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安媳妇一连多日寝食不安。冬天来了,到了这个寒假,长子昌喜就将中学毕业。依照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已成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只是看见昌喜身材单薄的样儿,母亲心里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体格,哪里能干农村重体力活儿?
“能不能想想办法,”夜里躺在炕上,妻子和丈夫商量,“哪怕再等一年也行。你看看他那腿,麻杆似的。”
“别惯着他,”恒安说,“他又不是读书的料,学习不好,又不能干活,将来岂不成了秧子?”
“我不是这个意思,”妻子说,“我只是想让他呆在家里,再长一年身子,等壮实一些,到了农村,我才放心。像他这么单薄,到了农村,我怕给累出了毛病。”
“等我想想办法吧。”恒安说,“其实学校的学生,差不多都这样。”说完,翻身睡下了。
早晨起来,昌喜吃过饭,背起书包要上学去。恒安坐在桌边,及时拦住了他,“等一会儿,我带你去医院做个体检。”
“体检?”昌喜眼珠了翻动几下,傻愣愣地问,“我身体好好的,做什么体检?”
“你爸让你怎么,你就怎么着,”母亲在一边帮腔道,“你是家里的老大,要给弟弟妹妹做个表率。有些事,一时半会儿弄不懂,就别问,听话就行了。”
母亲没头没脑的一席话,说得昌喜越发糊涂。放下书包,等着父亲领他去医院。
“你先过来一下。”恒安放下饭碗,漱了漱口,走进里屋。昌喜稀里糊涂跟了进去。父亲指着椅子说,“你坐下。”昌喜听了,懵懂地坐到椅子上,听父亲教他,“待会儿,到了医院,上楼时,你快走几步,要让自己觉得累。大夫要给你测血压时,你要脚尖着地,脚跟抬起,小腿发力,屁股上翘,做出将要起身的姿势,就这样……”父亲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先给他演示一遍,而后让儿子学着演示了几遍,觉着差不多了,才领着昌喜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昌喜照父亲说的去做,一测血压,大夫吓了一跳,“天啊,这孩子怎么啦?小小的年纪,血压这么异常,高压都二百一啦。”
昌喜听了,心里紧张起来,刚要说出实情,见一边的父亲给他使了眼色,才闭上嘴巴,咬着嘴唇不说话。
“大概是遗传吧。”父亲赶紧解释说,“孩子他妈就有这毛病。给开张诊断书吧,大夫,我想让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
开诊断书,又不需要大夫掏钱,患者又确实有病,大夫乐得送个顺水人情,提笔开了病休三个月的证明。
出了医院,恒安让昌喜一个人回家,自己带着诊断书去了学校。都是一个学校的同事,恒安人缘又好,又有医院出具的诊断书,昌喜的休学手续办得挺顺,中午父亲回来,就正式告诉他,可以在家里呆到下一个寒假结束,等到明年春季开学,再回学校,在毕业班再呆一年。这时,昌喜才明白,一早父亲带他去干的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他留级一年,推迟一年下乡的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昌喜心里有些不快。留级生,多暂都会让人小看的,尽管自己学业不佳,学校也不正经授课,昌喜却对自己留级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担心昌喜呆在家里,会和街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近,母亲给他分派了任务,母亲说,爷爷老了,行动不便,得要人照料,叮嘱他每天一刻不离地守着爷爷,照料好爷爷的起居。
在家里,恒安夫妇称世德二大爷,却让孩子们直接喊爷爷。世德并没到随时都要人守在身边照料的年龄,身体还挺结实,只是心里清楚孩子母亲的真实用意,也就不好回绝。世德很快就发现,其实恒安媳妇的这种担心,实在是多余的。因为昌喜性格木纳,寡言少语,成天眨巴着一双死鱼眼,呆坐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小半天,常常是你不指使他做什么,他自己是不会主动去做的,从来不愿意和外边的人交结,这一点,倒是和他父亲的大伯世义有些像,只是世义小的时候,聪明好学,父亲教他背书,只消一会儿,就烂熟于心;昌喜却不然,成天背着书包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也很像样儿,神情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可听过之后,像没听一样,你问他听懂了什么,他就所答非所问。好在他上学没几年,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里也不正经上课,也没什么考试,他平日在教室里能坐得住,从不惹事生非,更不敢去造老师的反,甚是受老师的喜欢,居然让他当了班长。世德觉得,较比而言,老二昌乐,倒是和自己有几分像,这孩子性格开朗,行事豪爽,爱结交朋友,有时也爱耍点小聪明,在学校里人缘极好;和自己不同的是,昌乐刚入学时,爱学习,学业极好,若不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将来考上大学,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一点,连孩子的父母都不怀疑。运动一开始,停课闹革命了,昌乐在学校里就呆不住了,成天到街上野跑,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次组织同学打群架,还被子弄到派出所去,气得恒安领回家里,忘记了早年对孩子们的承诺,也忘记了自己一小时挨母亲拿鸡毛掸子狠抽的伤心事,抓起鸡毛掸子,狠抽昌乐的屁股,痛得他满地乱蹦,直到哭叫着发誓,再也不和街上混混们来往了,恒安才停止抽打。幸亏母亲看得紧,昌乐才勉强没有变坏。可是第二年冬天,当父亲在母亲的怂恿下,要带着他到医院看病时,昌乐警觉地问父亲,“你想让我留级?”
