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大难不死,不知道刘玉要是知道的话,会不会感慨,又或者说派人把刘备给做掉呢?
这个就要等以后才知道了。
刘玉处罚了逢纪和辛评,两人收拾完东西之后就立刻启程返回洛阳。
本来他们这次难得被刘玉带出来,打算好好立功的,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一时的嫉妒,导致他们别说是立功了,还要回去闭门思过,以后重新回归朝堂都不知道何年何月。
天子一怒,什么权倾朝野的大臣,都是一个小虾米。神武朝廷最大、最不能惹的人就是刘玉了。
有了逢纪和辛评这两只鸡被宰了,其他的猴子们就乖巧多了,一个个都矜矜业业地办事。
当逢纪和辛评回到洛阳,事情也就传开了,臣子们都安分守己地办事,不敢有违。刘玄得知之后,暗叹自己要和父皇学习的手段还有很多。
益州方面,刘玉的旨意送到了正在镇压地方的司马懿手中。
本来就对自己懊悔不已的司马懿,在收到刘玉的圣旨,整个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哈哈!吾司马懿终于有一天可以盖过其他人,独当大任了!”司马懿别提多高兴了。
这次刘玉让他主管征伐江东的重任,就是把立功的机会给了他。要知道这些日子看着诸葛亮不断地立功,司马懿内心是焦急的。他不想被任何人超过,特别是和他差不多的诸葛亮超过去。可惜刘玉一直都重视诸葛亮,没有给太过司马懿机会。司马懿也很想在刘玉面前证明自己。
现在好了,刘玉终于给了他机会了,把统一天下最后的重任交在了他的手上,司马懿如果不努力,那就真的对不起这次良机了。
可是当司马懿得知是诸葛亮举荐他为主帅的时候,心情就是有点复杂了。
司马懿和诸葛亮暗地里结为儿女亲家,两人算是结盟的。可是这种政治联姻,只能说是相互利用,但要真正让诸葛亮举荐自己,司马懿觉得很难。
司马懿觉得自己要欠诸葛亮一个人情了。
得到刘玉圣旨的司马懿立刻带着本部兵马奔向巴郡,因为刘玉让他们即刻启程,在巴郡集结,至于粮草和后援问题,就地解决。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现在的情况与以前不一样。司马懿前往的是荆州,那里是自己人的地盘,荆州是富庶的,粮草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司马懿总觉得自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毕竟像这样的任命,除了圣旨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虎符才行的。
可是刘玉让司马懿即刻启程,司马懿只能照办的。按照大汉的制度,没有虎符是调动不了兵马。可是到了刘玉这一个帝王之后,规矩就变了。刘玉的圣旨比虎符还要大,在神武朝廷,还没有一个敢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去伪造和篡改圣旨。当然了,这是有隐患在的。
司马懿带着刘玉的圣旨前往巴郡。
而马超和高顺已经在巴郡的江州城摆好了阵势在等着他了。没办法,马超和高顺距离巴郡是很近的。
马超带着自己的几个兄弟,和高顺并肩而立。
一见到司马懿,马超直接过去打趣道:“哈哈,仲达,你可是主帅啊,这么最后才到啊?”
马超和司马懿不止一次配合了,马超在司马懿面前放得开。
司马懿嘴角一扬,反问道:“若是你在吾的位置,看你能不能早到?”
