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霁宇/杨红昆
中国西部有一颗高原明珠——这就是滇池。
远古的沧海桑田已邈不可考。大约在3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造成了西部高原的石灰岩断层陷落,在海拔1886米地方形成了一个湖,像一个高举的酒杯遗世独立,邀日月星辰于其中,闪烁着灼灼光华——这就是滇池。
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滇池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远古的足音从历史深处纷至沓来,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氐羌氏的燧人女娲伏羲的某一部分【即滇僰和邛僰】南下,进入了西南。南下四川的蜀、羌、徒、邛、越部成了羌族的祖先;进入云南的西蕃、吐蕃、西爨和僰人,分别成了普米、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的一支同昆明族、叟族融合,统称为乌蛮。约在公元7世纪,分为乌蛮和白蛮两部,其西支形成了“六诏”,而另外的路蛮成了怒族和独龙族的祖先;寻传、俄昌成了景颇和阿昌族的祖先;栗粟成了傈僳族的祖先,和尼等成了哈尼族的祖先,么西成了纳西的祖先;攸乐、倮黑等成了基诺、拉祜的祖先……而东爨、黑爨就成了彝族的祖先。
在滇池流域逐水而居的应该是当地土著和某支彝族的先祖。
在自然环境极其优美的地方建城立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于是,在滇池东岸的晋宁有了古滇国。
《汉书·地理志》上有益州郡治滇池县的记载,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镇】是古滇国的都城所在地,晋宁靠近滇池,因此而得名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时候的滇池分大泽和滇池泽两个湖泊,“大泽在西,滇池泽在西北”,沧海桑田,这两泽之水约在魏晋时期才渐渐合为一水,并保留了滇池之名。
关于“滇”,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使将军庄GFBC5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GFBC5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此后范晔的《后汉》、郦道元的《水经注》重引述了司马迁的记载。
滇池之名,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是根据地理形势。《华阳国志》说,“有泽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好像一条江河倒流,所以叫做“滇【颠倒】池”。
第二种是循音考义。《滇池及滇县考》上说,“西汉武帝前滇池县本作颠县”,“颠与顶为一声之转,颠与顶又是同声同义,滇池也为颠池,即山颠高顶之地”。认为“滇,颠也【按:颠即巅】,言最高之顶。”滇池地处高原,故名。
第三种是根据池周围居住的、为数众多的彝族语言来推断。认为“滇”是彝语的变音,即大坝子,因滇池沿岸土地平旷肥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故而得名。民间版本中,说是汉使到滇池边,问询当地人这是哪里?因当地人是彝族,回答的是彝语,汉使听不懂,只能记了个音,这个音就是“滇”的音。
第四种则从民族称谓来考察。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明确记载:滇,是古代在这一地区最大部落的名称,楚将庄GFBC5入滇后,还变服,从其俗,称“滇王”。因此,就是先有滇部落,后有滇池之名,池因族称,名从主人。
历史打马而过,匆匆就是千年。回望这段史实,让人感慨万千——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将庄GFBC5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公元前286年左右,他奉命率领楚国大军溯沅江而上,由湘西进入贵州的且兰,在那一带先灭了夜郎,然后沿着滇黔路进入云南,又一次征服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以“滇”为首的“靡莫之属”各部族,统一了滇池地区。然而,让这位春风得意的将军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准备回国报功的时候,秦国又攻占了楚国的巴、黔等地,回去的道路已被阻断,庄GFBC5便率部在滇池地区“变服从其俗”住了下来,守着这块“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的好山好水之地做了滇王。“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古滇王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100多年后,汉武帝从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中知道了滇池和强盛的“西南夷”,决心征伐,但知“西南夷”熟知水性,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于是在长安仿滇池开凿人工湖,曰“昆明湖”,练习水战。公元前109年,大军临滇,滇人臣服。汉武帝于是在滇池中心区域设益州郡,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后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非常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气魄和功绩,把北京的西湖更名为“昆明湖”以表纪念。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孟获等南中大姓的叛乱而南征,秋,三路大军在滇池地区会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公元763年【唐朝广德元年】,南诏王阁罗凤到达昆明地区,认为昆明一带“山川可以做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凤迦异在昆明建拓东城。拓东城成为南诏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东面的曲靖等地的东都,后来拓东城改称为东都,后来改为鄯阐城。南诏国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华夏民族图腾“龙”极其崇拜。明初,王坤在《滇南锄哭记》中提道:拓东城筑成龙形,以制伏盘龙江的凶龙,同时,江对岸北边有长虫山,城市建成龙形,以龙制蛇,日后昆明的城市可以从西北方向扩展。故此,长长的一条拓东路就是龙身,西到盘龙江边的得胜桥是龙头,两个前爪是北边的尚义街和南边的塘子巷,两个后爪是玉川巷和白塔巷;龙尾直到今天的五里多附近。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宋代】大理国前期,大理国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其辖境略与南诏时期的拓东节度统治区域相同,其境界与元代中庆路范围相同。大理国时期鄯阐府、巨桥【今昆明】属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军攻克昆明,擒获段兴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行政中心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正式成为云南省省会。其间,赛典赤多次兴修水利,并建昆明松华坝。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向云南出兵征讨。12月,明军于白石江败元军,蓝玉、沐英攻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跳滇池自杀,明军进驻昆明。1389年,沐英入京拜见朱元璋,回滇时带江南军民百万到云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余万入云南。
当时镇守云南的沐英聘请著名堪舆家汪湛海设计、建造昆明城。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认为若在长虫山以南建造一座背靠长虫山面对滇池、形状似龟的龟城,必将造福百姓。为什么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龟的龟城呢?汪湛海的堪舆理论是:昆明北面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长虫即蛇,而此蛇为雄性,有雄就必须有雌与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须建造成一座龟城,龟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于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设计下,新建的昆明砖城就成为了一座外形极像一只神龟的龟城了。它有六座城门,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是龟的四脚。这龟还不是一只普通的乌龟,它是一只灵龟和神龟,它尾掉而足动,是灵龟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时,还叫工匠用石头雕凿一只形端体正、惟妙惟肖的神龟,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谶语:“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埋藏在南城门下。
回溯千年历史,古城傍滇池而建,古滇国在滇池东,拓东城及以后的昆明城移在滇池北岸。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城。
云南远离大海。
在万山重叠的高原之上,湖泊都称之为池。如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和浙江天目山天池。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分布地区民族各异,故对湖泊的称呼就有湖、泊、池、荡、淀、漾、泡、海、错、氿、淖、洼、潭、海子、库勒、浣等30多种。而滇池又名昆明湖,古名滇南泽,别称昆池、滇海、昆阳海,俗称昆明海子。在云南高原上,还星罗棋布一些高原湖泊,如洱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泸沽湖、程海、异龙湖等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高原湖泊,是镶嵌在彩云之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九颗明珠。而滇池是最大最美的一颗明珠。
滇池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侧,是全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水面最大的高原断层陷落湖泊,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掌上明珠”。
滇池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6′—102°47′、北纬24°40′—25°02′之间,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是长江水系上游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水系之一。源头位于东北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有入湖河道30余条,径流面积2920平方公里,当湖面水位高程1887.2米时,相应的湖面水域面积为309.5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的50倍、北京颐和园中昆明湖的160倍。既有内湖的妩媚,又有大海般的壮阔。滇池经过久远的沧桑变迁,形态变化很大,现整个湖形呈南北向弓形,南北最长约40公里,东西最宽12.5公里,平均宽度7—8公里,最窄海埂航道长约100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为10.9米,有163公里长的湖岸线,最大湖容为15.7亿立方米;湖水由西南端的人工控制闸流入螳螂川、普渡河,最后注入金沙江。滇池西部紧靠西山,其他三面为河流冲积和湖积平原,构成了以滇池区域为中心,平坝和丘陵、山地围绕呈半环形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流域内的山脉为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滇池盆地。盆地东北有高明梁王山脉与蟒蛇河、牛栏江分界;北为长虫【蛇】山,东接呈贡梁王山,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的分水岭。
云南省本不缺水。云南地跨六大水系。太平洋水系:1.长江水系:金沙江、泸沽湖、螳螂川、滇池、小江等水系均属长江水系。2.珠江水系:发源于云南曲靖,在云南境内的一段称作南盘江,最终流向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云南段流域中有抚仙湖等高原湖泊。3.元江【红河】水系:发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出境后经越南河内注入北部湾。4.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发源于青海玉树,经西藏流入云南,出境后经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注入南海。云南段的流域内有著名的洱海。印度洋水系:5.怒江【萨尔温江】水系:发源于西藏流经云南,出境后经缅甸注入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海。6.伊洛瓦底江流域:有数条微小的支流发源于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内【大盈江、瑞丽江等】,发源不久后即出境进入缅甸。
但滇池的水不是从大江大河来的。滇池发源于昆明以东90多公里的嵩明白邑。它从古木参天、松竹环抱的99眼龙泉中涌出,先是形成了两条河流,一曰牧羊,一曰邵甸。它们分别穿过白邑坝子,然后来到了小河乡岔河嘴合成一水,始称盘龙江。然后入松华坝水库,再过上坝、浪口,经张官营,汇马溺河、清河、羊清河、银汁河一起走进昆明,穿过市区再从洪家村流入滇池。
与盘龙江同时进入滇池的还有源于一撮云山的东北沙河,源于板壁山的宝象河,源于海子村的马料河,源于晋宁六街的柴河,源于澄江的梁王河以及源于呈贡的南冲河等。滇池就这样广纳百川,遍集溪泉,从而让自己光耀天地,泽被五洲。它浩荡的湖水将昆明滋润得旖旎多彩,四季如春。
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向以景色佳丽、四时如春著称于世,引历代游人不断,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词。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霭,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滇池周边名山胜景主要有大观楼、西山、海埂、白鱼口、郑和公园、石寨山古墓群遗址等。