“这是为你好,”母亲在旁边劝导他,“你看昌喜,这一年在家里休养,身体都长壮了,这样到农村,才不至于累坏。”
“强壮的身体,不是休养出来的。”昌乐说,“是在聪明头脑的安排下,通过适当的锻炼获得的。”昌乐像一个辩士,和母亲争论道,“我上同学李直道家玩,李直道他爹给我讲,从前日本人在时,在西海的龙王庙修军事要塞,抓了大批中国劳工。劳工中有中国把头,提着镐把看着你干活,干不好就打;还有日本宪兵端着刺刀逼着你干,干不好就戳死你。一些身强力壮,头脑简单的劳工,怕打、怕死,就听话拼命地干。日本让他们一天干十六个小时的活,便是铁打的汉子,不停地干,最终也得累死,日本人看哪个劳工累倒下了,快要断气了,就命人抬到龙王庙山前的大坑里扔掉,就是现在的万人坑。那万人坑里死掉的,大多是身体强壮的劳工。相反,一些聪明的劳工,就存活下来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知道,听话、拼命地干活,迟早会累死,人家就出工不出力,别人撮一锨土,人家就撮半锨,或是只撮锨尖那么一点点;别人撮完两锨,人家慢慢腾腾地只撮一锨。日本人看管劳工干活,你只要不是停下来歇息,日本宪兵和中国把头就不能把你怎么样;相反,一些人拼命地干,干累了,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就要遭到毒打。这样一来,你算一算,日本人虽说逼着劳工们每天干十六个小时的活儿,可聪明的劳工,实际上只干了八小时的工作量,甚至还不足八小时的工作量,当然累不垮的。为什么?就因为人家知道磨蹭呀,要不咱们这里现在怎么还会有‘磨洋工’这个词儿呢?就是在日本人刺刀下总结出来的保全性命的法宝。现在上山下乡,也是这样,我听说,现在农村的社员,大都很精通这一套,一些蠢人,队长分派了活儿,就拼命地干,干累了,歇一会儿,队长看见了,就会说你,说你偷懒,不给你高工分,而一些聪明人,磨磨蹭蹭不停地干,一天只干一点儿活儿,却能拿高工分。各人精神和人使,反正我不想在学校留级,多丢人哪。”
昌乐的一番表白,正合恒安的心思,觉得这孩子讲得有道理,望了妻子一眼,说,“他不愿意,就算了吧,正好他们哥俩一块下去,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既然丈夫和儿子都这么想,妻子也不再坚持。过了元旦,母亲就开始给孩子们准备下乡的被褥。担心农村太冷,特意给两个孩子缝了两床厚被。
一月中旬,学校开过毕业典礼,紧接着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几辆卡车,载着一些年龄十六七岁的青年人,驶出了城区,在送行母亲的泪水中,消失在通往乡下的公路上。昌喜兄弟到三十堡公社插队去了。
春节到了,知青们放假回家。一进家门,母亲吃了一惊。只几天的功夫,老大昌喜人就瘦了一圈,昌乐稍好一些,除了面色变黑了,人倒没怎么变样儿。
“我哥要入党呢,”看见母亲一脸的惊愕,昌乐幸灾乐祸地笑嘻嘻说,“贫下中农都夸我哥会干活儿,是个好苗子;我却不行,偷懒耍滑,长了一身蠢肉。”
