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这是CAA欧洲分部刚刚从意大利传过来的视频。”

波浪庄园的别墅里面,盖尔·加朵看着墨菲微微调整造型别致的水晶展柜,晃了晃手里的优盘,说道,“里面是梵蒂冈教廷本笃十六世的一段例行讲话,估计最快今天晚上就会出现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当中。”

“事情惊动梵蒂冈了?”

墨菲倒是一点意外都没有,论起艺术性的话,奥斯卡远远比不上欧洲三大传统国际电影节,但要比起在全世界普通电影观众中的影响力,奥斯卡的效应无疑是非常强大的。

《迭戈·罗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必然意味着会有超大范围的传播度,或许以前梵蒂冈可以不在乎这么一部影片,但有奥斯卡光环傍身之后,恐怕想忽视都难。

这些情况本就在墨菲的预料之内。

“嗯。”盖尔·加朵也知道墨菲的计划,同样显得很平静,“本笃十六世在一次例行讲话上,专门提到了《迭戈·罗斯》这部影片。”

“过会再看。”

调整好展柜的位置,墨菲打开展柜门,将代表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的小金人放在里面,然后又拿过之前获得的最佳编剧奖的小金人,放在了第二层。

这次获得最佳影片小金人,按照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协议,已经交给了二十世纪福克斯保管,《迭戈·罗斯》也会成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全部拥有版权的一部影片。

想要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力,当然要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

好莱坞毕竟是一个利益为先的商业圈。

放好小金人,关上展柜,墨菲拉开一点距离看了看,然后招呼盖尔·加朵,“走吧,我们去看看教宗大人说了些什么。”

两个人来到一楼的书房,打开电脑,插上优盘,里面是一个视频文件,旁边还有标注,注明了本笃十六世关于《迭戈·罗斯》的讲话出现在视频大约第八分半钟的时候。

盖尔·加朵先打开了视频看了看,墨菲见到前面都是些关于宗教方面的事务,干脆让她直接把视频拖动到接近八分半钟的时候,大概播放了没多大一会,视频中的本笃十六世果然提到了《迭戈·罗斯》这部影片。

“对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选择《迭戈·罗斯》这样一部具有与天主教有关的虚构情节,并且可能存在巨大正义的影片,作为第八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我本人表示非常关注,也对奥斯卡的选择非常遗憾,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随意干涉宗教!这也对美国提倡的宗教自由相当不利……”

虽然没有什么严厉的措辞,但本笃十六世的明里暗里的意思,总归就是对《迭戈·罗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相当的不满。

最后,本笃十六世还表示,“教廷会让加州中南部教区的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彻查与影片相关的细节。”

“让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去查?”

盖尔·加朵关掉视频,不禁摇头,“这样能查清楚吗?”

“管他呢。”墨菲耸了耸肩,“贼喊捉贼的事情太多了,暂时不用理会他们。”

现在他又没有影片上映,《迭戈·罗斯》也像计划的那样,顺利的拿到了想要的奥斯卡小金人,暂时可以将天主教的事情放一放,反正除了嘴炮和舆论,他们短时间内也搞不出太多的事情。

而且他已经回归了导演工会,如果天主教攻击太过分的话,导演工会方面也不可能完全坐视。

导演工会目前拥有会员13000多名,它的构成与存在,不仅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同时也在维护导演权益方面做着积极努力,堪称美国传媒行业规范的最大保证。

当天晚上,梵蒂冈教廷和本笃十六世的这段视频,就出现在了很多电视台上面,北美方面的CNN和福克斯新闻台都有播放,或许是这方面的抨击带起了某些人的不甘,随后的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上面,突然出现了关于《迭戈·罗斯》的许多差评,甚至是恶评。

像黑幕、贿赂和私下交易之类的新闻,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后就传过,现在又一次被人推了出来,但更多的差评也开始针对影片本身。

“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他本身的错,而是社会的错,墨菲·斯坦顿真的是神逻辑!”

“就《迭戈·罗斯》这部电影的水准来看,墨菲·斯坦顿已死!”

