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汉武大帝》之后
修订完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的最后一章,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点燃一支烟,走出斗室,沿着“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渭河长堤,一路漫步而去。春天,总是最早挂上垂柳柔嫩的枝条,舞动青天的柔风,吹皱一湖涟漪,在我面前铺开季节的明丽。
“咸阳二三月,宫柳满金枝。”这是李白当年莽原放歌的纵情,恰如我此时的心境。
记忆穿过岁月的帘幕,带我回溯远逝的光阴。每一个诗意的日子,都留着我生命的足痕,撒着我耕耘的汗水,流淌着我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情。
六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我在键盘上敲出《汉武大帝》这几个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字时,眼前的这些垂柳,都还是“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的娇躯弱枝;现在六年过去了,它们已呈现出“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的壮观了。
这是近两千个晨曦薄暮的远征,我与这些垂柳一起,撒一路翠绿,散一路婆娑,播一路柔情,用“神圣的文学”编织着色彩斑斓的梦幻,用手中的笔皴染灵魂深处的每一缕情结。
当一百多万字的书稿在我笔下一章一章走到终点时,我也由一个当年踌躇满志的中年人步入温馨从容的夕阳余晖了。
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太厚重,太博大,我一直担心自己的一支纤笔不能承载那“尚武与进取”、“重让与敬贤”、“象天与法地”的大汉雄风。
汉武大帝,是一个与秦皇、唐宗并肩站立在中国历史上的顶尖人物;是一个缔造了天汉雄风的政治家;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中国多民族融合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家;是一个用侠骨柔情书写人性沛然的男人。
关于他的专著,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以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争光耀辉,珠玑璀璨。因此选择这个题材,不仅对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曾引起我周围文友的担忧。可我相信,艺术从来就是个性的,一百个作者的笔下,就会塑造出一百个汉武大帝的勃勃雄姿。
因此,那个春天,在我长篇小说《往事如歌》研讨会刚刚落音之际,就义无反顾地从千年古都咸阳起锚,划着文学的双桨,去寻找那个期待了很久的梦。
这寻梦的历程是如此的充满了荆棘和峦嶂。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去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为此,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浩如烟海的史籍。六年过去了,一部《史记》已“韦编三绝”;一部《汉书》已读成残片;一部《资治通鉴》已多处破损;更不必说,为了考证一条河名、一座山名的古今沿革而翻遍当代名家的学术专著。
可我知道,历史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我需要用文学的思维,艺术的笔触去塑造数百个艺术形象。他们既活在他们的时代,又该是站在文学画廊中的毫无重复之弊的形象;他们既是书写了一代风云的英雄,又是血肉丰满的人;他们既是穿越岁月的生命个体,又是承担着诸多矛盾,并在这些矛盾中保持着性格特征的存在。
对汉武大帝,我从一开始就不愿仅仅把他塑造成一位立志改革、开疆拓土的单纯政治人物,而首先将他还原为一个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个被爱燃烧的热血男儿、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对生命充满憧憬和恐惧的封建帝王。
后记对作品中不可回避的战争,我也不愿简单地用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或传统的“收复”之类的窠臼去界定它的性质,而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展示贯穿在战争中的各民族的英雄主义。
战争,不仅仅使得匈奴人遭受了深重灾难,也让汉族百姓遭遇被蹂躏、被屠杀的命运。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他们在席卷匈奴的军事进攻中,都不得不为匈奴将领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战争也使两国人民深切感到,只有民族融合才能让他们摆脱苦难,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共生共荣。
对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也努力从人性出发,去讴歌英雄和普通人心灵中的情爱旋律,他们热恋与离别,欢歌与悲泣的故事,诠释了爱的真谛。
对环境的描写,我力求突出文化的地域性。这是我的出发点,它是否达到了我所追求的,只有读者才是公正的评判者。
这寻梦是如此的艰难和漫长。不仅生命在这六年中经历了从中年到暮年的过渡,更是文学之旅的跋涉与攀登。我自知不属于那种靠才气挥洒激情的写作者,因此,唯有在“三更灯火”、“五更鸡啼”,“秃笔成冢”(电脑键盘换了三次)的磨砺中感受文学的快慰。
从“桃红复含宿雨”的初春到“荷动知鱼散”的盛夏;从枫叶如丹的秋色到盼雪寻梅的隆冬,这小小的办公室成为我精神徜徉的领域。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孤独的享受,也是一种寂寞的沐浴。
没有谁会去关注一个老人在简朴大楼的一角寻求文字的乐趣,不久的将来,我将回到家里,过一种没有任何约束,却也是极不习惯的日子。因此,我将十分珍视生活给予我的哪怕每一秒的时间。感谢生活,感谢岁月,终于使我在2012年的春季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感恩!是人性的本然,是道德的行为外化。我不能忘记,在这近两千个斗转星移的时光交替中,曾给我诸多关爱的文朋诗友,曾为我分担了诸多重负的家人。我尤其要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原主编单占生先生、编辑部主任许华伟先生、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韩敏部长、湖北天一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的田敦国编辑。我曾为沈雁冰先生编辑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艰辛付出而感慨,我从以上四位先生的高尚职业精神中感受到新时期编辑群体的风采,那一条条中肯的修改意见,那些坦诚至真的心灵交流,成为我今后创作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的殷殷指导,鼎力提携,就不会有《汉武大帝》的问世。在此,我怀着感恩的情怀,表示深切的感谢!
我将以此书亲吻予了我生命的秦川大地。
杨焕亭
2012年3月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