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旗帜

杨狗生和杨娃子不同,杨娃子的爹是生死不知,阿娘还在。但杨狗生的爹娘就死了,还死在了他的眼前,不是同里的杨娃子他娘投奔泰山太平道的时候,带上了他,杨狗生活不到现在。

狗生走了一会,想了想,又对前面的杨娃子道:

“娃子,你还是别和我一起了,你还有阿娘,咱们不一样。”

听到这话,杨娃子急了,道:

“狗生,说啥呢?俺不做逃兵。还有啥你的我的,俺娘就是你娘。”

杨狗生泪水哗得涌了,他没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张达的那一曲停在战场比较偏西的地方。所以,孙头带着这些娃子送饭队没走一会就到了。

他们入车营的时候,迎面就遇到一个套着铠甲的胖大军汉,看样式是个什将。孙头和这什将很熟,立马就和这什将说:

“张什将,你们曲部的饭送来了。有肉,趁热吃,后面多杀汉贼。”

那张姓的什么将闻言哈哈大笑:

“孙头你可就放心吧,对面那些汉狗,我视之为……,叫什么的?”

还是旁边他的伍长提醒:

“土鸡瓦狗。”

张什将忙点头,哈哈大笑:

“对,就是土鸡瓦狗。”

说完,他对一边的伍长道:

“张头已经和我说了,等打完这仗,就抬举我入横撞队,到时候我这什将的位置空出来,就留给你。你好好干。”

那伍长听了这话,晓得眼睛都眯起来了,但也可能本来眼睛就小。

张什将一边让手下和这些娃子取饭,一边将杨娃子单独喊了出来,然后就带着他走到一处军帐前,还嘱咐杨娃子:

“知道你来肯定有东西要送给张头,你机灵些哈。”

杨娃子用力点头,然后就入帐了。

杨娃子进来时,张达正在军帐中给几個屯将下命令,布置下午的出击序列。娃子进来,站了会,张达差不多讲完,就让屯将们下去了。

屯将们看到这个送饭的杨娃子,内心了然,皆对着张达挤眉弄眼,直到张达骂了声,这些人才笑着出帐。

张达喊来杨娃子,黝黑的丑脸,羞涩的一笑:

“她让你送饭了?”

张娃子当然知道她是王小娘了,点了点头,就从怀兜里取出还温热的粟团,递给了张达。

张达一边吃,一边傻笑,还问:

“王小娘在老营怎么样?”

杨娃子不知道如何形容,只匮乏的说了句:

“蛮好的。”

“好,就行。”

发呆了会,张达就准备让杨娃子回去,后面有大战,他们这些娃子留在这危险。

但杨娃子半天没挪步,张达还正奇怪,杨娃子就道:

“将军,俺想入军,杀贼。还有俺兄弟杨狗生,他也要,咱们非要杀汉贼。”

张达笑了:

“入军好啊,但你们现在还不行,等你们成了丁,就来我军下。”

见张达不允,杨娃子急了,他拽着张达的袖子:

“将军,俺成丁了,你看看我这身量。”

杨娃子还要说,然后张达就让帐外的张什将送他出去。

最后杨娃子和杨狗生到底还是气馁地随着送饭队回老营了。二人一路都不说话,显然投军的热情被打得不清。

也是在送饭兵走没多久,突然中军方向开始第传来震天的锣鼓。然后散在汶水西岸泰山军的七个部,都开始敲响了锣鼓。

显然,泰山军要出战了。

孙头听到这个声音一慌,赶忙让送饭队跟进,他们要赶回老营去,这里虽然已经是战场后方,但万一从前面渗透进敌兵呢?他要为这些娃子负责。

但孙头加紧赶路的时候,却没看到他队伍里少了两个人,杨狗生和杨娃子人没了。

---------------

泰山军于禁部左曲将张达也听到了中军的锣鼓声,他立马让自己曲的二百甲兵开始列阵,随时准备突击汉军阵地。

张达三下两下吃掉了他的爱的粟团,然后就出帐准备指挥作战,而这时候从后面于禁本部驰来一骑。

张达一看,正是于禁去年收的义子于谨,一年多的将养习武,这少年已经有点英武气,这会正做于禁的传令兵。

于谨带着羽书飞驰而来,见到张达后,提前就下马,将飞书举给张达:

“左曲将,本军军报。”

张达接过羽书,看到军令,于禁命他将左曲甲士前移百步,随时准备作为先头冲击对面的东平路的汉兵。..