滇池北岸的大观楼,是我国名楼之一,也是观赏滇池景色的著名所在。因此楼“倚江临海”,滇池、西山皆可一览无余,故有此名。初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的大观楼,面对三潭印月,红墙绿瓦,斗拱飞檐,气象庄严壮丽,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建筑。登楼眺望,只见回栏曲折,揽胜阁、催耕馆、涌月亭、观稼堂历历在目。楼外西山横翠,远树含烟,碧波万顷,水天一色。1961年,郭沫若游览于此,写《登楼即事》诗一首,诗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洋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大观楼上镶嵌金字斗大的“大观楼”三个字,笔迹雄浑有力,这是出自清代书法家孙铸的手笔。大观楼正门两旁悬挂着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撰180字的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大观楼也因此而名扬于世。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
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
与苍烟落照只剩下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清代著名寒士孙髯所看到的滇池。他生活在康熙至乾隆盛世年间,但是盛世却没有改变他一生寒士的身份。然而,这位布衣诗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关于滇池的千古绝唱。1962年,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从缅甸为划分中缅边界路经昆明回北京时,毛泽东主席问陈毅外长是否知道昆明的大观楼长联,继而顺口背诵起描绘滇池风光和云南历史的大观楼长联。
滇池擅湖山之美,甲春城之秀,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它闪光的地方,正如孙髯所写,四围群山东如神马奔腾,西似凤凰展翅,南像白鹤翱翔,北若长蛇蜿蜒。而群山怀抱的坝子,便是现今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昆明所在地。孙髯看到的滇池的样子,胸襟之阔,四野之秀,湖水之清,我们今天仍可以凭感觉去遥想。
画里青山,梦中碧水。滇池之美,可从昆明历代的景观读出和体会——
明代昆明六景是:金马朝辉、碧鸡秋色、玉案晴岚、滇池夜月、龙池跃金、螺峰拥翠【日本僧人机先的诗《滇阳六景》】。
清代昆明八景是: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坝桥烟柳、陋山倒影【清咸同年间张士廉作的昆明“八景”画及当时文人的配诗】。这八景中昆明山水已扩大到官渡,说明城区已大大拓展。
此外,民间相传的昆明景点有“五华鹰绕”、“金碧交辉”、“云津竞渡”、“鱼吞蜃楼”、“双塔倒影”、“翠堤春晓”,等等。
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评选,又有了“云南昆明十景”:“龙门飞峙”、“大观远眺”、“螺峰花潮”、“翠湖春晓”、“筇竹云深”、“古潭新蕊”、“鸣凤朝晖”、“玉泉花暖”、“绿埂晴沙”、“鱼浪涌月”。
至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昆明之“景”又添了6个,共16个:“高原明珠”、“石林奇观”、“睡美人山”、“金殿钟鸣”、“龙门飞峙”、“长联映月”、“九乡洞天”、“圆通花潮”、“双塔烟雨”、“筇竹罗汉”、“曹溪印月”、“龙泉探梅”、“凤鸣山茶”、“翠湖戏鸥”、“月山帆影”、“海埂风情”。石林、九乡的入选正印证城区的再次扩大,而海鸥的出现则将时序推到当下。时空在这些景中透露出人间信息。
幅幅山水画,多半是与滇池有关。可以说,没有滇池就不会有这些美景画图。
滇池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汇水区域是全省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带,经济总量占昆明市的80%。它曾经身兼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航运、水产养殖、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择水而居是人类的习惯,没有滇池就没有春城,昆明人都对这个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心存感激,将它称为“母亲湖”。
因此美丽的滇池,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数千年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几乎无法将它们分开。
浩瀚的滇池,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滇中文化,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生长于滇池边的缘故,当他面对蓝色的大海时,不曾畏惧风浪险阻,他率领的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美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年。
徐霞客迈着旅行家的步履,在滇池的水光山色间流连忘返。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入滇,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东归,他在云南游历考察达一年零9个月,行程3000余公里,创下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旅行最长的记录。云南为《徐霞客游记》记载分量最重的省,全书现存62.8万字,《滇游日记》达25万字,占总数的40%。多年以来,徐霞客在云南期间完成的诗作超过了西游途中诸省之和。徐霞客于1638年夏、冬先后两次在昆明及滇池地区停留达40余天。他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游太华山。《游太华山记》作为古代记西山【太华山】风物最全的游记名篇,留下了霞客于一天之内登危崖、历绝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尽情畅游的感人情景。徐霞客乘船至高蛲,拜谒杨太史祠后,游览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寺【今三清阁】,赞誉太华寺的山茶,罗汉寺“梵宇仙宫,次第连缀”,“如蜂房燕窝”,壮观至极。徐霞客后沿千步崖下至山麓滇池畔,观金线泉,探大石洞,折返攀绝顶,游黑龙池,登美女峰。当年十月初,他结束滇东、滇南之行返昆后,旋即进行了一次滇池夜航并环滇池周游。由南坝起航,途经观音山、白鱼口,至滇池东南的安江登岸,南行达晋宁州【今晋城镇】,徐霞客在此停留19天,得友人殷勤款待,尽兴游览了附近的风景名胜古土城、天女城、金沙寺等。之后徐霞客沿滇池湖岸畅游石将军、牛恋石至海口。明代滇池出水口的海口风光绝伦,螳螂川中“凫舫贾帆,鱼罾渡艇,出没波纹间,棹影跃浮岚,橹声摇半壁”,充满诗情画意。彝族村寨“桃树万株,被陇连壑”,石城“层沓玲珑,幻化莫测,钟秀独异”。他顺螳螂川经石龙坝至安宁温泉,称赞道:“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后徐霞客返经安宁城,翻越碧鸡关,过车家壁,登棋盘山,提及地形【海拔】与植物分布的关系:“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后沿当时的滇池湖堤经夏窑、土堆至潘家湾入昆明城。以后徐霞客经小西门、大西门离昆,过黄土坡、黑林铺,游筇竹寺。昆明友人在此为他饯行。徐霞客顺道游览了昆明西郊的海源寺、妙高寺和沙朗天生桥。于十一月初九进入富民,由十月初一徐霞客第二次入昆算起,至此,他在滇池地区探幽寻胜近40天,实现了他“完省西南隅诸胜”的夙愿。
此外,担当跣足下田与农家栽秧听乡亲唱调,构思出最早的画作;兰茂携《滇南本草》攀上金马碧鸡寻找标本,验证着自己的判断;赵藩在大观楼上凭风望远,陶醉在自己书写的大观楼长联的风韵中;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向浩瀚滇池投去惊讶眼光,笔底涌出的是一串串羡叹,他在《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米、麦、鱼、盐、酒等物产,水陆交通便利,“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系一壮丽大城”。
到了近代,聂耳短短24年的生涯中,有十六七年是在昆明度过的。滇池,是他经常爱去的地方,或游泳或泛舟歌吟或漫步构思。滇池的风浪、滇池的渔歌、滇池的船帆,给了他生活与灵感,也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滇池,孕育了聂耳最初的音乐旋律,坚定了聂耳今后的音乐方向。他的旋律中,有号角的激越,有鼙鼓的悲壮,有浩瀚天地之正气,有泱泱吾国之魂魄。聂耳的歌声,也从滇池畔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数学家熊庆来曾枕着滇池波涛攻读法文;文坛泰斗冰心曾经迎着滇池日出撰写华章;哲学家艾思奇看滇池的阴晴冷暖透视辩证法;大诗人柯仲平听滇池的风声雨声孕育乡情篇;闻一多、李公朴的演讲激起滇池千重浪。当年护国运动掀起的滇池狂飙犹在,蔡锷将军统领讨袁大军北上的铿锵步伐犹存;讲武堂之歌的旋律仿佛又在滇池上空飘荡,李根源、朱德的身影还是那么矫健。滇池岸年年篝火旺,火光中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诞生了篇篇英雄交响;滇池水年年浪涛涌,涛声中成长起辈辈高原儿女,谱写出代代辉煌乐章。滇池如歌,吟颂着伟人、能人、凡人。滇池如镜,照见了昨天、今天、明天。滇池,生命不朽的湖……
历史上的“治水”主要是针对大江大河的河道,从神话传说的鲧禹治水、李冰治水到后世的治水,都是防洪水泛滥或蓄水,筑堤,疏导,分流……而湖泊治水有所不同。
古滇池的盆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据推测,当时最大水深达100米左右。古滇池水位相当于海拔1980米左右。据历史记载,至13世纪中叶,滇池水位为1897米,当时的昆明地区仍属滨湖区域。13世纪70年代疏挖海口河,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2米。
历史上的滇池流域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区。当初的昆明城是临水而建的,所以过去的昆明城三面背水,明朝建云南府时,为避水患,曾将城郭北移,筑砖墙,设七门。昆明城中心有一处小湖叫翠湖,是昆明城中最佳的风景。翠湖原来不叫翠湖,叫一个大得多的名字:“菜海子”。在800至1000年前,南诏、大理国时期,昆明眼下的中心地区还是一片沼泽。翠湖在哪里呢?那时它还淹没或融合在滇池的水波中。后来水位下降,“菜海子”才得以同滇池分手,孤处一隅,不再是海,而是湖了。那时的莲花山【即后来的五华山】还像一朵莲花浮在万顷碧波之上,而螺峰山,亦是一座被海澜摇动的螺洲。在山下有个“咒峻台”,“咒”什么呢?洪水!
原因是当初的滇池很宽阔,水势丰沛。
对昆明城的治水,有史记载的是利用盘龙江及其他河流进行灌溉,汉张渤“凿江通水”,进一步疏挖盘龙江,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昆明为大理国的东京,大理国王段素兴征调夫役疏挖了盘龙江及其支流金汁河,并在金汁河沿岸筑春登堤遍植黄花,在盘龙江中段筑云津堤遍植白花,故又称银棱河,既便于游乐,又利于灌溉。
对滇池大规模的治理,首推元朝时的赛典赤,他主政云南,精心治水。
赛典赤【1211—1279】,全名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回族,出生于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父亲是个小部落首领。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为首任云南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赛典赤在云南任职六年,忠于职守,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治政有方,使云南出现了一段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时期。赛典赤最大的功绩便是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上有盘龙江淤塞,漫溢江堤;下有海库堵塞,池水上涨”的滇池患情。他疏通六河,治理昆明盘龙江水患,治理海口,尤其是修建了至今仍是昆明市民的生命活水的松华坝水库。
赛典赤赴滇任职时已是63岁的老人,但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各地踏察水情,分析水患成因。盘龙江水夹带大量泥沙从松华谷口流入昆明坝子后,水流渐缓,泥沙沉降,致江道淤积,水流不畅,加之堤防毁坏,江失主槽,故江水四溢。同时,滇池水源广深,往下逐渐浅狭,惟一的出水口海口又淤积严重,以至雨季滇池水漫溢,顶托盘龙江水不能下泄,致使洪水漫溢成灾。赛典赤把熟悉治水的大理巡行劝农使【元代官名】张立调来昆明协助治水,并组织了2000多民夫供调遣,下决心根治盘龙江水患。
赛典赤首先疏浚海口河道,建石龙坝,增大滇池出水量,使滇池水位下降,不但解除了滇池水对盘龙江水的顶托作用,还使高山尧、马街、黄土坡、大观楼、海埂、官渡一带大片土地涸出水面,得良田万顷。从此,这些地方开始有了村庄。接着,赛典赤又大规模疏浚盘龙江、金汁河河床,加固堤岸,开挖水渠,将昆明东北部自由漫溢的“邵甸九十九泉”水引入盘龙江。同时,在金汁河上建小闸10座、涵洞360个;在宝象河等“六河”间开挖12条分水河、72条暗沟,以形成水网,“轮序放水,自上润下”,既可分流洪水,又可灌溉农田。
赛典赤治理盘龙江水患的关键之举,是在盘龙江进入昆明坝子的松华谷口修筑水坝,设立“以时启闭”的闸门,建成松华水库。这样,既可抬高水位,分水金汁河,又可在汛期拦蓄洪水,减少下泄,所蓄之水还可确保旱季江水不枯。
在庞大的治水工程中,赛典赤“额立三百六十匹报马,三百六十名看水员”,“倘遇崩倒水浸,即时飞报上司,挑补修浚,不容怠缓”,对工程进行了严格有序的管理。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完工。自此,盘龙江水患基本得到遏制,盘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开始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到清代,“千艘蚁聚于云津,百船蜂屯于城根;致川陆之万物,富昆明之众民”,盘龙江两岸已成为昆明最兴旺热闹的地方。可是,赛典赤却因积劳成疾,在工程完工后的第二年便病逝了,享年68岁。
古滇池湖水面积到13世纪,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为今天滇池的4倍。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有元代以来的数据。元代也就是云南建立行书省政权的时候是510平方公里,赛典赤·瞻思丁为根治昆明干季旱荒,雨季洪涝之苦,命张立率征夫万千以疏通海口,整治六河。这一次“泄其水得壤地万余顷”,但换来的是水位下降,滇池由510平方公里缩为410平方公里。到了明代,又是云南巡抚陈金大修海口河,使“池水顿落,得池旁腴田数千顷”。这数千顷良田换来的又是滇池由410平方公里缩为350平方公里。清代又在海口河进行大小八次疏浚,最终又使滇池减少了30平方公里的面积。到上世纪中期,古人共围湖84.4平方公里。
