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袍加身”的模式并不新鲜,但赵匡胤陈桥兵变可以成功,的确有着耐人寻味的决定因素。
公元959年七月,七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成为后周帝国的第三任皇帝。
新皇帝柴宗训自然缺乏理政能力,军国大事都由范质、魏仁浦等人决断。
新君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干部,首先被调整的是手握军队大权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将邢州节度使王仁镐调任襄州节度使,晋封开国公;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调任陕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将右羽林统军、检校太保李继勋外放为邢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将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调任沧州节度使;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升任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兼陈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尉;将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升任为夔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将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令铎升任为遂州节度使,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将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外放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仍然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将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训调到洛阳改任河南尹,兼西京留守,加封检校太师、兼侍中;将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调为郓州节度使,仍兼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将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驸马都尉张永德调任许州节度使,晋封开国公;将赵匡胤改任为宋州节度使,兼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晋封开国侯;将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调任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仍兼殿前副都点检,晋封开国伯;将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调任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仍兼殿前都指挥使。还有其他人也一一不漏地进行了加官晋爵、换地调整。
以上这一长串的名字中,将会有很多人会成为历史风云人物,在后文书中我们再述。
调完武将,又调整了文官,主要是加封官爵。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加封开府规制比照三司标准,晋封萧国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加封右仆射,晋封开国公;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兼任刑部尚书,仍兼枢密使;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加封验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加封检校太傅。养病在家的李穀加封享受三司使规格、晋封赵国公。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把兵部尚书张昭晋封舒国公。
加官晋爵名义上是表达新皇帝的优待,实际还有一个目的是调整权力分配,将他们特别是手握军权的武将大换防,防止尾大不掉。
冬季几个月没什么事,主要是按照冗长繁复的程序安葬周世宗柴荣。柴荣并没有像郭威那样留下后事从简之类的遗言,也没给幼小的儿子留下锦囊妙计或者祖训。周帝国为柴荣的丧事很是大操大办了一把。
公元960年春节刚过,河北战报驰来,河东北汉国与辽国联军大举南下,乘虚兵伐中原。
