企图颠覆中央政策的“闹剧”!
否也。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我们先不去作人格和品质上的分析,简简单单的回答是:他们并不了解甘肃和武威其实是在进行一场为实现新跨越和大发展服务的解放思想战役,焦三牛等“火箭式”提拔及整个武威的“公选”仅仅是这场解放思想伟大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环节……也可以说,它是整个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动听而响亮的音符而已。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暂时的贫瘠与落后并不可怕。不要以为我的家乡——苏州便是天生的富国天堂,如果当年不是解放思想,盯着国际一流水平填平和夯实那些湖湖塘塘,怎么可能有现在一天创造一个亿经济价值的“苏州工业园区”;我还知道,如果不是连云港人敢于用解放思想的勇气去探索“石头如何在水中不沉”的道理,他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把一个破烂得连西部小城都会嘲笑他们的“苏北西伯利亚”,改变成今天已经气吞山河、傲视世界的现代化“东方桥头堡”;我还多次去过也属西部的鄂尔多斯,那里的城市、那里的百姓、那里的沙漠已经变成绿洲的现实,你相信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地底下有煤、有气的原因?有煤、有气,甚至有黄金的地方不止鄂尔多斯,为什么那些地方依旧“沙茫茫,人饥黄”?是因为鄂尔多斯人靠解放思想实现了自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
今天的甘肃人告诉我,他们现在已经明白一件事:什么正当的理由、什么客观的条件,不如真格地把解放思想这事做好、做扎实了,就不信落后的、贫瘠的甘肃永远贫瘠、永远落后!
正如履新才4个多月的甘肃新任省委书记王三运所说,甘肃其实并不缺什么,资源上没有障碍、市场上没有障碍、政策上更没有障碍,要说障碍只有一个是观念问题,一个是手笔问题。这两个问题说穿了就是思想解不解放的问题,思想解放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就不会太远。
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有来得及去考察和感受甘肃省正在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宏伟战略,但仅凭武威此次“公选”得以成功进行,焦三牛这样的一批清华学子得以如此被重用为例,其实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甘肃各地正在实施的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阵阵热浪。试想,不是甘肃省领导亲自到清华大学与校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2010、2011两年中怎么可能有21位优秀的清华学子到甘肃去工作呢?没有了这个前提,人们也就看不到焦三牛他们“火箭式”升迁的事情出现。同样试想一下,当“三牛风波”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时,省委不给武威撑腰,火荣贵他们能挺到今天,顺利将三牛等“公选”干部推到领导岗位?恐怕连火荣贵自己的位子也摇摇欲坠了。
“事实上,从2010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会议以来,我们甘肃在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问题上,一直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从实际出发,着实在人事和干部的机制和体制问题上进行突破性的试验,比如去年全省公开选拔126名优秀年轻干部,都是破格的,我们把条件从正常的‘3344’放宽到1年,4年变1年,这就是突破,这就是落实中央领导一再强调的要在选拔和使用人才问题上进行机制创新和进一步思想解放的具体行动。”省委组织部部长吴德刚同志介绍说,支持和鼓励各级、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更是省委、省政府近年在人才和干部引进、使用问题上所做的一项列入全省跨越性大发展的具体战略任务,并且得到积极成效。
武威便是一例。武威的“公选”说到底就是比别人迈的步子更大了些,突破的幅度更高了些。
“步子不大、决心不硬,就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武威的火荣贵这么说,也这么做,所以他比别人的“火气”大,他的“火气”集中体现在解放思想方面比别人的胆子大了一点。
中国的国情下,常常就因为这么“一点”而改变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以我自己直接和粗浅地接近甘肃、接近武威的经验,我认为他们那里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显耀的“招商引资”,尤其是不可能招到一些可以支撑建立工业开发区门面的大项目,但我错了。当武威人带我去市郊的开发区一看,我浑然不知所言:大西北、边边角的武威,竟然也有百亿、十亿的大项目在那里安家落户!
在一块热火朝天的工地现场,组织部长李明生一边为我张着图纸,一边指着机声隆隆的工地,说,这是刘伟平省长全力支持、市里专门为引进人才而开工建设的“金熊猫公寓”。“上个星期市委、市政府作的决定,这星期我们已经把公寓的基坑完成了。”李明生有些自豪地告诉我。在工业开发区,所有的项目,都有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领导挂帅负责,“金熊猫公寓”是李明生他们组织部定点抓的项目。
谁说深圳速度只有在深圳有?大西北的武威市现在也有。
到甘肃上任才两个月的省委王三运书记第一次到武威调研,火荣贵既有几分惧怕,又有几分得意地把王书记领到他的“大手笔”工地现场——那条“一轴双城三组团”、全长158公里、可惠及全市120万人口、投资45亿的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火荣贵惟恐自己的“大手笔”不被新任省委书记看好,于是提前在脑子里装了许许多多“生动而具体”的准备材料,哪知在现场,火荣贵对着图纸、对着原野“指手画脚”才汇报了不足5分钟,王三运书记就笑着摆摆手,说,你不要再说了,我清楚,你这个东西合起来就是三个东西: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
自以为“聪明超人”的火荣贵这回有些傻眼:王书记,你说行还是不行?
