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商量一下怎么讨伐楚国,为你们报仇吧。”吴王阖闾非常高兴,内部问题解决完了,可以考虑国际问题了。
可是,阖闾没有想到的是,从前急吼吼要报仇的伍子胥这一次却不急了。
“大王,楚军的实力依然很强,我们不能匆忙讨伐他们,要先消耗他们。”伍子胥这样说,伯嚭也在一旁点头。
吴王阖闾有点惊诧,不过随后他笑了,他怀疑这个主意是伯嚭出的。不过不管怎样,他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怎么消耗他们?”吴王阖闾问。
“当年晋国的荀罂用三军轮流出击的办法折腾得楚国服了软,如今我们照方抓药就行,同样分为三军,轮流侵袭楚国,让他们疲于奔命,拖垮他们,然后三军齐出,大举讨伐。”伍子胥的主意,还是跟晋国人学。
“好主意。”
吴国将军队分为三军,轮流出击。
第二年,吴军先后进攻楚国的夷、潜、六,楚军由沈尹戌领大军救援,结果每到一处,吴军都事先撤走。一年之中,吴军数次进攻楚国,但是没有与楚军交手过一次,而楚军果然四处救援,疲于奔命。
看到效果不错,吴王阖闾非常高兴。
“兄弟,这样下去,再过两年我们就可以报仇了。”伍子胥也很高兴,对伯嚭说。
“子胥,依我看,大王虽然对我们亲近,可是我们毕竟是两个楚国人,他始终还是不太放心。如果要大举讨伐楚国,恐怕必须要再找一个人,而这个人最好是吴国人,至少不能是楚国人。这样,大王才会放心。”伯嚭比伍子胥善于揣摩上意,早就看出来吴王阖闾的顾虑。
“好,我还恰好有一个朋友,这个人推荐给大王,他一定喜欢。”伍子胥恍然大悟,立即答应。
从专诸到要离,再到现在要推荐的朋友,伍子胥怎么这么多朋友?
这跟伍子胥的性格有关,伍子胥性格直爽,为人又很慷慨大方,喜欢结交朋友,因此,容易交到朋友。
“大王,我有一个朋友,精通兵法,著有兵书十三篇。这个人的能力在我之上十倍都不止,我想把他举荐给大王。”伍子胥来找吴王阖闾,他是个实在人,诚心举荐。
“啊?比你强十倍?不可能吧。”吴王阖闾说。他倒不是装模作样,而是确实不相信。不过他也知道伍子胥是个实在人,应该不会信口雌黄。
“大王,决不夸张。”
“这人是谁?”
伍子胥于是将这个朋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此人姓孙,名叫孙武。说起来,身世比较复杂。
按《吴越春秋》: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按《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
按《唐宰相世系表》: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按《史记》:陈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僖子乞。
而《左传》对孙武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孙子究竟是齐国人,还是吴国人?究竟是不是陈无宇的后人?这些,都是千古之谜。
如果按《史记》,那么,陈无宇根本没有陈书这个儿子。
如果按《唐宰相世系表》,那么可以在《左传》的“鲁昭公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即前523年)”中找到孙书的记载:孙书伐莒,拿下纪鄣。如果这个孙书就是陈书,那么,他就是在这一次战斗中立功,然后被赐姓孙的。
可是问题是,孙武被推荐给吴王阖闾大致在鲁昭公三十年(前512年),而这十一年间,齐国并没有发生动乱,不存在“因乱奔吴”的条件。而且,陈家此时在齐国权倾朝野,正在拓展宗族,招募人才,拉拢人心,积极准备篡夺君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武这样的超级人才在齐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不留在齐国,却反而远离家族,南下蛮夷吴国去隐居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而孙武在吴国大获成功,辞官之后,也并没有回到齐国,而是留在了吴国。这基本可以说明,他与齐国陈家之间并没有渊源。
而更大的疑点是,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与吴鲁联军交战,《左传》有这样的记载:
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吴鲁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邱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毫无疑问,这里的陈书就是陈无宇的儿子,而且被吴军活捉。也就是说,在孙武成为吴国将军二十八年之后,陈书成了吴国的俘虏。如果说孙武是陈书的子孙,不是太滑稽了吗?
除了这些明显的错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春秋时期国君并没有赐姓的习惯。
所以,可以确定无疑,陈书不是孙书,而且陈书也没有被赐姓,陈书也不会是孙武的父亲或祖父。
所以,孙武不是陈无宇的后人。
事实上,直到唐朝以前,还没有孙武是齐国陈家后代的说法。
如果孙武不是齐国陈家的后代,他应该或者最可能是来自哪一家?来自哪一个国家呢?