“什么狗屁电影,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这样的垃圾电影也能拿到最佳影片,奥斯卡评委们的眼睛都瞎了吗?”

受到波涛汹涌的差评的影响,《迭戈·罗斯》在IMDB上的评分不仅没有因为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提升,反而短短几天时间,就跌破了8.5分,只有8.4分了。

墨菲知道这波差评针对的是什么,《迭戈·罗斯》北美票房很有希望突破1亿美元,但在扩大放映一周之后,影片的市场潜力和奥斯卡效应消耗的也很快,北美票房再次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二十世纪福克斯也跟奈飞和电视台方面开始了版权谈判,这些不利的消息,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收入。

丢掉原本筹划多时的小金人,总有人不甘心,这很正常。

由于准备开始筹备新的计划,墨菲没有太过理会这些消息,跟天主教的事情一样,让人好好盯着,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就足够了。

不过,他不理会,不代表媒体不会,在墨菲有次离开死星大厦的时候,就被几个记者堵住了,其中还有他比较熟的那位来自《好莱坞报道者》的女记者凯莉·拉波尔特。

“墨菲,最近有很多关于《迭戈·罗斯》这部影片的差评,乃至是恶评。”

这个女记者看到墨菲没有让保镖拦住自己,知道有机会采访,立即把录音笔递到了墨菲面前,问道,“更有墨菲·斯坦顿已死这种话,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很正常。”墨菲当然不会傻到跟水军去开战,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是站在影迷的对立面,因为那些差评和恶评里面,有非常多跟风或者确实不喜欢《迭戈·罗斯》的影迷。

他稍作思考,说道,“什么叫恶评?花钱看完电影觉得不痛快去打分网站给出一分,这不叫恶评,在撰写评论时使用了粗话,恐怕也不叫恶评——电影是一种消费品,不具备人格性,不喜欢的话怎么批评都不为过。至于‘XXX已死’这样的评价,联系语境来看,这是对其创作的评价,而非人身攻击。”

凯莉·拉波尔特又问道,“这些恶评会不会伤害到你的影片?”

“恶评伤害我的影片?”墨菲直接摇头,“我认为不会。”

“为什么?”凯莉·拉波尔特适时的问道。

“最理想的电影评论环境,是客观、理性、深入的谈论与分析,但因为种种因素,当下的评论环境确实不理想。”

墨菲说的是实情,有太多的人或者团队,依附在电影产业上生存,如同明星一样,其中很多必须要为了吸引眼球做些什么,所以他又说道,“一些媒体或者个人使用夸张的语言和不可控的情绪来评价电影固然不可取,但他们的做法更多可以视为一种表演而非恶意中伤,因为它们的评价对象,与浮躁、苍白的风相得益彰,是一对亲兄弟。”

说到这里,他摆出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应该有的立场和格调,“我认为真正会伤害电影的是烂片,而不是所谓的恶评!”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不过放眼全世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故意混淆视听。

流行文娱产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载公众对它们的不同感受,由之衍生的话题,也是它们的价值体现。

比起遭遇各种不同声音的评价,放到市场上默默无闻才是对这些产品最大的蔑视,电影产业及其周边经济有一个观点是,骂声也是消费力的体现,优秀的企业与产品,不会担心骂声,甚至可以通过骂声制造传播效应,把坏事变成好事。

如果一个导演一部影片,连一点批评都经受不了,这种脆弱心理的形成,非常耐人寻味。

怕挨骂,是对自己产品不自信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最大的担心就是担忧商业收益受影响。

但在墨菲眼里,一部电影想通过票房赚钱,最基本的做法是把电影拍好,让挑剔者尽可能少的开口,真有鸡蛋里挑骨头的人,自然会有大批喜欢的观众声音把批评声音淹没。

电影拍得不好,希望有好票房,还希望有好口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像《迭戈·罗斯》这次,是有人故意为之,而一些影片被海量差评乃至骂声淹没,往往是因为观众已经被骗了许多年、骗了许多次,愤怒的情绪已经无法被日常的灭火手段覆盖。

不过,墨菲不理会,并不代表没有去管,比如他的个别影迷,认为这一次又是天主教在暗中捣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