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不给面子

受点委屈就离家出走,这是小孩子们的做派,想不到的是堂堂的皇弟也离家出走了,简直旷古未闻。

复隆皇帝捏着那封“告别信”,气的直打哆嗦:“荒唐,真是荒唐,马上给我追回来!”

“罢了,罢了,万岁还是不要理会此事的好,就交给我来处理吧。”长平公主说道:“以官兵或者是廷卫去追赶,反为不美……”

挨了一顿打,然后就负气离家出走,放在寻常的百姓之家,这确实不算什么大事儿,但这是永王啊。

永王跑了,然后官兵去追,一旦传扬开来,岂不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这事绝对不能公开,而是要尽可能的低调,尽可能的淡化处理。更不能当做是国事来办,而是一定要局限于“家务事”的范畴之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长平公主做事沉稳,而且是兄弟姊妹当中年纪最长,由她出面做这个事情显然比皇帝本人更加合适。

“许是朕打的太狠了,这也是爱之深责之切,你都不晓得他胡言乱语说了些什么……”

长平公主笑道:“就算是没有亲眼目的当时的情形,我也能想出永王说过些什么才会惹得万岁如此大发雷霆,他素来就是这个脾性,万岁也不必太在意了……”

永王留下的“告别信”洋洋洒洒近千言,写了好几页纸,稍微花费了点时间看完之后,长平公主忍不住的苦笑道:“这一次,只怕是追不回来了……”

“告别信”中说的很明白,这次离家出走绝非是因为“负气”而一时冲动,而是早就有了这个打算。以为他觉得江南根本就不适合他,而是一定要到北方去,回到吴山军校中去。这么做绝不是因为皇帝揍了他一顿,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吴山军校那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必然会壮大成为扭转乾坤的力量,或者说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成立。只有到了那边才会大有作为,他不愿意做一个庸庸碌碌的逍遥王,而是想展布才能经纬天下。不管皇帝理解还是不理解,他都会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这么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大明朝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吴山军校日渐强盛,永王这么做或许……未必就是错的,至少多了一条出路,也不一定要把他劝回来……而且,他心志如铁,估计根本就劝不回来了。”

“那怎么做?就由着他的性情胡闹么?”复隆皇帝怒气冲冲的说道:“虽说朕打的确实有些狠了,他就可以如此这般的一走了之?朕还想着对他委以重任,还想着给他一块封地或者直接开府建衙呢,永王辜负了朕……”

“既然他都已经走了,万岁就不必再说这些了吧?”长平公主笑道:“我会派人在途中护卫,若是能把他劝回来自然是最好,若是实在不行,就由着他去吧。永王已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知道深浅轻重……”

永王不是当年那个懦弱胆怯的小孩子了,这句话对复隆皇帝的触动很大。

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都在变化。

复隆皇帝看了看长平公主,完全就是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态,过了好半天才犹豫着说道:“永王不是小孩子了,皇姊年纪也不小了……”

长平公主微微的摇了摇头:“我知道万岁想要说什么,罢了,罢了吧。”

以长平公主现在的年纪,若是在寻常的百姓之家,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说不得孩子都已生出好几个了呢。现在的她却依旧是孑然一身,按照当时的传统眼光来看,绝对属于“大龄剩女”。

复隆皇帝的儿子都有了,比他年纪更大的长平公主却还没有出嫁,这确实一个问题。

作为曾经一起患难过的嫡亲姐弟,复隆皇帝非常关心长平公主的婚事。以前还可以说是局势动荡顾不上,现在呢?

长平公主曾经主动提出嫁给李吴山,毋庸置疑这是一桩政治婚姻,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长平公主对李吴山这个人还是很满意的。可惜的是,在经过二人私下的亲自商谈之后,这桩婚姻无疾而终。

自此以后,复隆皇帝曾数次为姐姐物色好的婆家,无一不是勋贵子弟或者是青年才俊,并且每一次都会在事先征求长平公主本人的意见,但她却无一例外的拒绝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是天理伦常,真不知长平公主是怎么想的,自己的婚事竟然拖延到了现在!

“我暂时还无意婚配之事,等我有了这个想法再说吧。”长平公主说道:“万岁也不必再为此事操心,我实无此意呢。”

长平公主明显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很快就转移了话题:“旱灾持续,求雨之事……万岁还需慎重啊!”