王三运一笑,朝前走了三步,突然回头:当然行!接着又重重地对火荣贵说:你现在把这个打造出来,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把这个事给我干出来!这是个好东西。王三运重复了最后一句话。
这是一条幸福百姓、富裕武威的金色大道啊!在建好的一段快速通道上,王三运一边看,一边感慨不已。
金色大道?火荣贵原来把这条158公里长的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称为“金大快道”(西起凉州区的金太阳工业区,东至古朗大靖),听王三运同志如此一声感慨,以为是领导记错了大道的名称,此刻的火荣贵心跳加剧,轻轻地问:王书记你是说我们的这条大道叫“金色大道”?
是嘛,你搞的不就是富裕武威、幸福百姓的金色大道吗?这名字好得很!王三运认真地盯着火荣贵,再一次叮嘱:你一定要把它干好!
是!那一刻,火荣贵的内心猛地一震:领导的思想解放水平就是高一筹!
“金大快道”和“金色大道”,看起来仅一两字之差,然而里面所蕴含的内容可就大不一样了。武威人知道省委书记话中的期待和希望。
搞经济建设是这样,人才建设更是如此,且更加复杂而深刻。
火荣贵体会深切。他给我讲了几件发生在“三牛风波”之前的事,而这些事其实与“三牛风波”都有内在的联系——
第一件事,火荣贵这么说的:2010年元月,我到武威上任初始,一查全市800人左右的副县级以上干部编制,只有6个空缺。仅仅这6个副调研员的空位子,在我到来之前的一个月也给塞满了。就这个情况,怎么办?为了武威的发展,你必须动真格的,所以后来我们搞了个提前离岗——让一部分并不称职的人实际提前从岗位上下来,后来遇到换届,又腾出一些空位,这样才有了130个副县级以上的干部位子,才有了“公选”可以拿出31个位子来实现干部队伍的“增加新鲜血液”。“公选”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一次解放思想,如果不这样做,武威干部队伍的本地化程度已经到了超过95%以上的绝对饱和状态了!
第二件事,火荣贵这么说的:之前提到了那个孙伟,他来武威前就是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这位年轻人是有培养前途的,我来后想提拔他,当时他在凉州区委任常委、副区长,干得不错,市委要考察提拔他时都说好,应该提拔,但真正到了最后时刻,有人坚持说,最好提拔到别的县里去,如果他在我们这儿提拔不是把这里的位子占了吗?市委最后只好决定让孙伟到古朗县任副书记、代理县长。孙伟后来在县人大会上,被全票选上县长。在武威这样本地意识强、观念落后的地方,用什么样的人是解放思想,而用人本身也得要解放思想。
第三件事,火荣贵这么说的:传统农业时代,武威的人才相对比较富余,西北著名的甘肃农业大学也在武威地盘上的黄羊镇。但后来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来了,传统农业不再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武威的人才便大幅外流,近30年来武威考出去的大学生56000多人,回来的仅有5000多人,连甘肃农业大学也从武威黄羊镇搬到了兰州……这说明什么?说明你这个地方不发展,你原有的优势也将丧失殆尽,你就更应当加大力度解放思想,否则连你的子子孙孙都不愿再回到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那时热土就会变成冷土、僵土……
火荣贵的话,其实很值得人深思。
都说西部是我们国家充满希望的热土,然而假如我们一直固步自封、墨守成规,那么这片热土总有一天不再是发热的土地了,它会变冷,被沙漠所吞没,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死亡之地”。这种危险不是不存在,而是就在我们眼前,如果再不解放思想,迎头赶上,跨越发展,热土就会变成埋葬我们的沙土和尘土……
物质世界的变化常常不会依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转移的。要让沙漠变绿洲、尘埃化春雨,唯有人类高举解放思想大旗,挣脱各种束缚,埋头扎实苦干,热土才会到处生机勃勃、万物盎然。
选人用人问题上,何尝不是同一道理?
