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迎桓温入京加殊礼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春三月。

晌午,辰时中。

建康城,天空蔚蓝,阳光灿烂。

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爽。

两岸桃花的清香夹杂其间,沁人心脾,引得蜂蝶纷飞,翩翩起舞。

翠鸟在枝头鸣叫,婉转动听,不绝于耳。

秦淮河畔,桃叶渡口,碧波荡漾。

衣甲鲜明的晋军士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一大帮文武官员齐聚渡口,正三五成群的交头接耳说着话。

为首两名紫袍文官服饰的官员,昂首肃立,一动不动地看向秦淮河的北边。

其中一人五旬上下,个头稍高,五官端正,沉稳有度,五缕短髯,目光深邃,儒雅的气质中隐隐掺杂着一丝焦虑和不安。

另一人三十出头的样子,个头稍矮,身材瘦削,面色如玉,齿白唇红,颌下微髯,一双漂亮的桃花眼,顾盼流转。

若不是唇上的那撮微髯,证明了他是个男人,直比绝色女子还要美上几分。

前者名曰谢安,字安石,出自于名门陈郡谢氏,官拜尚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

后者叫做王坦之,字文度,出身更是显赫,魏晋时期的大族太原王氏,任侍中,官拜右卫将军,袭封蓝田侯。

今天是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司马(相当于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桓温进京的日子。

文武官员奉圣旨,来此迎候,由位高权重且出身根红苗正的谢安和王坦之领衔。

满足了这个双重身份的人,才能有资格代表朝廷的诚心实意,彰显了对大司马的最高规格接待。

差不多到了巳时多一点,秦淮河北面薄雾中,隐隐有船队驶来。

谢安边翘脚张望边轻声对身边的王坦之道:“大司马来了。”

一直没得到回应,谢安回头看了看王坦之,只见王坦之姣好的面容上已经有了细密的汗珠,而且身子在微微地抖动着。

“文度?文度!”谢安连叫了了王坦之两声。

“哦,哦,是大司马来了。”王坦之缓过神来,附和道。

谢安回头关切地看着王坦之道:“你是不是身体不适?”

“没有,没有。”

“那你身子怎么在发抖?”

“有吗?哦,明明是风吹的衣衫在抖动嘛。”

“……”

二人说话间,几艘大小官船已经驶进了桃叶渡。

众人抬头望去,几艘五十人的晋制战船开道,上面布满了剑拔弩张,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荆州水军。

后面是一艘雄壮的艨艟巨舰,犹如一头怪兽般,从晌午还有些迷雾的河道中漂移过来,显露出狰狞可怖,张着血盆大口的虎面船头。

当看到船顶端十余丈高的牙旗、纛旗上分别书写着“桓”和“晋大司马”之后,谢安忙向后挥手吩咐道:“奏乐,快奏乐!”

一时间,秦淮河两岸鼓乐齐鸣,锣鼓喧天。

众文武官员,整理官袍,换上庄重表情,按官阶大小,规规矩矩地站在了王、谢身后。

艨艟巨舰慢慢地靠向了岸边,船上军兵扔下数条杯口粗的绳索,岸边早有军兵准备好,动作麻利地拴在了缆绳柱上。

船上一名英武俊朗的年轻将领抬手一挥,艞板从船上伸了出来,慢慢落到了岸上。

岸上众文武多数都认得,这是桓温亲信,侍卫长,牙门将竺瑶。

他一出现,必定是桓温要到了。

待船靠稳,艞板搭好,谢安左手持笏,右手撩衣袍,抖身形屈膝跪倒,双手握笏板,匍匐在地!

后面的众文武皆大惊失色!

这礼遇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德高望重的仆射大人竟然用迎接帝王的跪礼相待。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只得纷纷跪倒在谢安、王坦之身后。

王坦之也是没想到谢安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一想,此次桓温回京本来就是来加殊礼的,跪也是应该的。

加殊礼的三件套,封王、赐九锡和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虽然大晋祖制规定异性不得封王,但桓温的加殊礼,权利及地位均在诸王之上,封不封王只是虚名而已。

这次来迎接桓温,皇帝司马奕面授机宜,只能答应桓温第三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第二条,也不能答应,加九锡,明眼人一看就是要为了将来要篡位准备的,历史上前面几个权臣加九锡的,后来都自称皇帝了。

如王莽、孙权、还有羯人石勒。

所以,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更加心惊胆战了,这要是激怒了桓温,他们俩可就替司马家尽忠了……

许久,却未见船上有人下来。

跪在地上的众文武不觉有些诧异,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盏茶工夫,只听竺瑶朗声喊道:“大司马请尚书仆射、蓝田侯上船一叙!”

