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

全家福

作者:老舍 状态:完本 日期:09-03

(三幕七场话剧)人物 表诸所长——男,三十岁左右,党员,某派出所所长。平海燕——女,二十四岁,团员,民警。刘超云——男,二十多岁,民警。李珍桂——女,四十七八岁,街道上积极分子。王仁利之妻,李天祥的继母,原名王桂珍。李天祥——男,二十七岁,复员军人。王仁利——男,五十来岁,运输工人。王秀竹与王新英的父亲。王仁德——男,四十多岁,仁利之弟,莲花峰人民公社的炊事员。王秀竹——女,二十五岁,工人。王新英——男,二十岁,学生。丁宏——男,二十六岁,工人,秀竹的未婚夫。沈维义——男,十九岁,新英的学友,团员。林三嫂——女,三十岁,与李珍桂同院住。井奶奶——女,八十岁,与李珍桂同院住。于壮——男,二十多岁,民警。唐大哥——男,三十多岁,工人。唐大嫂——女,三十岁,唐大哥之妻。…

最新更新第三幕

《全家福》全文阅读

作者的其他小说
  • 作者:老舍
    (一)此剧系根据萧崇素同志整理的藏族民间故事《青蛙骑手》改编的。在此谨向萧崇素同志致敬致谢!(二)因对西藏古今习俗都不甚熟悉,所以剧中并未强调地方色彩。排演时可以西藏为背景,亦可放在别的地方。人物皆无名,如有必要,可斟酌添上。(三)剧本与萧崇素同志整理的故事在情节上有些出入:1.原故事中,三姐妹都是头人的女儿,剧本中把三姐改为义女,以便更适于嫁给青蛙骑手。2.在原故事里,蛙皮是三姐给烧毁的,剧中改为被头人劫去,好多些冲突。3.最大的改动是故事的结局。原来是青蛙骑手死去,三姐在他的坟前变成一块石头。在故事形成的年代,这样的结局是很自然的。改编时,我把悲剧变为喜剧,青蛙骑手濒死,被三姐救活。4.此外还另有些小的改动,都是为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鲜明些,即不一一说明。(四)剧本全文都是有韵的唱词,没有说白。如嫌太多,可将某些部分唱词改为念白,但希望能够朗诵原来的韵语,勿改为散文,因朗诵韵语可配音乐,气氛较好。(五)青蛙骑手可由二人扮演,前半男中音,后半男高音。前半勾脸,绿面金睛阔口,后半俊扮。
  • 作者:老舍
    时间 明嘉靖某年。地点 北京,严府。人物 路 楷(御史,丑扮) 严 喜(严府家院,小丑)严世蕃(官居侍郎,但皆以小丞相呼之,抹白脸)〔路楷上。路楷 (念)万般皆下品,只有作官高!来此已是严府,门上哪位在?
  • 作者:老舍
    (三幕十三场话剧)人物 表宋爷爷——男,年近八十。摆小茶摊子。硬朗,正直。宋玉娥——女,十六岁,团负。宋爷爷的孙女。聪明,略有娇气。余母——女,五十多岁,余志芳的母亲,对女儿有偏见。余志芳——女,十六岁,团员。勇于反抗,热爱劳动。齐 母——女,五十多岁。齐凌云的母亲。有文化,而思想落后。齐凌云——女,十七岁,团员。美丽,有进取心,但稍娇弱。赵 姐——女,三十多岁,齐家的保姆。卫 母——女,六十多岁,卫默香的母亲。卫默香——男,四十多岁。知识分子,不大爱劳动。卫大嫂——女,三十多岁,默香之妻。勇敢,健康,思想进步,争取入党。陶月明——男,二十一岁。店员,有轻商思想。某大娘——女,五十多岁。王二婶——女,五十岁。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李大嫂——女,三十岁。健壮。金智——女,二十多岁。拴子的大姐。金拴子——男,十三岁。淘气。老尤——男,四十多岁。卖肉的师傅。小 吴——男,二十多岁。卖鱼的好手。老 黄——男,四十多岁。店员。郑书记——男,四十多岁。零售管理处党委书记。唐经理——女,三十岁。妇女商店经理,党员。男 甲——男,二十多岁。军人。男乙——男,二十多岁。工人。男丙——男,六十岁。农民。店员甲——女,二十岁。妇女商店店员。店员乙——女,十九岁。妇女商店店员。店员丙——女,二十多岁。妇女商店店员。
  • 作者:老舍
