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蛰伏(十一)

萧珩悄然握住了她的手,心中一片温暖,孤独了那么久,总算有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陪着自己了。

天和帝出来时,就见小两口依然一丝不苟地跪着,不由怔了怔,轻叹道:“你们都起来吧,晋阳是最喜欢孩子的人,看到你们这样该心疼了。”

萧珩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命不好,没见过阿娘,也没孝顺她,也就现在这机会能给她跪上一会了。”

天和帝听了倒也没有继续再劝。

萧玥等祭礼差不多完成,才抱着儿子出来,哄着他给晋阳公主的牌位磕头。

寅儿懵懵懂懂地完全不懂,全程就抱着母亲的脖子不放,怎么都不肯自己一个人磕头。萧玥就让儿子坐在膝盖上,带着他一起磕头。

萧珩皱了皱眉头,忍不住抱怨道:“这小子也太胆小了。”

这下连天和帝都面露古怪地看着他,半晌才道:“等你多养几个孩子就知道了。”

这小子纯粹是没养过孩子,才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什么事都不懂。

萧珩没吭声,一个就够了,谁耐烦再生?

萧玥更不会说话,怀孕向来是女人的鬼门关,都闯过一次了,侥幸没死,她可不想再闯一次

要知道女人寿命是公认比男人高,可根据后世最后一个封建皇朝记载,那时候贵族女人平均寿命,远低于贵族男人。为什么?不就是生孩子生死的。

哪怕在现代,生孩子都为女人意外死亡率做了极大的贡献。好容易嫁了一个不要多生孩子的古代男人,自己又运气好,一次得了男胎,堵了所有人的嘴,傻子才再生。

天和帝见小两口不说话,只当他们是害羞,笑呵呵地伸手抱过寅儿,熟稔地给他擦了擦嘴边的口水,握着小爪子逗他,“这么多天没见大父,想不想我?”

寅儿傻乎乎看着天和帝,主要是看他的服饰花纹,帝皇礼服的纹样自然要比寻常臣子繁复多了。小东西注意都被这些吸引住了,伸出小手指专心致志地扣着花纹。

萧玥不由望了萧珩一眼,他安抚对她一笑,示意没关系。

果然天和帝并没有在意,那是那句话,养了那么多孩子,什么场面没经历过?寅儿还算是乖巧的孩子,被陌生人抱着也不哭不闹,这就足够了。

祭礼完成后,天和帝又在长平观午睡了半个时辰,才摆驾回宫。

萧珩也趁着这时候,带着妻子给太华夫人请安

,“我前段时间出外地办公务,许久没来拜见你了,你今日可好?”

太华夫人看着恩爱的小两口,再看看已经睡得流口水的寅儿,微微笑道:“好。我一切都好,倒是你们辛苦了。”

萧珩看着两鬓已经斑白的太华,温言道:“山上条件清苦,您年岁也大了,不如搬下来住?我给你盖一间新的道观。”

太华夫人摇头:“山上清静,我喜欢山上。”她这么多年避世而居,早习惯了山上生活,让她下来,反而浑身不自在,“你要是想我,就带着寅儿一年来看我一次。”

她满脸笑容地说,看到萧珩成家立业,又有了子嗣,她心里不知有多欣慰,原本还以为这孩子会孤苦一生呢。

她温声叮嘱萧玥:“阿珩有时候公务太忙,难免会忽略你,那你要自己多照顾自己。”

萧玥点点头,“我会的。”她向来很会自己照顾自己。

天和帝午睡醒来,又在青城散人带领下,在道观里散了一会步,醒了醒神,才摆驾回宫。回宫之后,又早早地睡下,也没管前来关心他的后宫妃子。

对于大部分妃子而言,她们并不在乎这件事本身,而是想借着这事表达对陛下

的关心。

天和帝太累,没召见后妃,大家除了惋惜错失机会外,并无其他想法。

但对郑皇后、齐王而言,这事就不一样了,齐王皱着眉头说:“阿娘,晋阳都死了那么久了,父亲怎么想到突然去祭拜了?他想提拔萧珩?”

萧珩现在还要提拔?他权利比自己都大了。这是最让齐王不平衡的一点,明明自己才是皇子,可从小父亲就最疼爱萧珩。

也幸好萧珩不是皇子,要不然哪里轮得到太子上位?父亲早册封他为太子了。

郑皇后捧着茶盏没说话,她倒是大致猜到了天和帝的意思,这么大力地扶持萧珩,是想让他跟郑家抗衡?

萧家最近闹了那么多事,萧涌连世子都没了,不就是想让萧珩直接当世孙,又跟家中闹翻吗?

以前她觉得天和帝想让萧珩当孤臣,可后来萧珩成亲,他的种种举动,曾一度让她以为他改主意了。但从这段时间来看,他原来一直没改主意,只是行事手段变了。

郑皇后思忖许久,才对愤愤不平的儿子道:“这事你也不用太在意,你父亲心里最关心的还是你。”

虽然册封太子的诏书还没下,不过看天和帝这一系列举动

,齐王的太子之位稳妥了,就是不知道郑家需要付出多少了。

郑皇后暗忖,要找个机会跟父亲说说这件事,郑家以前名声是好,但真正成为顶尖家族,还是她当上皇后以后。

现在齐王要登基,需要家里做点退让,想来父亲也是愿意的,郑皇后自觉不是那种非要娘家牺牲补贴自己孩子的人,可占了他们母子好处,总要有点回报。

郑皇后漫不经心地打发了儿子,完全没有在意儿子脸上的不忿之色。她就齐王这么一个儿子,把他当做命根子,许多贵夫人都不亲自照顾孩子,她是少有亲自哺乳的后妃。

也正是因为对孩子期待太大,导致后来发现儿子不仅不是天才,甚至连小聪明都算不上时,心里十分失望。

这份从小到大的失望,让郑皇后有时难免忽略儿子想法,毕竟很多事跟他解释,也解释不清楚,与其耗费精力,还不如自己做了。

一直以来,她都是那么做的,效果也很好,这就让她更习惯了。然而她却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儿子已经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她可以忽略儿子想法,同理儿子也能忽略她的想法,也正是这份不上心,让她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