其后,是清代的鄂尔泰云南治水。鄂尔泰是清代雍正年间有重要影响的官员,其以“改土归流”与治理苗疆之功位极人臣。他在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治水活动,也是其督滇时期与改土归流等量齐观的大事业。鄂尔泰自雍正四年初至九年末【1726至1731年】,任云贵总督近六年,雍正九年十二月离任到京,至此,结束了其云南治水的宏大事业。鄂尔泰初到云南时,“云南跬步皆山,田少地多,忧旱喜潦,且并无积蓄,不通舟车,因此,一遇干愆阳,即顿成荒岁。不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州县旱潦相仍,大潦尤可望半收,小旱则难筹一策,于是米价腾贵,竟有每石贵至十两、十五两者”。后经过鄂尔泰的不懈努力,雍正年间,“云南一省九府二十多个州、县,扩建、改建、重建和新建的灌溉、防洪除涝、湖泊治理、河道航运等各类水利工程共计82项,占有清一代云南水利工程总数276项的30%。这其中大部分效益显著的工程,多得力于鄂尔泰”。滇省水利,以云南府为最重,云南府水利,以昆明六河为最重。六河乃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六条河流【古河道,分别为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宝象河、马料河和海源河】,皆汇入滇池。昆明六河所灌溉之地昆明坝子【西南人呼山间平原为坝子】,“二里一村,三里一场,水田弥望,大似江南”,鄂尔泰对该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水利建设,并向朝廷上《修浚海口六河疏》,介绍其成果和经验。与昆明六河同属于滇池水系的海口大河,也是滇省水利的一个重项。海口大河汇集多条支流而成,在海口融入滇池,“河低田高,本无灌溉之利,但沿海各县田亩每患海水漫溢,全赖此河泄泻”。如此众多的水利工程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河道航运的开发亦使云南及其周边省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一体的发展。他科学治水,不迷信,坚决排除地方阻挠治水的势力;他对水利种地与非水利种地并举及治水制度化建设,对今天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城市湖泊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非常直接和显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临近或坐落于城市的河流、湖泊精心建设和整修,不但为城市供水、防洪、灌溉、济运以及养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使之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流传千古的风景胜地。昆明的滇池、翠湖如同杭州的西湖、江苏扬州的瘦西湖、北京的昆明湖、济南的大明湖以及福州西湖等,都是城市相依相托、交相辉映的名湖。
湖水治理与保护湖泊的自然生态,似乎是一个悖论。
在不能两全的世界难题中,可能只有一个选择,这就是适度开发并取得和谐共处的发展。古人并非有很高的前瞻意识和完备的科学知识,但万幸的是过去的发展相对缓慢,历史的脚步迟缓而徘徊,几十年、几百年为一个时段,这样,人类对自然的人为干预和破坏的矛盾还不十分尖锐和突出。因此,年光往事如流水,又是几百年过去,滇池在云南大地上的格局,或者说城市与滇池、人与自然的相处,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这种平衡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
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昆明西部的潘家湾路口还见有一牌子,说以前的滇池水到这里呢!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滇池水面淹没了今天昆明的一半——整个昆明今天的西山区和官渡区两个区!怪不得昆明从东到西一线的地名是:董家湾、塘子巷、云津街、潘家湾、梁家河、近华浦、沙尾沟……这都与水有关,并因水得名呢!从老地名的什么山、城、河、湖、滨、湾、堆、桥等名称可以判断当初的水位。大约在元代,那时的水位高出今天的10米!当时的潘家湾,董家湾、螺丝湾、佴家湾、菱角塘。这些都是些湖泊港汊之地啊,至于官渡、海口、昆阳城、石寨山一带,过去全是一片水乡泽国。我们想起这样地名,眼前就仿佛出现当年舟船相竞,帆影点点,官渡的渔灯的璀璨,云津【今得胜桥】码头的喧闹。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到孙髯翁时,他见到的还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景象。而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初见到的滇池已萎缩了,站在大观楼上,已不见浩荡的500里滇池了。不过,那时的滇池,水波还是清澈的,浪花是洁白的,人们可以在滇池游泳戏水,那时的滇池还是一处人间美景。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社会、湖泊都不能例外。
我们不得不看到,滇池从诞生以来,一直在缓慢地沉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淡水湖泊,没有大江大河注入,水体自净力弱,而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另外,风是湖泊运动的主要动力,由于流速过于缓慢,湖水置换时间长,淤泥逐渐堆积,湖盆逐渐缩小。这个经历了几百万年历史的湖泊,在近50年日益严重的污染逼迫之下,正日渐衰老。只是过去几百万年的沉积速度,远远赶不上近百年城市发展造成的衰退。
人类的发展,最开始是防洪,抵御洪水之害,其后开始利用水源,进而进逼水域,以换取人类生存的空间。在古时,地广人稀,山河广袤,这种向自然的索取似乎无可非议,而且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文明开化。到上世纪中期,古人共围湖84.4平方公里。可是进入近代,这种文明却以相反的方向走向了反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云南20世纪50年代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达46个,而现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也只仅剩下24个。
16世纪时,云南总人口不过150万。但处于古“丝绸之路”的滇池流域的人口还是相当密集的。人口的增多导致耕地和粮食的减少,因而产生了围湖造田的原始思想。据史料考证,自1509年,在湖的东部开始了围湖造田的记载。
人们在围湖中尝到了甜头,围湖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而滇池在人类的围湖和涸湖举动下,一步步后退,到清朝末年,滇池已退到大观楼一线,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历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据推测,19世纪初期滇池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现在,有数据表明的是306平方公里。根据1982年航片资料和专家分析,1938年缩小到338平方公里,1983年缩小到290平方公里。1938年至1978年40年间,滇池湖水面积实际减少38.8平方公里。又过了5年,45年中,湖面缩小了近50平方公里,这样算来,滇池每年平均减少湖水面积近1平方公里。照这样的速度正常地减下去,滇池,也就有306年的寿命。
由于滇池地区人口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1949年人均占有710立方米,1980年占有350立方米,1985年占有310立方米,1990年占有300立方米,滇池流域成为贫水地区。中国人口太多,成了我们背负着的一个最沉重的包袱之一。这个问题比起其他问题来,更具有根本性。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明白,我们今天在人口上的困境,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我们常常抱怨我国人口的猛增是由于当初没有听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劝告带来的恶果,这肯定也是一个理由。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人口隐患是早在18世纪就开始潜伏下来。1712年康熙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到了雍正当朝,又推出了一个“地丁合一”的政策,将秦汉以来的人头税改为田亩税。从此,人口便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增长。至乾隆五十五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再到1834年鸦片战争前,我国的人口增加到了4亿。值得一提的是,马尔萨斯的那本著名的《人口原理》那时候第二版都出版了30多年。中国在其后的一段历史进程中生态平衡与环境的破坏,对生产力的压迫,阶级矛盾的激化,似乎都成了马老那本《人口原理》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这样,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的历史演变,更由于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向滇池排放量的增加与滇池自净能力减弱的矛盾十分突出,致使滇池水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害。正常湖容为12.9亿立方米的滇池,每年要接纳1.5亿立方米污水,远远超出湖水自身的净化能力。入湖的污水84%以上是人为因素产生的,除工业污水实行处理后排放外,大量生活污水则直接排入湖中,致使滇池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湖水富含氮、磷及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偏高,滇池外海水质已超过GB3838三类标准,滇池水体遭受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的呼声非常强烈。
滇池的污染负荷中,城市生活污水占一半以上,比例最大。自1992年以来,流域户籍人口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而暂住人口从1992年的25万,仅到2000年就达100万。1980年流域人口156.8万人,滇池水质Ⅲ类水;1990年流域人口185.7万人,滇池水为Ⅳ类水;至2000年217.7万人时,为劣Ⅴ类水。
有资料表明:今滇池水面只是古滇池的24.7%,蓄水量只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处于老年期。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守着偌大一个滇池,过去昆明人从未想过缺水的问题。1960年昆明市第一次遇到了水荒,滇池水位连续5个月在下限水位以下。企业因此停产,农业歉收,1982年由于汛期降水不足,导致水库供水仅够昆明市用水20天的紧张局面。
1979年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记载了一个学者的重大发现,同希腊文明一样古老的玛雅文明为何走向毁灭。照这位学者的发现,从公元前八世纪开始,连续17个世纪人口剧增,位于危地马拉低地的玛雅人最高峰时达到500万人口。然而,在其后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数十年间,又骤然下降到不足原有人口的1/10,它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壤受侵蚀、表土被冲走,耕地生产能力彻底被破坏所致。玛雅人最终以自己太多的人口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毁灭了自己的文明。
环境危机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凡是发生了环境紊乱,都必然地与人类在地球上活动的某些错误有关。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说,最近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事件是由于与人没有关系的自然变化的结果。
上苍对云南这片高原其实恩重有加,在这片山地王国中,给了我们六大水系180多条重要的江河,给了我们众多的高原淡水湖泊,使云南成了多山多水的美丽神奇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六大水系如何呢?早在1998年,省环保部门就对云南省的六大水系中的52条重点河流设立了114个监测断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是: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Ⅰ-Ⅲ类标准的只占28.9%,1/3还不到,符合Ⅳ-Ⅴ类标准的39.5%;污染严重达不到Ⅴ类标准的占去了31.6%。对16个主要湖泊监测结果也差不多,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35.3%;符合Ⅳ-Ⅴ标准的占29.4%;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占35.3%,而更主要的是云南省的九大湖泊到目前为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滇池、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只能达到Ⅳ类或劣于Ⅴ类。按国家有关部门对水质功能的划分,高于Ⅴ类的水即失去水的所有使用功能。滇池20世纪50年代,滇池水清澈见底,水生植物丰富,60年代水质为Ⅱ类,70年代水质为Ⅲ类,8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加之滇池地处城市下游,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进入滇池,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
照这样的标准划分,云南省的主要江河湖泊至少有一半以上成了一无用处的废江废河废湖废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笑傲江湖。我们怎样面对祖先,面对子孙。
水是城市的命脉。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建在一条河旁就是明证。昆明也一样,守着一条盘龙江、一个滇池。
然而,守着偌大一个滇池,我们就有水吃吗?