    时间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一八九八(光绪二十四年)。所谓戊戌政变就发生在这一年里。端阳节前一二日。变法的上谕已在阴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了。地点 北京城内某胡同,秦宅的书房。
  • 作者:老舍
    (三幕话剧)全剧人物佟景铭秘书——五十多岁,胖胖的颇有福相。世家出身,为官多年,毕生事业在争取面子。佟继芬小姐——佟秘书之女。已二十六岁,犹自称十七。婚事未成,心中着急,但面子问题所在,又不能轻率从事。于建峰科长——三十多岁,佟之同事与好友,略带市侩气,深知面子的重要,但决不为面子所牺牲。秦剑超医官——三十二岁,很好的医生,但不大懂面子。欧阳雪小姐——二十二岁,秦医官手下的看护。因容貌的美好,职业的高尚,往往不肯敷衍面子。周明远书记——二十五岁,疑心全人类都轻视他。方心正先生——三十多岁,因乱想发财而破产,虽在极度困苦中,仍努力保持面子。单鸣琴小姐——二十八岁,方心正之妻,对面子问题绝对与丈夫合作。赵勤——三十岁,作工友而忽成小财主,心地很好,而欠精明。徐嫂——佟宅女仆,四川人,操四川土语,似不知世间有面子问题者。
  • 作者:老舍
    东方文化协会以东方文化为题,托我写一本话剧。想了许多日子,我想不出办法来。一个剧本,尽管可以不要完密的穿插,可多少总得有个故事;我找不到足以表现东方文化的故事。即使用象征法,以人物代表抽象观念,文化中所含的事项也太多,没法一网打尽。再退一步,只捡几件重要的事项代表文化,也似乎走不通,因为哪个算重要,哪个不重要,正自难以决定。况且,大家认为重要者,我未必懂得;我懂得的,又未必重要。这个困难若不能克服,则事未集中,剧无从写。又想了几天,我决定从剧本的体裁上打主意。这就是说,假若放弃了剧本的完整,而把歌舞等成分插入话剧中,则表现的工具既多,所能表现的方面纵难一网打尽,也至少比专靠话剧要广阔一些。从剧本上说,这种拚盘儿的办法,是否要得?我不考虑。我知道,只有这么办才能有把它写成的希望。好,我心中有了个大拚盘。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一切!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将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的答出!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简直无从下手!假若我是个思想家,也还好办。我满可以从一个活的文化中,提出要点,谈其来龙去脉,以成一家之言。但是,我不是个思想家。再说,即使我是思想家,有资格畅言文化,也还不中用。我所要写的是剧本,不是论文!似乎还得从剧本上设法。假若我拿一件事为主,编成个故事,由这个故事反映出文化来,就必定比列举文化的条件或事实更为有力。借故事说文化,则文化活在人间,随时流露;直言文化,必无此自然与活泼。于是,我想了一个故事。当然是抗战的故事。抗战的目的,在保持我们文化的生存与自由;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那么,在抗战时期,来检讨文化,正是好时候,因为我们既不惜最大的牺牲去保存文化,则文化的力量如何,及其长短,都须检讨。我们必须看到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对过去,我们没法否认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即使吃惯了洋饭的鬼奴,声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明得多,可是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敢轻视中国文化的。