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个大庆油田。因为大庆油田像“两弹一星”一样,曾经支撑着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宏伟大厦近半个世纪,今天它仍然放射着不灭的光芒。大庆成为中国工业的旗帜和不朽的精神标杆。
说大庆就会说铁人,铁人的名字叫王进喜。铁人是中国工人的代表,代表着一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铁人在四十年前离我们而去,仅活了四十九岁,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丰碑上。
“大庆”这个名字的诞生,是因油田的发现日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又恰逢新中国成立首个十周年大喜日子的前夕,它是欢天喜地的中国人给自己的伟大发现而所起的一个大俗大雅的好名字。它被叫得响亮,叫得爽快,叫得舒心养神,叫得扬眉吐气!
你呢,长庆?
长庆,你呢?
你是谁?你与大庆什么关系?
是兄弟?当然。它是兄,你是弟?是,又不是。
大庆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你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兄弟关系自然定成。
大庆的名字源于一位领导者初闻松辽平原上的油田大发现的喜讯而一时产生的灵感。
你呢,长庆?
长庆人告诉我们:长庆的名字源于石油地质专家们通常惯用的专业式取名法——按当时地名或地质构造拼成。于是这样的科学的习惯竟然成就了一个伟大名字的诞生。最初的起名者起“长庆”为名,纯粹像中国传统的父母们给自己的儿子起“阿狗”、“阿猫”、“菊花”、“二妞”一样随便,哪知这样的起名竟然成就了一个伟大油田光辉而不朽的、如红日东方般喷薄而出了,犹如韶山冲的父母给毛泽东起的名字,犹如黑人乔治给儿子林肯起的名字一样。
显然,最初的“长庆”没有“大庆”那么富有诗意和激情,也没有人当场为它喝彩,更没有人把它当回事,能“活下来,长成人”就不错了——这是当时共和国的诸多当家人对它所抱有的一点点期望。想想也是,共和国“长子”的大庆就不一样,那时不但有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势力封锁咱,还有苏联修正主义者时时刻刻想吃掉咱,“松基三号”井一声震天,余秋里“三点定乾坤”之后的中国大油田的诞生,预示着中国从此将扣在头上的“贫油”帽子被彻底甩掉,那份喜悦和欢欣,连“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下岿然不动的毛泽东主席听说松辽平原发现了大油田也激动得抽烟的手指都在颤抖……
长庆的名字诞生之时不是这样的,它注定没有像父母对长子的出生所怀有的那种惊喜。它出生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那时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和生存压力——1969年中苏两大邻国的“珍宝岛事件”后,弱势的中国面对一心想吃掉“不听话的小兄弟”的苏联,全面进入备战状态,且无奈采取的是被动的“深挖洞”退却战术。中国人的日子在那一阶段每喘一口气都感到异常吃力……
绝处逢生。具有战争考验经验的共和国开国领袖们俯身在雄鸡形的国家版图前,苦苦地思索着、探秘着,随后有人大手一甩,将巨掌压在黄土高原上……那是一片神秘而伟大的土地,秦王朝直至唐王朝皆在那儿缔造过华夏辉煌的历史,而更重要的是对这片土地共和国的缔造者异常熟悉——当年蒋介石百万大军曾经想一口吃掉的地方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成就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向全面胜利的“延安精神”在那片土地上永放光芒。
“战争一旦爆发,大庆油田恐难保全,国家的所有军事用油将成为我们能否生存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根本。假如我们在千里黄土高原地带找到油田,这等于我们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又有了一个‘能源延安’!”有领袖这样道。
“掘土三千尺,也要在黄土下挖出一个大庆来!”决策者异口同声说。
于是,一场秘密的军事行动在陕甘宁地区展开,接受任务的是兰州军区某部官兵,随队的还有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富有经验的石油工人和石油工程师。这支队伍并不庞大,资格却很老——他们多数是玉门油田来的老石油人。他们充满战斗豪情,充满骄傲和自信,驾着一百五十辆不同型号的汽车和五台自行制造的钢铁钻机,悄然进入新的战场——陕甘交界的庆阳县马岭镇。此处山高路险,是典型的陇东地貌。当高高的钻塔在山谷里竖起的那一刻,从未见过“解放军工人”的当地百姓,就整天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等待和企盼着他们猜不透的“秘密”出现……9月26日,这个秘密终于被揭晓:“庆1号”井喷出黑乎乎的油柱腾空几十米!
找到油啦!
陇东有油啦!
解放军官兵和当地百姓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黑乎乎的油柱下窜……于是一个个“油人”们又跳又蹦地整整乐呵了十几个小时。工程师一测试,该井日喷油量达36.3吨!
36.3吨意味着什么?我们拿当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井“松基三号”井作比较,当时的“松基三号”日喷油量是十多吨,仅为“庆1号”井的一半!