昆明人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3年干旱造成的水荒。不会看不到市内大大小小的水井均已告罄的事实。不会想不到东郊金马寺、白龙寺、昙华寺;西郊黄土坡、羊佩坡、虹山,省政府五华山、和平村按时定量供水的问题。
一直以居住在山清水秀的春城为荣的昆明人,一直以守着一池永远不会出现水荒的滇池而自豪的昆明人没想到,“水荒”二字会那么快地降临到自己头上。
淡水短缺,水生资源破坏和陆地水域与海洋污染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就我国来说,现在地表径流总量为2.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径流量2250立方米,只占世界第108位,为世界人均径流量的1/4,低于美国1975年人均实际用水量【2528立方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按照工业发达国家要求,当年的总用水量不能超过总径流量的15%,否则将出现水荒和农业干旱。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在668座城市,其中400多座面临不同类型的缺水,100多座严重缺水,年缺水量60多亿m3,在众多的缺水城市中,昆明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2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低于国内严重缺水的京、津、唐,与以色列相差无几。这是一个很让人揪心的现实。与此同时由于水质遭受严重污染,曾经作为昆明市第五自来水厂水源的滇池在1998年6月“2258”工程陆续完工后,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停止滇池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昆明面临着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威胁。而昆明城市用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以每年大于6%的速度递增,等于每年增加2000万m3的用水量,相当于每年新建2~3个中型自来水厂的供水量。为此云南省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开展引水济昆工程。来缓解昆明城区供水。
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与索取中,作为征服者的人类,还未来得及欢庆自己的胜利,大自然已经作出了无情的报复。
谁之过?
对于水,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极尽溢美与阿谀之词,它孕育了人类的文明,赋予了人类生命。每一滴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诞生的时候,它们都是一样的:晶莹、剔透、纯洁而冰凉。但当它不再荡起浪花、浊臭如漆时,水何堪以为水,水何堪以为美。
昆明是以滇池为依托而繁荣发展起来的城市,昆明也是一座以滇池为依托而四季如春、景色秀丽、古迹众多、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滇池不仅是工农业、城市饮用水源地,而且还具有调蓄、防洪、旅游、航运、水产养殖、调节气候和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是维护昆明区域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并非言过其实。
人与水的相依、相存及其争夺和博弈,这个演变的图景是:湖泊减少,湖面减小,人口剧增,城市扩大,污染加重。
曾几何时,昆明竟成了一个缺水的城市!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我们不得不记叙上世纪70年代滇池的“围海造田”。它对滇池的超负荷运行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恶劣作用。原始落后的开发历史在无休止地延伸,这一次可悲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
建国后滇池围海造田总共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在滇池围湖筑堤,凅出田11200亩;第二次是经济调整时期,大办粮食,1963年冬筑堤围湖造田1800亩;第三次是1964年,计划围湖造田2500亩,实际完成1134亩;第四次发生在1970年,也是围海造田规模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巨的一次。
1965年昆明市制定的“三五”计划【1966~1970年】关于水利建设部分,计划“使水田达到85万亩,扩大耕地面积15000亩”。这一计划由于“文革”开始,未付诸实施。昆明市革委会成立后,检查“三五计划”执行情况,旧事重提。1969年5至12月,经省、市革委会领导多次酝酿、讨论,决定在滇池进行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大搞人造小平原,向湖泊要粮,打算以滇池“围垦”为突破口,实现农业大跃进,使粮食产量5年翻1番。
1969年12月28日,省、市革委在昆明东风广场召开10万军民参加的“围海造田誓师大会”,号召“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强调这“是改天换地,为民谋利,造福子孙的大事。各部门,各单位及沿湖县区,都要全力以赴,出人、出钱、出物,在这项工程中为人民再立新功”。要求“当年围海,当年造田,当年受益”。此后,昆明市和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先后开始了规模不等的围海造田。
仿佛是一个历史性的玩笑。从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站立起来的那一刻起,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跟自然博弈并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但是没有哪一次会比1970年那场对着滇池战天斗地更野蛮更荒唐的行动——
“元旦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把云南大地照得通红。滇池之滨,红旗漫卷,战歌震天,他们挥动银锄,开始了一场改天换地,向自然开战的硬仗……”
“听,隆隆的开山炸石的巨响,宣告围海造田工程全面开工了!”
“看一座座山头崩塌,一只只帆船满载石、土乘风破浪,一块块巨石投入大海,溅起一柱柱浪花。”
事过30年,翻着这一张张早已发黄的报纸,读着这一篇篇向滇池开炮的檄文,我们的心仍在一阵阵颤抖。当年的发起者一定以为这就是创造人间奇迹。他哪知道,世间会有“愚蠢”,会有“野蛮”这样的字。在那样一个荒唐年月,这样的荒唐事举不胜举。即便我们都是屈老夫子,我们也只能望着滇池,对着天问而徒叹奈何!
当时云南的第一把手叫谭甫仁,后来不明不白地遇刺,至今仍是一个谜案。据说他属“火”,见不得“水”,除了滇池的“围海造田”,他还想把洱海也“围海造田”一番,幸亏他死得早,洱海没有沧海桑田。滇池的“田”成了一片沼泽,当年颗粒未收。可当初造田之际,又出现一副长联,虽说是今天读来,叫人哭笑不得。然而,又何妨一读,品味荒唐岁月的多味人生:
三万亩良田奔来眼底举手挥汗惊浩浩功业空前看前扬赤帜
后响欢歌左落银锄右摇铁臂劳动工农气压昔日愚公教滇池
草海倏忽间春播冬藏更鸭戏羊鸣方现出气象万千集成了十
里长堤万顷粮仓万代丰功千秋伟业
数百万景象涌到心头把镰收宝笑滚滚烟波何在喜银裹棉铃
金翻稻浪绿浸堤树红透思想激浪狂涛退出千年旧地尽龙宫
暇馆忙不及夏去秋来就鱼遁龟逃都化为黄金一片功归于一
轮红日四卷雄文九大光辉七亿英雄
这场规模浩大的围海造田工程一直持续了8个月才告结束。这次伟大的战果有史记载的是,滇池失去了整整3万亩的水面。滇池,就这样无辜地承受了这次浩劫。它受伤的躯体直到今天还在流血。
解放以来,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我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1978年又是别的原因围去海面23.3平方公里。事实上,这场向滇池要地的战斗直到今天仍然在悄悄进行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上世纪末,当年打响围海造田战斗第一枪的地方——滇池脚下的龙门村,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云南电视台的记者听说这个地方兴师动众,填海造地40亩,便匆匆赶往出事地点,准备作一次实地采访。来到龙门村实地一看,果然不假,记者们出于职业的良知,对这件事进行了录像。结果呢,不用说,突然来了几位乡村“公仆”向这两位记者发动了攻击。机器被砸记者受伤。砸机器的人大声告诉记者,他们填海造地是经过批准的。
在中国,这种对湖泊的巧取豪夺已经是见惯不怪了,这里受到伤害的岂止是一个滇池,这种国家的资源,人类的资源,就这样因个别领导人的狂热野心和愚昧无知而遭到劫难。为了生产和生活可以破坏生态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理论。这让我们想起,为什么中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既不明确,又无法律效力。《环境保护法》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然而多年来,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得到认真执行,这也是有目共睹的。难怪社会上有人会说中国的官僚主义、愚昧和贫穷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人类的过去往往是受到大自然威胁的多,而今我们却倒过来去威胁大自然。这真是人类莫大的罪过啊!
我们的滇池曾经是富饶美丽的滇池。它灿烂的古文明古文化曾使得这片水域,使我们的民族充满了古朴和神秘,洋溢着高原特具的神韵与魅力。
全市的“围海造田”选定在滇池草海东南部。从1970年元旦开工,经过筑堤、排水、填土造田三大“战役”。从开工到总结大会,历时8个月,投工2400多万个,耗用原粮1680万公斤,国家投资3550945元【据水利局材料】。单位摊销、社队负担、个人自理等开支及由此造成的工厂停产损失,难以计算。其结果,围湖造田面积3万亩,其中2万亩划给官渡区的福海、前卫、六甲3个公社。1万亩由“五七”农场经营,实际成田6300亩,当年种稻5000多亩,单产394市斤,总产约200万市斤,只够农场4000多人1年的口粮。算是实现了“当年围海,当年造田,当年受益”的目标。但和市里原先预期要达到的“大小春亩产双千斤,鸡鸭成群鱼满塘,牛羊遍地猪满厩”的目标,相差甚远。在6300亩水田中,草煤地占80%、死沙地占13%、胶泥地占7%。农场职工说:“这里多数田块,下雨一包糟,干天火可烧”,大多不宜农耕。以后多年,包括复种在内,土地利用率仅为40%。从1971年至1982年的12年间,累计产粮407万公斤,不及当年围垦大军用粮的1/4,等于农场职工12年间口粮的43.3%。围堤不断渗漏,12年抽水电费100万元。农场年年亏损,不得不另找门路,水稻改为旱作,再搞栽桑、养鱼、养鸭,以后又办磷肥厂,仍甩不掉亏损帽子。12年间,市财政弥补农场亏损1075万元。扭亏无望,只好几次裁员,最后留下二三百人勉强支撑。成立海埂公园,进行园林建设。
这次围海造田,连同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围垦部分,共计缩减滇池水面3.5万亩【草海2万亩,外海1.5万亩】。经济损失之外,破坏了沿岸和湖底的水生植物,削弱了湖水净化能力,加速了湖底老化过程。
这项重大工程的决策,事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开工以后,几位科技人员曾经提出:“要尊重科学,做可行性分析;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果。”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反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秋后算账派”的政治帽子,押送“五七”干校批斗、审查。
如今一提到“围海造田”,昆明人记忆犹新,同时胆战心惊,恨得咬牙切齿。围海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荒唐的“围湖造田”,不独昆明。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政治口号甚嚣尘上,无人敢反对。有资料说: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的八个年头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过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滇池呢?从1970年1月1日起到8月底,每天至少有10万人在往滇池里倾倒石头和泥土,在征服大自然的激情下,滇池柳堤的水很快就不见了,昆明八景之一的“坝桥烟柳”转眼就变成了乌黑的腐殖土,单纯的人们幻想着,来年将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和金色的稻谷的收获。然而,滇池没有像从前一样,为我们的先辈提供沃土良田。经过数年的努力,被围垦出的7500亩耕地,因属腐殖型,根本不适宜种粮,最好的亩产仅54公斤,大多颗粒无收。有案记载的数千万元投资,不仅一分效益没有提供,至1982年的12年中,还多支出了千万元。
就这样,在两年之中,滇池被围去了3.8万亩水面。然而,滇池被围去的,正是鱼类繁殖和索饵的好场所,过去的滇池每年向昆明市提供至少几百吨的淡水鱼类、虾类和螺蛳,而今,人们很难从市面上买到产于滇池的鱼虾。围湖造田的结果,缩小了滇池的水面,直接减弱了滇池的蓄水能力,使鱼类失去了大片优良的生存空间。四季如春的昆明城,也出现了干燥、酷热的城市“沙漠化效应”。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几乎没有机会穿短袖,因为即使是夏天,昆明的气温也在25℃左右。
正当我们在围垦滇池时,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当天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人类已意识到对地球资源的不科学滥用,已危及人类的生存,地球日益在提醒人们在开发地球的同时要保护地球。而中国那时正沉醉在政治运动的狂热中,并不理会大洋彼岸传来的信息。
……
当然滇池的一步步缩小,应该只是给滇池带来伤害的一个部分。
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自进入20世纪以来,滇池开始进入衰老期。湖盆开始缩小、变浅,再加上没有大江大河的注入,水体自净能力一直在逐渐减弱,进入老龄化。
在这种客观的情况下,污染是当今最致命的祸害。
从污染的角度讲,它带来的直接原因是自净能力的减弱。特别是内湖草海。
五百里滇池,一条天然的海埂把它分为内海和外海。根据资料记载和老昆明人的描述,内海水不深,鱼虾成群,水草摇曳,植被占湖面的90%,因为海菜花繁茂有人称它为“花湖”,也叫“草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水还是清澈透明的,那时候的草海,浩淼的烟波共长天一色,青青的芦苇与点点帆影争辉。云在水中,鱼在天上。最让人们怀念的是满湖轻柔雪白的海菜花。以及各种各样的鱼类。草海是滇池鱼类产卵的地方。是人们心中的花湖。那时候,城市人口相对不多,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进入草海后,重金属大部分沉淀,污水被大量水生植物吸收净化,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基本保持了水体的透明度。那时候的草海足足有32平方公里的水面。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大量侵吞垦殖,使草海面积缩小了近3/5,现在只剩下了8.15平方公里。矛盾就在这里,一方面面积在一天天缩小,另一方面城市在一天天扩大,人口在一天天增加。仅昆明市而言,到上世纪70年代初昆明的城市人口是50多万。而现在呢,也就30年左右时间,昆明人口翻了近6倍,达到了近300万,这还不算流动人口。按照现代新昆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10年后昆明的总人口将从现在的578万发展到800万,城镇人口由300万发展到650万,城镇化率由52%提高到81%。这样的发展速度对滇池而言必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围绕滇池的污染,除了“围海造田”的恶果外,专家一致认为都不外乎三点:一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形成的点源污染,这一部分大约占整个污染源的84%还多一点;二是由降雨、湖面降水、降尘及人为活动形成的面源污染;三是由沉积的底泥向湖水释放污染物形成的湖内污染源。这一点草海尤其如此。