谈到现在,除了非作汉奸不过瘾的人,谁也得承认以我们的不大识字的军民,敢与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硬碰,而且是碰了四年有余,碰得暴敌手足失措——必定是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力量使之如此。假若没有这样的文化,便须归之奇迹,而今天的世界上并没有奇迹!以言将来,我们因抗战必胜的信心,自然的想到两件事;(一)以中华为先锋,为启示,东方各民族——连日本的明白人也在内——必须不再以隐忍苟安为和平,而应挺起腰板,以血肉换取真正的和平。日本军阀的南进——不管是经济的,还是军事的——正是自中国至印度之间的各民族觉醒的时候。大家有此觉醒,才不至于上日本军阀的和平当,而把灵魂托付给锁镣与鞭笞。(二)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在生死的关头,我们绝对不能讳疾忌医!何去何取,须好自为之!这样,我们肯定了我们有文化,而且是很高的文化。可是,就照着这个肯定,编一个故事,还并不怎么容易。第一,一方面写故事,一方面还须顾及故事下面所掩藏的文化问题,就必定教故事很单薄——冰必定很薄,才能看见下面的流水啊!故事单薄,剧本就脆弱,不易补救!第二,文化是三段,——过去,现在,将来;抗战也是三段——自己抗战,联合东亚的各民族,将来的和平。这怎么调动呢?故事的双重含意——抗战与文化——已难天衣无缝的配合,而每一含意中又都有那么多的问题,即使我是个无所不知的通才,也没法表现无遗,面面俱到。还有,第三,拿过去的文化说吧,哪一项是自周秦迄今,始终未变,足为文化之源的呢?哪一项是纯粹我们自己的,而未受外来的影响呢?谁都知道!就以我们的服装说吧,旗袍是旗人的袍式,可是大家今天都穿着它。再往远一点说,也还不保险,唐代的袍式是不是纯粹中国本色的呢?因此,我不能借一件史事形容出某一代的文化确是什么样子。而且,即使我有了写史剧的一切准备,也还不过是以古说今,剧本的效果还是间接的,没有多大的感动力量。我非把过去与现在掺到一处不可,宁可教过去的只有点影子,也不教现在的躲在一边,静候暗示。是的,我只能设一点影子,教过去与现在显出一点不同;假若有人来问:这点影子到底是象征着汉晋,还是唐宋?是佛老,还是孔孟?我便没法回答,也不愿回答。总而言之,我所提到的文化,只是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就我个人所看到的抗战情形,就我个人所能体会到的文化意义,就我个人所看出来的我国文化的长短,和我个人对文化的希望,表示我个人一点意见;绝不敢包办文化。有多少多少问题,我不懂得,就都不敢写。我所确信的,我才敢写下来。这样,我的困难可以减少一些;减少了我自己的困难,而增加了剧本的穷相,可也就无法。我只能保证自己的诚实,而不能否认才力与识见的浅薄!就是我所相信的,也还未必没有错误;不过,我要是再加小心一些,这本剧就根本无从产生了。现在可以谈剧本的本身了。剧分三幕:第一幕谈抗战的现势,而略设一点过去的影子。第二幕谈日本南进,并隐含着新旧文化的因抗战而调和,与东亚各民族的联合抗战。第三幕言中华胜利后,东亚和平的建树。剧情很简单。可是它越简单,它所接触的问题便越不能深入,仿佛是一块手帕要包起五斗米似的那么没办法。为什么要这么简单呢?我是怕用人太多,不易演出。可是,象抗战的情况,与日本南进,都要写入,又无法十分简单;于是,我就利用了歌舞。用歌舞是否可以真个简单,明于演出呢?还是不中用!此作法自蔽也!剧中有四支短歌,两个大合唱,大概至少须用三十位歌者,才足振起声势。第二幕中有六个舞踊,至少要用十位舞踊专家——随便一舞,必难曲尽其意。既有歌舞,必有伴奏,又需至少二三十位音乐家。加上演员十数人,共需八九十人矣!也许有人还以为我利用歌舞是有意取巧,我不便驳辩。可伤心的倒是弄巧成拙,依然尾大不掉,难以演出。至于幸而得以演出,而观众只听歌看舞,忽略了话剧部分,才更可伤心!最使我担心的是末一幕。没有斗争,没有戏剧,我却写了天下太平!拚盘已经不算什么好菜,而里边又掺上甜的八宝饭,恐怕就更吃不消了!关于第一幕第二节设景在绥西,纯粹是为了绥西有民族聚集的方便;若嫌不妥,请随便换个地方。第三幕设景青岛,亦因取景美丽,无他用意,也可以改换。老舍于昆明龙泉村,三十年双十节