不用说,“庆1号”井的36.3吨这个数字对石油人和盼油的中国领袖们将是何等的振奋!有人甚至乐观地握着拳头说:“我们又有一个新的大庆了!一个比大庆油田可能还要大的大油田!有了它,我们还怕北极熊个鸟!”
“9月26日出的油?”石油老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听石油老战友康世恩的报告后,神经猛地像被扎了一剂兴奋针,说:“中国的石油就这么巧啊:当年大庆的松基三井也是9月26日出的油嘛!”
“是啊,我们中国的石油工人们就是神奇!9月26日对中国石油人来说绝对是个吉祥日子!”石油部长康世恩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陇东找到大油田的消息当日报到了中南海,报到了正在为“深挖洞、广积粮”的毛泽东那儿,老人家将那颗已显苍老的头颅往挂在房间里的地图看了一眼,表情颇显激动地喃喃道:“那个地方是个聚宝盆!”据说那一天中南海里出现了少有的欢快,连“林副主席”派夫人叶群送的“批陈伯达天才论”的报告都被毛泽东扔到一边不看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毛泽东身边的人在这一天听自己的伟大领袖多次喃喃这句话,其中多次重复的是“工业学大庆”和“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
“石油还是余秋里来抓。”毛泽东又一次在政治局会议上重复这句话。
石油自然还是余秋里来抓为好!余秋里抓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自然也离不开老搭档康世恩。“余康”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面战无不胜的旗帜,他们指向哪里几乎都是所向披靡。现在他们按照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部署,将战旗指向他们曾经战斗过的黄土高原——陇东大地。
这个新油田叫什么?“余康”首先想到的是给“金娃娃”起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没有名字咋个叫法嘛!”余秋里甩着空洞洞的左袖管大吼一声,令部下赶快找到“战事攻击点”。
就在此时,陇东前线又传喜讯:与“庆1号”井隔山相望的“岭9号”井又涌出超乎预料的高产自喷油。日产原油二百五十八吨!这个数字是大庆发现井“松基三号”井的二十倍!
“我们真的是发现又一个大庆了!”
“比大庆还大!大得让我的心跳都在加快!”
石油人将这一喜讯传遍大江南北,领袖们的嘴边也在不停地议论着这一话题。只是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并没有像发现大庆油田那样发表人民日报“社论”而已。
在“岭9号”井现场,那乌黑的原油从地心射向天空,形成的壮观场面,乐坏了3209队的官兵们,也惊呆了当地百姓。“晚上看似楼上楼下,白天看是两个泥猴在打架……”老百姓用山歌这样描述出油那天的场景,所有井场的人都由“泥猴”变成了“油猴”。太高兴了!太值得高兴了!
北京的指挥者们更是忙着“大会战”的部署。报告送到中南海,毛泽东当天圈阅批复。于是1970年11月5日至11月10日的六天时间里,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兰州召开。当时的会议是秘密的,放在军区大院。会标是这样的:兰州军区陕甘宁石油会战协作会议。会场的正面是穿军装的毛泽东巨幅画像,主席台两边的标语分别是毛泽东的一段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一次战略安排、部署和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燃化部、国防工办、陕甘宁三省区和各地区政府、省军区和军分区、玉门油田管理局和银川、陇东石油勘探指挥部、延长油田和西安、咸阳、宝鸡、兰州、银川等地方有关石化、机械、仪器、水电、建筑类厂矿单位共四十多个单位一百六十一名代表出席。兰州军区副政委、后成为长庆油田首任“司令”的李虎同志宣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的(1970)81号文件。国家燃化部副部长唐克同志作了《关于陕甘宁地区当前石油勘探工作的情况和建议》的报告,陇东石油指挥部军代表宋志诚向大会汇报了《陕甘宁盆地石油勘探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长庆油田尚未有正式名字之前的战斗动员会,它按照毛泽东和中央的指令,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战斗蓝图:五年之内拿下十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建成年一千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它的未来目标就是一个新大庆!
大庆当时的年采油量达三千万吨。中国领袖们和石油人已经在那片黄土地上看到了又一个“大庆”诞生的曙光。那一束曙光让许多人感到炫目,甚至连“余康”等决策者也在豪迈中高唱战斗歌曲:十万队伍,十亿储量!三五年见成效!
这就是四十年前的“长庆前奏曲”,它充满澎湃的激情,它饱含领袖和全国人民的期待和希望,它是中国命运的又一个承载者。
那时,“长庆”油田的名字还在孕育呢。大会战前的协作会议结束不几日,数万军人和数万地方石油人迅速向环江河谷汇聚……李虎等会战领导选中了陕西长武与甘肃庆阳交界的一座古桥处作为油田指挥部的落脚点。
不错嘛,这儿还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谷啊!
那是陇东的母亲河——泾河。
这桥很有些气魄呵!典型的中国石孔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据说是民国时期建的。
有名字吗?
有,叫长庆。
长庆?好名字。我们在这儿进行油田大会战,咱们沾沾这大桥的福分儿,就叫“长庆油田”如何?
“长庆油田……太好啦!”