“这个不用质疑。本将麾下都是强兵悍将,行军速度自然是快速的。”马超骄傲地说道。
司马懿也不和马超啰嗦了,以马超的性格和为人,是不会认为自己会比别人差的。
马超和司马懿说话的间隙,高顺带着几个文武上前说道:“末将高顺见过都督。”
高顺是荆州将军,司马懿是新上任的荆州都督,按照级别来说,司马懿是高顺的上级。
“高将军客气了!”司马懿不敢托大,他知道高顺在刘玉面前的话语权很大。
高顺是很低调的,低调到别人都会忘记他的存在。刘玉要高顺做什么,高顺就做什么。满朝文武都知道高顺在刘玉的心中绝对有不小的位置。如果说刘玉到了绝境,有谁可以依靠的话,高顺算是一个。
高顺寡言少语,轻微一拱手,就站到了一边。
司马懿知道高顺的性格,有这样的打仗勇猛、平时话不多的武将,绝对是一件好事。
“孟起,兵马粮草都准备好了么?”司马懿询问道。
马超笑道:“这种小事怎么可能不会准备好!高将军麾下的幕僚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就等着仲达你一声令下!”
司马懿轻声一笑,粮草辎重如此重要的事情,在马超看来就是小事,也不知道马超心大,还是胆子大。
站在高顺身后的蒋琬,立马出来说道:“司马都督,舟船及粮草都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我军立刻按照陛下旨意行事!”司马懿看了蒋琬一眼,只是觉得此人似乎很有气质。
五万兵马开始集结,陆陆续续走进了蒋琬准备好的舟船。
“孟起,吾看高将军身后那名文官很是不凡,不知其名讳?”司马懿对蒋琬很有兴趣了。
马超回答道:“那个文官啊,叫做蒋琬字公琰,荆州人士,能力不俗。听说高将军这次能够屡战屡胜,都是他一边出谋划策!而且吾还听说他以前是刘备的官员,只是刘备眼瞎没有发现这个人才。”
“原来如此!”司马懿算是明白了,原来是蒋琬。
司马懿之前在刘玉那里就得知了,刘玉对一个叫蒋琬的人很是欣赏,看来就是他了。
司马懿缓缓地来到蒋琬的身前。
“参见都督!”蒋琬立马给司马懿行礼。
司马懿笑道:“公琰,本都督在陛下那里就听说过你的名字,陛下对汝很是欣赏。没有想到见到真容,不愧为人杰!”
蒋琬有点小激动,他的名字居然传到了刘玉的耳中,这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蒋琬很是谦虚地说道:“实在不敢当啊。”
“不用那么谦虚。在朝廷中,只要是人才,陛下都会重用的。这次征伐江东,还请公琰你好好地协助本都督。”司马懿很是柔和地说道。
“都督放心,下官一定竭尽全力。”蒋琬对司马懿的好感不断地上升。
对比于诸葛亮,司马懿更加喜欢拉拢别人。
司马懿笑呵呵地点了一下头,径直走向了旗舰,这是像他这种高官坐的。
五万兵马很快就上船了,随后扬帆起航,向着下游而去,杀向现在还不知道益州结果的江东。
在这段时间,益州境内传遍了刘备已死的消息。
百姓们都松了一口气,刘备已死,那么战乱可以宣告结束了。
的确,益州的战事很快就停止了。
无论是忠于朝廷的,还是忠于刘备的,都选择了停战。忠于刘备的郡县,没有了效忠的主子,继续顽抗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果断地开城投降。
只用了几天的时间,益州的情况就全部恢复了安定。
刘玉又让诸葛亮和张松、法正等开始安抚百姓和恢复民生。益州和荆州、汉中、关中的关卡都开放了,鼓励商贾进入益州贸易。
恢复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商贸流通了。商贾兴旺,百姓们就会更加放心了。鼓励的手段很简单,刘玉特旨在三个月内,凡是在益州进行贸易的商人,都减税一成。这可是大手笔啊!