的确,一到青年点,昌乐就发挥了好交结的天性,很快和一些无良之徒搅到了一块儿,经常夜里外出,偷袭村民的鸡窝,有时连村民家的狗也不放过,勒死后,带回青年点烀狗肉吃。白天干活儿,便使出磨“洋工”的本事,见有老乡掏出烟荷包,就厚着脸皮凑过去,要上一张烟纸和一小撮烟末,放到纸上卷半天,点燃后装模作样,手撑着锨把,站着小口吸半天。一上午吸两三次烟,再装模作样慢腾腾撮几锨土,时间差不多就打发掉了;哥哥昌喜却不行,干起活儿来实打实的,只几天功夫,手上就磨出几个泡。
春节假期只几天就过去了,该返回农村了,母亲怕他们吃苦,临行时做了些好吃的,让他们带上。昌喜说,“妈,别做了,我们在那边吃食堂,你做的东西,拿去了,就成了食堂里共有的,我们也吃不了几口,倒把家里弄得怪紧张的。”
老二昌乐听了,赶紧插话说,“别介,别人吃你的,你也吃别人的呀,要不,空口白牙的只吃人家的,多不地道呀。妈,你少做点儿,我带着。”
母亲不忍心让孩子们空手回去,听了昌乐的话,做了些好吃的,让昌乐带着。
时间过得挺快,转眼一年将过。孩子们又到了春节放假的时间,昌乐背了一麻袋花生回来,进屋就骂,“真他妈的不是东西,你别看农村人老实巴交的像似挺本分,心也毒着哪,一年出力种的庄稼,到了秋天,都给偷回自己家了,连累我们也跟着受穷,人家看得紧的生产队,一个工都七八毛钱;我们可倒好,一人工值,不但不赚钱,反倒欠生产队一毛七分钱。”
家里原本也不指望孩子们到乡下赚钱,大人听了也不在意。“这不挺好吗。”母亲笑着说,“还分给你一袋花生呢。”
“什么呀,”昌喜气不过,愤愤地说,“他们几个要好的,晚上到生产队仓库,偷了生产队的花生种。”
“什么?”母亲吓了一跳,斥责昌乐,“你怎么能干这种事?这可是犯法的事呀。”
“犯啥法呀,”昌乐不以为然地说着,“社员们都偷,又不光是我们几个。”
“把花生种偷光了,明年种什么?”父亲站在一边说。
“种什么?”昌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春天里到外地买呀。要不,怎么会欠下债来,干一天活儿,反倒欠他们一毛七分钱呢。”
“那像你哥这样,本本分分的人,岂不吃了大亏?”母亲替老大昌喜抱不平。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他要入党呢,反正那里的人都这样儿,撑死胆大的,饿死脸小的。有的人家粮食偷得太多,吃不了,还可拿出去卖呢,细算一下,也不比别处的人家穷。”
母亲又替孩子们忧心起来,觉着昌乐这样下去,终究不是个长事;可要留他在家里,一来违反了政策,二来又怕他和街上恶少混到一块儿。想想到了乡下,充其量只做些偷鸡摸狗的恶行,往往罪不当罚,这也比留在城里捅出乱子要强得多,想来想去,一狠心,又将昌乐撵到乡下去。
上了秋,国家颁布了新的政策,各大学要招收工农学员了,说是要在工厂、农村、军队里,选拔一批根红苗正的青年,送他们到大学里学习。
十一放假,昌乐跑回家里。吃饭时,母亲试着把这事提了出来,想探听一下儿子有没有上大学的能可能。昌乐听了,停下筷子,望着母亲,断然答道,“一点门儿都没有。”
“为什么?”母亲不解地问,“不是说,要经过贫下中农推选吗?像你哥那样表现好的知青,贫下中农会不推荐?”
