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关于这个事件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具体的过程,《破天荒》正是记录了这个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起到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全过程,这也是中海油人值得骄傲的事,因为完成这一使命的正是我们石油人、我们中海油人。
现在我们通常把改革开放的时间定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一个时间标志。其实,自粉碎“四人帮”开始,中国的对外开放就已经在酝酿和准备了。这个时间应当早于1978年“三中全会”和“小岗村农民按手印分田”。这是历史,不容置疑。由于历史和外界的原因,中国封闭了几十年,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有了重新回到世界大家庭的机会和可能,于是在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下,包括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和邓小平等领导的力主下,中国对外的门户开始慢慢开启,而最早是从海上石油开发开始的。因此,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真正先驱者是我们石油人,我们中海油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继后的对外开放风暴,如万般雷霆地向我们扑来,其势不可挡。中国石油人的老前辈余秋里、康世恩、张文彬等就是这场风暴的旗手。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秦文彩等人则是这样的历史风暴中的先锋勇士,他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姿态与精神,用“麦乳精”、“方便面”和中山装来同西方先进国家的专家们进行着一场又一场谈判与较量,其中更多的是学习和消化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人突然发现,当时的世界先进科技已经远远地把我们甩在了后面,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令人目瞪口呆。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太落后了!“落后便会挨打”,邓小平对此英明卓见地指出。于是就有了康世恩、张文彬、秦文彩他们一次次出访、一次次请“洋人”来访,一次次与外国公司谈判……
后来的中国海上就有了一艘艘星条旗、太阳旗飘扬的外国石油勘探船,后来中国也就有了自己的海上石油勘探公司和战斗队伍——今天的中海油人就是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
我是奉命写一部中国百年石油史时采访秦文彩老部长的。当时已过八十岁的秦部长给我讲起那段历史和峥嵘岁月时的激情与难忘,我好不激动!这是2007年底的事。转眼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2008年,我想: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时刻,如果我们不把对外开放这段历史告诉世人,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于是2008年春节的那些日子里,我闭门写作,沉浸在秦部长给我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材料和采访资料之中,在我不足十平方米的斗室里奋笔疾书……当2008年元宵节别人轻松上班时,我已经把十几万字的《破天荒》书稿从电脑中打印出来了。随后是请秦部长等审阅与修改。
好的文章是靠一鼓作气、一股激情倾泻而出的。《破天荒》就是在被中国石油人和中海油人的那种爱国精神和革命干劲的时代风采鼓舞下完成的一部作品。
有人问我为什么取名《破天荒》。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中国石油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拓荒者和开拓者。很难想象,当时中国石油人如果不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大庆精神,坚持有分寸地与国外公司和西方国家的政府有理有节地谈判和认真虚心学习的态度,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不知要晚多少时间!
为这,我时常感动和感激秦部长他们这些为中国对外开放做出特殊贡献的前辈们!
中国石油人都知道央视播出了我写的《奠基者》。我认为中海油人在三十多年前所做的《破天荒》大业如果拍成一部电视或电影,一定毫不逊色于《奠基者》,因为中海油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新一代“奠基者”!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然而现在的人都很功利,目光浮浅。比如像对外开放这样伟大的事件,除石油战线外,很少有人知道。就是石油战线的人也未必清楚是自己的前辈当年完成的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
最后我再说说经济工作与文化的关系。在拍《奠基者》之前,老实说包括石油部门的人也并没有一下意识到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有些人可以在某些时间不惜代价去掩饰门面,而对记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去出一本书、拍一个电视或电影这样的文化活动,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认为“没有意义”。其实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在今天,文化的力量有时会比纯粹的经济更具力量。软实力就是这个意义。关于《破天荒》和《破天荒》的历史意义,我认为在石油系统、在中国百姓中,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力,人们对中海油人的历史性贡献和认识也是非常有限和浮浅的,我衷心希望中海油人自己首先能够充分认识《破天荒》的意义,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包括中海油今天的战略,仍然需要思想解放、艰苦奋斗等当年秦部长他们那一代人在与“洋人”打交道时所发扬的中国人的硬骨头精神和高超的处世智慧。
《破天荒》是中国海上石油的历史起点事件,是中海油人从脱胎而出的那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啼哭,是我们祖国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