后周帝国毫不怠慢,调兵遣将北伐迎敌。这次挂帅出征的,既不是后周头号大将李重进,也不是二号大将张永德,更不是三号大将韩通,而是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赵匡胤以战功早已晋级后周大将第一梯队,与其他人相比毫不逊色,只是在职级上还不是头把金交椅。现在头号大将李重进外派淮南,二号大将张永德远离禁卫,那只有殿前禁军总统领赵匡胤责无旁贷奉命出师了,而侍卫亲军的实际领导人韩通则留守京师。
赵匡胤率领后周帝国的军队,冒着寒冷的早春北风,出师北伐。这次北伐的先锋官是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他率先头部队第一批出发,随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周军浩浩荡荡从汴梁封丘门出城,走到城北陈桥驿的时候,天色已晚。几路大军住下来休息。陈桥驿是一个很大的官方驿站,一般情况以接待驻军为主。十几年前,晋末帝石重贵战败灭国,被契丹掳掠押往东北,辞别京师开封之时,就曾夜宿陈桥驿。晋国上将军杜重威投降契丹,其十万大军被耶律德光安置在陈桥驿,差点被耶律德光全部屠杀。
大军住宿陈桥驿。
连营如波,夕阳如火。
这时候,有一个人坐在营帐门后,对着夕阳指指点点。他身旁围拢了一群军校。只听中间这个人说道:“你们看看,太阳下面怎么又有一个太阳?”说话的人名叫苗训,在评书《赵匡胤演义》中,这个人被戏化为牛鼻子老道,名为苗光义。苗老道此时是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是个小头目。坐在苗老道旁边的是楚昭辅。楚昭辅有才干,也是赵匡胤从华州节度使刘词那里要过来的。刘词倒是很会培养干部,先推荐了赵普,又培养了楚昭甫。
众军校顺着苗老道的手指望去,逐渐西陲的太阳被一抹抹的火烧云半遮半掩,似乎在太阳下面,的确有一个圆形的亮斑。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苗老道这是什么天相。
苗老道素来以擅长观天象小有名气,甚至能掐会算,预知未来。这时候他煞有介事,眉头紧锁,屈指掐算,然后神色凝重地说道:“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一异常天象说明,新君当立。”
苗老道此言一出,众军校纷纷吐了吐舌头,缩了缩脖子,提醒苗老道说话小心,这种话说出来传到朝廷耳朵里,会掉脑袋的。
苗老道更加神秘地压低嗓音说道:“你们看,黑云此时压盖了上面的太阳,说明真的要换天了。”
大家也都小声议论,会是谁啊?这年头皇帝如韭菜,一茬换一茬。不知道谁又要遭殃了。唉,管他呢,谁能让咱升官发财咱就跟着谁干。此时有人说:“小皇帝这么小,咱们提着脑袋去打仗,即使立了功,小皇帝也不明白啊,还不如让点检大人做皇帝。咱们跟着他一起去打仗,打了胜仗,他一定不会亏待咱们。”接着有人附和:“说得对,这么多年点检大人带着咱们出生入死,他一直为咱们争取了不少赏赐的机会。”一时间议论纷纷。
两个太阳终于都沉入了大地,天色暗下来,星斗挂上了天幕,各大营传出了鼾声,偶尔伴随几声梦呓或者磨牙声。
寂静的暗夜里,斗转星移,更鼓敲打了五鼓,天色接近黎明时分。
突然,驿站大门口传来一阵嘈杂之声,有一群人在嚷嚷,似乎是在说:“我们要拥戴点检为天子!”这还得了,有人居然在几万大军的驿站,公开宣称要赵匡胤做皇帝,岂有此理!接着就听到有类似将校一般的人赶过去,制止喧闹的人群。可是,这些将校越是制止,喧闹声越大。双方僵持不下,就在大门口一直吵吵。
此时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色放亮。这时候大门口闹事的人越聚越多,这些人涌入大门,直奔赵匡胤居住的馆舍而来,围在赵匡胤卧房外面,高声宣称:“点检,现在天下无主,七岁娃娃懂得什么?我们愿意拥戴你做皇帝。”喧哗声此起彼伏,群情激烈。
赵匡胤有个爱好,喜欢喝酒,他酒量很大,可是也时常喝醉。这天晚上,赵匡胤又和一群部属喝酒,喝多了,熟睡未醒。
赵光义和赵普急匆匆赶过来,敲了半天门,赵匡胤没答应。赵光义用力将门板撞开,走入赵匡胤卧房,见赵匡胤还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揉眼睛,似乎还没睡醒的样子。赵光义进来后,随手将门关好,嘱咐守卫士兵在外面严加把守。他对着睡眼惺忪的赵匡胤说:“哥,外面军兵哗变!”
赵匡胤大吃一惊,问道:“哗变?为何?”
赵光义答道:“将士们认为世宗死后,幼帝继位难以治理天下,难负重望。他们纷纷要求由你来做皇帝。”
赵匡胤以为自己听错了,张着嘴惊诧地望着弟弟,又惊又怒地问道:“这如何使得?”
赵光义略显犹豫,低了一下头,又抬起头看着赵匡胤,说道:“众心不可违。若违,会有性命之忧。”
赵匡胤一边起来,一边穿衣服,径直朝门外走。他打开房门,看了看外面喧哗沸腾的众人,刚要大声呵斥,突然众人振臂高呼:“万岁,万岁。”同时,有几个军校冲到赵匡胤面前,将赵匡胤紧紧夹在中间,有人将一袭黄龙袍硬性披在赵匡胤身上。这时候,“万岁”之声更大更响。赵匡胤被这突发的变故震惊了,他高大的身躯努力挣扎,试图摆脱掉这件皇袍和挟持他的军校。可是四五个军校像捆粽子一样,手拉手将赵匡胤紧紧抱住。此时有人将赵匡胤的战马牵过来,众人不由分说,七手八脚地将赵匡胤抬上战马。
堵在门外的军校越聚越多,包括各军种的将佐也都赶来,已经有几千人,大家看到高高在上身披皇袍的赵匡胤,呼啦啦跪倒一大片。还有一些没有跪倒的,手持刀剑围在赵匡胤身边,那意思是如果赵匡胤今天不答应做皇帝,他们很可能会杀了赵匡胤。
“军中无主,天下无主,我们愿意拥戴点检做皇帝!”