在西北,假如你有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可以生长粮食和草木的土地,其实就在沙漠戈壁邻旁,或者有的早就在沙漠戈壁的包围之内。
希望的热土与荒凉的沙土仅一步之遥。热土如果不想被沙漠所掩没,唯一的可能就是阻止沙漠的侵袭,而要阻止沙漠侵袭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板结的沙土上灌浇上清彻的水……灌水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度。制度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一个方式,没有它,人类就缺乏行为准则,没有行为准则的社会只能等同于动物世界——其实动物也很讲究“规则”,它们的领地意识和亲缘关系就是一种制度。
现行的中国人事和干部制度,是规范和培养人才与干部队伍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横亘在我们面前,时时都在提醒我们“应该这样”和“不应该那样”。其实,制度本身并不是为了阻止一切先进的、积极的、符合实际的东西,制度与解放思想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地严格遵守制度的本身就是锐意改革进取的解放思想行为,而从人民利益、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出发的解放思想行动,就是最好的执行制度,它能使制度本身呈现更加生动的生命,呈现更加完美的形态和更加合理的内在。
纵观“三牛风波”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那就是事件本身是由武威到底选拔了什么人才,为何这样选拔而不是按“法”、按“条例”来选拔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现行的人才制度、法律及政策的巨大争议,通过激烈的争议,大家才清醒地认识到用人选人问题应当更加解放思想、更加符合国情、更加满足发展大局所需等一系列与观念和制度改革相关的问题。
2012年1月30日,当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完《坐着“火箭”西部任职 新绛“穷二代”工作半年官至副县》的报道和了解了“焦三牛事件”及武威“公选”的基本情况后,就写下了这样一段批示:焦三牛被公选为副县级干部好得很。清华的高材生毕业后志愿去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工作这是一好;甘肃武威用改革的办法公开选拔副县级干部这是二好;焦三牛从12个报名者中以面试、差额考察、差额推荐、差额票决全部名列第一而中选这是三好。此“三好”很有典型意义,其意义就在于用改革的思想和创新的办法选人才,那些有觉悟、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决心的年轻人就可以脱颖而出……
肯定焦三牛提拔的“三好”,其实就是对武威此次“公选”的选人导向、制度改革和强化制度本身的高度肯定,而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本身,也是人事、干部制度最核心、最关键所在。偏离了这三点,必定是“糟得很”;符合这三点,自然是“好得很”。
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执政的共产党人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当有人对选拔焦三牛这样的优秀青年干部产生怀疑、恶意攻击、吹毛求疵时,中央领导又及时指出:一、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后继有人的角度作长远的战略安排,加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解放思想、破除保守意识,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对年龄、学历、资历,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唯成分论”。三、破格选拔年轻干部在选人标准上要对德才有更高要求,对程序有更严格的审批和考察。要尽可能采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办法。中央领导特别强调要尽快研究制定符合当下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关于破格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办法”。
中央领导的这段话,具有针对性,对当时的“三牛风波”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及时化解了人们对武威超常规选拔清华学子的做法所产生的种种疑虑,更对那些嫉贤妒能的不良风气和网络消极舆论给予了有力回击。
继“仲祖文”的《不拘一格选人才》之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仲祖文”的题为《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的时评文章,指出:
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首先要解放思想。当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观念仍是制约年轻干部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有的地方在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时经常是数年头、抠台阶,挑毛病、讲完美,搞平衡、求稳妥。要破除这些陈腐观念,必须树立压抑埋没年轻干部是过错,培养重用年轻干部是功绩的新理念,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早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搭舞台,让优秀年轻干部尽早脱颖而出。
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必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对年轻干部“逢提必疑”,一些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带着偏激情绪群起“围剿”。年轻干部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他们应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猜忌和刻薄;多一分关心和支持,少一分责难和打压。对那些有觉悟、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决心,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的年轻干部,要积极鼓励、真心呵护。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关爱年轻干部,为他们健康发展助力加油,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打开宽广之路,关键要创新制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实践证明,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是选拔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也是经得起检验并为广大群众认同的方式。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在标准更高、程序更严的前提下,继续大力推进年轻干部竞争性选拔,研究优秀年轻干部破格、越级选拔办法,逐步打破年轻干部成长隐性台阶。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绝不允许借破格选拔之名,行“任人唯亲”之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站高望远,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及早把优秀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让千千万万年轻干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 真相调查》节目,及时、全面和有分析地通过画面将焦三牛和与“焦三牛事件”相关的人物搬上了屏幕,用他们自己的话告诉了全国人民事实真相,达到了“让真相说话”、“让真理接受检验”的目的。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组织人事报》等重要媒体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围绕“三牛事件”和武威“公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有理有据的理性分析和积极引导,从而让全社会认识了思想解放对新时期我国年轻干部成长营造社会环境,以及解放思想对我国人事、干部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还特为“三牛事件”特别开设了《敢为事业用人才》栏目,请了著名人才专家王通讯等,连续七天就社会公议的问题进行说理阐述。
2月21日,《光明日报》又与相关单位联合召开了“营造年轻干部成长良好环境”研讨会,来自党建、人才、科技领域的数位权威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
人才辈出,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年轻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党的事业才能朝气蓬勃、长盛不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宝贵经验。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重视培养造就接班人。建党90多年来,正因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年轻领导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队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才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做好这项工作。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