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都对商贾收取很高的赋税。减掉了一成的赋税,可把商人给乐坏了。
益州可是天府之国,有着大量精美的蜀锦,还有各种的药材,商贾们可不会放过这次可以大大捞一笔的机会。于是荆州、汉中、关中的商贾不远千里地进入益州。
刘玉还发现了一个刘备遗留下来的情况,就是刘备乱铸钱,出现了什么当十钱的铜钱,甚至还有二十钱的铜钱。这可把刘玉给气死了。
要知道刘备弄了这手就是搜刮民财,百姓们手里面的钱,根本就不值钱。
现在益州被刘玉给拿下了,这个烂摊子就由刘玉去承担了。
刘玉是明君啊,总不能说不承认百姓手中的钱吧。百姓们都被刘备搜刮了一遍,要是这手中的钱不能使用,那百姓们就惨了。这对益州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刘玉立刻就吩咐诸葛亮等人,准备充足的铜钱,把百姓们手中的铜钱给换回来。假如百姓手中的铜钱是当十钱的,就给他换十钱。
诸葛亮和张松、法正想要制止,因为这明显就是把刘备之前挖的坑让朝廷来埋了。此例一开,日后江东的孙策为了抵抗刘玉,也如同刘备一样,收刮民众之财,那朝廷岂不是又要买单?无论哪个地方都会有刁民的,他们弄虚作假来换朝廷的钱,朝廷是换还是不换?
不过刘玉不管,他现在财大气粗,刘备不仁义,他作为天子,不能不仁义。
“益州百姓受苦,朕恨不得亲身承受,如区区小利而不顾百姓存亡。”刘玉的原话就是这样的。
诸葛亮他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在发现刘玉执意如此,除了高呼陛下仁义之外,就做了一个预防的建议。就是益州的百姓在一个月内,将手中刘备私自铸造的钱到官府兑换,过期之后,谁胆敢再用刘备时期的旧钱,等同于谋反。地方官员需保证所有百姓都更换朝廷发的钱币。要是查到有人弄虚作假,不管是什么人,满门抄斩。
这个措施很好,刘玉很爽快就同意了,而且还增加了一条。任何前来更换钱币的人,都需要登记!如果不登记,那么就不能更换。
政令一下达,百姓们就欢呼雀跃了。
之前百姓们都担心自己手中的钱无法用,实际上前来益州的商贾都不愿意收取百姓手中的钱。现在朝廷决定把旧钱换回来,而且还是足额的更换,百姓们直接三呼陛下仁德。至于登记自己的名字,这点小细节,百姓们就没有任何的顾忌了。
这一点却让世家大族苦恼了,他们不想把自己的财富被任何人知道,包括朝廷。可是朝廷说了,不登记就不能换,哪怕他们找人去换,也是杯水车薪,朝廷也能顺藤摸瓜找到他们。
地方官员都是归降了朝廷,一时半会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官吏更换,只能原职留用。其实更换钱币是一个可以打捞一笔的机会。可是没有一个官吏敢伸出自己的贪污之手。因为政令上提到了,要是发现有人弄虚作假,就直接满门抄斩。
没有一个人会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何况成都城那里有刘玉这尊大神在,谁胆子大到在这个时候搞事。先不说满门抄斩,可能连后人翻案的可能都没有。
更换钱币的事情十分快速地进行着。成都府库中的铜钱都拿出来重新铸造,用于更换旧币。
张松和法正看着那么多的钱财从府库中搬出去,心里的滋味是复杂的。
别人总是想着方法捞钱,就算是天子也不例外的。比方说刘玉名义上的父亲刘宏就是喜欢搜刮钱财的代表人物。可刘玉呢,钱财真的在他眼里是粪土啊。
张松都怀疑刘玉是不是刘宏的儿子了,怎么和刘宏一点都不像啊。
整个益州都忙着更换钱币,进行得十分顺利,一点乱子都没有。
其实刘玉坚持要更换钱币的原因就是想要了解清楚百姓们手中的财富,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世家和官吏手中的财富。这些资料,可是以前想都得不到的。
刘玉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脑子,世家和官吏手中的财富一旦曝光,“暗部”就可以根据财富的多寡去调查,看这些官吏和世家是不是违法乱纪。
“朕实在是太英明了!”刘玉开始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而其余恢复民生的措施,也在快速地进行着。刘玉相信益州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成为朝廷未来的粮仓了。
三国之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