  • 作者:老舍
    幕启:两间一通连的屋子,准备作为客厅。屋里的桌椅还没布置好;网篮,雨伞,箱子,痰盂,凉席,盆子罐子,还都乱七八糟的放着,象刚刚搬来的样子。墙角立着带套的三弦,和鼓架子。方大凤穿着短衣,系着围裙,头上罩一块花帕子,独自收拾屋子;一边设计,一边挪动东西。破风筝方老板掩着怀,拖着破鞋,走进来。
  • 作者:老舍
    全剧人物介绍乔绅——形相:五十多岁,须发微白。身高,相当的健壮。中服西装都穿得够样。性格:精明厉害。新旧知识都略有一些,坚信知识即权利。抗战后,颇发财,自视甚高。乔妻——形相:与乔绅年纪相近,身矮,多病,自号受气包儿,样子也真象受气包儿。性格:没有什么知识,能力,但厚道可亲。虽乔绅不以之为贤妻,而对子女仍尽良母之责。桃云——乔绅之妾。形相:二十七八岁,高大丰美,象一朵有色无香的大花。性格:糊涂,庸俗,肉感,但相当的有胆量,最喜参加家庭中的小斗争。李颜——乔家的长媳。乔绅的长子德山,死于前线,她守节不再嫁,日求报仇之计。形相:三十岁左右,中等身量,面无血色。老穿素衣,有阴森之气。性格:个性甚强。因为夫报仇之计不成,略患神经病。乔仁山——乔绅之次子。形相:二十四岁。中等身量,但象还在发育,故显着瘦细无气力。其实他并不弱。性格:有理想,多思虑,辨善恶,但缺乏果断与自信,今之罕默列特也。乔莉香——仁山之妹。形相:二十二岁。身量比桃云矮,而美丽过之。好打扮,凡摩登女子所应有的东西,她的身上都有。性格:庸俗,心眼不坏,但没有知识。吕千秋——五十多岁的老画师,乔绅的老友。形相:身短,发尽白,服装虽陋,而飘洒无烟火气。脸瘦而精神高朗。性格:富有理想与热情,但昧于实际,故陷于穷困。吕以美——千秋之女。千秋幼与乔绅同学,屡因作画向乔绅贷金,以美乃助乔经营商业,以劳力偿父债。形相:二十三岁,身量比千秋稍高,不甚美,服装很朴素,但气派正大。性格:坚毅,聪明,有理事才。丁影秋——乔绅之友。形相:三十一二岁,高大壮宽,穿洋服。性格:聪明,有时候狡滑,有时候讲义气,而永远有胆子,故足以成为高等流氓。茶房——干净利落的一位茶房,可惜有点势利眼。船 夫——四五人,七八人,均可,不便一一介绍。
  • 作者:老舍
    有不少话剧已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戏曲节目改编为话剧的还不多见。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风格,理当这么试验试验。不试验便不易找出困难何在。最近,我试验着把川剧的《荷珠配》改编为话剧。能否上演,演出能否成功,我都不知道。可是,我得到了一点经验之谈,写在这里。一、当我一想作这个试验的时候,就想到:在穿插上,话剧能够更集中,更简炼。我须以此胜过戏曲。这个作到了:川剧的《荷珠配》有十场戏,我给缩减到六场。可是,这里并非没有问题。戏曲中的过场戏颇有作用,它既能极简单地说明情节的变化,而且有时候又能有声有色。比如说:台上有一家人正在逃难,而强盗或敌兵已到,一家人就面朝内立着,强盗或敌兵疾风急浪地上来,又锣鼓喧天地匆匆下去。这一过场交代了情节,且有声有色。话剧无此便利。话剧可以用效果代替过场,但不如过场那样鲜明生动。戏曲能在过场中施展技巧,如疾走的舞步或荡马,甚至摔抢背或吊毛儿,本来没戏,而以技巧博得采声。话剧又无此便利。当然,戏曲中的过场并不都如此,有时候虽看到说明情节的责任,而纤冗无力,只听锣鼓响,不见戏出来。话剧为了集中,能够删减冗弱无力的过场戏,这是一个好处。但不易运用那简单而有力的过场戏,更不能在过场戏中施展技巧,这是一失。一得一失,只能算收支相抵。在改编《荷珠配》时,我只顾到了集中,而没敢冒险利用过场戏。是否应当利用它,和如何利用它,我把这当个问题,放在这里。二、在改编时,我改动了一些情节。