青年代表未来,这是一个浅显明白的道理。培养年轻干部,历来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所重视。探索和把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始终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强调给年轻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强调不拘一格选拔年轻干部,这是由我们党所处的现实历史方位决定的。我们党现在是一个在和平环境中长期执政的党,这和过去战争年代很不一样。战争年代,干部的选拔是在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中来衡量和考验的,这就很容易使那些真正忠诚于党的事业又有才能的年轻干部在战火中脱颖而出。但和平年代并不一样,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干部的使用就容易形成论资排辈的惯例,年轻干部的才能也不容易被凸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使很多年轻干部难以施展其才华,跟着熬资历,熬到一定的位置,棱角已经被磨平了。这样,从具体方面讲,干部队伍最需要的生机与活力很难发挥出来,创造性受到明显的影响;从更高层面讲,会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要打破这种状况,就必须改进干部制度,特别是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方面要有更多制度层面的举措。制度的完善,是为年轻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最好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杨德山: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是十七大以来党确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针,是党的干部工作理论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针的总体要求,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
“竞争”是选人用人机制的活力所在。要使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充满活力,惟有引入竞争因素,改变单一的“伯乐相马”模式,形成百马相争、一马当先的战斗赛马格局。“择优”是“竞争”的自然结果,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它要求在干部任用程序中差额比较、选贤任能,把政治坚定、人品和能力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教授李俊伟:
当我们对年轻干部成长的组织行为和社会评价进行反思时,一个系统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就是将个人具有能力、组织提供机会和社会倡导宽容植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反思,从个人、组织、社会的互动以及党的理论传播、接收和社会反馈机制这两个维度认识问题。
就干部的选拔任用来说,要处理好纯洁党风与优化民风的关系。政者正也,有了组织规则的公平纯洁,社会环境的优化才有了基础和前提。民众质疑的是暗箱操作,组织建设的是公平和正气。组织方引入阳光决策和公开原则,问题就会说清楚,以党内风气的纯正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把握好干部政绩熟知的局部性和舆论氛围的全面性。现代社会的干部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还要为决策和实施说清道理。另外,既然在政策上要为特殊地区和特殊岗位选用人才,就要考虑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具有技术性领导岗位和政治性领导岗位选择的区别性。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成为甘肃武威市委的一个创举,这是共产党人求贤若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驱动,也是为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局面所迫使。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武威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背后是争夺人才资源的深谋远虑。这正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环境这个问题上,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新站位。
登高望远才能自觉地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根本大计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种种阻力,破解在制度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祯:
从“焦三牛事件”看干部的成长,实际上对青年和社会两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从青年的未来性本质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社会,包括青年自身,都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中,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个别地方的选拔任用过程的不透明、信息公开的不准确,直接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同时,在青年成长发展方面,要特别注重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引导,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成长观。青年人只有紧紧地把握人民利益的方向,处理好发展自我与作为社会的辩证关系,在“大我”的奉献中实现“小我”,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成功。事实上,树立为国为民的志向、坚持人民利益方向有利于青年辩证地处理自我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理想与现实、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个人奋斗与推动社会的和谐,达到青年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
至此,在中央主要媒体的正确引导下,全国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对“三牛风波”引发的种种议论和思考展开了热烈讨论,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论环境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一种“顶三牛”、“学三牛”、“跟着三牛西部去”和关心爱护年轻干部的氛围在校园、在社区、在机关、在乡村、在厂矿、在军营等战线迅速形成……
网民“半窗明月半窗风”在搜狐网上发表题为《从焦三牛的人生选择审视自己》的随笔道: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在舆情日益发达的今天,刚工作半年即获升副县级的焦三牛,连同其并不平凡的仕途之路,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有羡慕,有嫉妒,更有一些质疑之声。而我,尽管也有少许的羡慕,更多的,内心里是一种佩服和尊重。相较于那些见不得别人“吃糖”的人,我对“习惯质疑”的本身,颇感有些不屑。我暗自猜度,这类人其实自身往往最是缺少实际行动的,一如那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多多少少有些心理晦暗阴险。就好像焦三牛们飞黄腾达了,那都是有“潜规则”,是“暗箱操作”的结果,巴不得别人永远不如自己。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一种典型的恨人穷,厌人富的心理。试问,要是你我也是清华大学毕业,你我愿意选择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而去偏远贫穷的甘肃武威凉州区清水乡工作吗?要知道,当初选择去甘肃的时候,焦三牛也不曾料到,半年之后武威市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再说了,武威公选,是面向全国进行的,各位看官要是也符合报名条件,为什么就没有报名和焦三牛们一起竞争呢?说不定最后也能入围“副县级”、“副地级”什么的!再说了,尽管时不时总有一些贪腐的事情被曝光,但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主流还是好的吧?要不然,偌大中国,8000万人的执政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欣欣向荣繁荣景象和如日中天的发展态势!说这话,并不是说我自己思想就有多高洁神圣,也并不是说我自己就是吃糖者,在这里做“卫道士”。相反,我是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教训的。我用了自己十年的青春甚至是数十年的幸福为代价,祭奠我当年的功利和短视。