孙武很可能是卫国孙林父的后人,理由如下。
首先,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卫国发生内乱,孙林父家族被赶出卫国,当时他的一个儿子孙襄被杀,另一个儿子孙嘉恰好出使齐国,很可能孙嘉就留在了齐国。
之后在晋国的帮助下,孙林父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但是三年之后,季札路过戚地,曾经警告孙林父“夫子在此,犹燕之巢在幕上”,说孙林父随时可能被卫国所灭。孙林父之后十分忧虑,终身不听音乐。卫国紧邻齐国,孙林父很有可能预作防范,将自己的子孙移民齐国,上文那个孙书就有可能是孙林父的子侄。
其次,当时的世界上,晋国的军事理论水平远超其余国家,齐国要落后很多。而孙家虽然是卫国人,却跟晋国关系更密切,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孙家对晋国的典籍应该有所接触,对于晋国先进的军事思想很可能有研究。孙武的军事思想明显受到晋国的启发和影响,所以,他或者他的家族应该与晋国关系密切。
第三,卫国国家小,而且夹在大国中间,因此卫国的人才多半不会留在卫国发展。孙武之后的吴起:商鞅等都是卫国人,可是都去了国外。
综合以上三条,孙武很可能是孙嘉或者孙书的儿子,虽然是卫国人,可是生长都在齐国,属于卫国裔齐国人。由于家学渊源,对晋国文化和军事思想比较了解。而且,孙家在齐国缺乏背景,到了孙武这一辈也就是一个士,在齐国没有前途,从而南下吴国寻找机会。
因此,孙武应当是卫国裔齐国人,孙林父的后代或者族人,客居吴国。
伍子胥把孙武说得花儿一样,以为这样一定能够打动吴王阖闾。
可是,他错了。
吴王阖闾有些奇怪,因为这不是伍子胥的风格,他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从来没有这样推崇某个人。如今他这样极力推荐这个齐国小子,一定有什么企图,大概这人是他的心腹吧。
有了疑心,吴王阖闾就开始找借口了。
“啊,太年轻了,才二十四五岁,难当大任啊。”吴王阖闾拒绝了。
伍子胥万万没有想到会遭到拒绝,他不知道,他太急了。
任何事情,当你太迫切的时候,一定会被怀疑是别有企图的。
这是伍子胥的弱点,他总是很急。
可是,伍子胥还有一个优点,这个优点往往能够抵消他的缺点。
什么优点?执著。
每次去见吴王阖闾,伍子胥都会推荐孙武。
在被拒绝了六次之后,终于,吴王阖闾被打动了。
“好,请他来看看吧。”第七次的时候,吴王阖闾松口了。
孙武来了。
孙武出场了。
礼炮二十一响。
孙武带来了一本书,原创的,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子胥说你熟知兵法,来,讲讲看。”吴王阖闾还算客气,他本身是会打仗的人,因此想要看看这个齐国人的真材实料。
“好,那就从第一章开始吧。”孙武说,声音并不大,但是很沉着。
放下了兵书,孙武开始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孙子说完第一段话,吴王阖闾的眼睛就瞪大了。
就这一段话,吴王阖闾就知道此人的境界在伍子胥之上了,太冷静了,太清醒了。
随着孙武的讲解,吴王阖闾的眼睛越瞪越大。《吴越春秋》记载:“每陈一篇,王不错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等到孙武把十三篇大致讲解一遍之后,吴王阖闾已经对这个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先生,您说得太好了。”吴王阖闾现在改口称先生了,满脸的笑容也堆了上来。“可是,能不能找个什么地方演练一下,试一试,让我也感受感受?”
“没问题啊。”
“那,给你一支队伍,去打楚国,或者越国?”
“不可以,兵者,国之大事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没有充分的准备,怎么能挑起战端呢?”孙武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完全符合他的兵法。
吴王阖闾笑了,这是他故意要考验孙武的。
“不错。既然不能轻易攻打邻国,那我就给你一支队伍训练,怎样?”吴王阖闾要继续考验。
“没问题,什么样的队伍都可以。”
“什么队伍都行?”吴王阖闾想了一下,猛然想起来一个好主意。“你说什么都可以,我把后宫的女人交给你训练,行吗?”
“当然行。”出乎吴王阖闾的意料,孙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后宫大院,宫女三百。
在孙武的要求下,吴王阖闾派了两个宠姬来担任队长。孙武把三百宫女分为两队,每队一名队长,就是那两个宠姬。
宫里有现成的装备,三百女兵都穿上盔甲,左手持盾,右手握剑。
女人穿上盔甲,那是别有一番英姿,古来就是如此,如今叫做制服诱惑。宫女们把这当成了一种特殊的梳妆打扮,互相看着,都觉得好笑,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各位,肃静。现在,你们不再是宫女,而是大王的士兵。”孙武大声说着,勉强把宫女们的叽叽喳喳压下去。
“士兵,嘻嘻,嘻嘻……”宫女们互相说着,又笑了起来。
“击鼓。”孙武命令身后的士兵击鼓。
鼓声大起,一通战鼓之后,宫女们算是静了下来。
“行军打仗,重在步调一致。军中指挥,鼓和旗为号,今天,先练习以鼓为号。”孙武终于可以开始了,然后命令士兵击鼓示范,怎样的鼓点是前进,怎样的鼓点是左转,怎样的鼓点是停止前进,等等。
讲解完了一遍,孙武高声问:“记住了没有?”