这么说来滇池大部分的污染源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
沿着滇池的湖岸,漫步走在冰冷的湖堤上,这长长的湖堤像一条丑陋的麻蛇僵硬地盘在湖岸边。混浊的海浪总是不断愤怒地扑向它,历史已经证明了我们围海造田是一次对滇池的野蛮和愚蠢行动。然而,人类自以为聪明地修筑这条湖堤则更是错上加错,我们不知道,大自然是一个将各种生命有机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是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生物链。自然平衡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不断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湖滨湿地是陆地与水域的过渡地带,是物种资源的宝库,湿地不在,宝库何存。我们却用这僵硬的水泥湖堤强行地将这条生物链隔断,就像我们总喜欢编织一个金丝笼将天空的鸟关在里面一样,金丝笼再好,再高贵,那还是鸟儿生活的天空吗?水与岸也有这种关系,它能通过湖岸的缓冲区域获得自身生命存在与净化所需要的很多东西。我们就这样用一条水泥湖堤斩断了它生命的呼吸气管。
滇池之美在水也在山。“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写的就是滇池四周的山。而四山之中,与滇池最有缘分的就是如凤凰展翅的西山。世间万物其实都有个缘分,山与山,水与水,山与水,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都是这个样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样说来西山与滇池是有缘的。它们相依相偎患难与共一起从洪荒走来,走过昨日,走过今日,还将一起走向未来。
从远处看,西山俊俏的山峰宛如一位美丽的少女,静静地卧在烟波浩淼的滇池之滨。那飘飘的长发在波光浪影中总是轻轻摇曳,这就是传说中的西山睡美人。睡美人不仅是西山旖旎多姿的美称,千百年来,它还是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照这个传说故事,五百里滇池应该是美人思念爱人的眼泪。这样的水,自然就多了人情味。睡美人由碧峤、罗汉、华亭、太华四山组成,山脉连绵40多公里。它峰峦叠翠,气势雄伟,早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就有了“山势特秀,池水清淡”的赞语。当然,西山在历史过程中所显示的分量,不仅是山的雄伟苍翠。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华亭寺、太华寺等几大佛寺,还有景中之绝的龙门。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的完成却在唐代。云南也就是唐初才有佛教的传入。西山的佛寺大都建于元朝。建寺时间虽晚,但天时、地利加上人和,这里的佛寺一直香火很旺。有了这几个佛寺,加上龙门绝景,这就使得西山不仅有世俗之乐,还多了一层天国的气氛。它们与滇池相映成趣,构成了这天下难得的美景。尤其是龙门,它是一组在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凿石穿云建造而成的石刻工程。这组石刻包括了石道、围栏、石室、石坊、摩崖石刻、浮雕、石像、碑刻等,整个工程从乾隆四十六年开始到咸丰三年才告结束,历时72年。整个工程构思之奇巧,雕刻之精细,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走在那曲折险峻的石廊上,看石刻石坊,真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再凭栏俯视碧波万倾的滇池,看高楼林立,如画如诗的城市,自然心潮澎湃,目广神驰。世界上每一座漂亮的城市其实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多瑙河,塞纳河、泰晤士河等实际成了某座城市的象征。滇池也一样是昆明的象征。但是我们不能用一个黑色发臭的滇池作为我们城市的象征啊!古人类学家说,有水就有生命,有水才有人类。然而,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人类同自然的相处中,最终明白的道理也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滇池臭了,西山怎样呢?沿着湖岸走去,从远处看到的西山依然很美。看林苍翠,看天碧蓝,看水浩瀚。只是不要走近,这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跟10年前,跟20年前一样山清水秀云白。如果就是这样该多好,我们的生活真的充满阳光。
但是走近了,走近的西山脚下没有树,甚至连草也没有。大片大片的山崖裸露着它那千疮百孔的肌体。这是过去人们采石挖沙的结果。来到金沙湾,这里的一座山被挖去了一半,而就在这座山下立着一块“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区”的石碑。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西山如此,离滇池更远的如神骏奔腾的东面大山,如长蛇蜿蜒的北面大山,如白鹤翱翔的南面大山,这些大山早就没有多少绿意,只见疏松的几棵树像哨兵一样站在山上。山荒岭秃,水土尽情流失,这就是昔日与滇池做伴的青山啊!
再乘船游滇池。记忆之中我们已经好多年没游滇池了,这不是我们不爱滇池,作为云南人我们真的爱它。我们曾是那么的因为拥有滇池而自豪着,而骄傲着。逢到外地外省的朋友来昆明,我们想到的第一个去处总是西山总是滇池。游玩到高兴时候,我们还会情不自禁为朋友们唱起那首20世纪50年代的《滇池圆舞曲》。
我们有西山,我们有滇池,我们常常这样说着。然而,现在我们怎么说呢,我们说不出口啊!就在20年前的夏日,我们还会在海埂边游泳。那时每逢星期天,海埂游泳场人山人海,欢歌笑语满滇池飘扬。但是后来人们不再游滇池了,见了滇池不是双手习惯地做拥抱状,而是用手掩着鼻孔。
看看满湖暴发的水华,让人心惊。太湖的人说,他们那儿的水华太疯狂,每隔两三年就要暴发一次,殊不知滇池的水华一年之中就要暴发两三次!
水华有一个很雅致的学名叫水华丝束藻,也叫蓝藻。这种在水中阴绿的像绿色油漆漂浮的小生物,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东西。它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说已存在了34亿年。这样说,它算得上是这个地球上各类植物的老祖宗了。这种结构原始的生物含叶绿素,能够制造养分独立进行繁殖。它生活得很广泛,海里、陆地之上,八十几摄氏度的高温和零下五十几度的低温,干旱的高山,浓盐分的海水,它一样能够生存,一样能够繁殖。特别是它的孢子,贮存上70年,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甚至能够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释放出来,并在死亡分解后,还可以释放大量氮素化合物,作为其他植物的氮肥。这样当水质洁净之时,它活得若有若无,而一旦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程度增高,它立时就活跃起来,以近乎疯狂的速度繁殖分裂,制氮耗氧。而在滇池,它所制造的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只养活了一种生物,那就是与它相依为命的水葫芦。这又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水华越繁殖,它制造的氮越多,水就越肥。水越肥,水葫芦越旺盛。水葫芦越旺盛,耗氧更多,水质更加恶化。周而复始。于是,清理蓝藻和打捞水葫芦的工作成了昆明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为了清除蓝藻和水葫芦,不知伤透了多少人的脑筋,人工打捞不行用机械除藻。一段时间,我们动用了部队来对付这小小的生物,这些战士们顶着烈日狂风,开动机器,战斗在海上。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但还是没能最终将这些小东西完全打败。蓝藻已经成了置滇池于死地的癌细胞。
国家环保局局长在一次视察滇池时,盯着湖上阴绿的蓝藻,想起国外的一种药物除藻的办法。这种办法在以往的环护治理上有过成功的尝试。然而,面对滇池,他实在下不了这个决心,这涉及到滇池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滇池是昆明人的活命之水。事关重大,他不能冒这个险。也许药物一施,灭掉的就不仅仅是蓝藻了。最终,这位环保局长只是从滇池取了一瓶混浊发绿的水,心事重重地飞回了北京。
事实上,这种药物除藻的办法最后还是在草海的小范围内作了试验。结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就是现在,坐在船上,一路走来,目光所及,还是整个湖面一片混浊,一片阴绿。那悬浮的蓝藻望得见的深度一般在几十厘米。这种大面积的水华暴发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滇池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我们就这样颤抖着双手去一页一页翻动滇池的浊浪,就像翻动一本陈旧而新鲜的史书,读着它美丽的忧伤。
曾有一种叫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蓝色的花朵,像美人的丹凤眼,绿色的叶子漂浮在水面。过去昆明人常把它作为观赏植物加以赞美,从未想过它有什么危害。然而,由于近10年的严重污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藻类繁生,水葫芦疯长,造成河道被堵塞,船舶无法航行。它惊人的繁殖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理,将成为难以制服的“水上恶鬼”。
1986年10月,为使来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昆明能尽情游览滇池,昆明军民首战草海水葫芦,并出动劳力12.3万个,用了5个月的时间,耗资30多万元,打捞起水葫芦7万多吨。
水葫芦不见了,水道又开通了,人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没过多久,水葫芦又把滇池草海盖满。数年前,曾有一学生不慎落水,营救的人们在又黑又臭的水葫芦中寻找,以至眼睁睁地看着他被黑水吞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昆明人常把滇池作为避暑消夏的理想场所,美丽的湖滨浴场让人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幸福。可今天,谁也不会到滇池游泳,人们只能看着平静如镜的湖面,发出哀叹……
在同一年代,昆明市从太湖引进银鱼放养,一时间这种美味可口的鱼种博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但好景不长,由于湖水的严重恶化,没几年,这种鱼在滇池中全部死亡。从此,银鱼从昆明市场上消失了。
1986年,我们曾组织作家骑自行车环游采访滇池,20来天围绕滇池转了一圈。那时的水还不算太差,周围的多个磷矿厂正方兴未艾。这就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所记的“蟹屿螺洲”了,丰富的磷矿让人们惊喜万状。那时的人目光短浅,并没有环保意识。开山取矿,磷肥出厂,没想到人类向自然索取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几年,恶果就已渐渐显现了。
……
现代文明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享受,对环境的践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英国政府用了近50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的英镑,到20世纪70年代,才恢复了它的水质。
地处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这个只有万岁的年轻的海,与外界的通道是一条窄浅的厄勒海峡,现已成为沿边国家城市的巨大的纳污场所,每年排入海中的污染物达千万吨,被公认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区之一。
中外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滇池的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云南省政府和世界银行已共同投资30多亿元,用以治理滇池的污染问题,现已打通了排污的西苑隧道,建立了一批污水处理厂,1995年,滇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湖泊治理项目。
1996年2月16日,国务委员宋健专程到昆明主持召开了全国治理滇池工作会议,对治理滇池污染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为了人民的利益,滇池的治理必须在2000年年底前,使滇池外海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三类标准。
滇池究竟能“活”多久?我们能留给子孙一些什么?也许每一个人都不愿滇池消亡,我们不能在一片干涸的沼泽地上生存。“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绝不能仅仅成为后人考古和凭吊的依据。
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曾有过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竟然又痛苦地走上了这条本应避开的老路。
其实,我们也不是没有人发现滇池的污染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从事生物研究的科学家在云南最高学府演讲时就曾振振有词说,滇池的存在,就是昆明的存在,云南的存在,中国的存在。对滇池从现在起就要注意保护,否则……
然而,这位生物学家的逆耳忠言,谁会放在心上呢?保护滇池那不是痴人狂语?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就对滇池污染问题敲过警钟。那是1972年7月6日,总理从上海飞抵昆明,工作之余在温泉与部队医院的同志谈起滇池,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昆明海拔这么高,滇池是掌上明珠。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工业一定要保护环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会影响昆明市的建设。
然而,那时候,“文化大革命”正风起云涌。谁来管滇池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昆明人开始有了缺水的感觉。这时候才想起了松华坝水库。那时滇池水源区松华坝一带的森林植被只剩下27%了。而整个滇池流域区的森林植被更少,只剩了15.5%。没有林就意味着没有水,而一旦松华坝没水,其实还不用说完全没水,只要少一半,昆明就没水了,这一现实让昆明不得不开始了重点在松华坝水源区的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的工作。
而这个时候,更多的人已经发现,滇池水质开始混浊变味。尤其是草海,水葫芦正悄悄蔓延开来。很多关心滇池的仁人志士纷纷著文呼吁保护滇池,关注滇池污染问题。但是,人们只见城市的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小区竣工落成,大街小巷走着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城市的污水管道越来越大,滇池水越来越浓,色泽越来越深。终于有一个夏日,海埂游泳场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水不宜游泳。
滇池就这样宣告了它美丽的结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滇池,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1988年7月1日,人们终于见到了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滇池保护条例》出台。然而,这个时候,保护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治理,尽快治理的问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昆明市的经济正是突飞猛进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滇池污染以惊人的速度恶化的时期。这不是龟兔在赛跑,而是两个巨人在比赛。