“太好啦——北边我们有大庆油田,这西部我们有长庆油田。一大一长,中国的油田又大又长……哈哈哈!”
“长庆油田”就这样诞生了!它诞生得如此光艳、如此浪漫,如此富有诗意和民间性,它符合中国人的起名习惯。它更符合石油领导者“余康”的嗜好,当然毛泽东等领袖也十分欣赏“长庆”这个名字。
“北有大庆,西有长庆。中国的油田有大的,也有长流不息的,好!我看长庆油田必定会给中国带来喜庆的未来……”
一百万吨。这个数字对一般油田而言,已经是个大油田的概念了。但对“长庆”并非如此。“长庆”=一百万吨,这个等式对长庆油田来说应当是个耻辱。可偏偏“长庆”在国家和领袖们还有石油人自己特别期待它“强壮成人”的那十几年里,它就一直像个永远长不大的侏儒,难道这还不够让豪气冲天的石油人感到耻辱吗?
呵,路漫漫其修远兮,长庆人面对磨石刀一般的岩石,心头的压力比万崇千岳的黄土高原还重,比藏于鄂尔多斯盆地下的岩心还深……
“呵,西边的那个长庆?他们还有什么可庆呢?他们还有什么前景呢?”有人在质疑,有人在嘲讽,更有来自内部的粉碎式的自信破裂:我们真的只能永远是个“百万吨”的小油田?那像是养咱几十万人的油田吗?咱配得上做荣光闪耀的大庆兄弟吗?
我们还是退至后边吧——每每中国各路油田聚集京城开会,长庆人自觉自惭地选择了最后的旮旯坐下,甚至不再骄傲地称自己是“长庆的”,而是被人称之为“西边的”……西边的人和西边的油田对突飞猛进的东部、北部、南部的中国人来说,那是“荒凉”与“落后”甚至是“一无所有”的代名词。
长庆人经历了长期的压抑和沉闷。长庆人的这份痛苦与无奈,让黄土泥尘蒸干了水分的磨刀石也在跟着掉眼泪……岁月磨砺着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长庆人懂得了什么叫珍惜和自尊,于是他们在寻找出路、挣扎前进。于是有人感到冤屈,有人感到失望,然而更多的人在期待和寻求光明……
长庆人多数是玉门油田的传人,长庆队伍的主要人员是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官兵组成,因而他们是属于整个队伍的核心与骨干,他们曾经的犹豫和徘徊很快被自信和坚定所代替,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在低吟着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我是一粒种子,
给我温暖的泥土,甘甜的泉水
我会将祖辈们赋予的基因重新排序
当我沉睡的脉搏开始跳动
阳光再次温暖我的肌体
我会用尽全力朝着我记忆中的世界
努力伸展我的双臂
破土中最尖锐的一声绝响
在每一天里纷繁呈现
那是长庆人的油魂啊穿透时空
万紫千红
报答这片曾经养育我的土地
这是一个长庆人写的诗,这是所有长庆人内心的渴望与口中的诗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石油事业的开拓者,更知道自己是撒播到全国各个油田的一颗颗“玉门种子”——大庆人是“玉门种子”、克拉玛依油田是“玉门种子”、渤海湾油田和胜利油田是“玉门种子”。长庆人同样是“玉门种子”,而且是没有离开黄土高原的玉门油田的同宅同地的“种子”。
现在他们期待的是“温暖的泥土”和“甘甜的泉水”。
然而他们知道风物如残阳、掘井千尺是枯井的黄土高原上既没有“温暖的泥土”,缺的就是“甘甜的泉水”。于是他们开始寻觅着、等待着……最后在一场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磨石刀上闹革命”和一次次“跑步上陇东”、一次次攀越“好汉坡”、一次次闯进“鬼门关”、一次次走进苏里格……直到他们用赤子心的热度将磨刀石感动出了泪水,又将这热泪化作涓涓甘泉,灌溉万重黄土与秃岭,直至让沉睡于千万米深的鄂尔多斯油气苏醒过来,并伸出双臂拥抱……
呵,长庆人不再需要低吟了,更不需要再躲在每一次的表彰会和总结会的旮旯里了,他们开始扬眉吐气,开始向北京报送一个个新油田的诞生喜讯,开始向最发达、最富有的上海、天津等千家万户输送天然气,开始将奥运会的火炬熊熊点燃,直到举国上下向西部的那一片曾经哺育中国共产党人和孕育新中国政权的红色土地致敬!
一年一个台阶。
一步一个跨越。
从区区一百万吨,一直迈向年产三千万吨、四千万吨……直逼五千万吨!
这就是长庆!这就是西边的那个油田!那个原来就叫作“长庆”的长庆!
那个如今不用再加引号的长庆油田!
那个现在已经接近并在不远的时间里成为中国陆上最大油气田的长庆!
那个完全可以同大庆平起平坐的共和国石油巨人!
那个让中国人听着他们的故事由衷感到振奋和传世的一曲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