“妈是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呢,”昌乐说,“像我哥那样,不惹事生非,天天只是闷头干活儿,勉强能入个党,已经是组织上抬举他了,要上大学?边儿都不沾。报纸上说的话,你也信?贫下中农推选?谁是贫下中农?大队干部就是贫下中农,他让谁去,谁就能去。我们知青点里,背地里给大队干部送礼的,哪是一两个?还有些长相好看的女知青,甘心青春奉献,你想,大学得招多少人,才能轮到我哥头上?”
“臭嘴!”母亲听昌乐说出难听的,脸上有些发热,呵斥昌乐,“你自己不上进,还说些下流的话。”
“妈还不信呢,”昌乐也觉得刚才的话,说得太唐突,脸上也有些不自在,见母亲不信,胀红着脸强辩道,“公社知青办的刘主任,差不多天天晚上到青年点找漂亮的女知青出去谈心,在知青中都传疯了,我们都背地里叫他夜谈主任。你想,他每天晚上找女知青出去谈话,能谈出个啥名堂?到了招工招生的时候,他还会想到像我哥这样本本分分的人?”
恒安在一边听着,并不作声,只在心里生闷气。知青在农村的恶劣环境,他也早有耳闻,不过自己只是两个儿子在乡下,也并不担心,刚才听昌乐和他妈争论,便有些动心,想帮儿子们一把。
过了十一假期,昌乐要回乡下,临走时,恒安在院子里拦住昌乐,嘱咐道,“回去后,告诉你哥,就说过些日子,如果有领导找他谈话,无论提到什么,都别感到惊慌,让他别主动说话,要是领导问得急,就说家长不让多说;要是有人求你们做什么事,只说回去跟家长说一声,其它的都不要讲,记住了吗?”
昌乐听父亲说这通怪话,一时摸不着头脑,眨巴一会儿眼睛,问父亲,“爸是什么意思?”
“别多问,你也一样,要是哪个领导找你谈话,也这样应付,懂吗?另外,这些事,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出,最好的朋友也不行,记住了吗?”
昌乐一头雾水,点点头,好生纳罕地离家去了。
恒安媳妇一连多日寝食不安。冬天来了,到了这个寒假,长子昌喜就将中学毕业。依照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已成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只是看见昌喜身材单薄的样儿,母亲心里不免有些担心,这样的体格,哪里能干农村重体力活儿?
“能不能想想办法,”夜里躺在炕上,妻子和丈夫商量,“哪怕再等一年也行。你看看他那腿,麻杆似的。”
“别惯着他,”恒安说,“他又不是读书的料,学习不好,又不能干活,将来岂不成了秧子?”
“我不是这个意思,”妻子说,“我只是想让他呆在家里,再长一年身子,等壮实一些,到了农村,我才放心。像他这么单薄,到了农村,我怕给累出了毛病。”
“等我想想办法吧。”恒安说,“其实学校的学生,差不多都这样。”说完,翻身睡下了。
早晨起来,昌喜吃过饭,背起书包要上学去。恒安坐在桌边,及时拦住了他,“等一会儿,我带你去医院做个体检。”
“体检?”昌喜眼珠了翻动几下,傻愣愣地问,“我身体好好的,做什么体检?”