“卑职,遵命!”王、谢二人一起高声答道,遂站起身来,将笏板揽在怀里,硬着头皮向艞板走去。

不多时,二人登上了七八丈高的官船,见甲板上满是军兵,刀枪林立,衣甲鲜明。

船头甲板偌大的空地上搭有一座军帐,着实令二人有些费解。

正满腹狐疑中,只见竺瑶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大声道:“请二位大人进帐,大司马在里面等候。”

此时,王坦之身子抖地更加厉害了。

他是当朝宰辅,总领中书监的琅琊王(东晋皇储才能拥有此王位)司马昱首席谋主。

而司马昱也正是在朝中唯一能抗衡桓温势力的带头大哥。

前者被称之为“清谈派”,后者被称之为“荆州派”,双方名刀暗枪,互相倾轧争斗了近二十载。

来迎接桓温之前,建康就有传言,桓温此次回来要杀的两个人,第一王坦之,第二谢安。

看着帐篷,王坦之的脑海里蹦出了无数个关于帐篷的历史场景。

一般流程都是这样的,赐座——饮酒——歌舞——半酣……

杯子“啪”摔在地上,刀斧手从帐外涌入,将自己和谢安砍成肉泥。

大家不都是用的这一招来铲除异己,不用说他,即便是主公司马昱甚至当今圣上被桓温诛杀,也像是碾死一只蚂蚁。

大晋一共有十三个州,如今西、南两面的江、荆、广、交、宁、益、司、梁八个州在桓温手里,北面豫、青、徐、兖四个州在太尉陈谦手里,朝廷只掌握了一个扬州。

可以说三分之二的国土属于荆州派。

想到这里,王坦之抬眼偷偷看了看身侧的谢安。

只见谢安面色平静,依然如故,心下稍稍安定。

二人一起朝竺瑶点头,亦步亦趋,像是赴死一般,表情木讷,慢慢走向了大帐。

进的了帐中,王坦之快速地扫了一眼,见帐中空空荡荡并无他人,只有桓温端坐在正中的胡床之上。

二人上次见桓温还是三年前,皇帝陛下登基大典时。

如今再见,桓温除了一对紫目依旧犀利之外,须发已是半白。

一身金甲闪闪发亮,依旧映衬出一代枭雄的逼人气势,居高临下,不怒自威。

王坦之少年成名,才思敏捷,冠盖京师,与另一名少年才俊郗超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之为“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但二人在仕途中却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王坦之追随了司马昱,郗超做了桓温的谋主。

这十几年来,王坦之为了对付荆州派,没少给司马昱出谋划策。

所以,王坦之比起四十多岁才“东山再起”出仕的谢安来,心中更加忐忑不安。

他在幕后做了太多制衡桓温扩大势力范围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

远远看着全身戎装的桓温,王坦之不由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左卫将军王坦之,拜见大司马!”

走在他身侧的谢安也没料到他跪的如此之快,这刚刚进门,也慌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尚书仆射谢安,拜见大司马!”

谢安眼角的余光看着王坦之,见他已是汗流浃背,身子抖个不停,忙悄声提醒道:“拿倒了,笏板,笏板……”

王坦之赶忙将笏板又正了过来,匍匐在地,不敢抬头。

等待二人的是福是祸,全凭坐在大帐中央的那位大司马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手势。

良久,二人听到了那曾经熟悉的,枭鸟夜鸣般的“喋喋”怪笑声。

“哈哈,安石,文度,快快请起。”

“卑职谢大司马。”说着,两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惴惴不安地低头站立当场。

“二位请坐。”

“卑职谢大司马。”两人躬身谢过座,分东西两侧坐了下来。

三人礼节性地寒暄了一阵子。

桓温回忆了当年谢安在荆州幕府任职的往事,感慨了刚刚去世不久的王坦之之父,老蓝田侯王述,才逐渐步入了正题。

“二位此次前来,可有陛下旨意?”

