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二章 尔虞我诈

元澄恨的咬牙切齿。

倒非怨高英非要置他于死地。

其余不论,只是吐谷浑、崔延伯相继大败,他为使持节、都督北征事务的节使,怎能逃得了干系?

更何况冲溃崔延伯大营的吐谷浑溃军,以及西海大军,还是他与慕容孝引来了。

只凭这一点,他就绝对逃不过死罪。

元澄恨的是高英颠倒黑白,殊无担当。如今更是要把所有的责任推到自己和高肇头上,不惜让自己背负一世骂名。

更有甚者,堂堂君主,却以臣子家人性命相要挟,与卑鄙小人何异?

可惜形势比人强,元澄除了怨恨,再半点办法都无。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就如李承志所言: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能有几个像李承志一样,只要心中不痛快,动辄就有掀桌子的勇气?

左右不过一死,不能死了以后还给子孙留下祸患。

是以再是不甘,再是怨恨,元澄也只能乖乖就范。

他咬着牙冷笑道:“既然太后已有决断,下旨就是,臣自当遵从!”

等的就是他这一句。

秦松顿时喜上眉梢:“下官这就去向太后请旨!”

……

细细算来,这已是朝廷第三次往西海遣派使节了。

第一次为崔光与魏子建,结果肉包子打了狗,一去不复回。

第二次是李韶,拢共未留足半日,最后落了个招抚不力的罪名。

这一次的阵势更为浩大,主使为刘芳,使持节。除此外,高英连夜下旨,传诏陇西、关中、六镇三军皆肃、归芳节度,莫敢犯违。

意思就是但凡刘芳下令,崔延伯也置,邢峦也罢,元遥与奚康生也罢,也须遵守,不然全是抗旨大罪。

除此外,另有副使元渊、杨舒均赐假节,有临机专断之权。

这三人身份、职责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李承志相交莫逆,更在李承志微末之时助他良多。

所以明眼之人一眼便知,朝廷这次名为议和,实为救和。就是想利用这三人与李承志的友谊,请求他暂罢刀兵。

而这只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这次朝廷对西海的态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就连议和的文书,也用的“致”,而非“授”,更或是赐。

说直白些,元魏已默认西海为真正的“国”,就如对待吐谷浑、柔然、南梁一般,而非属国。

不过是顾忌最后一丝颜面,没有诏告天下罢了……

启程前五日,朝廷便以八百里加急,予西海递了国书。李承志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使团还未出京,皇甫让、李亮、达奚、张敬之、李丰、张信义等相继接到密令:暂且休兵!

而皇甫让已然占了薄骨律镇,李丰更是进至狼山西麓,与元遥、奚康生隔高阙关、鸡鹿关对峙。

达奚身份暂时不能暴露,故尔李承志令他暂退比干城。

之外便是李亮、张敬之、李丰、李时这一路。

兵力合近五万,历时两月,尽克陇西之地。北至薄骨律,南至武都镇,东至萧关,包括秦梁二州,已皆归西海。

也就李承志有严令,命李亮等人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不然攻克陈仓,拿下岐州只是迟早之事。

甚至都用不到火炮,但凡兵临城下,十县有七县就会不战而降。崔延伯驻守陈仓,可谓近在咫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四月中,他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从鄯善镇退至陈仓关,这退了何止是千里?

崔延伯使出浑身解数,才使大军未溃,虽屡战屡败,至少折损不大。

但若说还余几分士气和斗志,就如同说笑了。

是以崔延伯心知肚明:若是分兵于各郡驻守,怕是一听炮响就溃,一见“李字旗”就降。而收拢于陈仓,至少人多势众,多少有些底气。

再者陇西算不得小,有秦、梁、河三州,并鄯善、枹罕、武都三镇。其下十数郡、数十县,就算是闻风就降,西海一日又能占几县,一县又能驻多少兵?

所以崔延伯早有预料:既然西海的目的是占地、抢人,那就暂时不会再有大战,至少短时内不会进犯关中。

如此,还真就消停了近月。小战仗自是不断,但大都昙花一现。

而驻营于清水县的李亮,距驻于陈仓关的崔延伯还不到四百里。游戈于陇山西麓百里滩(今宝鸡陇县关山草原)的西海甲骑,与驻于陇关的中军就只隔着一道山梁。

但诡异的,好似陇山真就成了一道天堑。自至清水县后,猛如下山虎一般的西海大军再未往东进过一步。

不过朝廷大军都已成惊弓之鸟,生怕哪一天可摧山裂城的铁弹就会落到头顶上,是以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马虎。

待刘芳等人出陇关之时,便看到了极为诡谲的一幕:山岭之上人影绰绰,关城之上刀松林立,兵卒个个如临大敌。

而不足一里外的山下、关下却散落着数不清的牛羊。牧羊的西海兵卒连甲都还披,大都只穿着麻裤麻裆(马甲)。

若有牛羊上山,至多也就是呼喝几声,也不来赶。而山中、关城的朝廷兵卒却不敢大意。但有牛羊近至射程之内,或是用钝箭、或是用弹弓打回去。

你当他为何如此谨慎?