我是这么想:川剧的《荷珠配》既然大胆地给老本子加以改动,我为什么不可以再改呢?可是,这是改编呢,还是借题再创造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在原剧中,金家与黄家俱因荒乱而逃亡,我不愿以这样的外来的因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所以改为:黄员外来求亲,本来是为夺取金家的产业,而在婚后把金三官与贞凤都赶了出来,霸占了财产。这样,既能显出剧情的有机发展,也增加了大鱼吃小鱼的一层阐明。这个变动不小。更大的变动是荷珠配了赵旺——原剧是她嫁给了状元。这是很大的变动!应该不应该这样变动呢?当然,剧本前后的安排都顺理成章,剧情发展水到渠成,非此不可,改动,即使是很大的改动,也是可以的。可是,一不留神,便会以今说古,把古人所没有的、不能有的思想感情,硬塞进去,就不大对头了。再说,一出戏的情节,往往决定于作者的思路与当时人民的愿望。若是情节大加改动,能不能还保存古人的天真的愿望呢?黄员外吞吃了金三官这条较小的鱼,自古有之,可以讲得通。荷珠配赵旺也是这么妥当吗?我还说不清楚。也当个问题,放在这里吧!三、不知别人如何,我自己有这个习惯:去看戏曲,我总希望听到些好的歌唱,看到演员们的真功夫——最好有些绝技。去看话剧呢,我知道演员既不唱,也不甩发,耍雄鸡翎;我就希望由剧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这并不是说,我轻视戏曲的思想性或话剧的表演技巧,不过是注意之点有些差别而已。可是,在改编戏曲为话剧的过程中,这点差别给我带来不少困难。我是要把一出戏曲改编为话剧。按照上述的习惯,我自然要求自己叫改编的作品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不要求演员们走四方步、耍纱帽翅儿。可是,怎么使思想性加强呢?在某一些戏曲节目里,只要把音乐、歌唱、舞蹈,穿插等等组织得很好,就可以成为热热闹闹的戏,思想性不十分强烈也未为不可。(有许多戏曲节目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的。)那么,把音乐歌唱等等都删掉,变成话剧,我上哪儿去找更多的思想性来补充呢?凭我的一点点本事,实在难以胜任。若不这样办吧,则既无歌舞,又思想平平无奇,可有可无,改它作甚?若努力这样去作吧,又恐怕改来改去,面貌全非,与戏曲原著无关了,那怎能叫作改编呢?是呀,连写台词也是这么顾此失彼,不知如何是好。我下笔写台词的时候,耳中老有川剧的锣鼓声、帮腔声和歌唱声。我的语言不由地就袭用了旧的话白与唱词。哎呀状元哪!何事惊慌?且住!……不断地来到我的耳中,也就顺手儿落在纸上。于是,台词儿遵古有余,而清新不足。有的地方还是新旧两掺,很不一致。为矫此弊,想用力舍旧取新吧,又怕台词太新,失去戏曲原有的味道。这种台词儿究竟应当怎么写呢?是该全旧,还是应当全新?若是新旧两掺为妙,则新旧语汇的比例怎样才算合适呢?我不知道。若是随便一写,非驴非马,总非上策!人物的形象与动作也有这样的困难:以丑角来说吧,我老想着鼻子上抹着豆腐块儿的人,而想不出把他放在话剧里应是什么样子。戏曲中的丑角,就凭他(或她)的服装、扮相儿,一露面便招笑。话剧中的丑角有此方便吗?若是过多地袭用那老一套,恐怕就成为打折扣的戏曲丑角了——抹豆腐块的人出来,而没有锣鼓,也不歌唱。若从新创造吧,又没把握!抓不到一定的形象,而欲性格鲜明,颇有些困难。最难办的是:在戏曲里,到了时机,演员叫起板来,只要唱得好,戏就往上升,台上一曲高歌,台下点头默赞。话剧可不好办,以大段朗诵诗代替歌唱,偶一为之,未为不可;屡屡如此,恐怕就会失败。改用大段对白,也有危险。如此说来,就非添新东西不可。可是,添什么呢?以川剧《荷珠配》而言,我觉得它的喜剧气氛还不太足,我就从这里下手,使金三官充分地丑化,而且把小姐也变成既胖且蠢,甚至给小生也添点可笑的动作,以便加强喜剧的气氛。这么作对不对,暂且不说。