十多年前,我大学本科毕业。说实话,以我当时的条件和表现,是有很多比较好的就业单位可选择的。但是,出身草根的我,无论思想、见识,还是认知、行为,当时都还很是狭隘和偏执,甚至在今天看来很是低级愚笨。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我放弃了去北京卫戍区和广州军区工作的机会。因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县城一套房”,我放弃了去成都二圈层郊县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机会。加上报考南京大学研究生因为一科之差未能如愿,命运让我不得不选择做教师并一待就是多年。事实证明,当初我的“宁为牛后,不为鸡头”的想法有多错误!自己所主动放弃的,都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更是今天看来应该是最有发展前途甚至是绝好的就业选择。并且,为这种蒙昧无知的选择,我遭遇了诸多灾舛和辛酸。不仅仅耗费了最是宝贵的青春和健康,更贻误了前途和理想。我这一辈子,注定将为这次错误的选择和多年的蹉跎无为,长久买单。
毛泽东曾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到焦三牛在自己空间里的那些博文,我能深切感受到这位清华毕业生的才情和心性,以及其中流露的成熟与理性。相较于同龄毕业的当年的我,其思想境界、认知高度,那绝对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君不见,焦三牛在自己的博客中说:“选择,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尽管这样的句子是选自汪国真的诗作《我喜欢出发》,但焦三牛能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自警自励之语,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态度。再者,据武威市的公选公告来看,所有到武威工作的清华学子,也不是人人都公选成功。一方面足见武威市不是唯清华是用,另一方面也足见焦三牛的优秀。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此我斗胆作一假设,要是我当年也有焦三牛那么一股子实诚实干作风,要是我当年也去了那些今天看来颇感后悔的单位,我想,也许我也不至于会是今天这样。对比焦三牛,我是自惭形秽的,也是佩服之至的。
既然如此,面对网络舆情,我个人以为,我们其实是没有底气,也没有资格对人家说三道四的。人家“发达”,也是应该的。我们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样只会更加暴露我们的自私和狭隘。人的一生,思想决定高度,说白了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行为,往往会决定我们能成就的高度……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看到希望和胜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奉献,更需要这样的典型。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发展必需,我们应当弘扬、应当尊重!更值得学习、值得肯定!
中青网“中青社区”上的网民“天堂有多远”在评论“焦三牛事件”“牛”在哪里时,说:
第一牛:一种信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清华毕业生,更多人会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要么留在北京月薪过万,要么继续名校深造、国外镀金,然而焦三牛却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了“兼济天下”,到比家乡更贫穷的甘肃武威,是什么让焦三牛作出一个这么牛的选择?悬挂在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上的横幅,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一种信念,把自己改变贫穷的愿望融入祖国的召唤,“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西部、让基层更多的人早日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牛:一次机遇。公开、公平、公正,是选拔人才的方针,也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捷径。我们不缺乏人才,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人机制,一个重人才、信人才、用人才的用人导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太多的“萝卜招聘”让穷人家的孩子望洋兴叹,在贫穷落后的甘肃武威,对优秀人才的求贤若渴为焦三牛式的青年才俊创造了一次机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让这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让世人羡慕、嫉妒、恨!
第三牛:一份厚望。培养造就青年英才,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是党对青年一代寄予的一份厚望。在这份厚望中,有领导的关怀和信任、同志的支持和帮助、群众的认可和理解;在这份厚望中,还要有敢于为事业用人才的胆识和气魄,有为国家、民族崛起的责任和担当。干部有了这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大学生村官、网民“泰山岩岩”说: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需要向焦三牛同志学习他身上那难能可贵的品质,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无怨无悔。我认为我们当代青年,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向三牛同志学习:
坚定信念、服务基层。在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上悬挂了一条横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许正是这条横幅坚定了焦三牛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决心,也正是这种信念,让焦三牛把改变贫穷的愿望融入祖国的召唤,激励他为基层更多的人早日脱贫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这样一种信念让一个刚刚毕业的清华高材生选择了基层、选择了农村。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焦三牛能得以入选还主要得益于当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体制机制,使得他能有一次难得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或许是太多的“萝卜招聘”让穷人家的孩子望洋兴叹。在贫穷落后的甘肃武威,对优秀人才的求贤若渴为“焦三牛”式的青年才俊创造了一次机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让这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作为年轻干部应该有像焦三牛一样的能力和眼光,善于挖掘发现机会并且能够抓住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让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立足岗位、扎实奉献。焦三牛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领导和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依托党和国家的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焦三牛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人民对他的这份厚望,大学生村官要学习焦三牛的“牛”劲,敢于承担重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党和人民呼唤千千万万焦三牛一样的年青一代,贡献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
网民“温柔侠客”在“中青社区”网站上以“清华毕业生主动去西部,我们怎么办”为主题,发表意见道:
“焦三牛事件”引起的社会质疑,令我们思考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清华毕业生为何不能主动去西部工作?谁可以主动去西部工作?难道只有普通高校毕业、成绩一般、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西部吗?去了我们又在想什么?
自2003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行,提出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题口号,每年都有数万大学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其中不乏在校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的优秀毕业生。加上选调到基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来到基层。在很多人看来,去西部或者农村只是他们的跳板,他们并不是真心想为西部为基层奉献力量,为的只是两年或者三年后的优惠政策。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些地区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献血,会给一定的现金作为营养费,于是献血的人就被别人称为卖血,多让人心寒!