见得了排头任,张达大喜,这一战结束,他也可以功勋左迁做个部将了,到时候在将老营的王小娘接来一起庆祝,到时候才是真的美。

张达不知道自己现在有多危险,他说的这些话,使得他浑身插满了旗帜。

张达收下军令后,带上了兜鍪,令麾下二百甲士以什为排,列一个二十排的竖阵。

竖阵的好处就是冲锋时,触敌面比较窄,那就受到的箭雨就比较少,而等到与敌接触前,张达部就会变阵,从竖阵变横阵,扩大触敌面,直接在整个阵线上对敌发起进攻。

在冲锋时变阵,泰山兵的精锐可见一般。

接到张达的军令后,各排头的什将束着兜鍪,举着旗枪就开始清点所在排的甲士。再清点完军数,只听号角一声,张达部就开始排着阵型出阵了。

一出阵,豁然开朗,原先死在东平国阵前的寿张兵的尸体,之前已经被他们的友军给拖到了一遍。

所以出阵的张达部最前排的甲士直接就看到地平线上,左山右水,对面是坚阵,戈矛铍林立。

最前排的这些甲士看到对面那架势就知道对面不是弱兵,但他们心里也觉得就是那样,能作为一阵排头的,哪个不是胆大的勇士?还怕这点阵仗?

张达所部并不是最先前出的泰山军,在他的右边,由纯山寮子弟组成的奚慎部已经带着五百鲁山营众冲上了皋山。

皋山不高,但在这快战场形势下就是唯一的制高点。奚慎的任务就是为全军夺下此高点,随时为全军传递军情。

和很多人以为的,只有热兵器时代才会争夺制高点不同,古代战争对高点的争夺同样看重,原因一方面是能自上而下行成冲阵,另一方面是获得更高的战场视野,能随时获得敌人的军阵调度信息。

奚慎没有花什么功夫就夺下了皋山,原来东平国兵之前得国相军令,全军下山,在山口旷野布阵狙敌。

从这里也看出像李瓒这样的名士,就是再果敢任事,但到底不善于用兵。不过这也难免,他们就是看过几册兵书,但内郡的这些名士又哪有多少机会能接触到真正的战争呢?是以多是纸上谈兵。

实际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整个战争艺术实际呈现一个触底反弹的情况。汉末大乱前,内郡普遍不太善于武事,对战争的理解也比较粗疏,但一个好处是,这个时期的士子和黔首普遍底子比较好,因为他们多有一个承平的生长期,有稳定的习武学文的空间。就连黔首的技击也多少有点,因为汉帝国的军事制度仍然保持着他的惯性,能让底层黔首也有机会习武。

但天下大乱后,这个过程就中断了。这个时候杀戮太盛,已经没有什么安稳的习武环境。此后战争烈度随着各自军将的娴熟已经越来越高,往往前期有三人敌的本事,到后面也就是一个一人敌的甲士了。这就是战争对所有人的成长,尽管这种成长是那么残酷。

东平国相李瓒因为经验缺乏,丢了皋山,但到底是第一流智慧的人,等皋山差上了黄巾贼的旗帜后,他立马意识到自己刚调度出了问题,遂命高雅领其部曲夺回皋山。

高雅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是兖州一等一的豪杰。他曾杀人流亡,得李瓒庇护,受其大恩。是以李瓒相召后,高雅马不停蹄的就带着三百绛袄兵来助阵。

高雅这三百绛袴兵也有来头,手执长枪挎大矢,身穿绛色衣袴,裹青缠头,虽无甲,但在山间如履平地。

所以李瓒选高雅为将,让他带着三百绛袴兵去攻山,也算得用其人了。

高雅得军令后,大声喊喏,就带着三百绛袴兵冲上了皋山。而奚慎的五百鲁山兵,也善山地,所以两将就在这皋山上捉对厮杀。

这边已经前出的张达部甲兵,正缓慢的走着,他们每走十步就会停下在排一下阵线,然后再继续走,自始至终都排着严整的军阵移动着。

等他们移动到百步,距离汉兵前阵大概不到二百步的距离,最前头的甲兵已经停下了,然后张达部各排依次停军修整,这些中间的甲兵没有视野,一切行动都看自己的前排和最右边的排头什将的指挥。

而排头们就听最右阵角的张达的指示行动。而这会张达也频频看阵后,紧紧盯着后面的于禁本部,看其旗帜。

时间在这里被拉长,敌我两军的士吏们都有一种度日如年之感。而战场又是这么的安静,这是一种独属于大战前的安静。

突然一阵冲天的山呼海啸从皋山上传来,张达正纳闷,然后就看到远方天地际,一面“关”字大纛旗,摇曳在了对面东平国兵身后。

原来,关羽的左校尉部绕到了汉兵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