“你爸让你怎么,你就怎么着,”母亲在一边帮腔道,“你是家里的老大,要给弟弟妹妹做个表率。有些事,一时半会儿弄不懂,就别问,听话就行了。”
母亲没头没脑的一席话,说得昌喜越发糊涂。放下书包,等着父亲领他去医院。
“你先过来一下。”恒安放下饭碗,漱了漱口,走进里屋。昌喜稀里糊涂跟了进去。父亲指着椅子说,“你坐下。”昌喜听了,懵懂地坐到椅子上,听父亲教他,“待会儿,到了医院,上楼时,你快走几步,要让自己觉得累。大夫要给你测血压时,你要脚尖着地,脚跟抬起,小腿发力,屁股上翘,做出将要起身的姿势,就这样……”父亲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先给他演示一遍,而后让儿子学着演示了几遍,觉着差不多了,才领着昌喜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昌喜照父亲说的去做,一测血压,大夫吓了一跳,“天啊,这孩子怎么啦?小小的年纪,血压这么异常,高压都二百一啦。”
昌喜听了,心里紧张起来,刚要说出实情,见一边的父亲给他使了眼色,才闭上嘴巴,咬着嘴唇不说话。
“大概是遗传吧。”父亲赶紧解释说,“孩子他妈就有这毛病。给开张诊断书吧,大夫,我想让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
开诊断书,又不需要大夫掏钱,患者又确实有病,大夫乐得送个顺水人情,提笔开了病休三个月的证明。
出了医院,恒安让昌喜一个人回家,自己带着诊断书去了学校。都是一个学校的同事,恒安人缘又好,又有医院出具的诊断书,昌喜的休学手续办得挺顺,中午父亲回来,就正式告诉他,可以在家里呆到下一个寒假结束,等到明年春季开学,再回学校,在毕业班再呆一年。这时,昌喜才明白,一早父亲带他去干的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他留级一年,推迟一年下乡的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昌喜心里有些不快。留级生,多暂都会让人小看的,尽管自己学业不佳,学校也不正经授课,昌喜却对自己留级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担心昌喜呆在家里,会和街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近,母亲给他分派了任务,母亲说,爷爷老了,行动不便,得要人照料,叮嘱他每天一刻不离地守着爷爷,照料好爷爷的起居。
在家里,恒安夫妇称世德二大爷,却让孩子们直接喊爷爷。世德并没到随时都要人守在身边照料的年龄,身体还挺结实,只是心里清楚孩子母亲的真实用意,也就不好回绝。世德很快就发现,其实恒安媳妇的这种担心,实在是多余的。因为昌喜性格木纳,寡言少语,成天眨巴着一双死鱼眼,呆坐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小半天,常常是你不指使他做什么,他自己是不会主动去做的,从来不愿意和外边的人交结,这一点,倒是和他父亲的大伯世义有些像,只是世义小的时候,聪明好学,父亲教他背书,只消一会儿,就烂熟于心;昌喜却不然,成天背着书包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也很像样儿,神情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可听过之后,像没听一样,你问他听懂了什么,他就所答非所问。好在他上学没几年,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里也不正经上课,也没什么考试,他平日在教室里能坐得住,从不惹事生非,更不敢去造老师的反,甚是受老师的喜欢,居然让他当了班长。世德觉得,较比而言,老二昌乐,倒是和自己有几分像,这孩子性格开朗,行事豪爽,爱结交朋友,有时也爱耍点小聪明,在学校里人缘极好;和自己不同的是,昌乐刚入学时,爱学习,学业极好,若不是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将来考上大学,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一点,连孩子的父母都不怀疑。运动一开始,停课闹革命了,昌乐在学校里就呆不住了,成天到街上野跑,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次组织同学打群架,还被子弄到派出所去,气得恒安领回家里,忘记了早年对孩子们的承诺,也忘记了自己一小时挨母亲拿鸡毛掸子狠抽的伤心事,抓起鸡毛掸子,狠抽昌乐的屁股,痛得他满地乱蹦,直到哭叫着发誓,再也不和街上混混们来往了,恒安才停止抽打。幸亏母亲看得紧,昌乐才勉强没有变坏。可是第二年冬天,当父亲在母亲的怂恿下,要带着他到医院看病时,昌乐警觉地问父亲,“你想让我留级?”