当80后、90后被戴上“拜金”、“骄纵”等帽子后,80后、90后就遇到了信任危机,做好事被认为是炒作,工作提升快被认为是“官二代”、“富二代”。“焦三牛事件”在质疑中揭开了焦三牛的“真面目”,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存在“萝卜招聘”,他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只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的人员中幸运的一个。不得不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若不是立志支援西部,他也不会遇到这个机会。也感谢让这个本来很普通的招聘成为热议的人,让我们知道西部人才的缺乏。对于西部来说,高校定向培养引进的人才还是有限的,不能解决西部缺乏人才的困境,还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是的,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哪怕一点儿的行动,都会比站着说好听话、说风凉话要强百倍!
“事实上,广大青年大学生们已经行动了!”团中央的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像三牛这样有志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建功立业者,比比皆是。
他的话,蓦然让我想起了前年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塔里木油田采访的一幕:那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片广袤无垠的“死亡之海”,然而在那里有我们千军万马的石油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几代石油人都在那里为祖国找石油。记得老塔里木人告诉我,最初进入这片“死亡之海”的找油人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批大学生,他们中许多还未结婚、谈对象,可当他们听到党的一声号令,就背起行囊,告别母校,来到杳无人烟的大沙漠。没有水、没有粮,更没有绿,只有身后他们自己留下的一道道足迹——那足迹也会在瞬间被沙暴吹得烟消云散,但年轻的中国石油人没有走,直至找到宝贵的“油苗”。为了这“油苗”,一支19人的队伍,最后走出大沙漠的只剩8人,其余的11人先后牺牲在茫茫沙海之中,他们中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后来是七十年的塔里木石油大会战,5万余人的大军不分日夜地战斗着,直到“油龙”呼啸地从地心喷涌而出……那一刻他们欢呼跳跃。当井喷的巨响震荡大地和天宇时,英雄的石油人为了征服“油龙”,奋不顾身地冲向万钧雷霆般的井喷现场,用血肉之躯去制服脱缰的“油龙”,许多年轻的生命因此化成了血水,消失得不剩一丝一点儿,他们中依然有刚刚青春绽放的大学生们……新世纪的塔里木油田,已经将一座座耸立云霄的钻井架插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当我走入“塔中一井”的营地时,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石油队伍里竟然百分之九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一半以上都是内地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赵海涛,我采访过的一位博士,他是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学习的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位河南小伙子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奔赴塔里木油田就业,而家乡在河南焦作。他说他签约到西部塔里木油田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部人才缺口大。自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从总量上来讲西部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与其到人才“拥挤”的中东部争夺一席之地,不如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地区实现自己的理想,“错位竞争”未尝不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智慧。二是西部发展前景好。西部的自然环境虽然比不上中东部,但是人才成长环境好。塔里木油田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近年来进入了油气并举、规模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新机制,也为他这样的石油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读博期间,赵海涛曾随导师参与过“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一个有关塔里木油田的子项目,小赵主要负责缝洞检测和分析。可以说在塔里木搞勘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他所学的专业就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正是因为有了与项目的前期接触,小赵对塔里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毕业后他想继续去那里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我的‘画布’,供我描绘多彩‘石油人’的生活和梦想。”赵海涛博士如此说。
像赵海涛这样的年轻人在新疆、在最艰苦的塔里木油田等地方还有很多——
陈利新,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研究中心工作,任塔北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组副项目长。在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的7年时间里,陈利新成为塔里木碳酸盐岩研究的骨干。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为碳酸盐岩的生产增储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多项创新性的工作获得很高评价。他的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十余篇,2011年他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小陈选择到塔里木油田工作,还有个小故事:
2002年他在研二的时候,一天导师刘洛夫教授对他说,学校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成立了西部工作站,考虑派你们几个学生去那里实习锻炼,咱们盆地中心有一个名额,想听听你的意见。他当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大声说:“我去!”
