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力可以吃药补,所以她仍旧不惜耗费法力发出刀芒,此时刀芒便成了障眼法,她刀芒依旧还有个好处便是偶尔在刀芒中加持元力,若对手不察,中了她暗渡陈仓之计,便可轻松获胜。
燕十三是什么人?论坛老鸟一枚,云散花离火刀芒的变化早已悉熟于胸,岂会中这小小伎俩,不过他将计就计,当云散花激斗中突然在刀芒中加持元力时,并未表现出一眼看清的模样,及至飞剑相触之后,才蓦然发现,随后一番手忙脚乱的样子,狼狈抵住这次攻击,这更鼓励云散花时不时地要在刀芒中加持元力攻击,自以为得计,其实已在彀中。
二人激斗三百合,云散花开始发慌,元力即将告罄,对手还未拿下,看对面燕十三,依然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似乎吃定了她,牙一咬,心一横,拼命了。
云散花拼命大招得自于仙府遗书,道书却只有一招,乃是一招以剑寓阵的招法,须四剑齐施,一招会将体内所有元力用光,不论元力还剩多少,当然元力值越高,威力越大,若她开始便用出这拼命大招,说不定燕十三还真挡不住,此时发觉元力值近乎见底,萌发了侥幸心理,要用这拼命大招搏一搏。
只见云散花厉喝一声,四剑齐回,双手飞快捏诀,四剑旋身环绕,搏命一招发动过程,四剑绕身之际,防御力极强,燕十三飞剑攻击当然不会停,却全被四剑回环挡住,这个模样意味着什么,燕十三当然清楚,但他丝毫不惧,云美眉要拼命了,但这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他当然不会掉以轻心,只余一剑保持进攻节奏,其余三剑也收回,密切注视对方招式发动进程。
或许是这一招修炼难度大,云散花捏诀时间颇长,足足三秒钟,大招才发出,云美眉最后厉喝一声“剑雨”。四剑旋转速度已达极致,随云散花娇喝出声,“轰”地一声,如一发导弹发射,划出一道抛物线,直轰燕十三,四剑幻化为四十剑,速度至少提升一倍,燕十三根本来不及闪避,只有硬挡,不过他也出了全力,身边尚剩三剑,本就早做好了准备,这时三剑飞快颤动,迎面织出三张剑网,这三张剑网几乎粘合在一起,与云散花轰来的大招砰然相撞。
“轰”一声巨响,四十把剑现出四剑跌落尘埃,三层剑网闪了两闪才缓缓消失,燕十三也不由捏了一把冷汗,云美眉这最后一招果然强悍,他只回三剑防守,略有些大意,差点没挡住这一招,为了表示敬意,燕十三一直施行攻击的飞剑一挥,将已经冉冉跌落的云美眉挥作两段。
二人之战结束,云黄球幕上列出三人名字与对应积分:燕十三:4分;云散花:2分;海潮生:0分。
第一次循环战结束,武当燕十三暂时领先,已占先机,昆仑海潮生沦为鱼腩,未达金丹境界,在这种比赛中,一丝还手之力都没有,估计再战之时,多数要弃权了。
首席也生慨叹,这海潮生是第一届三派联谊会上他所遇对手,当时海潮生藉道法之利,搞得他稍显狼狈,最后是出七玄缥缈箭才击杀海潮生。
可惜这次,就因未度过天劫成就金丹境界,以前不论多厉害,现在也如婴儿之于成人,差距太大,无法通过道法弥补。
青城派的擂台似乎没有加入芥子纳须弥技术,可见其与仙府建造或炼制技术还有不小差距,但选手元力用光还是有办法尽快恢复地,否则两个金丹选手战至元力耗光,下一场何时开战?
云散花在这场比赛中元力耗尽,众人皆知,要不然也不会在最后一个大招发出后,从高空坠落了,燕十三最后一剑是画蛇添足,想来燕十三的元力应该也所剩无几了吧?
两轮循环赛之间的休息时间足足有十分钟,石道人才再次站起,朗声道:“第二轮循环赛开始,请三位代表触摸云黄球。”不知何时,云黄球又被他收入囊中。
燕十三率先过去摸了一下,云散花不甘地斜了燕十三一眼,也摸了一下,海潮生稍微犹豫,也上前摸了一下,他其实已经放弃这次比赛,不过是想何时宣布弃权而已,循环赛开始前的例行流程,摸一下无所谓,此时宣布弃权似乎不合时宜。
接着石道人宣布:“第二轮循环赛开始。”
说罢,手一挥,将云黄球抛出,悬于擂台顶上,迎风而长,大到百米直径后,颜色一闪而变,成了一个球形幕,幕上出现一行字:“第一战:燕十三对云散花”。
第一战便是决战,三名选手中只他二人实力相当,上一战燕十三先胜一局,处于优势地位,这一战若云散花再次败北,则建福谷优胜者就是燕十三了。
二人御剑飞入擂台,遥遥相对,一时谁都没有急于动手,云散花心中纠结,她的拼命大招已经用过,这一局何时再用,可得想个清楚,从上一局对战经历可以看出,常规性打法奈何不了对方,可拼命大招一出,所有元力倾刻耗光,这一战若开始便来个一招定胜负,显得她黔驴技穷,可若不是开始便用,随着元力消耗,这一招的威力也逐步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便失了一锤定音的威力,结局便是再次失利,她绝不甘心占据主场之利反而将建福谷奖品拱手让人。
燕十三估计也看出云散花的犹豫,猜出云美眉纠结什么,倒也不敢过分刺激这悍妞,上次对付云散花的拼命大招,他出三剑发出三层剑网结合后阻挡,才堪堪挡住,从对方一招发出后便即跌落的细节中,大致能猜到这一招可能会将元力一扫而空,这局比赛刚开始,若他轻举妄动令对方孤注一掷,全力发出上次比赛中那大招,他至少得出四剑才有抵挡的可能,从消耗元力方面来看,即使是四层剑网叠加,也未必能挡得住对方倾力一击。
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