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按部就班

虽然大红狼本就属于闯军,但是整合那些乱七八糟的闯军残部依旧让他焦头烂额,勉勉强强将这些人捏合在一起,拼凑出四千二百人马,终于赶了上来。

按照既定的安排,大红狼部并不参与攻打麻县县城的战斗,而是部署在麻城正东稍微偏南的方向上,准备阻截来自平湖方向的清军。

这次深入到湖广地面上,李吴山动员的总兵力接近九千,包括刘春生的两个先锋营一千六百人,“己”字营两千多人,大红狼部和闯军各个营头四千多人。虽然还有一个李吴山的直属队,但那只能算是保卫力量,而且人数太少,没有计算在内。

至于那两千四百个学生兵……大红狼本部就没有把他们计算在战斗序列之内。

那些个穿着整齐制服的娃娃们,就是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旁观者”,根本就不指望他们参与战斗。

近万人马,攻打一个小小的县城,绝对是重锤砸蚊。真实的战略意图绝不可能是麻县,而是这带的清军。

典型的围点打援式,这一手大红狼一点都不陌生。

正统的“围点打援”,就应该是先行猛攻敌人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然后用主力截杀对手的援兵。而且李吴山显然也是有同样的想法,因为他已经把“己”字营和直属队部署在大红狼身后二十几里处,看样子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来自平湖方向的清军。

如果大红狼是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肯定也会这样部署安排:因为平湖方向上的清军最多,而且战斗力最弱。

柿子要捡软的捏嘛。

平湖的清军隶属于左梦庚部,是以前左良玉的人马。

作为大明朝的太子太傅平南侯,左良玉是当世第一军头实至名归,这并不是说这位侯爷有多能打,而是他的军队最多——号称百万大军。

虽说“百万”之数肯定有不少水分,但数量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说这么多的军队是怎么来的,看看李自成就知道了。

左良玉的手法和李自成如出一辙,最大的本事就是两个字——胁裹。

每到一处就强拉壮丁摧毁村庄,把当地的人口变成自己的士兵。至于说这样的军队究竟有多少战斗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规模已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前几年,左良玉的百万大军和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在河南翻翻滚滚杀了几个来回。在河南就有两股百万级别的军队反复厮杀,破坏力可想而知……

在弘光朝,左良玉本是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南京的,却病死在路途之中,他的儿子左梦庚继续统领“百万大军”,转过脸去就投降了清军,现已成为清军的一部分。

百万大军向阿济格的两万多人马投降,这事听着都玄乎,但却是事实,同时也说明左部人马的战斗力确实低下。

战斗力底下的军队并非就是一无是处的窝囊废,要不然早就被消灭无数次了。

左部人马的生存秘诀就是:打呆仗。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不追求灵活多变的战术变化,而是用死板僵硬的战术的和对手打消耗战,一点一点的磨,借助人数上的优势逐步堆死对方

大红狼部的战斗力虽然稍高一些,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一来是因为他的兵力远不如对方充分,再者则是因为除了他的本部人马之外,这四千多人完全就是临时拼凑出来的,自然无法做到如臂使指的灵动指挥。

打了整整四天之后,呆仗就演变成了烂仗。虽然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几度攻守,其实都整个的战术部署已经彻底糜烂。双方都在拼消耗,都希望对手最先崩溃。

攻守战变成了纯粹的消耗战,仗打成了这个样子,战斗本身已毫无亮点可言,胜负的关键取决于谁的援兵最先到来。

早已习惯了这种战斗方式的大红狼毫不犹豫,马上向身后的李吴山求援,希望他能把作为预备队使用的直属队和“己”字营投入战场,尽快解决当面之敌。

李吴山马上做出反应,亲率队伍火速来援。

“准备战斗吧。”

“是,校长!”

和以往的战斗完全不同,没有任何阵前动员,连一句鼓舞士气的话语都没有说过,李吴山甚至没有做任何部署安排,而是直接把具体的指挥权下放到学生们的手中。

炮兵班班长郎太平吹响了竹哨,伴随着竹哨声,四个炮兵小队瞬间展开:

“第一矩阵已就位。”

“第三矩阵已就位。”

“首次标注击发完成。”

“第二矩阵延射准备完毕。”

“第四矩阵备射准备完毕。”

因为有前面火铳兵方阵的阻隔,郎太平根本就看不到战场上的情形,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关心那些,只是静静的等待着总攻命令的下达。

这是郎太平的第一次实战,他显得有些期待,又有点兴奋……

就在这个时候,那面代表着校长本人的一丈六尺高的旗帜猛然一伏,旋即又高高竖起。

这是校长本人发出的命令:开始攻击。

“第一矩阵,射!”

“第三矩阵,射!”

两轮炮击之后,稍微停顿了一下,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前面的火铳兵方阵,当他看到前面的升起了一面红色的三角小旗之时,马上用竹哨发出一个悠长的音节:

“前方导引旗三个刻度,延射两轮……”

“定位、延射交替一轮。”

“第一第三矩阵做延射准备。”

“第二第四矩阵前进两个基准距离!”

学生兵们用完全标准化的动作,瞬间就完成了两轮炮击,分成两个部分的四个炮兵矩阵交替一轮。

一切一切都有条不紊,透着工匠般的严谨和秩序。

没有慌乱,甚至没有紧张的情绪,完全按照平时训练的那样开炮就可以了。

至于前面的情形是什么样子,他们根本就看不到也不需要知道,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前面的火铳兵。

很快,前面就又升起了一面蓝色的三角小旗。

这是前面的火铳兵给出的信号:敌人已进入炮火的最大射程之内。

就如同条件反射一般的本能,郎太平甚至没有做任何思考,就直接下达了命令:

“标示最大刻度。”

“第二第四矩阵齐射。”

“第一第三矩阵齐射!”

两轮齐射之后,第一个炮火循环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