陈利新坐在西去的列车上,第一次听到刀郎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看到窗外的西部荒山和大漠风情,他心里想着地表荒凉地下的资源可能很丰富,于是心情异常激动,这一激动使他青春的热血没有停止过沸腾……在塔里木油田实习的一年,这位年轻人真正体会到了塔里木石油人征战“死亡之海”,敢奉献、敢拼搏、敢创新,充满自信、浩然正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和“千年不死胡杨木,顶天立地石油人”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毕业时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来到了塔里木油田。同学和朋友不理解,他说:“搞石油就要到最有潜力的地方去,塔里木就是石油人的大舞台。”那年7月,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塔里木石油人。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他向师傅请教、与同事们讨论,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发现,工作其实可以带来知识,也可以带来快乐,画好一张图、写好一篇文章、作好一个汇报所带来的快乐比吃了蜜糖还要甜。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他从事碳酸盐岩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把在勘探系统工作期间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应用到碳酸盐岩的开发工作中,把对塔中奥陶系礁滩体油气分布特点、储层和储量分类评价的认识应用到试采方案中。在做轮古地区工作期间,针对碳酸盐岩储量难以动用这个难题,他通过对生产动态信息和综合地质信息的归纳对比,发现油气水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并在对岩溶型储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平面分区、纵向分带、储层分类的储量评价方法,该储量评价方法已应用到塔北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中。由于工作特别突出,2009年2月,陈利新被提拔为塔北副项目长。
庞辉,2004年从新疆师范大学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他,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返疆执教,现担任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庞辉清楚地记得在他毕业那年的6月29日,他的母校——北京体育大学举行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国内众多知名高校闻讯带着人才引进计划纷至沓来,当时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杰院长也千里迢迢赶到了典礼现场。武院长的心情当时十分复杂,一方面他骄傲曾经是自己学生的庞辉,现在获得了国内体育教育最高学府的教育学博士学位;另一方面使武院长忐忑不安的是庞辉还愿不愿意返回新疆母校执教?武院长心里没底,他有些紧张地找到自己的学生庞辉。哪知庞辉高兴地抱住武院长,当场表示:“北京人才多,我跟您回新疆去工作!”就这样,庞辉便成为首位返回新疆工作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武院长高兴得搂住自己的学生,热泪盈眶。
从北京返回新疆,庞辉感受到了母校爱才重才的氛围,体会到了学院师生对他的热切期待,也看到了自己在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用武之地。很快,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学院每年硕士生自选导师的名单中他都名列榜首,研究生们都以师从于他而骄傲。2008年,庞辉指导的本科生、维吾尔族学生买买提明的毕业论文《麦盖提县民族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调查与分析》获学校“优秀论文奖”;2009年又指导回族学生禹婷婷的本科毕业论文《乌鲁木齐市更年期女性健身现状调查与研究》又获学校“优秀论文奖”;2010年他指导的汉族学生张燕的毕业论文《新疆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女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与研究》再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另外经庞辉指导的2名硕士研究生还获得了全国高校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庞辉常对学生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有学业问题,学生们乐意请教他;有成长烦恼,学生们愿意向他吐露,庞辉成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我们都爱上庞老师讲的两门课《民族学》和《民族体育学》,课堂上,他画图讲授,特别生动,他与我们互动,课堂气氛特别好。”他的学生们说。庞辉自己在教学科研上也没有停止脚步,他说:“先把心沉到最低,扎扎实实积累,总有一天会变得强大。”2011年,庞辉获得一个国家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此前,他先后主持过5项省部级课题。现在,庞辉有一个设想,他要做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展馆。“要干就干好!”他这样描述,“展馆里有赛马,是动态的赛马,有文字、图片、视频、文物、民族服饰;有摔跤,少数民族集聚区的体育文化,有……”
祖国,我是你五月的花海
用生命的蓬勃和挺拔 绽放你的笑容
我是你的一粒麦穗
用对阳光的赤诚和谦恭 理解你的光荣
祖国,我是1919年推开国门的飓风
是南湖船上点亮山河的火种
我是唤醒城市和乡村的黎明
是长征路上那面旗帜 残破 但永远鲜红!
我还是 在战火中凋落的那一张张笑脸啊
即使倒下 也依然是用不死的歌声
唱着自由 唱着信念
唱着你的——
青年!
祖国,我是你的青年!
祖国,我是你风里雨里 并肩的勇士
用坚毅却温情的眼神 注视你的成长
祖国,你是我焐在怀里的一本画册
每一页 都有我青春的、带着体温的诗行
我是西去的列车
所有阳光照耀的地方 都生长着我的理想!
我是喷溅的石油 翻卷的麦浪
所有人民需要的角落 都回荡着我的歌唱
大漠烤焦了我 暴雨扯碎了衣裳
看吧:我的面孔最黑 心却最亮……
这是一位普通青年学生写的诗,但他却道出了千千万万时代青年的心声:祖国,我是你的青年!
青年是什么?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人民的福祉!
因此,青年就该担当、就该有责任、就该去奉献!