皆因教训太过深刻:吐谷浑大败之初,七八万溃军虽漫无头绪的往东急冲,但崔延伯手握大军近二十万,又将营寨立的高之又高,筑的牢之又牢。

且还在营外挖了护寨河,是以只凭吐谷浑溃军,绝非一次就能将崔延伯的大营冲溃。

是皇甫让巧施妙计,收拢了吐谷浑骑兵的溃马,而后将炸药绑在马脖子里,又将引线延长,绕在马尾并马的后半身。

引线一着,马儿只知往前跑,莫说前面是一道壕沟,哪怕是高崖也照跳不误。便是用这种方法,皇甫让不但填平了壕沟、炸毁了寨墙,更是给吐谷浑溃军炸出了一条路。

本就被进营就炸的火马惊的六神无主,待吐谷浑溃兵冲进营之后,更是乱上加乱。且皇甫让又令炮营予两里外开炮,崔延伯焉有不败之理?

常言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官兵但凡见牲畜靠近关城,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那一夜的惨像,怎可能不提防?

之所以用钝箭、弹弓,而不是利箭,自然是怕牲畜身上藏着炸药。所以只会往远处赶,而不是射死在关下。

至于射死后吊上来吃肉,那是想都别想。

天知道西海将帅是不是像对付慕容孝一般,已提前给牛羊喂了毒?

所以崔延伯早有严令,但有牲畜近至关下,赶远便是。自然也有不愿主动挑起事端的用意在内。

所以看起来,倒像是山上、城上的守军在帮敌军放牧。

牧羊的兵卒也乐的清闲,只远远的守在百丈之外,或是高歌,或是说笑。但至饭时,还会架起火烤肉……

看到此情此景,自刘芳以下,无一不是脸色阴暗,面沉如水。

像杨舒这种爱较真的,更是险些将眼珠子瞪了出来。

就算是怕挑起事端,不敢射人情有可愿,但连只羊都不敢射?

崔延伯莫不是被李承志吓破了胆?

看他面露讥色,眼中尽是不屑,更似欲言又止,李韶忙拉了他一把:“你不知就里,就莫要置喙……”

刘芳、元澄、高肇都未出声,我才几品,你就敢让我置喙?

老夫性子直不假,但又不蠢?

杨舒眼睛一翻,又冷哼了一声。

崔延伯就在一侧,只做未见。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便是被人讥笑,他也认了。

也就只能等朝廷再狠狠的败上一次,怕是才能知道李承志的诡计多端……

心中暗忖,又听刘芳怅然一叹:“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县子请回吧!”

崔延伯也未客套,抱拳应道:“诸位保重,下官就不远送了!”

说罢也不待众人回应就下了城。不多时,便有十数骑出了南门,往陈仓奔去。

此举有些无礼,但无人计较,只是各自在心中盘算。

若是常人,遭逢大败,损兵折将,怕是请罪的奏呈都已上了上百封了。但崔延伯从头到尾都无只言片语,就如认命了一般?

众人皆知,崔延伯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心有不甘,更有不贲。

不甘仗都未好好的打上一场,就做了败兵之将。不贲元澄英明一世,到头来却贪生怕死,害他背负万世之骂名。

若是吐谷浑大营大乱之时,元澄未脱身事外,先走一步,慕容孝也不至于弃军而逃,近十万精骑怎会溃那般快?

先走一步也就罢了,竟一点弯路都没饶,直扑鄯善大营而来。慕容孝更是穷追元澄不舍,之后才将九成九的溃军引来,更引来了西海大军。

是以崔延伯早就恨元澄入骨,更愤于朝廷识人不明,处事不公:如此大败,早就该斩了元澄祭奠死难的将士。

只要诛了元澄,他崔延伯就是以死谢罪又何妨?

可惜的是,元澄入京近有两旬,却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朝廷既无邸报,二无圣旨,更不曾问他兵败之过,那崔延伯便以为太后为包庇元澄,竟连如此大败都当作浮云一般?

好在崔延伯不知元澄也在使团之中,不然说不好就会闹出事端,便是兵变也有可能,所以刘芳才走的这般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