更要紧的是:川剧《荷珠配》是新近修改过的,所以还有某些不成熟的地方。假若是一出已经成熟的戏曲,可怎么办呢?比如说,改编京戏的《打渔杀家》为话剧吧。它的戏剧冲突很强烈,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场子紧凑,唱腔脍炙人口,行舟与停泊的舞姿又极美好。这怎么改呢?说到这里,恐怕这种改编工作还应是再创造,而不是顺着竿儿爬;那爬不出名堂来。想想看,剥去萧恩、桂英与教师爷等的服装、扮相儿,而且既不唱,也不舞,光把原来的故事架子摆在台上,怎能成为戏呢?戏曲与话剧这两种形式之间有个相当大的距离!据我看,由戏曲改编的话剧,当然要适当地吸收一些戏曲中的好东西,而主要地是要再创造。要不然,改编的话剧就无从胜过原来的老本子。这种工作既要尽到新旧的结合,也要争奇斗胜,各尽所长。千万别放弃自己的长处!不动手,不知困难所在,也就无从克服困难。在事前,我没想到会遇上这么多问题——语言的,人物形象的穿插的……等等。一动手,我招架不住了。这点经验之谈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指教,以便更好地进行试验,少走弯路。
  • 作者:老舍
    火车上的威风改编旧作《马裤先生》(独幕话剧)
  • 作者:老舍
    本卷收入《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猫城记》《离婚》《牛天赐博》《蜕》《小坡的生日》《赵子曰》等几部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写于1954年。发表在1955年的《解放军文艺》上,原书初版于1955年。《正红旗下》写于1961年至1962年,未写完。发表于1979年《人民文学》上,原书初版于1980年。《猫城记》写于1932年,发表在1932年《现代》上,原书初版于1933年。以上三部作品,收入本卷时都根据初版本作了校勘。
猜你喜欢的小说
  • 作者:就是蛐蛐啊
    【都市推理】+【另类重生】+【脑洞大爆炸】+【他跑他逃他插翅难飞】病入膏肓的陈潇,不由回顾他的一生。年轻时,他遛大街,喝大酒,身旁一堆的狐朋狗友。直到他弥留之际,才悔悟他这一生最辜负的就是一直在等着他回头的警花老婆。当陈潇眼睛再次睁开时,他赫然发现自己竟重生年轻时。这一次站在人生的转折点,陈潇决定洗心革面。小姨子:姐,离了吧,陈潇不务正业!老婆同事:赶紧离吧,陈潇他配不上你,你的未来应该平
  • 作者:雾满拦江
    \\\\\\\"本书是一本关于官场厚黑之道的实用之书。目前绝大部分版本的《厚黑学》都只是以介绍厚黑学中的原理为主,而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在人生的竞技场上获得优势地位却语焉不详。作者有鉴于此,在全面领会《厚黑学》主旨立意的基础上,提炼出《厚黑学》中的精华要点,通过历史上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官场上的厚黑之道,首次揭开《厚黑学》背后的升迁潜规则,和盘托出上司与同事永远不会告诉你的官场博弈技巧,可谓是洞悉法门,直抵玄妙,务实可用,可操作性极强。读者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被历朝历代的从政者视若珍宝的智慧,并纯熟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在变幻无常的官场中安身立命,前程似锦。首次揭开厚黑学背后的升迁潜规则,和盘托出上司与同事永远不会告诉你的博弈技巧。生活需要智慧,处世需要权谋,中国人走向成功的必读书!官场中成大事者战无不胜的经典,厚黑学的奇妙之处就是灵活应变,知厚黑,亦行厚黑。一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专为中国人打造、可操作性极强的成功学宝典!