“禀大司马,陛、陛下圣裁,加九锡之事,还有待商榷——”

王坦之话音未落,只听“啪”地一声,桓温手中的茶盏重重地落在桌案上。

吓得王坦之浑身一个激灵,将头缩进了肩膀中,不敢抬头了。

“二十多年来,我收复巴蜀,一伐关中氐秦,二伐中原姚襄,平定成都萧敬文谋反,南剿文卢、李弘叛乱,难道还当不起这个九锡的虚礼吗?”桓温怒道。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春三月。

晌午,辰时中。

建康城,天空蔚蓝,阳光灿烂。

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丝丝凉爽。

两岸桃花的清香夹杂其间,沁人心脾,引得蜂蝶纷飞,翩翩起舞。

翠鸟在枝头鸣叫,婉转动听,不绝于耳。

秦淮河畔,桃叶渡口,碧波荡漾。

衣甲鲜明的晋军士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

一大帮文武官员齐聚渡口,正三五成群的交头接耳说着话。

为首两名紫袍文官服饰的官员,昂首肃立,一动不动地看向秦淮河的北边。

其中一人五旬上下,个头稍高,五官端正,沉稳有度,五缕短髯,目光深邃,儒雅的气质中隐隐掺杂着一丝焦虑和不安。

另一人三十出头的样子,个头稍矮,身材瘦削,面色如玉,齿白唇红,颌下微髯,一双漂亮的桃花眼,顾盼流转。

若不是唇上的那撮微髯,证明了他是个男人,直比绝色女子还要美上几分。

前者名曰谢安,字安石,出自于名门陈郡谢氏,官拜尚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

后者叫做王坦之,字文度,出身更是显赫,魏晋时期的大族太原王氏,任侍中,官拜右卫将军,袭封蓝田侯。

今天是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司马(相当于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桓温进京的日子。

文武官员奉圣旨,来此迎候,由位高权重且出身根红苗正的谢安和王坦之领衔。

满足了这个双重身份的人,才能有资格代表朝廷的诚心实意,彰显了对大司马的最高规格接待。

差不多到了巳时多一点,秦淮河北面薄雾中,隐隐有船队驶来。

谢安边翘脚张望边轻声对身边的王坦之道:“大司马来了。”

一直没得到回应,谢安回头看了看王坦之,只见王坦之姣好的面容上已经有了细密的汗珠,而且身子在微微地抖动着。

“文度?文度!”谢安连叫了了王坦之两声。

“哦,哦,是大司马来了。”王坦之缓过神来,附和道。

谢安回头关切地看着王坦之道:“你是不是身体不适?”

“没有,没有。”

“那你身子怎么在发抖?”

“有吗?哦,明明是风吹的衣衫在抖动嘛。”

“……”

二人说话间,几艘大小官船已经驶进了桃叶渡。

众人抬头望去,几艘五十人的晋制战船开道,上面布满了剑拔弩张,身材魁梧,英姿飒爽的荆州水军。

后面是一艘雄壮的艨艟巨舰,犹如一头怪兽般,从晌午还有些迷雾的河道中漂移过来,显露出狰狞可怖,张着血盆大口的虎面船头。

当看到船顶端十余丈高的牙旗、纛旗上分别书写着“桓”和“晋大司马”之后,谢安忙向后挥手吩咐道:“奏乐,快奏乐!”

一时间,秦淮河两岸鼓乐齐鸣,锣鼓喧天。

众文武官员,整理官袍,换上庄重表情,按官阶大小,规规矩矩地站在了王、谢身后。

艨艟巨舰慢慢地靠向了岸边,船上军兵扔下数条杯口粗的绳索,岸边早有军兵准备好,动作麻利地拴在了缆绳柱上。

船上一名英武俊朗的年轻将领抬手一挥,艞板从船上伸了出来,慢慢落到了岸上。

岸上众文武多数都认得,这是桓温亲信,侍卫长,牙门将竺瑶。

他一出现,必定是桓温要到了。

待船靠稳,艞板搭好,谢安左手持笏,右手撩衣袍,抖身形屈膝跪倒,双手握笏板,匍匐在地!

后面的众文武皆大惊失色!

这礼遇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德高望重的仆射大人竟然用迎接帝王的跪礼相待。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只得纷纷跪倒在谢安、王坦之身后。

王坦之也是没想到谢安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一想,此次桓温回京本来就是来加殊礼的,跪也是应该的。

加殊礼的三件套,封王、赐九锡和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虽然大晋祖制规定异性不得封王,但桓温的加殊礼,权利及地位均在诸王之上,封不封王只是虚名而已。

这次来迎接桓温,皇帝司马奕面授机宜,只能答应桓温第三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这第二条,也不能答应,加九锡,明眼人一看就是要为了将来要篡位准备的,历史上前面几个权臣加九锡的,后来都自称皇帝了。

如王莽、孙权、还有羯人石勒。

所以,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更加心惊胆战了,这要是激怒了桓温,他们俩可就替司马家尽忠了……

许久,却未见船上有人下来。

跪在地上的众文武不觉有些诧异,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一盏茶工夫,只听竺瑶朗声喊道:“大司马请尚书仆射、蓝田侯上船一叙!”

