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痛失心爱的谋士,但他所要经受的打击远不止此,就在这时候,被他同样寄予厚望的儿子曹冲得病死了,年仅十三岁。
曹冲是环夫人所生,环夫人就生了这一个儿子。曹冲出生于建安元年,即曹操迎献帝至许县的前后。曹冲的年龄比曹丕、曹彰、曹植都要小。
《三国志》说曹冲字仓舒,这是不准确的。古人到弱冠之年也就是二十岁以后才有字,曹冲十三岁就死了,还没来得及有字。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修,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此外还有子整、子勤、子乘、子京、子安等,曹操儿子中凡是知道字的,都是“子字辈”,曹冲不可能字仓舒。仓舒应该是曹冲的小名。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高阳氏有八个儿子,号为“八恺”,其长子名字就叫仓舒。曹操给曹冲起这个名字,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在所有儿子里,曹操最喜欢的就是曹冲。这个孩子从小就讨人喜欢,《三国志曹冲传》说他的特点是“聪察岐嶷”,聪指耳朵好使,察指眼睛好使,聪察指的就是聪明。岐嶷源于《诗经》,也是从小就很聪明的意思。总之一句话,曹冲从小就智商高,是个神童。
在这方面,有一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说的是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它记录在《三国志》里,在曹冲五六岁时,智力水平已经跟成人差不多了。孙权从江东送来一头大象,这是个稀罕物,曹操出于好奇,想看看这头象有多重。
曹冲五六岁时正值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官渡之战刚打完,孙权表面臣服,送大象等物表示忠心是可能的。
一头大象的重量通常在二三吨左右,折合汉代的度量接近一万斤,那时没有地秤,还没有什么东西能称出它的重量来。这种庞然大物在北方很少见,曹操想弄清楚这头象到底有多重,这难倒了他身边的谋士们(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这时候,年龄只相当于幼儿园大班的曹冲走过来说:“我可以称出它的重量。”大家惊讶坏了,都以为这个小孩说着玩呢。
谁知曹冲一本正经地说出了他的方法:“把象放到大船上,在船帮的水痕处作个记号,然后再换成其它可以分次称重量的东西再称,比较一下它们的刻度就行了。”
具体来说,曹冲的方法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现在,如果给我们一头大象我们也会称,但方法基本上都是小时候听曹冲称象的故事得来的。
曹操大为高兴,马上照办,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真的很聪明,要知道他才五六岁而已。
如果没有船怎么办,比如说只给你一只仅能称几斤东西的弹簧秤,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受曹冲称象的启发,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搞过一个用弹簧秤称大象的比赛,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挑战,结果有一家三口想出的一个办法,跟曹冲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拔得了头筹。
他们先用弹簧秤做了一个秤盘,让大象的一只前脚踩到秤盘上,之后再让一只后脚踩,分别得出的重量是三公斤和三点五公斤。他们有一个公式,大象前后脚重量相加,乘以二再翻一百六十倍就是大象的体重。
这头象实重二点零八吨,他们按照这个方法测出来的重量是二点一吨,由于最接近实际重量,因而获得了冠军。
遗憾的是,他们发明的这个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能否用于所有大象或者其它动物,没有披露,不得而知。
《三国志》里还记录了曹冲的另一件事,是说他小小年纪就充满爱心。曹操治理部下一向很严,对违反制度的人处罚相当重。曹操的马鞍子存放在库房里,结果让老鼠给咬了,仓库主任(库吏)吓坏了,想主动向曹操自首,争取宽大处理,但也害怕曹操不能原谅自己。
曹冲知道这件事后,对仓库主任说:“先别急,再等三天再说。”曹冲用刀子划破自己的衣服,弄成被老鼠咬过的样子,然后故意一副愁容来见父亲。
曹操很奇怪,问他怎么了。曹冲回答:“大家都认为老鼠把衣服咬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现在我的衣服就被老鼠咬了,不知道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因此高兴不起来。”
曹操笑道:“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不必在乎。”
过了一会儿,仓库主任来报告,说马鞍子被老鼠咬了,曹操没有生气,笑道:“我儿子的衣服放在身边都让老鼠咬了,更何况仓库里的马鞍呢?”于是不再追究。
《三国志》说,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曹冲以他的仁爱之心和机智,挽救了几十个人的性命(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曹操太喜欢曹冲了,经常在手下人面前夸他,甚至想立他为接班人(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但未料天如此不随人愿,曹冲还是得病死了。
曹冲生病期间,曹操亲自主持祈福仪式,为他请命。曹冲死后,曹操非常难过。曹丕等人过来劝慰曹操,曹操叹道:“这是我的不幸,而是你们兄弟们之幸啊!”
