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为荒漠涂上绿色

“经济作物?”吴浩感兴趣道。

杨芳点了点头道:“没错,荒漠化防治工程巨大,单靠个人或者说某一群人是很难胜任的。必须要发动民众,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这样人多力量才强大。

虽然现在有很多公益治沙植树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力量还是太小,而且也不能从根本性解决当地民众贫苦的现状。

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将当地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这样不但能够当当地脱贫,也能取得很好的荒漠化防治效果。

而从近几年我们国家农产品进口数据来看,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消费国,以及最大的肉制品消费国。

因为对肉制品的需求旺盛,也刺激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而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又带动了饲料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青饲料,精饲料非常旺盛。

像中原地区,很多地方已经放弃了种粮,而开始青饲料的种植了。

西北地区是我们国家少数XX的重要聚集地,也是传统的畜牧区,在畜牧养殖方面有着久远历史。

当然了,也是因为畜牧业比较发达,所以导致草场植被的退化,从而加速了荒漠化。

这两者看似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我们在想能不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够发展畜牧业,让当地民众脱贫富裕起来,又能够植树造林,防沙固沙。”

“这个矛盾在这一片地区持续了几千年,而且越发的尖锐,恐怕很难解决啊。”吴浩闻言不由的叹道。

“是的,但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杨芳点头说道:“过去矛盾尖锐,主要还是因为民众观念陈旧,科学意识不够强,不清楚竭泽而渔的危害。

而现在我们在做这件事情之初,就将两件事情同时进行。种多大的草场,养多少只羊。有多少青储饲料,养多少家畜。

家畜数量越多,民众也就赚更多的钱,而这也将促使他们种更大面积的草场。从而促使实现荒漠化治理,起到防沙固沙,并逐步绿化的作用。

而且沙漠之所以贫瘠并不都是因为干旱,也和沙漠土壤贫瘠有关,而这些作物草场的种植,有利于改善沙漠土壤。

这样即便是这些民众以后不再畜牧了,改善后的土壤也更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彻底的治理荒漠化的目标。”

听到杨芳的介绍,邹小东忍不住出声道:“想法很好,但想要实现恐怕很困难。

首先,不管是哪种作物,都需要水。大规模的防沙固沙,需要大量的水源。西北地区干旱世人皆知,如何搞到这么多水。

第二个问题,不管是基因编辑还是转基因出来的植物,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安全性,不会对动物和人,以及生物链造成危害。

你们培育出来的转基因作物,能否被公众接受,甚至能否审批这都是个问题。”

听到邹小东的话,杨芳非常从容的点头笑道:“你说的很对,这的确是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问我们最多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西北缺少是事实存在的,而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个项目的根本目的。

我们这个项目的目就是希望能够培植适合沙漠生长的耐旱植物,如果不缺水了,那我们这个项目进行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至于转基因技术,这个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不过就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转基因技术还是安全的,只不过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有些太过妖魔化了。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食品,我们或多或少都吃过,比如转基因的食用油,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蔬菜。

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几十年了,目前来说也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科学家和生物自然学家一直在对于转基因植物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进行观察,目前也没有切实的证据能够证明,它对自然界以及整个生物链造成危害。

事实上,我们做的更像是一种基因杂交技术,将多种植物的特点或者说属性杂交融合在一起,所有的基因均来自这些植物本身,又有什么危害呢。

至于是否能够审批通过,这个肯定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如果我们培育出来的耐旱植物却是能够防风固沙,治理荒漠话的话,我相信通过审批并不难。”

“那么你觉得,我们从中能否获利呢。要知道我们是一家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投入这么多,肯定还是想要盈利的,你怎么保证这一块。”邹小东追问道。

杨芳摇了摇头道:“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不懂公司经营,更不敢保证是否能够盈利。我能够做的就是兑现我的承诺,培育出优秀的耐旱植物出来,至于如何经营,这得看公司的运营。”

听到杨芳的话,邹小东原本还要再说些什么呢,却被吴浩打断道:“好了,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耐旱植物培育出来,至于怎么运营这需要我们来进行思考。”

的确,如何运营这也是一个问题。投入这么多,如果到时候无法盈利,那么这将对于公司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吴浩对于这个项目也是有信心的。

就以杨芳之前所举例的耐旱毛竹举例,如果真的培育成功,光是育种每年就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收益。其次则是这些耐旱毛竹本身的价值,比如用来造纸,绝对是理想的原材料。而且针对于这种人工林,国家也有补贴,以及碳汇效益等等,总的来说收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当然了,最大的收益还是沙漠化治理的效益。以此吴浩他们也将会积累巨大的社会声望,这有利于他们公司积极正面绿色的形象塑造。

而且像这样的生物项目,实际上投入并不算高,最大的成本应该就是研究人员的薪酬部分了。

所以在吴浩看来,这个项目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实际上还是比较可行的,至少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