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大叔

赵权为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沉思,自己曾经读的历史,是假历史吗?还是自己的理解有问题?

不过,活字印刷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怎么想办法突破,也许还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

百工技艺,赵权不可能做到每一项都超越这个时代。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需要一个密切合作的环境。揉合中西文化与技艺,取长补短,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南京府虽然地处偏僻,人才短缺。但是赵权拥有这个世上无人可比的眼光,只要能够把握住大致的发展方向,将南京府打造成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中心,完全是有这个可能的!

胸怀四方,兼收并蓄,同时尊重每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并让他们可以因此而获利。这些,才是所有技术研究得到健康发展的最基本保障。

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本,以海洋为本……

南京府的未来,还需要什么?

赵权捧着一本书,倚在一个书架前,呆呆出神。

“大叔——”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赵权耳边响起。

赵权依然沉寂在自己的遐想之中。

“大叔——”声音略略提高了一些,还带着一丝的幽怨。

赵权一怔,把眼睛重新聚焦,往左右看了看。

一个满脸秀气的小姑娘,正盯着自己,秋水如波。

此外,边上再无一个。

大叔?这是在叫我?

赵权突然觉得很受伤,用更加幽怨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位身高不及己肩的女孩子。

“大叔,你能让一让吗?我把这本书放回去。”

赵权怀疑自己受到了污辱,却没有证据。

只能默默地移开身子,顺便瞄了一眼小姑娘手中的那本书。

薛景石的《梓人遗制》。

赵权心里不禁闪出一丝惊讶,这个差不多十岁的小姑娘,竟然在看一本这么专业的着作?

这本书他也翻过,是这个书坊中刚刊印不久的书籍。

薛景石此人为金国遗民,此时应当还活着,但赵权并未听说过。

这是一本关于织机制造的书籍,书中对于立机子、华机子、布卧机子和罗机子的制作工艺以及使用技巧,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描述与讲解。

这个时代,所有的工匠技艺,大多是父子相传或是师徒相授。让工匠把自己的家传工艺公诸于世,是件很难得的事。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事情并不少,但毕竟还算是师徒之情。

可是教会其他不相干的人,对于一个师傅来说,就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了。

更何况,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虽然让出书比以前简单了许多。可是出一本书,依然耗资巨大,而且没有任何稿筹。

作为北人的薛景石,不可能到宋国来出书。更不能从宋国的出版的书中,得到一个铜板的分润。

盗版?那是不存在的,这个时代,有人为你出书,那是看得起你。

因为,你赚到了名声!

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罩在书架之上,映着小姑娘粉润的侧脸,数丝细细的绒毛,在初春的阳光中,微微发颤。

春天来了吗?赵权伸出手,轻轻抚着数缕经过自己眼前的阳光。

阳光中,似乎有浅灰色的精灵,正在哼着没人听得到歌,转着轻盈的舞步,慢慢地靠近那个小姑娘。

“大叔!”

一声大喝,把赵权正在飘在空中的遐思砸落地上。

“嗯?”赵权眉毛轻轻一挑。

小姑娘粉润细腻的脸上,现出一抹嫣红。被赵权眼神一探,不由的敛下眉梢,语音也随之降下。

“非礼勿视,你这样盯着别人,是不是不太合适?”

呃……

可是,她才是个孩子啊!

非礼?那为什么又要叫我大叔?

赵权满腹心酸,只能匆匆施了一礼,走出书屋。

院中,三两朵桃花,正在含苞欲放。

百无聊赖的李勇诚,正蹲坐在树下,跟一个小丫鬟大眼瞪着小眼。看到赵权出来,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后,起身拍了拍屁股,问道:“权爷,今天这么早啊?”

赵权瞥了眼那个小丫鬟,之前来这书坊时,似乎也有见过,但从未在意过。看来屋里那个小姑娘,也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被自己那么盯了数眼,似乎是有些不太稳当。

赵权没说话,神色俨然地朝李勇诚扬了扬头,背着手踱出院子。

这个院子不大,但只是这座书坊三个院子之一。

步出书坊,赵权回过头,看着门口上挂着的“持敬书坊”匾额。

匾额的落款是真德秀,宋国当世大儒,估计是当年在泉州知府任上时,被此间主人求来的字。

赵权在心里微微地叹了口气,宋国,这文化底蕴还是太可怕了!

自己辛辛苦苦拐骗至南京府的赵复,在北地汉儒眼里已经算是一个大家了,但是放在宋国,还根本没什么学术地位。

而泉州城内,就这样一个随随便便的书坊,便能求来名声能力远超于赵复的真德秀真迹。

关键是,这个书坊的藏书。经史文章自不必说,百工技艺、医学药术、天文历法、植物图谱、小说杂录、音律琴谱,几乎无所不包。

在这里,赵权不仅看到了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也看到了陈旉的《农书》。这两本应该是对赵权影响最大的两本书,如今就那样摆着让人随意翻看。

此外,还有郏亶关于水利的着作《吴门水利书》,陆佃关于生物学的着作《埤雅》,王灼对于种庶与制粮的专着《糖霜谱》,陈仁玉的菌类专着《菌谱》,蔡襄关于荔枝栽培的专着《荔枝谱》。

甚至还有贾似道的专着《促织经》。

相对于海东学院的图书管来说,这个书坊的图书数量确实不如。

但这只是一家私人开设的,以卖书为目的的普通书坊。

而且,整个泉州,这样的书坊起码还有十数家。

也就是说,单单一个泉州,拥有的书籍,绝对远远超过整个东北!

赵权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后人总是说,宋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

但是,这样辉煌的文化,到底给宋国朝廷、给宋国百姓能带来什么呢?

权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