“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毕竟久经沙场,见过无数危机场面,他定了定神,知道今天这场面,如果硬顶着众人不答应,弄不好性命真要不保。这种乱军弑主的案例以往比比皆是。赵匡胤无奈之下,默然屈从了众军校的挟持。
在众军校簇拥下,大队人马正要抬脚出发。突然赵匡胤带住丝缰,停住脚步,若有所思地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咳嗽了一声,说道:“尔等逼迫我做天子,我的号令,你们能服从吗?”
众将还有士兵纷纷叩拜,说道:“我们对陛下,唯命是从。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赵匡胤高声宣布:“太后及当今皇帝,我曾是他们的臣子,你们不得侵犯他们;朝中文武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不得欺凌他们;朝廷的国库府衙以及官民之家,你们不得剽掠。要是按照我说的办,将有重赏。如果谁违背这三条禁令,格杀勿论。”
众将和军兵纷纷称:“是,一定遵命。”
就这样,赵匡胤皇袍加身,在全副武装的大军拥戴之下,从陈桥驿折返京师,向开封而来。
北伐大军离开京师刚刚一日,突然旗幡招展地又回来了!这可是骇人听闻的大事。周军走到皇城外郭陈桥门,守门侍卫拒绝开门放行。周军向上喊话说是大元帅、太尉、都点检赵匡胤的军队,请侍卫开城。城上值班军校头目一个姓陆,一个姓乔,他们回答道:“昨日只接到朝廷派太尉出师之命,没有接到太尉回师之命,国法、军令在上,看守城门职责在肩,不能开门!”
事不宜迟,时间就是生命。拥戴赵匡胤做天子的大军必须尽快入城,完成新天子登基的手续,才能取得合法权威。否则,就是叛军,每耽误一时,危险就增加一分。面对紧闭的城门,陈桥驿周军又不敢硬攻。开封防守严密,要是硬攻,几天也未必能攻下来,况且一旦开战,那就真变成叛军了。赵匡胤绝不会答应这么做。
北伐周军无奈,只得绕着城墙来到封丘门。到达城门外之后,北伐周军对着城上喊话:“新皇帝已经产生,现在来到了城下,还不赶快开门?”
封丘门守门军兵一看黑压压的大军拥堵在城门口,昨天“点检做天子”的传言果然成真,他们急匆匆打开了城门,迎接新皇帝和北伐军队入城。
赵匡胤入城之后,马不停蹄直接带人冲向皇宫。
赵匡胤派亲信部队将皇宫团团包围,将大周朝的最核心部分控制住。然后,赵匡胤下令几万大军各自归营,不得侵扰街市。他本人到他的都点检府衙办公室驻扎。虽然北伐军将皇宫包围,可是任何人在没有皇命的情况下,都不得私自进去。私自入宫视为造反谋逆。所以赵匡胤也不敢擅闯皇宫,而是和以前篡位的郭威、刘知远、石敬瑭、李从珂一样,先到家里或者办公室住下,再做进一步的行动。
进一步的行动是什么?
就是尽快履行换皇帝的手续。
赵匡胤在都点检府衙内焦急地等待消息,京城的秩序是否得到了控制?有没有文武大臣不服?留在皇城的侍卫军队会做何反应?赶走小皇帝的事情是否会遇到麻烦?事情如果不成功会是什么后果?
正在赵匡胤焦躁不安的时候,一名叫王彦升的校尉跑进府衙,向赵匡胤报告,他把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杀了。赵匡胤一听这个消息,心里“咯噔”一下,大吃一惊。他急切地问道:“为何把韩太傅杀了?”