  • 作者:折冬
    下一本《霓虹光影》《月亮月亮》求个预收在丛枝的认知里,祁骁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张扬肆意,她温吞内向。像是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也像是四季里的夏天和冬天。比如月考后换座位,她按捺住胸腔里的心跳怦动,将书搬到祁骁座位的旁边时,少年斜靠着墙,眼皮耷拉模样懒散,光透进窗棂落在他身。明亮又耀眼。丛枝鼓起勇气,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跟他搭话:你为什么想和我做同桌啊?那时骄阳正好,枝头蝉鸣响了整个夏天。少年抬起眼皮,黑色深邃的眼睛静静凝视她,话说得囫囵吞枣,语气散漫:能为什么啊,随便坐呗。丛枝的期待落了空。他们之间,好像隔得很远。……那次是他生日,有个女生送了他一罐千纸鹤并大胆表白心意。他们被围在人群中间,看起来无比的般配。丛枝红着眼悄悄离开,带着那罐准备送给祁骁的千纸鹤。那是她熬了四五个夜折出来的,只因为听朋友说,给喜欢的人折千纸鹤能给他带去幸福。她还在每只千纸鹤上都写了想对他说的话,其中也藏着一句,她怎么都无法说出口的我喜欢你。可是这一切,他都不知道。眼里浸了层薄薄的湿雾,丛枝想起以前的那些暗恋心酸事,她垂眼看着怀里盛满她爱意的玻璃罐子。那一刻,她才知道,他们之间好像是真的没有交点。……几年后,他已经成为了金牌搏击手,多次卫冕RNG金腰带,少年时期耀眼的那束光,还是落在了他身上。丛枝发现,她对他依旧心动难捱。误打误撞和他同游,又恰巧看了一场烟花,烟火绚烂稍纵即逝,像极了她以前暗恋祁骁的那些美好瞬间。丛枝始终把心思藏得很好。却在整理高中杂物时,发现了一只千纸鹤,皱皱巴巴,模样很熟悉。是她写了跟祁骁告白的那只。那些酸涩的过往在脑海里重现,怀揣着紧张,心跳擂鼓,她将它拆开,映入眼帘的有两句话,除了她告白的那一句,还有另外一句,字迹潦草。【傻子,我也喜欢你。】是祁骁的字迹。原来她青春的每一处,都有他的身影。*痞帅酷拽&腼腆乖巧拳击手&小记者*双处双初无初恋1v1*文案写于2023.03.08*未成年其间无亲密描写
  • 作者:雷晓宇
    《海胆》是一本人物特写集,收录了十篇文章,写出了十个人的秘密。附赠朴树亲笔信。之所以取名海胆,是因为这十个人都和海胆一样:有尖利的刺,也有柔软的心。除了刷爆朋友圈的《和李安一起午餐》——对李安而言,电影的秘密可以讲,生活的秘密不可说。但他把生活秘密藏在电影里,看懂了,才是真正理解他了——还有:《Hello,朴树先生》:用两万字告诉你,一个40多岁的男人要天真做少年,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刘若英:每个女人心里都卧虎藏龙》:是做循规蹈矩的俞秀莲,还是自由肆意的玉娇龙?如果两个都想,就是太贪心吗?《侯孝贤:一根老骨头,知道自己的样子》:《刺客聂隐娘》为什么会拍成这个样子?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还有,他为什么从来不拍中老年人?……十篇文章,写了十个成功者内心的欲望、恐惧和挣扎。当你理解了他们,会更能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 作者:园林小生
    靖朝宣抚元年,大司马兼骠骑将军齐恕血腥手段镇压反叛诸王军马,拥立十岁幼帝司徒昱即位。因勤王有功,被任命为摄政王,把持朝政,风光无两。但又因残暴奸佞名声广为流传,被视为人间阎罗。
  • 作者:虞桉