“这是为你好,”母亲在旁边劝导他,“你看昌喜,这一年在家里休养,身体都长壮了,这样到农村,才不至于累坏。”
“强壮的身体,不是休养出来的。”昌乐说,“是在聪明头脑的安排下,通过适当的锻炼获得的。”昌乐像一个辩士,和母亲争论道,“我上同学李直道家玩,李直道他爹给我讲,从前日本人在时,在西海的龙王庙修军事要塞,抓了大批中国劳工。劳工中有中国把头,提着镐把看着你干活,干不好就打;还有日本宪兵端着刺刀逼着你干,干不好就戳死你。一些身强力壮,头脑简单的劳工,怕打、怕死,就听话拼命地干。日本让他们一天干十六个小时的活,便是铁打的汉子,不停地干,最终也得累死,日本人看哪个劳工累倒下了,快要断气了,就命人抬到龙王庙山前的大坑里扔掉,就是现在的万人坑。那万人坑里死掉的,大多是身体强壮的劳工。相反,一些聪明的劳工,就存活下来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知道,听话、拼命地干活,迟早会累死,人家就出工不出力,别人撮一锨土,人家就撮半锨,或是只撮锨尖那么一点点;别人撮完两锨,人家慢慢腾腾地只撮一锨。日本人看管劳工干活,你只要不是停下来歇息,日本宪兵和中国把头就不能把你怎么样;相反,一些人拼命地干,干累了,停下来歇息一会儿,就要遭到毒打。这样一来,你算一算,日本人虽说逼着劳工们每天干十六个小时的活儿,可聪明的劳工,实际上只干了八小时的工作量,甚至还不足八小时的工作量,当然累不垮的。为什么?就因为人家知道磨蹭呀,要不咱们这里现在怎么还会有‘磨洋工’这个词儿呢?就是在日本人刺刀下总结出来的保全性命的法宝。现在上山下乡,也是这样,我听说,现在农村的社员,大都很精通这一套,一些蠢人,队长分派了活儿,就拼命地干,干累了,歇一会儿,队长看见了,就会说你,说你偷懒,不给你高工分,而一些聪明人,磨磨蹭蹭不停地干,一天只干一点儿活儿,却能拿高工分。各人精神和人使,反正我不想在学校留级,多丢人哪。”
昌乐的一番表白,正合恒安的心思,觉得这孩子讲得有道理,望了妻子一眼,说,“他不愿意,就算了吧,正好他们哥俩一块下去,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既然丈夫和儿子都这么想,妻子也不再坚持。过了元旦,母亲就开始给孩子们准备下乡的被褥。担心农村太冷,特意给两个孩子缝了两床厚被。
一月中旬,学校开过毕业典礼,紧接着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几辆卡车,载着一些年龄十六七岁的青年人,驶出了城区,在送行母亲的泪水中,消失在通往乡下的公路上。昌喜兄弟到三十堡公社插队去了。
春节到了,知青们放假回家。一进家门,母亲吃了一惊。只几天的功夫,老大昌喜人就瘦了一圈,昌乐稍好一些,除了面色变黑了,人倒没怎么变样儿。
“我哥要入党呢,”看见母亲一脸的惊愕,昌乐幸灾乐祸地笑嘻嘻说,“贫下中农都夸我哥会干活儿,是个好苗子;我却不行,偷懒耍滑,长了一身蠢肉。”
的确,一到青年点,昌乐就发挥了好交结的天性,很快和一些无良之徒搅到了一块儿,经常夜里外出,偷袭村民的鸡窝,有时连村民家的狗也不放过,勒死后,带回青年点烀狗肉吃。白天干活儿,便使出磨“洋工”的本事,见有老乡掏出烟荷包,就厚着脸皮凑过去,要上一张烟纸和一小撮烟末,放到纸上卷半天,点燃后装模作样,手撑着锨把,站着小口吸半天。一上午吸两三次烟,再装模作样慢腾腾撮几锨土,时间差不多就打发掉了;哥哥昌喜却不行,干起活儿来实打实的,只几天功夫,手上就磨出几个泡。
春节假期只几天就过去了,该返回农村了,母亲怕他们吃苦,临行时做了些好吃的,让他们带上。昌喜说,“妈,别做了,我们在那边吃食堂,你做的东西,拿去了,就成了食堂里共有的,我们也吃不了几口,倒把家里弄得怪紧张的。”
老二昌乐听了,赶紧插话说,“别介,别人吃你的,你也吃别人的呀,要不,空口白牙的只吃人家的,多不地道呀。妈,你少做点儿,我带着。”
母亲不忍心让孩子们空手回去,听了昌乐的话,做了些好吃的,让昌乐带着。