王彦升一边抹着满脸的汗,一边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慷慨激昂地叙述经过。赵匡胤率大军入城的时候,朝廷的晨会还没结束,听到消息后,文武大臣慌乱不知所措。范质抓着王溥的手说:“仓促之间派将出征,这次选错了人,是我等之过啊。”范质的手指甲用力过猛,掐到了王溥手掌的肉里。王溥嘴唇发紫,紧闭双唇也不知该说什么。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大惊,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赵匡胤居然真的会造反。震惊之余,韩通冲出朝堂准备去府衙调集侍卫亲军,保卫朝廷,保卫皇帝。半路上,韩通迎面遇到了北伐入城的一支军马。
就在韩通调转马头准备走别的路的时候,王彦升带领的这支北伐军队已经认出了韩通。王彦升带人立即冲了上来。虽然韩通是上将,可是他现在身边除了几名贴身侍卫,没有军队,手上也没有作战武器。见势不妙,韩通催马往府宅跑。王彦升认为韩通逃走是要调集侍卫部队阻击赵匡胤。于是,王彦升紧追不放,一口气追到韩通家中。韩通命人紧急关闭府门。就在韩府大门“吱呀呀”即将关闭时,王彦升已经杀到,他带人破门而入。
韩通抽出肋下长剑和北伐军搏斗,无奈寡不敌众。一代上将被王彦升等北伐军乱刃分尸,韩通一家老小被北伐军灭门。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远在扬州,韩通作为掌控侍卫亲军的最高长官,如果他下令调集侍卫军队阻击北伐军,一场血战在所难免。王彦升自以为立了大功,为赵匡胤扫除了京城最大的一个障碍。所以,王彦升边叙述,边兴奋得眉飞色舞。
赵匡胤在后周帝国军界高层人脉广泛,和很多高级将领是好哥们,但是和韩通的关系一直不太好。韩通此人资历很深,很早就跟着郭威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军中他不太服气任何人。韩通的外号是“韩瞪眼”,说他脾气大,高傲暴躁,欺凌下属。但是韩通此人没有什么心机韬略,典型的一介武夫。他有个残疾儿子,患有佝偻病,人称“骆驼儿”。这个孩子见识非凡,他早就看出来赵匡胤不是一般人物,不会久居人下,于是劝他父亲韩通自觉和赵匡胤搞好关系。可是韩通很高傲,根本听不进他儿子的话。
韩通掌管侍卫亲军部队,赵匡胤掌管皇宫卫戍部队,两人互不统属,井水不犯河水。尽管赵匡胤把大部分作战部队带出了京城,编入了北伐军,可是人心未必都能服从赵匡胤。现在赵匡胤冒天下之大不韪入京逼宫,如果韩通与之对抗,后果不堪设想。
听完王彦升的叙述,赵匡胤闭了闭眼,说道:“韩通虽然不买我的账,但也不必将其杀了。唉,也罢,绝一后患。”
赵匡胤本想和平顺利地解决帝位更替这场危机,不想置韩通于死地,况且入城之前已经下令不得滥杀,可是拥戴他称帝的心腹王彦升出于效忠,已经擅自将韩通杀死。迫于眼前形势考虑,赵匡胤只好默认,不能追究王彦升的责任,但赵匡胤心里对王彦升还是产生了一丝不良的感觉。
就在赵匡胤听取王彦升汇报完情况的时候,几位大将半拉半扯地簇拥着一个人进入府衙,赵匡胤定睛一看,被簇拥而来的正是当朝首席宰相范质,后面还跟着王溥、魏仁浦等朝廷军政两班一品大员。一看朝廷内说了算的人物悉数到场,赵匡胤踉踉跄跄赶到范质等人面前,握住范质的手痛哭流涕,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委屈:“范相啊,我深受世宗大恩,这次算是被这些乱军害苦了,他们在陈桥驿半夜里把我绑架,弄了一件龙袍强迫我穿上,让我做皇帝。不仅如此,他们还刀兵相逼,说如果我不干,就有性命之忧。我实在是被逼无奈,你说这可怎么办啊?”
赵匡胤一边哭诉一边用手扯了扯身上这件大小正合体的龙袍,跺足捶胸,一副十分无辜十分懊恼的样子,可他就是不肯把龙袍脱下来。
老范质眨巴眨巴眼睛,上下打量了一番赵匡胤。虽然这些年他也听到过有关赵匡胤神奇非凡的一些传闻,虽然赵匡胤出师之日京城曾有谣言,虽然赵匡胤光芒四射位高权重,可是范质觉得赵匡胤平日里忠义豪放、尽职王事,不像奸诈阴谋之徒、争权夺利之辈。今天,身穿龙袍身材高大的赵匡胤突然站在面前,范质觉得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既熟悉又生疏,既觉得赵匡胤身上有一股强大的慑人气场,又觉得不可思议。
范质傻愣愣地站着不说话。这时候,北伐军校尉罗彦环举起重剑架在了范质的脖子上,大声吼道:“我们这些人缺乏统领,今天必须要太尉做天子!”
赵匡胤急忙呵斥道:“退下,休得无礼!”