常玛丽,团中央和教育部发起的已有数以万计青年学生参与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她被分配到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工作。2012年4月7日,这位花季姑娘在随单位考察时不幸发生意外,因公殉职。这一天,距常玛丽结束志愿者工作还有不到一个月,距她23岁生日还差两天……
玛丽的故事感动了重庆秀山地区的父老乡亲,也让她故乡河北保定人增添了骄傲。一位记者记录了这位22岁美丽姑娘的几件身后事——
在高阳县城里,普普通通一个三间房的小院,就是常玛丽的家。玛丽的妈妈念叨起女儿,总说玛丽就是自己的一只手:“只要她放假回来,我就不用管家里的事了。做饭、收拾卫生,帮我们打理店里的生意,什么活都干。她回来了,我就轻松了。”
父亲常东彪拿出从秀山带回来的一本日历。在3月份这一页上,密密麻麻注明了备忘录,3月20日这天写着:“有会议,要通知很多人”,29日写着:“宝君生日/小微哥结婚”。而在4月9日,重重地标了出来:“我生日”。常东彪说:“这孩子就是操心的命。”
母亲说,过年的时候,玛丽说想要再续签一年志愿者,因为她觉得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思女心切的母亲没有同意,玛丽就这样怀着心事回秀山去了,谁知这一去就永远留在那里。
家人了解到玛丽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秀山20多个山区小学里建起图书室。
这两天,一家人商量过后决定:孩子的心愿我们来完成!常东彪说,一旦志愿者们的前期调查工作完成了,他们就开始给山里小学建图书室,不管需要多少钱,总要实现玛丽最后的愿望。
虽然才22岁,玛丽却有每天记账的习惯。从2010年到2012年,3个账本都记得整整齐齐。2011年10月份的一天,玛丽记着:“在地摊买西装60元,白衬衣30元。”从整个账本看下来,这样的花销已经算是大笔消费了,玛丽的衣服大多在几十元,花费最多的是出去旅游,还有就是给朋友和家人买礼物。“玛丽每个月只有600元的工资,她在秀山生活很节俭。过年回家还给我们买一堆东西,临走还给了奶奶和姥姥各500元。”父亲的回忆里,懂事的女儿让他十分心疼。
像所有年轻女孩一样,玛丽也有那单纯浪漫的一面。学广告设计的她有一本影集,里面贴满了自己的照片,抄录了一些美丽的诗句,还有玛丽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照片里的她,年轻明朗,笑容灿烂。“一直告诉自己,虽然一生中很难遇到惊天动地的事情,也很难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但是只要我努力做好那些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就是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加油玛丽!”本子里有这样一段写给自己的话,简单励志,却又生机勃勃。
在玛丽的遗物里,有4个献血本,每个本里注明献血400毫升。在2008年的献血本上,玛丽写着一段话:“2008年7月25日,我第一次献血,尽管我晕血,回家就晕了,但心里很高兴,感到很光荣!我想以后我还是会这样做的。”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黑暗?”这是玛丽的“雷锋日记”扉页上的一段话,这本日记里,写满了她在秀山的脚步,不断地鼓舞自己,不断地寻求更多的进步,就像玛丽曾经说过的,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会坚持下去,因为这里有需要我的人!
玛丽是无数“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榜样,他们都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岗位上向这位美丽姑娘学习,并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奉献着青春和智慧。正如玛丽的一位同学、志愿者杨志风所说,“玛丽是我见过最阳光、最可爱的女孩。为了走访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她曾经坐3个小时的汽车,再坐一个小时的摩托车,最后又步行一个小时才到达受访人家里。她是我们大学生的骄傲,是我们支援西部志愿者们的骄傲,我们定会沿着她的脚步一直走下去!”
是的,他们一定会健康、阳光、充满朝气地向着祖国伟大复兴的目标走下去,永远地走下去!
啊,“让青春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网民“孤山落雁”用这样一个题目为文,如此呐喊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年人才涌现根本上是由新陈代谢的规律所驱动,这是极其自然的现象,本不应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历史上如此,放眼世界也是如此。然而,时至今日,但凡有出类拔萃的青年人才冒出来,往往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青年人才“锥处囊中”的机会不多,导致“物以稀为贵”,就特别引人注目。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青年人才的产生,必先有滋养其的土壤,解放的思想就是这个土壤中最重要的养分。回首“五四”时期,新思想激烈撞击并冲破旧思想的藩篱,成就了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一大批成为时代中坚的青年人。在当今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有志青年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不拘一格选人才越来越成为主流共识,但教条主义、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保守僵化思想仍然顽固地占据一定的市场,青年人才遭“围观”甚至“围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青年人因此受到压制而耽误成长,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拔青年人才面临压力而难以放开手脚。实践证明,打破青年人才成长的禁囿,首要的就是打开解放思想这扇大门。我们不必对制度创新感到诧异,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抱残守缺无异于作茧自缚;不必担心青年人“嫩”,世界是年青一代的,早给舞台早成熟;不必纠缠于“背景”、“成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素质,而非出身;不必羡慕嫉妒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成全青年人就是成全自己。全社会都以更开明的思想、更先进的理念、更宽广的胸怀,理解支持、关心关爱青年人才,明天就一定会更美好。
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大风暴。希望通过邓露、焦三牛、范洁这几只“蝴蝶”的尽情飞舞,能在中华大地引发青年人才茁壮成长的青春风暴。让青春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听听,多么豪迈的青春壮语:让青春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说得多好!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的美丽家园……哪一个奋斗目标离得开青春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个多世纪前,中国的第一代改革者早已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热土已经开春。沙洲开始泛青。扬尘早已消去。
让我们重新摆正心态,以健康的、理性的、向上的、正义的、善良的和积极的姿态,去看待焦三牛式的时代青年,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理解和真诚的爱。伟大的时代正在呼唤千千万万三牛式的青年学子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青春和力量,让我们勇敢些、热情些、坚定些,一起加入这支队伍吧!
让各行各业的同志们,都能以改革和开放的姿态,向武威人学习,以“步子迈得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的只争朝夕精神,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去攀越人类从没有达到的高度和文明——这便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和崇高目标!
写于2012年清明——五四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