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新收学生

复隆皇帝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到军校之中学习,李吴山却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同意,而且说的振振有词:

“既是陛下对永王寄予厚望,自当严选饱学之鸿儒为师,臣本纠纠武夫,怎敢为永王之师?”

大明朝素来就有“文贵武贱”的传统,既然你希望永王以后能有所作为,干脆就是他找几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士做老师好了。我这样的武人能教授他什么本事?就算他学了些军事方面的学问,也不可能真的出去带兵打仗吧?

“岂有文章兴社稷,从来武力定乾坤!”

当复隆皇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尤其是程园毕,手捻胡须的看着李吴山,笑呵呵的对他说道:“李侍讲应该还记得这句话吧?哈哈……”

李吴山当然知道这句话,因为这话本就是出自他的口中。

早在崇祯朝的时候,李吴山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才有了一个侍讲的身份。当初,李吴山的教学方法和就是同为太子师的程园毕等人大为不同,一直都认为所谓的千古文章事根本就没有多大的作用,只有武力才能决定一切。

用李吴山原话来堵他的嘴,李吴山确实无话可说,但却依旧反对。

程园毕呵呵的笑着说道:“若说这行军打仗的本事,忠勇公胜过我等良多,就不要再藏拙了吧?”

这话的弦外之音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是有真本事的人,一味的推三阻四,是不是不想把真本事传给永王呢?

“万岁容臣一言,非是臣不愿收容永王,而是……永王乃先皇嫡血陛下御弟,臣不敢胡乱教导……”

永王的身份太高贵了,我可不敢当他的老师。

听了这话,复隆皇帝顿时大笑起来:“忠勇公曾是太子师,如今又是天子师,还有什么人是你教授不得的呢?”

你曾经是我的老师,连我这个昔日的天子现在的皇帝都是你的学生,你就不能做永王的老师了吗?

“非是臣敷衍推脱,实在是因为那军校之中和东宫之内不是一回事。”李吴山说道:“臣以军法治校,以峻法管理学生,与东宫教学截然不同。旁的不说,单说这校规,一卯不到就是要吃军棍的!”

当初我做你的老师,所谓的师生仅仅只是一个名份,其实还是君臣。所谓的教授其实和辅佐差不多,而且传授的都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多是课本教学。军校可就不一样了,先不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光是动辄就打军棍这一条……永王就受不了。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永王能忍受军校的严苛纪律,谁又敢真的拿着军棍去打他呢?若是没有了纪律,军事化教学还有什么意义?

“原来忠勇公顾虑的是这些。”复隆皇帝稍一沉吟就开口说道:“忠勇公不必在意永王的身份,一视同仁即可。”

一视同仁?你说的好听,这么高的身份摆在那里,怎么可能走到真正的一视同仁?

“臣有一个条件,”李吴山说道:“只需万岁允肯,永王入吴山军校一事臣便应了。”

“讲。”

“永王入校之时,改换名姓,以普通身份入校,唯有如此才能一视同仁。”

让永王改换姓名,以普通人的身份入校,一切都要遵照军校的规章制度,我就收下他。否则的话,就凭他这个身份我就不敢收。

“允了。”复隆皇帝很痛快的答应了,紧接着就又说道:“朕还专门挑选了些宗室子弟,总计一十三人,与永王一起入了忠勇公的军校,忠勇公应该不会反对吧?”

“只要遵守校规,臣自然不反对。”

作为这次宫廷小宴的一个插曲,这事儿就算是定下来了。

复隆皇帝还亲自为永王去了一个别名,叫做朱季兴。

季者,三也,刚好应对了永王的排行,季兴,继兴的谐音,蕴含和大明王朝继续兴盛昌隆的美好祝愿。

趁着这个机会,李吴山取出了那份《请筹北伐诸事疏》:“这是路恭行的疏文,专门委托臣代呈……”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想起当初一起追随太子南来的众人当中,还有一个路恭行,要不是李吴山提起,大家都要把他给忘了。

皇帝接过文本随手翻看,随口问道:“朕已有些日子没有见过路侍讲了,他如何了?”

“路侍讲新近丧妻,心绪不佳颇有些颓意。”李吴山说道:“但路侍讲依旧忧心国事,足见拳拳报效之心……”

请朝廷北伐的折子早不知看过多少,言辞多是大同小异,复隆皇帝甚至没有认真这份饱含着路恭行一片苦心的奏折,就随手交给了程园毕。

程园毕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笑呵呵的说道:“路侍讲忧心国事确是好的,终究有些书生意气。这北伐一事牵扯何其之广?需慎之又慎,怎能操切为之?”

北伐的事情太大,路恭行只是唱着北伐的高调,虽然初衷是好的终究是书生意气。

不论路恭行的奏疏中的内容是对还是错,朝廷君臣的这个态度就让李吴山替路恭行不值,若是路恭行在场的话,必然会彻底心灰意冷……

关于北伐一事,确实牵扯到方方面面,而且有很多现实且又无法克服的困难,不是说想北伐就能北伐的。但路恭行已经充分考虑从都了这些,并且在奏疏中详细说明一一指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奈何根本就没有引起君臣的重视,而是把这份奏折当做是书生意气之言……

“路侍讲之妻是怎么死的?”

“死于痨病!”

“路侍讲可有妾室?”

“路侍讲与发妻关系极睦,没有妾室。”

“那路侍讲可就有些凄苦了。”复隆皇帝说道:“回头朕赐路侍讲宫女一名,服侍伺候他吧。”

赐给路恭行一个宫女,对于复隆皇帝而言,就算是全了君臣之义,至少能够说明皇帝还记得他,还在关心他的日常生活。

除了皇帝本人的这点表示之外,其他人则根本没有任何表示,要不是李吴山提起,他们甚至不知道路恭行家正在办丧事。

有朝一日,就算是路恭行本人病死了,恐怕他们也不会知道吧?

想当初,路恭行和李吴山一起受崇祯皇帝托付之重,追随太子一路南来,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就不用说了,现如今却是这样的被人遗忘……

能赏给路恭行一个女人,小皇帝的做法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君主未必还记得如路恭行这样的旧臣!

君君臣臣的关系,被路恭行看的极重,其实……也不过如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