时间过得挺快,转眼一年将过。孩子们又到了春节放假的时间,昌乐背了一麻袋花生回来,进屋就骂,“真他妈的不是东西,你别看农村人老实巴交的像似挺本分,心也毒着哪,一年出力种的庄稼,到了秋天,都给偷回自己家了,连累我们也跟着受穷,人家看得紧的生产队,一个工都七八毛钱;我们可倒好,一人工值,不但不赚钱,反倒欠生产队一毛七分钱。”
家里原本也不指望孩子们到乡下赚钱,大人听了也不在意。“这不挺好吗。”母亲笑着说,“还分给你一袋花生呢。”
“什么呀,”昌喜气不过,愤愤地说,“他们几个要好的,晚上到生产队仓库,偷了生产队的花生种。”
“什么?”母亲吓了一跳,斥责昌乐,“你怎么能干这种事?这可是犯法的事呀。”
“犯啥法呀,”昌乐不以为然地说着,“社员们都偷,又不光是我们几个。”
“把花生种偷光了,明年种什么?”父亲站在一边说。
“种什么?”昌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春天里到外地买呀。要不,怎么会欠下债来,干一天活儿,反倒欠他们一毛七分钱呢。”
“那像你哥这样,本本分分的人,岂不吃了大亏?”母亲替老大昌喜抱不平。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他要入党呢,反正那里的人都这样儿,撑死胆大的,饿死脸小的。有的人家粮食偷得太多,吃不了,还可拿出去卖呢,细算一下,也不比别处的人家穷。”
母亲又替孩子们忧心起来,觉着昌乐这样下去,终究不是个长事;可要留他在家里,一来违反了政策,二来又怕他和街上恶少混到一块儿。想想到了乡下,充其量只做些偷鸡摸狗的恶行,往往罪不当罚,这也比留在城里捅出乱子要强得多,想来想去,一狠心,又将昌乐撵到乡下去。
上了秋,国家颁布了新的政策,各大学要招收工农学员了,说是要在工厂、农村、军队里,选拔一批根红苗正的青年,送他们到大学里学习。
十一放假,昌乐跑回家里。吃饭时,母亲试着把这事提了出来,想探听一下儿子有没有上大学的能可能。昌乐听了,停下筷子,望着母亲,断然答道,“一点门儿都没有。”
“为什么?”母亲不解地问,“不是说,要经过贫下中农推选吗?像你哥那样表现好的知青,贫下中农会不推荐?”
“妈是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呢,”昌乐说,“像我哥那样,不惹事生非,天天只是闷头干活儿,勉强能入个党,已经是组织上抬举他了,要上大学?边儿都不沾。报纸上说的话,你也信?贫下中农推选?谁是贫下中农?大队干部就是贫下中农,他让谁去,谁就能去。我们知青点里,背地里给大队干部送礼的,哪是一两个?还有些长相好看的女知青,甘心青春奉献,你想,大学得招多少人,才能轮到我哥头上?”
“臭嘴!”母亲听昌乐说出难听的,脸上有些发热,呵斥昌乐,“你自己不上进,还说些下流的话。”
“妈还不信呢,”昌乐也觉得刚才的话,说得太唐突,脸上也有些不自在,见母亲不信,胀红着脸强辩道,“公社知青办的刘主任,差不多天天晚上到青年点找漂亮的女知青出去谈心,在知青中都传疯了,我们都背地里叫他夜谈主任。你想,他每天晚上找女知青出去谈话,能谈出个啥名堂?到了招工招生的时候,他还会想到像我哥这样本本分分的人?”
恒安在一边听着,并不作声,只在心里生闷气。知青在农村的恶劣环境,他也早有耳闻,不过自己只是两个儿子在乡下,也并不担心,刚才听昌乐和他妈争论,便有些动心,想帮儿子们一把。
过了十一假期,昌乐要回乡下,临走时,恒安在院子里拦住昌乐,嘱咐道,“回去后,告诉你哥,就说过些日子,如果有领导找他谈话,无论提到什么,都别感到惊慌,让他别主动说话,要是领导问得急,就说家长不让多说;要是有人求你们做什么事,只说回去跟家长说一声,其它的都不要讲,记住了吗?”
昌乐听父亲说这通怪话,一时摸不着头脑,眨巴一会儿眼睛,问父亲,“爸是什么意思?”
“别多问,你也一样,要是哪个领导找你谈话,也这样应付,懂吗?另外,这些事,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出,最好的朋友也不行,记住了吗?”
昌乐一头雾水,点点头,好生纳罕地离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