这时又一个警钟敲响了:上世纪90年代初,昆明市第三自来水厂终于因为滇池污染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关了大门。这个水厂曾为昆明的市民作出过多少贡献,它日夜不停地将滇池水抽上来,经过一定处理,然后送到千千万万市民的家里。它本来可以一直这样服务下去的,它很乐意这样做。然而,它成了最早下岗的水厂,成了污染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蓝藻、水葫芦,这两种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生物站出来说话了,它开始在众目睽睽之下显示它不可战胜的威力,几乎是一夜之间它开始了第一次大面积的暴发。
1993年3月12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昆明市第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由廖举云等168名代表联合提交的一份关于滇池治理的质询案引起大会的强烈反响。与会代表纷纷评说着这一议案。一个质询案由168名代表联合提出,这是过去人大会议上从来没有过的。尤其是直接针对滇池的议案更不多见。质询那天,会场上几乎是座无虚席,气氛之热烈,新闻记者之多,也是以往会议少见的。在质询会上,代表们侃侃发问,言辞非常激烈,问题也很尖锐,人民代表终于站出来为滇池的存亡而行使自己神圣的职责,这次质询会一时成了昆明大街小巷人们最热门的话题。
紧接着,1993年4月省政府召开了滇池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确定了滇池治理的基本思路:【1】实行水域分割,改变水流方向,变蓄污为弃污、治污。【2】分流截污,处理污水、达标排放。【3】引水济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4】遵循生态规律,恢复流域生态良性循环。并决定用18年时间,投资30个亿,分三个阶段进行滇池流域的根本治理。继后,八届全国人大会上,云南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要求将滇池污染治理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议案。这个议案引起了中央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后,终于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将滇池列入了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1997年2月,昆明又迎来了全国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的召开。结合99世界园艺博览会即将在昆明举办的要求,滇池综合治理的工程终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滇池的治理,可以说是很被动地开始了。
同时,对滇池的治理,显然没有经验。面对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困局,昆明有些手忙脚乱。
其实,在滇池治理的同时,昆明感到一种无望,为了解决昆明缺水的迫切问题,只好将目光投向了外流域找水——这其间,昆明进行了了两大水利工程。这就是从禄劝向昆明引水的掌鸠河工程和清水海供水工程。习惯说法是“滇中调水”。
这种民间说法和认识并不准确。因为这两个浩大的工程并不是治滇池的,而是解决昆明的用水问题。
真正的企图治理滇池的“滇中调水工程”,是从丽江的龙盘水电站引金沙江水方案。该工程总投资预计超490亿元,提出从数百公里外引金沙江水冲刷滇池。但这一方案受到质疑:一、成本太高,昆明的水费会再提高;二、主要是单纯靠调水冲洗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洗完滇池的水还将流回金沙江,对其下游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新世纪以来,昆明一直在做滇池的各种治理工作。
据专家对滇池治理难点进行的总结,归结为六大问题困扰昆明治理滇池。
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人均1000立方米为缺水城市,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城市,昆明当时人均水资源200多立方米,已经是超极度缺水。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
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滇池生态破坏严重,自净能力差,水生系统消耗已是负数,而此时的滇池已经进入老龄化,面对大量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入,已挑不起城市化进程的重担。
三是控源难度大。虽然城区进行了点源治理,推广雨污分流,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在所进行的工程无法从根本上控制。此外,面对2600平方公里的面源,污染严重,来源不清,技术手段缺乏。而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四是生态修复具有复杂性和局限性。虽然滇池的治理可以通过生态的自我修复进行部分治理,但其生态效应滞后,不能立竿见影,还需要稳定的良性发展期。
五是投资巨大。目前滇池治理工程量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资金来源都是等待国家拨款、省市配套,严重滞后发展速度。需要建立新的投融资渠道。
六是管理难度大。滇池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治理环境,重建生态,还要教育那些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人,必须从小抓起。此外,还需要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措施,如广泛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人们树立节水、环保意识。
从1993年至2000年,滇池治理以工业污染及城市污水治理为主。
2001年后,昆明按照“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工作方针,坚持综合治理,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工程治理为基础,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要手段,强化监督管理为保障,确保计划目标实现。在工程措施方面: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新敷设城区排水干管,完成盘龙江中上段、大观河、明通河、采莲河等河道截污疏浚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大清河、枧槽河、船房河整治工程;完成了草海底泥疏浚一期工程及草海底泥继续疏浚工程;建设了东、西郊两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完成了草海东风坝退塘还湖3.3平方公里,进行水生植物的恢复工程;建设西园隧道工程,实现蓄清排污,加快了草海水体的置换,减轻了外海的污染负荷;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及幼林抚育;清除滇池蓝藻藻浆,打捞水葫芦……同时,修订了《滇池保护条例》;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云南省合作的《滇池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滇池蓝藻水华控制技术研究》以及“食藻虫”“锁磷剂”控制蓝藻、CBS生物菌河道修复技术、微波污水处理技术等一批科技示范项目,为系统全面综合治理滇池污染积累了数据和经验。完成了滇池流域入湖污染物动态总量及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和城市规模控制政策法规研究报告,完成了《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规划》、《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滇池湖滨带调查与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为开展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及滇池污染治理和湖滨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实现“滇池沿湖周边2千米范围内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流域其它范围限制使用”的目标等等。
2002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了滇池管理局。
2004年,昆明企图用湿地“清洗”湖水。因为控制住河道污染的难度很大,污水的处理技术上存在费用高,除磷、除氮效果差等问题,昆明没有一条主要河流能够达标排入滇池。因此相比较而言,人工湿地、土地处理法和氧化塘法以其低投资、低能耗、运行管理费用低等特点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人工湿地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不仅具有深度处理的功能,而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及运用。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是“澄江强化人工湿地工程”。该工程投资160万元,占地25.5亩,建成投入使用后,澄江县城每天的生活污水约有2000立方米流入该湿地,经处理后可降低总氮40%~80%,可降低总磷50%~90%,而管理人员只有两人且无大型用电设备,相对于其上游的污水处理厂而言,运行费用要低很多。湿地建成对抚仙湖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显而易见的示范作用。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入滇池水体的入湖河道污染,昆明通过昆明市环科所的“大清河入湖河口复合人工湿地示范工程方案”审查:在大清河入湖河口东侧进行人工湿地建设,使污水经湿地沉淀、过滤和水生植物吸收后再入湖,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同时恢复建设区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选取的净化植物种类有中山杉、水杉、落羽杉、柳树、三角枫、垂丝海棠、滇朴陆生、竹类及旱伞草、鸢尾、马蹄莲、美人蕉、茭草、香蒲、莲藕、芦苇、水芹菜漂浮、水葫芦漂浮、金鱼藻沉水、狐尾藻沉水等。希冀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强化湖滨带的自然净化能力。昆明想以此为示范作用——为滇池未来大规模湿地建设提供设计参数。
然而,在生态净化工程的同时,要逐渐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其生态系统的协调、生物定居、功能实现等生态过程的建立、发展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不能期望它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一项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直接可观的效果。特别是滇池已经进入老龄化,先天性地向富营养化发展,以及人类不恰当的干预,使得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于是,滇池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抓起,投入了30亿元。市民们认为已经投入这么多资金,但水体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是政府治理不力。有人则认为,这笔钱实际不是多了,而是实在太少,投入不足。有人举例说,一个最明白的事实是,一棵树可以在几分钟里被放倒,而重新栽种培植一棵树,却至少要10年以上。更何况被污染了的水要治理、被开膛破肚的山要治理、垃圾要治理、植被要恢复、生态要重建。
是的,滇池历史欠债多,“九五”以前的治理主要集中在草海,如新建了两个污水处理厂,建西园隧道进行水体置换等。然而由于城市的迅猛扩张,过去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无法接纳大量新增的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足。此外,源头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入湖的20余条河道,仅有大观河、运粮河、船房河等几条河道得到初步控制,没法解决河道污染。
面对湖区承载能力脆弱,在高强度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今后必须注重同步发展治理工作。因而,昆明在治理滇池污染的同时,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源头上加强治理。一些项目可以借鉴珠三角的经验,通过高速公路将各地区连接成为经济圈、带,进行周边布局,减少集中向滇池排放。而这些设想在当时无法一一实现。
过去治污主要是针对城市污染源,而广大农村面源污染尚未触及。周边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流失的土壤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等,都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必须从源头、生产过程中、入湖关卡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源头,推广生态农业及新能源,建设持续平衡的生态系统;生产过程中,推广节能、节水、节药的新型农业,提高投入,建设低耗高效的农业;入湖关卡,就是分片划区,下达控制目标。在农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建设成本低、运营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通过点面结合,进行有效控制。同样,这些措施也不能到位。
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将滇池列入“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先后有13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滇池治污。
1999年5月云南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当时经专家论证后,4月初有三家企业进入草海,各承包一片1平方公里的水域进行应急治理试点,保证在博览会期间中外来宾能够看到一个良好的水体。经一个多月治理,三家企业分别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上海三爱水务公司治理效果最好,被专家评为“明显见效”,水的透明度从0至0.4米提高到0.9米,当地已有人下水游泳了。经进一步生化检测,原水体中17种超标致癌物已去掉了12种,另外5种分别等于或低于国家标准。可是有多名专家对此种治理提出疑问,认为三爱公司采取无机杀藻会造成重大环境问题,当地政府放弃了这一治理方案。6年过去了,在草海当年治理区内,水面上仍然有浮萍,没有蓝藻,这说明6年前三爱公司采用无机杀藻、可食用生物酶、食品工业用复合菌种综合治理重建生态链的方法至今仍然有效。而三爱公司采用的无机杀藻剂,还先后通过了美国、澳大利亚的检测许可,可用于饮用水源地,已用于这两国的污水治理。可惜因种种原因,三爱公司的草海治理未能继续。
滇池的治理被人称为“一龙治水”或“多龙治水”。治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轻重缓急如何定夺?全面铺开还是重点突破?