曹操的意思是说,仓舒若在,今后接班就没有你们什么事了。
有一本叫《先贤传》的书讲了一件事,说有个叫周不疑的孩子,比曹冲大三四岁,也属于神童一类的人才,聪明绝顶,“有异才”,曹操很喜欢他,认为他跟曹冲不相上下。曹操甚至想把周不疑招为女婿,但周不疑很有主见,没有答应。
曹冲死后,曹操密令把周不疑杀了,曹丕知道后赶紧来劝父亲,认为不可这么做。曹操说:“此人将来不是你能驾驭得了的。”还是派人把周不疑杀了。
关于周不疑的身世其它地方均无记载,《先贤传》喜欢记一些耸人听闻的事,算不上严谨的史书,上面这件事也许是道听途说罢了。
曹冲未成年而死,曹操想找个合适的亡女跟他合葬,算是冥婚。
刚巧,从辽东归来的名士邴原死了女儿,曹操派人向邴家表达合葬的意愿。虽然儿女都不在人世,但冥婚也形同于正式婚姻关系,如此一来就跟曹操成了儿女亲家,这么好的事换成别人一定高兴坏了,但邴原却一口拒绝。
邴原与管宁、华歆等人并列知名于当世,三人号称为一条龙。曹操碰了个钉子,面子大损,但他仍然善待邴原,一如既往地尊重他。
曹丕新娶的夫人甄宓知道这件事后,觉得是个机会,她娘家刚好死了女儿,辈份和年龄正合适,于是主动提出合葬请求。
甄宓是曹冲的嫂子,要与曹冲合葬的必然是甄宓的姐妹。甄宓比曹丕年龄还大,合葬的应该是甄宓的妹妹。甄宓共有兄弟姊妹八人,其中姊妹五人,与曹冲合葬的究意是哪一个,无法考证。
这样,甄家跟曹家成了“亲上加亲”。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追赠爱子曹冲骑都尉的官职,颁发了印绶,后来还以儿子曹据之子曹琮过继为曹冲之后。魏明帝曹睿继位后,追封自己的这个叔父为邓哀王,历史上便以邓哀王称呼曹冲。
在曹冲之死这件事上,曹丕确实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曹操说的那些话一点都没错。后来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犹犹豫豫,如果曹冲不死,结果如何还真难说。
这件事还有一个受益者,那就是曹丕的夫人甄氏一家。甄家主动提出合葬的事让曹操很满意,这个本来地位岌岌可危的家族逐渐有了安全感。
让甄家有安全感的还有另一件事,那是在三年前,即建安十年(205年),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曹睿,也就是以后的魏明帝,这是曹操的长孙。
不过,据《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曹睿死于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时年三十六”,据此推算,曹睿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麻烦就大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建安九年(204年)八月邺县被攻破,身为袁熙之妻的甄宓成了俘虏,被曹丕看上纳为正妻。如果曹睿出生于这一年,那岂不是说他不是曹丕的儿子?难道他的父亲是袁熙?
“三十六”和“三十五”笔画上有明显区别,不可能在编书和出版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抄错。陈寿把这个玩笑开大了,曹操的孙子成了袁绍的孙子!
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三国志集解》的作者卢弼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陈寿在此使用了曲笔,不敢明说曹睿的身世,只好委婉曲折地表达,理由是曹丕生前迟迟不立曹睿为嗣,直到最后才立曹睿,而甄宓被曹丕突然赐死,卢弼认为凡此种种,说明里面有不可告人的内幕。
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比如裴松之,他认为陈寿说的三十六岁是虚岁,周岁应为三十五岁,曹睿生于建安十年(205年)。
根据记载,曹操对于这个长孙很喜爱,“常令在左右”。曹睿是不是曹丕的儿子当爷爷的不可能不清楚,如果甄氏嫁给曹丕时已经怀有身孕,曹操甚至不会答应曹丕纳其为妻。曹睿十五岁的时候就跟他的叔父们一起被封了侯,是曹操子孙中封侯最早的一批。这些迹象表明,曹睿不可能是袁氏后代。
但是,陈寿记人的年龄一般都是实岁。是陈寿记错了,还是想开个玩笑?别人的年龄错也就错了,曹睿的年龄却万万不能错,这关系到曹家的名誉,也关系到曹魏的江山到底姓曹还是姓袁。假如曹操奋斗了一生,结果却为袁氏子孙们打下了江山,那岂不太黑色幽默了?
陈寿在《三国志》里不露声色地给曹家挖了两个坑,一个是关于曹嵩的身世,说了个“莫能申其本末”,另一个是曹睿的生年,给出了一个让人疑惑又好奇的答案。
所以有人说历史学家手中的笔是一把更厉害的刀,可以杀人不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