可是罗彦环等几个军校似乎并不听赵匡胤的命令,仍然按着范质不松手。
赵匡胤两手一摊,很无奈地对范质等人说:“范相,你看看,这些骄兵悍将很执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也没办法啊。”
范质和王溥、魏仁浦面面相觑,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几颗天下顶级聪明的脑袋飞快地运转,可是实在想不出万全之策。范质性格倔强,和谁都敢对着干。王溥和魏仁浦智商足够用,但都不是玩弄权术的奸险之人,性格里都有厚道宽容的成分,几乎没有政敌,也没有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特别是魏仁浦对眼前这一幕太熟悉不过了,因为这出戏的最早版本就是他编的。无奈之下,王溥最先跪拜磕头。接着范质叹了口气,和魏仁浦等人也跪拜在地,口称“万岁”。算是承认了赵匡胤的皇帝身份。
大势在前,威迫在后,范质等人只好屈从了赵匡胤,替小皇帝柴宗训起草了诏书,“天生万民,为大众选树统领,尧舜二帝出于公心而禅位,夏商周三王顺应形势改朝换代,这是大势所为,道理一样。我乃幼齿儿童,家运中断,人心离散,国家命运有新的归属。听说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天生有圣人之姿,有神武之略,曾辅佐我太祖皇帝,后又效力于世宗皇帝,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天地鬼神宾服于圣德,讴谣狱讼顺应于大仁。现在,我要应天顺民,效法尧帝禅位给舜帝,卸去工作重担,让位给有能力的人做皇帝,呜呼钦哉!这是天命!”
这份文件寥寥数语,把皇帝之位从柴宗训屁股底下拿走,放在了赵匡胤屁股底下。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能者上庸者下。要说起来,这篇传位诏书比当初周太祖郭威取帝位之时的诏书,水平可差得远了。也可见,这几位顶级聪明的文官不太情愿附和赵匡胤,迫于无奈才草草写了几笔了事。
无论怎么说,有这么一份诏书文件,总好过没有,至少在颜面上能够保全彼此。
下午,由范质出面召集文武群臣到皇宫崇元殿开大会。翰林承旨陶谷拿出草拟好的小皇帝柴宗训的逊位诏书,面对赵匡胤及文武群臣宣读一番。赵匡胤跪拜磕头,接受诏命,登基称帝。这次赵匡胤没有穿那件陈桥版的皇袍,而是穿戴了皇帝登基大典用的特制礼服和皇冠。这些衣服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的,竟然如此及时且合体。
五代时期换皇帝,就如同现代某国家换首相一样,走马灯一般,大家也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今天是张三,明天是李四,反正谁都可以做皇帝。当了皇帝也未必有多么了不起,还不知道能干多久呢。到头来,还不是和逊位皇帝一样灰溜溜家破人亡。但皇帝毕竟是天下之主,一旦成功就是一本万利,因此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地冲向皇位。自从朱全忠灭了李唐帝国,捅破了篡位这层窗户纸,做皇帝就成了平常事,谁也不觉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觉得有永世不能抬头的罪恶感。
召开了干部大会,宣布新皇帝登基之后,君臣名分就此确定。新皇帝赵匡胤开始发号施令。
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安置旧皇帝一家。这次赵匡胤倒是简单,也没有那么复杂地必得拜见皇太后的礼节。他直接下令,把皇帝和皇太后迁出皇宫大内,移居天清寺。天清寺是为纪念柴荣的丰功伟绩而修建和特别命名的。将柴宗训的名号由皇帝降为郑王,把小周后尊称为周太后。
旧皇帝、皇太后搬出皇宫,赵匡胤就可以入住皇宫了。
赵匡胤带人进入皇宫大内,此时宫内已接到消息,乱成了一团。剩下的嫔妃、还有几个更小的皇子互相拥抱着、瑟缩着、哭泣着、张望着站在大殿里,等待不可知的命运。赵匡胤问道:“这个小孩是谁?”
一个嫔妃哭泣颤抖地回答:“是先帝的小儿子。”
赵匡胤扭头问身后的众人:“你们说怎么办?”
赵匡胤身后有当朝宰相范质、赵普、潘美、石守信、张令铎、高怀德等人。赵普回答道:“除掉。”赵匡胤又看了看其他人,只见潘美手指紧紧地扣住大殿的柱子,低头不语。赵匡胤问潘美:“潘美,你的意见呢?”