功夫下了不少,却并不理想。这里值得深思的地方太多。看看下边的例子——
2004年,这边退出耕地让科研院所种上昂贵的植物,建设据说能净化入湖污水的生态湿地,而那边却紧紧临湖大搞房地产开发。“治滇池不治水,挖田搞湿地,这有什么科学性?”一位老农如是说。
2004年,滇池西畔修建高海公路,高海公路是云南省近年的宏伟蓝图——“现代新昆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盘踞风景名胜区西山脚下,沿线是滇池湖滨生态带,全长31.35公里,投资26.77亿元。然而据披露:有人“假冒修建公路之名,在滇池面山毁林取土”,为的是“乘修建高海一级公路的车,大搞土地违法交易和房地产开发”。这当然涉及到人的社会。很不幸的是,昆明三任规划局长都因贪污腐化而相继倒台。很难确定这些人在滇池的治理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滇池的损害有多大?
水葫芦疯长成灾了,我们就急急忙忙地打捞水葫芦,蓝藻暴发了,我们就投巨资进行科技攻关,治理蓝藻,这都是末端治理、单项治理的一些表现。
政府每年300万元专项经费除蓝藻,滇管局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共打捞滇池水葫芦82万吨,清除了重点水域的富蓝藻水1295万立方米。有专家认为,过去打捞水葫芦的做法是错误的,只因为这种植物不好看,老百姓意见大,水葫芦可以喂猪,还可以做肥料,而蓝藻的暴发是在水葫芦被打捞后出现的。
比打捞蓝藻更浩大的机械物理措施是底泥疏浚,这项工程在中国内陆湖泊疏浚可谓首屈一指。从1998年开始,昆明就着手对草海北部2.83平方公里的污染底泥进行疏挖,2001年又对草海中部水域进行疏浚,一期工程和继续疏浚工程疏挖总量640万立方米,投资过亿。二期工程清出滇池污染底泥340万立方米。经初步估算,用载重5吨的大卡车拉,至少得装60万辆车。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从一开始就受到环保人士的质疑:“这也是末端治理,最花钱,相当于把所有东西投入滇池了,再来挖它。”
实施的各项治理工程中,最难被沿湖农民理解的是生态旱厕。为防止周围农村的粪便流入湖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从2005年起,昆明市财政预算安排3500万元,在流域推广生态卫生旱厕,目前已经建成50856座。但是,这些厕所几乎无人使用。有的被废弃长出了青草,有的堆满了杂物,还有的被改成了洗澡间。已建成的5万多座大多荒废。农民质疑:“粪便自家浇田种菜都不够,哪个会倒进滇池?”相反,村里家家户户洗澡洗衣的废水,通过沟渠直接排入滇池中却无人来管。
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在流域内推广平衡施肥,控制农药使用,推广“榕风1号”秸秆还田6万亩。有数据显示,目前滇池流域是我国化肥使用最多的地区之一。全流域的化肥使用量每年已达到3.9万吨,平均每公顷达98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超出723公斤。
……
滇池治理为何投资巨大而收效甚微?有人举出日本治理琵琶湖30年无效作为例证,湖泊治污果真是世界难题吗?中国部分水污染治理专家气愤地说,有些官员宁肯相信治不好的专家和企业,也不肯相信能治好的专家和企业,这怎么能治理滇池污染!滇池污染治理应开放,让有志于此的企业有展示身手的机会。
湖泊污染真不好治吗?可是在距滇池不远的阳宗海,是中国少有的从4类水恢复到2类水的湖泊。
距离滇池约40公里的云南第八大淡水湖泊阳宗海,面积31.9平方公里,蓄水量6亿立方米,同样由于经济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水质恶化,一度达到4类水,也多次暴发大面积蓝藻,危及饮用水安全。占阳宗海流域2/3的宜良县,下决心整治污染,据该县环保局介绍,对阳宗海流域内所有企业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先后取缔了网箱养鱼2000多亩,取缔了20多家畜禽养殖场,并以补偿方式取缔了湖面上所有的700多艘机动船,取缔所有面湖的64个采石场,湖旁边所有工厂必须达标排放。同时实行退耕还林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县里还在流域农村防治面源污染,要求农民使用化肥量减半并在雨季之前施用。推广使用低残留农药、秸秆禁烧,在流域内建沼气池100多口。还组织农村环保志愿者监督,发放相机鼓励举报污染事件。县里引进国债资金和省市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15公里的管网工程,在云南9大高原湖泊水质呈现下降的情况下,阳宗海水质改善恢复到2类水,并稳定地保持了4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这个奇迹,宜良县每年减少了上千万元的地方GDP,但是由于保住了这一汪清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高质量的巨额投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汤池镇农民得到了收益,也提高了环保意识和自觉性。来到阳宗海边,湖底水草和游鱼清晰可见,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曾来此视察,当地官员请他随意提取水样去检测,他对着一湖碧水连连表示,用不着检测了。宜良县还准备在农村建设生态卫生旱厕,以进一步减少污染。当然滇池与阳宗海有不可比之处,但阳宗海毕竟给人以启示与信心。
其实给昆明信心的还有一群小生灵:海鸥。
从1985年第一小批海鸥到达昆明,到现在已20多年了,它们一年一度如约来到昆明,来到滇池,盘旋在盘龙江上空。这是昆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只有好的水质,海鸥才会如约而至,给昆明亮起了洁白的希望。
很难说千百年前它们是否来过?也许是来了,又走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猜想它们早年一定来过,那时的滇池辽阔无边无际,鱼肥草丰,人烟稀少,只是那时的城市还小,人们还没发现它们的光临。那时的古人已悉数远去,昆明的老居民,比如凤伽异、兀良、赛典赤、沐英、郑和、杨状元、兰茂,过路的马可波罗、徐霞客,建文帝、永历帝、吴三桂,以及后来的钱南园、孙髯翁、袁嘉谷、蔡锷……他们都没有留意这些小生灵的来去。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风浪中起伏,可能就无暇关注这些自然的生灵们。而小生灵们,它们对自然无疑比人敏感。人在变化中有时会麻木,人还有世俗的功利观念,红嘴鸥没有。它们是从空中俯瞰昆明的,那些地表的建筑不会引起它们太多的关注。但它们肯定会感受到这里的空气、气流、气场的些微变化。第一批到昆明的小生灵可能已经去世,这是它们的下一二代了。说不定它们注意到了又有几座高楼拔地而起,所以小生灵总爱绕着高楼盘旋,然后才飞到盘龙江和翠湖上。——这情景就像人,“老昆明”是以20世纪70年代作为坐标的,而以古时昆明为坐标的古人已作了古。在今天这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变革时代,适应今天的变化也许无可厚非,可是人的记忆比海鸥长多了,人的记忆会传承,那就是文化。文化像盘龙江,不会断流,今天的流水不再是昨日之水,可是作为水,它的无形、它的滋润是永远一样的。它升腾为汽,为云,为雨,再重回到当初,我们就不能分辨今日之水与昨日之水的区别,它们融为一体。所以文化不能以今天昨天来区分,也不能以好坏高低来划分,它总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
1985年,第一批海鸥来到昆明,来到盘龙江。那一年,在南台桥第一次见到它们,昆明人的惊喜不言而喻。同所有昆明人一样,认为这是我们治理滇池和盘龙江有了效果的标志。海鸥年年如约而至,一年比一年来得多。小精灵的到来,为昆明治理滇池和盘龙江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信心。
花开花落春多少,惟有报与海鸥知。
昆明人认为,这一年是昆明的海鸥纪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市民心中有一种看法,就是认为污染治理是政府运作不力,管理不当。其实政府也觉得很冤枉。有人认为,治理污染的核心在于人,取决于市民的综合素质。每一个昆明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时又是制造者,必须转变为治理者。人们不当的生活习惯,如浪费水资源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大家必须“三位一体”地认识治理过程,提高环保意识,转变为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滇池从1996年以来已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治理污染,先后建设了6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5万吨,并实施了多条河流的截污工程,但至今收效甚微,水质仍为劣5类,依然是基本丧失了水体利用功能的最严重污染水。
而当时的相关官员却认为,治理污染已获得初步成效——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污染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初步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
——仅此而已。
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我们可以用“焦头烂额”四个字来形容。
怎么治理滇池?治理滇池要从哪儿入手?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人们的关心不可谓不少,可是文件不少,规划不少,设想不少,办法也不少,但多少年过去,收效并不显著。波光扶不定,丹青难画成啊!
2003年5月,昆明提出的“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以滇池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的“一湖四片”城市区。按照规划,2023年昆明城区面积将从180平方公里发展到460平方公里,而滇池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规划总人口450万人,计划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东方日内瓦”。滇池将成为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大的城中湖”。
这个“宏伟”的城市规划,将以滇池为中心,这样,滇池就更成为重中之重了!
原本就污染的滇池,能承载和描绘这宏伟的蓝图吗?
2008年,有一位官员来到昆明。他就是新任的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
仇和来到昆明,面对的就是这个新昆明的宏伟蓝图。这时,建设已全面铺开,呈贡新区已粗具基础规模。雄图既溢,江山入画,该如何描绘呢?
保护滇池理所当然地被摆在最最重要的位置。滇池,作为云南、昆明的形象、名片,以及关乎昆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这年初,昆明全力实施了滇池“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工程、主城区和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3年达标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实行入湖河道“河长负责制”,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这可能是昆明治滇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大事。
2008年1月3日,到昆明履新仅6天的仇和书记在深入环保局调研时就提出一个新思路,这是一个经典论断:“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多方关注,特别是一句“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最耐人寻味。抓住要害,抓住突破点,标志着以仇和为代表的昆明市委、市政府将以更加果敢的勇气、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超凡的胆略,全面提速滇池治理。
河道清,则滇池清。其实是一个很浅显的常识。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收效甚微?口号是好的,文件是好的,但没有切实的真抓实干的精神,它还是会落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也是污染物进入滇池的主要通道。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入湖河道对滇池的污染,对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一条河的沿线有多少高楼林立,有多少民居和单位,要协调和管理实非易事,也不是任何部门能统筹管理的。
盘龙江能见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景致吗?能见到画舫游船,笙歌舞韵的情景吗?山川入画图,人在画中行。我们在今天秦淮见到了,昆明能再创如此美景吗?它是一个梦吗?