“卑职,遵命!”王、谢二人一起高声答道,遂站起身来,将笏板揽在怀里,硬着头皮向艞板走去。

不多时,二人登上了七八丈高的官船,见甲板上满是军兵,刀枪林立,衣甲鲜明。

船头甲板偌大的空地上搭有一座军帐,着实令二人有些费解。

正满腹狐疑中,只见竺瑶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大声道:“请二位大人进帐,大司马在里面等候。”

此时,王坦之身子抖地更加厉害了。

他是当朝宰辅,总领中书监的琅琊王(东晋皇储才能拥有此王位)司马昱首席谋主。

而司马昱也正是在朝中唯一能抗衡桓温势力的带头大哥。

前者被称之为“清谈派”,后者被称之为“荆州派”,双方名刀暗枪,互相倾轧争斗了近二十载。

来迎接桓温之前,建康就有传言,桓温此次回来要杀的两个人,第一王坦之,第二谢安。

看着帐篷,王坦之的脑海里蹦出了无数个关于帐篷的历史场景。

一般流程都是这样的,赐座——饮酒——歌舞——半酣……

杯子“啪”摔在地上,刀斧手从帐外涌入,将自己和谢安砍成肉泥。

大家不都是用的这一招来铲除异己,不用说他,即便是主公司马昱甚至当今圣上被桓温诛杀,也像是碾死一只蚂蚁。

大晋一共有十三个州,如今西、南两面的江、荆、广、交、宁、益、司、梁八个州在桓温手里,北面豫、青、徐、兖四个州在太尉陈谦手里,朝廷只掌握了一个扬州。

可以说三分之二的国土属于荆州派。

想到这里,王坦之抬眼偷偷看了看身侧的谢安。

只见谢安面色平静,依然如故,心下稍稍安定。

二人一起朝竺瑶点头,亦步亦趋,像是赴死一般,表情木讷,慢慢走向了大帐。

进的了帐中,王坦之快速地扫了一眼,见帐中空空荡荡并无他人,只有桓温端坐在正中的胡床之上。

二人上次见桓温还是三年前,皇帝陛下登基大典时。

如今再见,桓温除了一对紫目依旧犀利之外,须发已是半白。

一身金甲闪闪发亮,依旧映衬出一代枭雄的逼人气势,居高临下,不怒自威。

王坦之少年成名,才思敏捷,冠盖京师,与另一名少年才俊郗超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之为“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但二人在仕途中却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王坦之追随了司马昱,郗超做了桓温的谋主。

这十几年来,王坦之为了对付荆州派,没少给司马昱出谋划策。

所以,王坦之比起四十多岁才“东山再起”出仕的谢安来,心中更加忐忑不安。

他在幕后做了太多制衡桓温扩大势力范围的事情,大家心照不宣。

远远看着全身戎装的桓温,王坦之不由得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左卫将军王坦之,拜见大司马!”

走在他身侧的谢安也没料到他跪的如此之快,这刚刚进门,也慌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卑职尚书仆射谢安,拜见大司马!”

谢安眼角的余光看着王坦之,见他已是汗流浃背,身子抖个不停,忙悄声提醒道:“拿倒了,笏板,笏板……”

王坦之赶忙将笏板又正了过来,匍匐在地,不敢抬头。

等待二人的是福是祸,全凭坐在大帐中央的那位大司马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手势。

良久,二人听到了那曾经熟悉的,枭鸟夜鸣般的“喋喋”怪笑声。

“哈哈,安石,文度,快快请起。”

“卑职谢大司马。”说着,两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惴惴不安地低头站立当场。

“二位请坐。”

“卑职谢大司马。”两人躬身谢过座,分东西两侧坐了下来。

三人礼节性地寒暄了一阵子。

桓温回忆了当年谢安在荆州幕府任职的往事,感慨了刚刚去世不久的王坦之之父,老蓝田侯王述,才逐渐步入了正题。

“二位此次前来,可有陛下旨意?”

“禀大司马,陛、陛下圣裁,加九锡之事,还有待商榷——”

王坦之话音未落,只听“啪”地一声,桓温手中的茶盏重重地落在桌案上。

吓得王坦之浑身一个激灵,将头缩进了肩膀中,不敢抬头了。

“二十多年来,我收复巴蜀,一伐关中氐秦,二伐中原姚襄,平定成都萧敬文谋反,南剿文卢、李弘叛乱,难道还当不起这个九锡的虚礼吗?”桓温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