“嘻嘻,嘻嘻……”宫女们只管笑,没人应声,只有人窃窃私语,说这个指挥官好年轻、好英俊。
“好,既然大家不说话,想必就是记住了。下面,以鼓声为号,第一遍鼓,都要做好准备,原地踏步;第二遍鼓,开始前进;第三遍鼓,就要提盾持剑,准备战斗。”孙武决定开始第一遍演练。
鼓声起来。
“嘻嘻,哈哈,哈哈哈哈……”宫女们没有动,都在原地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觉得很搞笑。
第二通鼓声起来。
宫女们还在笑,并且开起了玩笑。
第三通鼓声起来。
宫女们笑得弯了腰,有人蹲了下来,甚至有人就干脆坐到了地上。
孙武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好,大家不要笑了。这一次,可能是大家没有理解,那么,我再说一遍。”孙武压住火,把命令和注意事项又讲了一遍。
第二次演练开始,孙武亲自击鼓。
第二次演练与第一次演练一样,宫女们一步也没有前进。
孙武的脸色更难看了。
“我再把注意事项向大家讲解一次,此外,两个队长注意,约束好自己的部下。”孙武又耐心地讲解了一次,然后,第三次演练。
第三次演练的结果与前两次毫无区别。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一片,宫女们笑得花枝乱颤,一边笑一边用手指着孙武,看他的笑话。
《史记》曰:“约束既布,即三令五申之。”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三令五申的结果是依然如故,这时候孙武怎样了?
《吴越春秋》记载:“孙子大怒,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顾谓执法曰:‘取鈇锧。’”
什么是鈇锧(音夫质)?就是铡刀。
孙武要干什么?
“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既以约束,三令五申,卒不却行,士之过也。军法如何?”(《吴越春秋》)孙武说了,三令五申之后而无法执行,那就是队长的问题了,怎么处置?
一旁的执法官回答:“斩!”
“斩!”孙武下令。
一声令下,大内侍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队长抓了出来。
“啊——”一片尖叫声。
尖叫声惊动了吴王阖闾,这时候他正在远处高台上观赏孙武练兵,随着尖叫声仔细一看,自己的两个宠姬已经被人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出了队列,向铡刀走去。
“快快,快去救人。”吴王阖闾急忙下令,身边的侍从飞奔而去。
两名队长现在吓得是花容变色、浑身发抖,被按在铡刀之下。
正在这个时候,吴王特使赶到。
“孙先生,大王说了,没有这两位宠姬,大王食不甘味啊。大王已经知道先生能用兵了,就把这两位宠姬放了吧。”特使传令。
“不好意思,大王已经任命我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拒绝了,随后对执法军士喊道:“还等什么?斩!”
大铡落下,香消玉殒。
三百宫女,鸦雀无声。
随后,孙武再次任命了两个队长。
鼓声响起,宫女们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
吴王阖闾很生气,可是他没有办法,人死不能复活。
他很后悔让孙武拿宫女做实验,可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他没有办法再在高台上看下去了,于是回到宫里,找了几个剩下的宫女来表演歌舞,以便抵消外面的阵阵鼓声。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心思去看歌舞,他满脑子都是那两个宠姬的曼妙身姿。
终于,鼓声消失了。
不一会,孙武来了。
“大王,操练结束,现在已经整齐划一,请大王亲自指挥,赴汤蹈火她们也不敢违抗。”孙武来汇报成绩,看来,两颗人头的作用不小。
“行了行了,我知道你确实很厉害,你,你回去休息吧,我不想去看。”吴王挥挥手,让孙武出去,其实他想说“你回家种地去吧”。
孙武笑了笑,说:“看来,大王也就是喜欢说说而已,并不愿意来真的。”
说完,孙武走了。
伍子胥在旁边看着,赶紧来劝:“大王,不能这样啊。孙武的能力您也看到了,要称霸,就得靠他这样的人啊。再说了,咱们不用,楚国就会用,那咱们可就危险了。再说了,不就两个宠姬吗?宠姬易得,大将难求啊。有了孙武这样的大将,还愁没有美女?”
吴王阖闾听完这段话,寻思一阵,然后叹了一口气:“子胥,宠姬被杀,我,我生会儿气还不行吗?”
伍子胥笑了,他知道吴王阖闾这个人的性格,所以他也知道,生气是生气,吴王阖闾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果然,第二天,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将军,与伍子胥共同训练军队。
孙武,终于站上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