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议事

周显返回京师已近一月,崇祯帝除了让太子朱慈烺接见了他一次外,便再没有任何消息。半个多月的三司会审,让周显成功应付了过去。除了知道谈震彩和尚易二人背叛自己外,心情略显失落外,其他的方面基本上没受任何影响。

这一日,崇祯帝突然下诏,让周显入宫觐见。

走进紫禁城,在一个小太监的引领下,顺着大道快步而行,一直行到皇极殿。

崇祯帝在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赞了周显,不仅在实物上赏赐了大量金银,还授其为宣武将军一职。

这是一个并无实权的武散阶,属于将军序列中的从四品武将。显然,在这个时候,崇祯帝已经更愿意将周显这个曾经科举高中的探花郎当成武将来用了。

宣武将军的品阶不算高,但自从永乐皇帝朱棣之后,明朝皇帝已经很少分封武散阶,这样的荣誉显然引起了无数大臣的羡慕。

但不知为何,崇祯帝未给予周显任何实职,也没有对他的将来做任何的安排。要知道他之前的登莱巡抚一职已经被曾化龙所暂代,他目前除了这一个宣武将军的虚职外,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官职。

散朝之后,周显被下令留下,然后被一个太监带到了武英殿。

周显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不止崇祯帝一人,还有其他的一些大臣。

首辅周廷儒,监军太监高起潜,右礼部侍郎魏藻德,左都御史李邦华。还有其他三个他不曾见过的大臣。

一个年约五十,身穿蟒袍,应该属于朝廷贵戚或者是被封王侯。

一个四十余岁,身穿二品朝服,圆脸大眼,神态恭谨,给人一种温和之感。

还有另一个,穿的同样是二品朝服,大约有五十岁左右。长脸细眉,身型清瘦,看似更像一个文士,而非官员。

周显很快知道,他们分别是恭顺侯吴惟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及户部尚书倪元璐。

崇祯帝看周显进来,让他坐在末尾位置,听取其他人汇报朝廷的大小事务。

从各地的战况到最近朝内的大小动态,一人做出汇报,然后群臣讨论,等崇祯帝做出最终的决定。

通过这些,周显对国内当前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当谈到辽东将来的战事部署时,兵部尚书张国维提议将留守在辽东的士卒分成两部,一部由李辅明率领,防守塔山。另一部由吴三桂率领,驻守宁远。

崇祯帝对此有所疑惑,转头向周显道:“周显,你熟知军事,而且了解塔山当地的地形。这样的部署,可行?”

看所有人都看着自己,周显缓缓站起来道:“陛下,依臣所见,在失去锦州和松山,又抽调大量兵力返回中原之后,我军暂时已经丧失了在辽东大举进攻满虏的可能。塔山本来是进攻锦州的前沿阵地,但在不准备立即收复锦州的时候,坚守它已经没有半点意义。毕竟它孤悬在外,坚守住它要付出的代价要远大于在将来重新攻取它付出的。微臣提议放弃塔山,全军退守宁远,依托城池,重点防守高桥一线。”

崇祯帝脸色一怔,没有说话

但刚听完周显话语,魏藻德便第一个跳出来道:“陛下,周宣威此言万不可采用。卢督师统领大明数万将士,付出无数死伤才攻下塔山。现今他刚刚殉国,陛下如若在这时就让满虏兵不血刃拿下塔山,怎么对得起那些死伤的将士?怎么向天下百姓交待?”

魏藻德和周显为同榜进士,他是状元,而周显是探花。他擅长辞令,有辩才,而且特别了解崇祯帝所在意的。

周显升为登莱巡抚,靠的是战功。而魏藻德靠的是自己深知崇祯帝的性格,他的升职速度甚至比周显更快,目前已经是兵部右侍郎,而且是崇祯帝最信任的新一代宠臣之一。最令人吃惊的是,在崇祯十七年,他甚至还成为内阁首辅,而那时距他开始从官也不过三年时间。

高起潜冷笑不已,对周显的提议不屑一顾。

而其他大臣也议论纷纷,但支持魏藻德者居多,怎么可以主动放弃国土?

周显看崇祯帝脸色阴晴不定,心中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魏藻德和周显二人,一个追名,一个务实。依照崇祯帝的性格,他显然会支持魏藻德。在后者刚说完话,周显便大致判断出了崇祯帝的选择。

果然,崇祯帝稍微沉思了片刻,最终沉声道:“国土不可轻弃。张兵部,就依你所言,吴三桂和杨辅明分驻两地,至于各地出兵多少,你们兵部和辽东方面双方再议。”

崇祯帝的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一个调,此事无须再议。但几个月后,它便引起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四个月后,清军重兵压境,攻破塔山,李辅明战死,辽东军权全部落于吴三桂手中。而这个在后来对大明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议事完毕,大部分人离开。除了崇祯帝,殿内只剩下李邦华、高起潜和吴惟英和周显五人。

崇祯帝扫视了一下众人,缓缓道:“让你们几个留下,主要想议议发放新钱的事情,朕决定趁此机会彻底清查一下京营的人数。本来此事已经决定由吴爱卿负责,但他不幸染病,恐怕不能直接负责此事。因而朕决定,除他这个京营提督后,暂时再设一个副督,专门负责此事。”

说完,崇祯帝转头向周显道:“周爱卿,高起潜向朕推荐了你。朕也觉得你可堪此任,希望你不负朕所望。”

周显神色有点疑惑,他看了看吴惟英。从进入殿内,他便一直轻咳。但怎么看,他也不像病的不能理事的样子。

而再看看站在他对面的高起潜,一直对自己冷脸相对的老宦官在此时却带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笑,一种奸计得逞的笑。

一个不想担责,将属于自己的责任推了出去。而另一个本来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却推荐自己去做这件事。

看周显沉默不语,崇祯帝问道:“怎么了,你不愿意?”

周显上前一步,躬身长楫道:“臣愿意,只是不知道陛下想做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