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神机炮天工坊

陈安平递上来的是一张张复杂的图纸,图纸正上方端正书写了四个字——神机大炮。

元熙皇帝左瞧瞧右瞧瞧,他不懂机关之术,陈安平所画的图纸颇为专业。

陈安平心知肚明,元熙皇帝半晌没说话大概是没看懂,便主动解释。

“陛下,此神机大炮铸造所需的工艺复杂、苛刻,花费银两以千两计。”

萧焱闻言不禁吃了一惊,寻常的刀兵铸造花费顶多十几两,它却需要上千两?

“陈大人,你所谓的神机大炮有何功效?比之强弓劲弩如何?若比不上又花这么多钱,恐怕不妥。”

陈安平微微一笑,转身指向暖阁之外。

“殿下,从这里到外面的石灯笼约有百步之遥,我大魏军中精锐之士,需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达到百步之外命中的本事。”

陈安平随即施礼,对元熙皇帝说道。

“但我所设计的神机大炮,其攻击范围当有三百步!且普通军士熟悉四五日便能形成战斗力!”

三百步?!

陈安平的形容让元熙皇帝半是惊喜半是狐疑。

“你的神机大炮能将弩箭射出三百步,还能保持威力?”

元熙皇帝所问的话听上去很不靠谱,神机大炮还能往出打弩箭?

不过这就是由于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决定的,冷兵器时代,下意识的会认为远程的攻击手段,都是依靠弩箭。

“陛下请看最后一张图纸,神机大炮所使用的并非弩箭,而是臣研制的‘弹’,里面夹杂了铁屑、铁片等物,待爆开时伤敌。”

萧焱对陈安平的奇思妙想越听越觉得神奇,追问他。

“陈大人设计的神机大炮可能量产?”

如果大魏的军队能装备上这种兵器,便是北齐的骑兵大魏也不会再惧怕。

“殿下,臣这次来便是想要说这件事,想要研制神机大炮需要非常多的银两和工匠,光凭墨清师傅一人是不够的。”

陈安平不是专业的兵器专家,他仅仅能够提供一个思路,真落实到成品,还需要大魏朝顶尖的工匠们一起赶工、实验。

“臣恳请陛下设立‘天工坊’,汇聚汴梁城中有能力的工匠,一起专门研制神机大炮!”

元熙皇帝又仔细打量了手上的图纸,下了决定。

“天工坊事关重大,便由陈爱卿全权负责,至于所需的银两,从皇家府库中出吧。”

谢陛下!

陈安平得了元熙皇帝的恩准谢恩,末了出来的时候元熙皇帝甚至还让萧焱出来相送。

“外面还下着雪,殿下请回吧。”

陈安平与萧焱走出暖和没多远,陈安平便请萧焱回去,让大魏太子出门相送他可承受不起。

“你我也算是旧相识,记得四王演武在演武场上,我与张懋可是实实在在被你打的好生凄惨。”

萧焱表现的十分随和,甚至与陈安平交流用上了“我”这样的自称。

“殿下说笑了,臣不过是运气好,真在战场上胜负还未可知。”

萧焱闻言仰面而笑,说道。

“你我私下里不必那么拘谨,你与我说句实在话,你真认为我与张懋能赢你?”

陈安平眨眨眼从萧焱的话里,他听出了萧焱是真的想要与他交好。

“恕臣直言,殿下与张家公子联手若打上五次或许能赢臣一次,如果运气好的话。”

狂!

陈安平这话说的轻描淡写,却处处表露出他的自信和狂傲,不过有的人狂傲令人讨厌,有的人狂傲却能令人欣赏。

陈安平无疑就是后者,因为他无论是在奉天都司还是福建都司,乃至演武场上的表现,都令人惊艳、佩服。

陈安平实话实说萧焱不禁没有生气心情反而越发的不错。

“这就对了,与我私下里便要说真心话,安平,你担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准备如何查父皇交给你的案子?”

怎么查?当然是秉公执法,元熙皇帝将我硬提到锦衣卫衙门,不就是为了查贪官污吏么?

萧焱慢悠悠的与陈安平并肩前行,听他说完不禁摇了摇头。

“你在调查这件事之前,先去拜访一人,我可从中为你引荐。”

陈安平心中一动,明白萧焱这是在为自己铺路。

“请殿下明示。”

萧焱在衣袖中摸索一会儿,取出一枚玉蝉。

“你持我的信物,去胡相府上一趟,他自会明白我的意思。”

陈安平接过玉蝉,冰凉温润,恰如冰雪一般。

胡善?胡善居然是四皇子的人?又活着是在萧焱受封之后成了他的人?

……

汴梁,御街。

少年十七八岁的模样眉清目秀,他背着书箱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眼珠子都快不够用了。

汴梁城的繁华远超他的想象,与老家荆城不过十几万人口的城池不同,汴梁人口超百万。

即便是夜里汴梁城也没有宵禁,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老板,请问积英巷距离这里还有多远啊?”

他走了半晌只觉得腹中饥饿,便寻路边卖包子的小贩打听路,顺便买包子充饥。

“小哥儿是从外地来的吧?你沿着御街往前走别转弯,过小半个时辰见到望火楼,就能瞧见积英巷了。”

老板是个热心肠,还为少年端了一碗水解渴。

“瞧小哥儿打扮倒像是个读书人,从何处来汴梁呀?”

少年三两口吃下包子,被烫的直吹气,说道。

“我叫于谦,祖籍奉天都司荆城县人,来京中参加京试的。”

哎呦?!

老板吃了一惊上下打量于谦,赞道。

“小哥儿年纪轻轻就能参加京试真是了不得,来来来,这些包子你且拿上。”

于谦见状就想要付钱,谁知道老板死活不肯接受。

“你千里迢迢来赶考不容易,这几个包子权当我老刘送的,祝小哥儿能高中状元!”

于谦捧着热腾腾的包子,那温度从手心一直热到了心里。

他从荆城县来京试,所用的盘缠还是父老乡亲凑来的,他家中双亲早逝,依靠着族中亲朋还有乡亲接济读书。

在他乡遇见了好人,心中如何不感动?

“借大叔吉言,他日此恩于谦一定酬谢!”

告别卖包子的大叔于谦继续踏上行程,这少年不是旁人,正是当日在陈安平离开荆城县去送他的少年人。

陈安平还将所写的诗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赠送给少年,勉励他读书。

时光如梭,两年之后于谦竟然真的从荆城县一路过乡试、府试,直至来到了大魏京试汴梁,参加京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