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们倒也没有说错,武惠妃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止于皇后,她是会想要易储的。
武惠妃的心思既然能被潘好礼猜出来,自然也会被别人猜出来。
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渊六弟李祎的第四代孙,算起来比玄宗还高一辈,此时任职吏部侍郎。他想方设法地托人将这样一个消息带给深宫中的武惠妃:“愿为寿王立储效力”。
李林甫一箭中矢,武惠妃从此开始了和他漫长的合作岁月。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五月,经过反复的努力之后,李林甫终于在武惠妃的帮助下,登上了礼部尚书之位,与反对武惠妃的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并列为大唐宰相。
李林甫知恩图报,何况一荣俱荣,他既然走了武惠妃的门路,就得走到底。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挑拨玄宗与裴耀卿、张九龄的关系,为武惠妃易储扫清障碍。
咸宜公主的婚姻,也为武惠妃又找到了一个易储路上的得力助手——驸马杨洄。
杨洄工于心计,他利用“姑舅之亲”的身份,主动接近太子和诸王,一面有意打听他们的些小过错,一面又对外将这些小事大加宣扬.当然他更忘不了将这些事情转告丈母娘和妻子咸宜公主,由她们去向玄宗吹风,离间父子之情。渐渐地,玄宗耳边满是关于太子行为不端的流言,对太子李瑛本就不多的父子之情越来越动摇。
中国的封建王朝有一个最大的怪圈子,就是“立储”这件事。
帝王们是被呼为“万岁”的,但是实际上,他们绝对活不了一万岁,能活过六十就已经算是中国帝王群中的高寿人物了。而且皇帝这个工作不但危险性高,而且美色享乐也往往令他们乐极生悲。所以为了防备万一,帝王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生儿子并且及早册定继承人。册立之后,朝野便松了一大口气,觉得王朝后继有人了。
然而朝野为“候任皇帝”确定而放松心情、并津津乐道于要培养他做未来皇帝的时候,却正是“现任皇帝”对儿子开始满腹猜疑的时候。这种情形是绝对不能用寻常人家的父子亲情来理解的。因为他们这时已经不是父子而是竞争对手了。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你公司里的正职头儿,能对群众呼声很高并已经铁定要继承他地位的副职有好想法吗?他能不怕这副职把自己架空或使自己被迫提前离职吗?
在这方面,越是对自己的“事业”有野心、有自负的头儿,就越是对自己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有时候这可能的继承人或者还不止一个)倍加警惕——就算这继承人再老实巴交,头儿心里也爽不了:一看见那个年青人,就想到自己总有伸腿翘掉的那一天,满肚皮的没好气。因此,中国的皇储们绝对不可能过得舒服。而且“人无千日好”,做储君的时间越长,储君们有意无意的过失肯定也就越多。此时若再有点外因诱导一下,那脓包挤破就是肯定的事情。中国历史上因此而落得凄惨下场的储君多如过江之鲫。
而现在,就要轮到李瑛了。
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是玄宗青年时的宠妃,她美艳之极,玄宗曾经对她爱得神魂颠倒,甚至于连她卑贱的歌舞伎出身都视若无睹。与赵丽妃同期得宠的还有老五鄂王李瑶的生母皇甫德仪、老八光王李琚的生母刘才人。三个女人虽然共侍一夫,但是相处得似乎还不错,因此三人兄弟情谊最为深厚投缘。在玄宗的三十个儿子中,这三个儿子的相貌大概是最出众的,被世人赞以“朗秀”之词。这当然是因为母亲的遗传基因极佳。除了貌美,三兄弟也颇有才华,李隆基曾经也对他们十分喜爱过。只是随着武惠妃的出现,事情便开始发生变化了。
武惠妃的专宠,使从前的宠妃们都纷纷成了枯守空房的苦人儿。母亲被父亲所遗弃,这样的事情对任何有少许孝心的儿子来说,都是难免有些不满的。然而不幸的是,李瑛、李瑶和李琚在私宅中背着人发的这些牢骚,居然也被杨洄给打听到了。他立即加油添醋地向丈母娘汇报了一通。武惠妃听了之后当然更不会放过,转头就对着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天啊,太子因为恨您偏心向着我,所以竟然结党想要害了我们母子,甚至还对您也有怨言。这可怎么办啊……玄宗对儿子的情义本就在武惠妃的阴柔武功长期作用下被磨损了十之八九,听了这话更是血冲顶门,震怒之下立即付诸实施,找来宰相商议废黜“太子及同党”的事谊。
这时候的首辅宰相还是张九龄,他坚决反对,说:“陛下纂嗣鸿业,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蕃育,不闻有过,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间废弃三子?伏惟陛下思之。且太子国本,难于动摇。昔晋献公惑宠嬖之言,太子申生忧死,国乃大乱。汉武威加六合,受江充巫蛊之事,将祸及太子,遂至城中流血。晋惠帝有贤子为太子,容贾后之谮,以至丧亡。隋文帝取宠妇之言,废太子勇而立晋王广,遂失天下。由此而论之,不可不慎。今太子既长无过,二王又贤,臣待罪左右,敢不详悉。”
玄宗听张九龄将矛头直指自己心爱的女人,极为不悦,但是又确实找不到儿子们的罪证,只得暂且忍了这口气。不过他绝没把张九龄的话听进耳里。
同在这一年,张九龄又在几桩人事任免案上反对玄宗的意见,玄宗觉得这个宰相于公于私竟敢都跟自己唱对台戏,简直孰不可忍。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十一月发下诏书:侍中裴耀卿为尚书左丞相,中书令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而一向逢迎武惠妃的李林甫则取代了张九龄的地位和权力。
最大的绊脚石就这样被搬掉了,等待已久的武惠妃开始为废太子做最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