潘美仍然低头,不敢回答。
赵匡胤眼神稍稍变换了一下,问道:“你认为不可吗?”
面对赵匡胤的逼问,潘美低声说道:“末将和陛下都曾是大周的臣子,如果末将劝陛下除掉这孩子,则有负先帝世宗的恩德。如果末将阻拦陛下除掉这孩子,陛下一定会怀疑末将对您有二心。所以末将不敢回答。”
赵匡胤点点头,对潘美的话和心情表示理解。他转回头叹了口气说道:“我取代了别人的皇位,再杀掉人家的后人,实在是不忍心。”
赵匡胤指了指这孩子,对潘美说道:“你把这孩子带回家,好好抚养吧。他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做你的养子,就做你的侄子吧。”
潘美拱手说道:“遵命,谢陛下。”从此之后,这孩子就在潘美家长大,改姓潘。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再也没有问过此事,而潘美也没有再提及此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个孩子后来的名字为潘惟吉,其后人潘凤也是宋朝一代名将,性情风格很像柴荣。
这位潘美是大宋朝的一员良将,德才兼备。可不知道为什么,在民间将潘美传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戏化成了评书《杨家将》里的太师潘仁美。
赵匡胤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三岁。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几乎和周太祖郭威的澶州兵变如出一辙,历史中的记载寥寥数语,故事情节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这次皇袍替换了黄旗。既然皇帝是被部下拥戴的,那么说部下的力量一定很强大,他们可以把赵匡胤扶上来,也可以把赵匡胤掀下去,关键看这些拥戴之功的将校在这次弥天大赌局中是否分得了足够的利益。
一人飞升,鸡犬升天。
这是历次拥戴兵变的主要动因。
为何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赵匡胤被拥戴称帝的过程中,大多卖力气效忠的都是些低阶军校呢?因为他们拥戴皇帝成功之后,获益最大,可以从一名不入流的官吏一跃成为帝国的高级官员,甚至出将入相拥坐藩镇。所以,这些人的“拥戴成本”最低,而获益最大,富贵险中求的诱惑足以促使他们自发或者被人唆使地干一票。与之相比,那些已经接近于权力顶端的文武大员,则不会轻易干这种事情,更不会豁出身家性命去为一个比自己仅仅高半格的人抬轿子。所以篡夺皇位的腥风血雨中,很难见到一品二品的官员为新皇帝打头阵搞冲锋。他们的策略往往是坐观其成,坐享其成。无论谁做了皇帝,都不会亏待他们。
公元960年正月。
赵匡胤称帝。由于赵匡胤以前兼任的归德节度使藩镇治府在宋州,因此建国号为大宋,改元为建隆元年。按照阴阳五行匹配,国家以赤红色为主色。封皇弟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尊杜夫人为皇太后。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颁布了利益兑现的诏令,对朝廷内外的百官军士赏赐有加,以前被贬职降级的重新恢复官职,充军发配流放的统统释放,立下军功的对其父母追加封赠。追封韩通为中书令,下令以国礼安葬。
普遍大赦封赏之后,对拥戴之功的重点人物进行重点封赏。以义成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接了韩通的职务;以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接了慕容延钊的职务;以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为镇安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以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接了石守信的班;以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以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由此可见,这些将领在赵匡胤夺位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都被提拔到禁卫军的重要岗位。
远在霸州的韩令坤和先期已经抵达镇州的慕容延钊都是赵匡胤的好哥们,赵匡胤派人去向他们通告一声,说兄弟我做了皇帝,加封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同平章事,对韩令坤也改任天平节度使、加封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这俩哥们立即发来了贺信贺电,表示拥护,并说早该如此。韩令坤做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那么李重进呢?赵匡胤将李重进升为中书令。
对在朝的宰相、枢密使以及参与拥戴活动的军校,赐予官服、犀玉带、鞍马等贵重物品。
其他周帝国的原班文武旧臣身居要职,身处要地,其影响力不可低估,因此赵匡胤也对他们加官晋爵进行了安抚。范质仍然为司徒、兼侍中,但不再参知枢密院的事情;王溥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仁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廷祚仍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二品。封赵普为枢密院直学士。对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加封太师,对雄武军节度使王景加封太保、太原郡王,对定难军节度使、守太傅、西平王李彝殷加封太尉,对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加封太傅,其他的也一一提拔封赏。
至此,赵匡胤顺利坐到了皇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