    新文《重生后我依旧沉迷科研》已开求收藏 本文文案一: 男频网文大神和桥从来不写感情戏,文中清一色社会主义兄弟情,读者盛传他大概只喜欢男人。 直到有一天,和桥文里的男主忽然百般手段把女主拐回了家,万般娇宠。 读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还没见到季缘的真人,乔贺却先为她的声音动了心。 后来,在无数个夜晚,他最喜欢的就是让她甜软的嗓音慢慢的变得沙哑,妩媚迷人。 乔贺心满意足。 季缘:混蛋! 本文文案二: 季缘的新家有一个面冷心热的房东先生 搬家会帮忙搬东西,下班晚会担心她不安全,有一手超级好的厨艺还总爱喊她一起吃 遇到危险总会从天而降把她保护的严严实实 后来房东先生揽着季缘的腰,把她抵在墙上,炽热的呼吸撒在耳畔,哑声开口: 哪里都不放心,拐到自己家里才能精心爱护。 一片真心,我从来没想过会追不到你。 平时不发骚·一骚骚断腿的男频大神X身娇体软声音甜美法语小仙女 有问题请指出哦,么么各位小天使 ———————————————— 求个预收啦,谢谢么么哒 《重生后我依旧沉迷科研》 顶级研究所负责人、知名教授沈城一觉醒来,回到了完全陌生的2019年。 这个世界没有经历过末世之后的满目苍夷,和平且安逸。 他只是一个燕京大学普通的大三学生,爷爷也安在。 怀揣着先进了多年的知识,他义无反顾的继续走向了科研的道路。 只是老夫老夫的爱人也变成了同系同专业的铁哥们。 之前是被他润物细无声的圈在了自己的地盘里,这次他决定自己走进去,给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加加速。 高冷占有欲强的天才攻*沉迷科研的佛系受 1.爽文,图个高兴 2.双学霸,医学与计算机双线升级
  • 作者:九枝猫
    平安时期:【贵族小姐V诅咒之王X冰系诅咒师】宿傩大人那天带回来一个人类,据说是六眼的未婚妻。她穿着殷红色的裙衫,无邪而通透的双眸,使她像朵枝头羸弱发颤的冬樱花。一看就是含着金汤勺长大的贵族小姐,一定没吃过什么苦吧。毕竟贵族都是些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家伙。所以当宿傩大人不在时,他便故意让她做些杀鱼生火的事,看她灰头土脸的狼狈样子,他就觉得心情格外愉悦。他向来对她的讨好嗤之以鼻,也从未怀疑过自己对她的讨厌。可在宿傩大人决定吃她时,他却做出那个连他自己都想不到的举动——带她逃。2005年:【五条的未婚妻V五条X夏油】悟的未婚妻,草间纱织。第一次见到她,夏油便知道她是个循规蹈矩的贵女。平日在家族里,也一定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吧,所以才会连吃个棉花糖都惊叹得像个孩子。因为悟总是很恶劣地对待她,使她很是挫败。他便适时提出愿意教她方法,好让悟接受她的存在。他带她去吃甜品,告诉她,不是必须要对悟百依百顺,否则会很没情调;他带她去看电影,告诉她一定要接吻才能使感情更牢固;他带她去游乐场,在晦暗的树荫下,提出愿意教她接吻的技巧。......直到悟一脸愤怒地揪住他的衣领,将他从纱织的床上扯下来,他还笑眯眯地,毕竟悟一直都觉得纱织很麻烦不是吗?身为挚友,就应该帮你解决麻烦啊。2018年:【穷困潦倒的失忆小姐V伏黑X野蔷薇】没人知道她从小就有一个白月光,在儿时第一眼看到纱织时,她就喜欢她,可纱织却被恶劣的村民撵走。再次遇见,已是十年后。纱织也不知因何原因失去了关于过去的记忆。不过这样也好。失忆了,纱织就不会知道她以前都是喊她姐姐,而不是纱织了。她日日沉浸在拥有纱织的喜悦中,当她情难自禁地亲吻上去时,却被纱织立马推开。看着纱织眼中的震惊不解,她感觉身体慢慢僵硬。纱织在想什么,是觉得她恶心吗?……怎么可以。像不愿服输般,野蔷薇眯眼笑一下,说:纱织,我可比伏黑那小子光明磊落多了。毕竟伏黑可是凭借着那张与他爹一模一样的脸,尽情欺骗着你呢,笨蛋。-无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纱织的心中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男人——他有一头白色的发,有如母亲所珍爱的那颗蓝宝石般漂亮的眼睛。可仅仅只是想嫁给五条大人而已,为何总有那么多阻碍。*排雷:正文第一人称女主非常爱五条,但不代表五条就会是男主非女强,爱看女强的小可爱可以止步了有很多单箭头,和轻微女性向单箭头,但女主是bg战士,她很直,只喜欢男的,雷的小可爱也可以止步了
  • 作者:张大春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