近几十年来,旱灾频繁发生,往往就是一副细河断流池塘干涸彻的景象,赤地千里不为过。但是在以往的年份里,旱灾大多是初夏在北方,尤其是山、陕、鲁、豫等地最为严重。但是今年的出现了明显的反常。

虽然北方同样在承受干旱的折磨,但旱情却不是特别严重,偶尔还有些零星的雨水。江南这边也算是能够凑合下去,好歹也下过一场像模像样的大雨,尤其是沟壑纵横水网密布的地理形势,注定就算是有旱情也能扛过去,最要紧的是江西、淮右、淮南等地,竟然爆发了前所有见的大旱灾,整整九十多没有下过一次透雨。

如此一来,必然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成了大问题。

在小冰河时期,干旱是多年的主要天灾,并且出现了很明显的南移迹象。

既然发生了大规模的旱情,肯定是要求雨的,并且已经求过了两次了。

先是组织地方官员求雨,却没有任何效果,紧接着又组织宗室子弟祈雨,老天爷依旧不给面子。不少官员纷纷上疏,建议由皇帝主持一场祈雨活动。

作为上天之子,这种事必须由皇帝出面,方能显现出隆重之意,才能体现出皇帝顺天爱民之心。

从道理上来看,由皇帝出面举办祈雨仪式原本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但复隆皇帝却迟迟不做理会,不是他不希望下雨,而是因为他有很深的顾忌!

求雨好说,但若是求不来雨水,那就不好说了。

作为真龙天子,若是同样求不到雨水,那是就是老天爷不给面子,到时候如何收场?是不是应该再上一份《罪己诏》了呢?

复隆皇帝不怕求雨,怕的是求不来雨水,那将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灾难。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皇帝才迟迟不肯表态,不愿意亲自去求雨。

所谓的真龙天子不过是糊弄老百姓的说法,如果皇帝真的有那么神奇,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天灾**?除非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否则的话,皇帝不会亲自去求雨,毕竟那是一场很大的政治冒险。

但形势比人强,随着旱情的持续,要求皇帝亲自出面求雨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要是再畏缩闪躲的话,就显得不那么亲民爱民了。

万般无奈之下,复隆皇帝只能硬着头皮颁布诏书,准备上顺天心下合民意的亲自去求雨了。

按照古老的周礼,天子求雨一定要到山阳水阴之地才能进行,所以复隆朝的“祈雨坛”设在观音门外的北郊。所谓的“祈雨坛”其实就是临时堆砌起来一个方形土堆,土堆上有一个圆坛,暗合“天圆地方”之意。

一大清早,复隆皇帝就率领文武百官并宗室子弟等人来到了,虽然天气炎热,大明天子还是非常罕见的穿上了全套的大衮礼服,头戴珠冕手持玉圭,在一片鼓乐声中当场宰杀三牲贡品,然后献上白壁锦帛等物。按照礼部考据出来的礼仪,点燃了一大堆柴火,把三牲贡品的鲜血淋于火中,然后三次献酒,将五谷杂粮和盐巴等物大把大把的抛洒出去……

在所有的礼仪当中,祭天礼的规格最高,丝毫马虎不得,也容不得丝毫差错。

这个时节正是盛夏,到底有多热那就不必说了。偏偏还要穿着全套的大礼服,把自己包裹的好像是个粽子,尤其还在站立在火堆旁边亲自宣读祭文,简直就是活受罪。

片刻之间,复隆皇帝就已汗如雨出了,却不得不用很大的声音继续宣读:

“玄黄高天在上,漫天神佛听真,雷电风雨并四方龙神,大明天子谨代万民泣血以告知……”

“今春以来,历百日而无雨,旱魃之灾生灵哀嚎,致使百姓惶惶黎庶难安。帝天降罪非是无因,若因朕似的上干天和下积民怨,则灾及朕身,于民何罪耶?”

老天爷不下雨,致使天下大旱。若是因为我这个做皇帝的做错了什么才惹得上天震怒降下灾祸,还请老天爷把所有的惩罚都降临到我一个人的身上,不要连累老百姓们活受罪了。

“下闻民以食为天,禾粟垂丰而骄阳不雨,亿兆生灵倒悬,帝天视之高远岂无闻乎?朕斗胆以询帝天,禾枯而苗槁,田干而地旱者何也?”

旱情已经这么严重了,老百姓还在受苦,想必老天爷已看在眼中了吧?禾苗枯萎田地干旱,我这个当皇帝的应该怎么办?

“民务于弄,将丰而败,雨泽苍生,搏利其哉,朕已凉德而祈上苍,疾告于帝天,立驱旱魃而许生民,以造万民之福,大明天子肯祈之……”

洋洋洒洒的求雨文书念完之后,放在火堆上烧了,就算是给老天爷打了一份正式的“求雨报告。”

至于说老天爷会不会这个面子,是不是会大发慈悲的降一点雨水下来,那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此时此刻,一轮红日初生,洒下万道金光,分明就是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怎么看都不象是要下雨的样子。

看来,老天爷是不准备给复隆皇帝这个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