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吴、蔡、唐三国攻楚统一战线正式达成,联军厉兵秣马,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这下子就连自以为军事专家的伍子胥都搞不清孙武的战略意图了,问:“咱们吴军水战天下第一,应该继续西进至汉水,然后沿汉水南下,直捣郢都才对,为啥要突然舍舟登陆,与楚军在陆地上较量呢,这不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吗?”
为了把这场战争解释得更清楚,我们有必要把楚国的地理形势讲一下。楚国在长江以北共有两条大河,一条是淮水,一条是汉水。淮水是东西走向,在楚国的北部边境;汉水是南北走向,向南注入长江,将楚国的领土劈为左右两半;而楚国都城郢都就在淮水的南岸,汉水的东岸。吴军的本来计划应该是沿淮水西进至淮汉交汇处然后沿汉水向南直捣郢都,这是所有正常的军事家都会选择的路线。而楚国人也是这么判断的,所以他们在淮水汉水交接处布下了重兵,准备在这里和吴军决一死战。可是孙武是什么人,那可是个军事鬼才,当天下人都认为吴军会走水路的时候,他却偏偏选择了陆路。
对此,孙武跟伍子胥是这么解释的:“兵贵神速,楚国地大兵多,久战对我方不利。如果我们西行逆流走水路的话,速度必然放慢,从而拖延战机,给楚军以喘息的机会,到时候楚军有了防备,我军必会陷入到苦战之中,进退不得!所以我们必须速战速决,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从陆路往南直插其纵深,打他个措手不及!”
“高,实在是高,孙大哥你用兵如神,小弟服了!”伍子胥拜服说。
就这样,吴国的“海军陆战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在淮汭舍舟上岸,并以三千五百名跑得最快的精锐士卒为“海豹突击队”,身穿轻甲,手执短剑,迅速通过楚国北部大隧、冥阨、直辕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由于楚国根本没有想到吴军会走这条路,所以这三个险要无比的关隘这时候全变成了摆设,任由吴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冲了进来。
孙武的战略奏效了,他的这支“迅速反应部队”速度真是快得惊人,等到楚军回过神来,他们已经南行越过大别山,再从豫章折向西直抵汉水东岸,离楚国都郢都不过百里。
孙武不愧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天才,他竟然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掌握了在二战时期曾大出风头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就是以快速反应部队迅速压至敌方整个防御纵深,在选定方向上突破其战术地幅。一旦在敌人的防御中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就应该迅速进入突破口,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孙武的这三千五百名精锐前锋不正是“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快速反应突击队,而跟在后面的两万六千五百名吴军不正是这个理论中负责扩张战果的后续梯队吗?
天才,真是一个天才。楚国一百多年内竟碰上了两个军事天才,一个是晋国的先轸,另一个是吴国的孙武,真是命苦啊。
当吴军像幽灵一般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的时候,楚昭王这才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倾全国二十万兵力,赶至汉水西岸,自小别山至大别山一带摆下阵势,与吴军对峙。
遥望对岸,伍子胥忍不住潸然泪下,十六年了,自己离开楚国已经十六年了。这十六年来,他含冤受屈忍辱偷生,付出了十几年满头白发的青春岁月,为的就是这一刻。
君子报仇,十六年不晚。自己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一战,无论如何,都不能输!
此时此刻,汉水两岸阴云密布,这场纠结了无数仇恨与决定吴楚两国命运的生死之战,这场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阵地战,终于就要开始了。
在厮杀来临之前,请各位看客先喝上一杯香茶,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双方主要阵容:
楚方:
统帅:令尹囊瓦
副帅:左司马沈尹戌
随军将领:武城黑
先锋:史皇
后军:射
总兵力:近二十万
吴方:
统帅:吴王阖闾
副帅:伍子胥、伯
参谋长:孙武
随军将领:专毅(专诸之子)
先锋:夫概(阖闾胞弟)
督粮官:公子山(阖闾次子)
后军:蔡侯、唐侯
总兵力:吴军三万,蔡唐联军约三万,总计六万,号称十万。
总的看来,楚军兵力占明显优势,共有二十万之多,而且都是楚军主力,而吴军只有六万,还有三万是蔡唐乌合之众。还是那句话,兵在精不在多。吴国三万“海军陆战队”乃是吴军精锐中的精锐,再加上参谋长孙武乃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奇才,副帅伍子胥又是可怕的战神“白发魔男”,这一仗鹿死谁手,还难说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