其后昆明正式明确,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昆明确定了要全力实施滇池“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工程、主城区和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3年达标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同时,正式提出了实行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以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请注意里边的空间和时间限定词:两年,29条;3年,无盲区,全覆盖。这都是硬指标啊!
说到做到,身先士卒,仇和极有创意地提出了“河长制”。
“河长制”的推出,为滇池治理奠定了一块里程碑。
这一年,是滇池治理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2008年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
新的“河长”履新了:盘龙江“河长”仇和,新宝象河“河长”张祖林,大观河“河长”杨远翔,金汁河“河长”李培山,新运粮河“河长”田云翔……
省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16位成员担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导长,监督、检查、指导河道综合整治工作。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4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一声令下,3300人的清淤大军会战明通河清淤,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义务清淤保洁活动正式开始。
什么是“河长制”呢?“河长制”,将滇池治理的重担切切实实地落在了“官”的肩上。除29条主要入滇河道外还囊括了6条小、短河道,扩至35条河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严格按照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察倒逼落实的工作方式抓好河道综合整治。入湖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一把手要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各镇【街道办事处】为入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根据河道管理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成果倒逼,失职问责。——这是昆明几十年来一个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决定!
在昆明闹市中的东风广场西的南台桥的桥口,有一个很大、很醒目的标语牌。这里游人如织,许多外地人都在这里驻足,好奇地看那个牌子。这不是广告,却也是广告。上面庄严、郑重地写道:
河【段】长标示牌
河道名称:盘龙江
河长:仇和【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段长:杨皕【区委书记】
所属辖区:五华区
履职内容:
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
架桥修路、道路通达;河床清污、修复生态;
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
规划设计、配套设施;提升区位、有序开发。
举报监督电话:0971-3622555
这标示牌所包含的含义不用多说了。写得如此明白。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并公开透明地要求监督,这里是勇气,信心,也是智慧。
作为“河长”,仇和上任后短短3个月内,便多次对盘龙江综合整治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还3次率队全程徒步近27公里进行检查,督察进度,无论烈日还是雨天,从上游到入湖口全程巡查下来往往要花一天的时间。随后,仇和还带头在盘龙江畔种下了“河长林”。其他河道的“河长”也纷纷行动起来,徒步巡查、现场办公,利用雨季栽种“河长林”。
对此创举,有人称,这是21世纪的“大禹治水”;有人说,这是新时期的“愚公精神”。当然也有人观望,有人怀疑,而更多的人是要看结果。
这一年的时间表如下:
2008年1月17日,昆明新政最具分量的规划框架出台,涵盖四个领域:滇池治理、城乡规划建设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仇和亲自担任指挥部“政委”。
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
4月1日,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义务清淤保洁活动正式开始。
2008年7月28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动员会,动员全社会、全民行动,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对“一湖两江”,即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进行治理,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
市滇管局首次为35条入滇河道建立了“身份档案”,对35条河道和1632个雨、污、农灌口进行了登记、拍照、建档。
市环保局在10条入滇河道建立了12个水质检测点,据悉,年底会增加到23个。这意味着今后每条河道都将通过科学的数据来监测,并通过每一条河道的水质变化来考核每一个河段长的治水责任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
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散养畜禽,2009年12月31日起禁止规模禽畜养殖。这意味着禁养区范围内1632.27万头【只】畜禽将在1—2年内全面“搬家”;凡是在主城、呈贡新区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水回用不到位、绿化建设不到位、太阳能设施不到位的,一律不发预售证和房产证。
之后,盘龙江、宝象河、大观河等主要入滇河道30多年来首次实现景观大贯通,纷纷提前初现景观长廊雏形,昔日破旧、拥挤的河岸拆建成宽敞的大道,两岸道路全线贯通,沿岸休闲小景次第出现。昔日不堪入目的河道正在变成家门前的景观乐园。整治后的河道两边开始不断呈现出越来越多让人亲水、爱水的靓丽环境,越来越多的市民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流露、热盼河道整治进展能快些、再快些、更快些,希望能够很快轮到自己家门前的臭水沟也能早日变样。
“整治入湖河道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沉重命题,是推进滇池治理的迫切要求,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仇和在调研中语重心长地说。
“仇和的治理思路,让昆明人看到了希望。所以,仇和的铁腕治污,不只是他一个人在和滇池污染作斩钉截铁的较量,这也是全昆明市老百姓最强的呼声、最强的合力。”一位网友说出了所有昆明市民的心声。
滇池流域的36条河道加起来有400多公里,再加上支流有1000多公里,光靠党政手段来推动只能管一时,难以长远,如何形成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年多来,市级四套领导班子每半个月对滇池主要河道整治进展情况进行集体观摩巡查。最近,仇和说:要社会动员、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参与动员。去年和今年,党政推动力用得多。每个月组织相关领导和人员观摩两条河道,开过很多次会。到今年底,36条河道就全部观摩完毕。但是河道治理并没有结束,去年、今年为河道治理年。明年转向整个流域全面治理、河道治理与湖体治理、水域治理与环境治理以及整个流域的生态修复。要由以党政组织推动整治为主,转向社会组织力,要培育市场的引导力,建立市场机制;要设置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力,要依法治理,要尽快出台《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综合整治已经延伸到“毛细血管”:今年【2009年】4月21日上午,盘龙江“河长”仇和率四城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巡查盘龙江支流、沟渠综合整治情况。仇和说,无论河道主干还是支流、沟渠,都要对照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整治到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河道整治“三包”——包截污、包处理、包零排放。
……
相邻的四川省成都市,有一条府南河,两岸全是景观花园,这是成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河流。昆明也曾经去取过经。然而,近一两年,成都人发觉他们喜欢的夸耀的府南河出了点问题:河水不再清冽,变得浑浊起来。成都犯了一个大错——为了整治府南河,河道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将河道河底和边坡全部硬面化,表面上它更整洁了,但是水系、特别是微细管般的水系却被阻隔阻断了,水,也是要呼吸的啊!人们的好心忽略了这个几乎应是常识的问题。
我们为此常常观察我们的绿地和花园,路边的绿化带,我们发觉凡是成片的露土的地上,植被或草地、树林都长得很好;凡是处于一小块局促逼仄的地方,那些草和树都萎靡不振。地下有微循环的水系,土地也是要呼吸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盘龙江,应该不会重蹈覆辙。
2009年8月,仇和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篆塘河、西坝河、兰花沟、玉带河、明通河、金汁河、枧槽河等河道的覆盖现状,他问:“被覆盖的河道总长多少?哪些河道能够打开?”
他认为:河道、水系是大地的血脉、循环系统。河道可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部分不均匀,湖泊和水库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城市中的河道是防洪、蓄洪、治洪、泄洪的通道和“动脉”,污水、雨水管网则是“静脉”。填埋河道是不明智的行为。要普查所有河道覆盖地段,已经覆盖的河道要尽可能打开,没有覆盖的河道今后一律不准再进行覆盖。要通过明河、明渠、暗管等工程措施沟通水系,使盘龙江与两侧河道横向沟通、分流,在牛栏江调水工程实施后,让主城尽可能多的入湖河道拥有活水、增加水动力;在保留现有历史护坡前提下,35条入湖河道利用淤泥缓坡全程湿地化,提高河床整体净化能力和生态功能。要全面排查雨污未分流单位,采取拼户、拼区域方法建设区域、局域、局部式中水回用设施;把现有管道全部改成雨水管道,新增污水管道,使河道两岸污水截流在污水管道中。市领导挂钩任“河长”的各河道综合整治要两头延伸、不留空白,做到全面覆盖、全程覆盖。要依法、遵规、履程拆临、拆违、拆迁,使所有河道两岸全程贯通。坚决杜绝污水排入河道,确保35条入湖河道明年底变清。
一年多来,市级四套班子领导每半个月对滇池主要河道整治进展情况巡查成了制度。一条入湖河道进行集体观摩巡查。直观、详细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了工作方式,建立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争创特色的竞争机制。以检查加压力、以观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实,推动流域各县区滇池综合治理工作的进程。“河长”们的足迹遍布弯弯曲曲的河流,沿岸违章临时建筑、养殖场被拆除,原本人都难以穿过去的河堤修出了道路,首次实现道路贯通。说起“河长”们巡河的次数,就连常委办也说不清。“‘河长’们不是每次巡河都通知我们,他们有时利用工作间歇直接就去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绿荫夹岸、鸟语花香的美梦会成真吗?美景已描,山川入画,昆明期待着。
2009年7月25日,周末,这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更多的人一周以来紧张的工作过后,会选择这一天静静地休息,或是到户外散散心,放松放松心情。但对于滇池,对于云南,这又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从早晨开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整个昆明地区都在下雨,雨夹着风,风带着雨,时大时小不停地飘落。风雨中的滇池卷起浪花,不断地击打着堤岸。多灾多难的滇池没有料到,它的环境状况竟然牵动了总书记的心,就在这天下午,来云南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顶风冒雨专程来到滇池草海大坝和西华湿地,查看滇池水质和环湖生态带建设情况。
胡锦涛一行先来到滇池海埂大堤。一下车,大堤南北两岸大相径庭的“景观”让总书记感慨不已。
大堤南边是随波滋生蔓延的蓝藻,而大堤北面,通过有效治理,过去重度污染的草海已经看得见清水碧波,有翠绿的荷叶点缀其间,正是荷花开放时节,娇艳的荷花争相开放,十几只鹭鸶安详地游在湖面上,俨然一幅“水墨丹青画卷”。总书记用坚毅的目光在南北两岸之间审视,不断询问滇池污染的情况和治理滇池的思路和措施。
“滇池里还有鱼虾吗?水产品还能吃吗?渔民生活怎么办?滇池污染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总书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听到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汇报,昆明正在着力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和外流域引水等“六大工程”,使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时,总书记紧锁的眉宇这才舒展了许多。
紧接着胡锦涛又来到西华湿地公园,深入了解了生态功能区建设情况。从去年开始,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如今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片片湿地重新出现在滇池边,很多20世纪80年代滇池常见的水生生物也在湿地中重新“安家落户”。滇池湖滨生态状况有了逐步好转的迹象,湿地正悄悄地发挥着其特有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当了解到西华湿地公园已建设湿地281亩,种植乔木1200多株,种植水生植物25万丛,有效提高了滇池生态自然净化能力时,总书记十分欣慰。加快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更大的政绩。总书记叮嘱随行的各级干部:“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大气力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胡总书记要求有关方面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坚持综合治理,务必持之以恒,使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早日重现光彩。他说:“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要下决心把滇池污染治理搞得更好些更快些。”
胡总书记的话,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治理滇池的重视和决心。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滇池治理工作,曾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治理纳入了国家“三河三湖”治理规划和重点,而云南省委、省政府也一直把滇池列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有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再加上上下齐心协力的真抓实干,我们想,再大的困难也终将被克服被战胜。今日滇池总有一天会重现往日风采,清水蓝天的滇池不再是梦。
当然,治理滇池的路还很艰难很漫长。
从最近云南环境状况月报资料显示,滇池划海和外海水质仍为劣Ⅴ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2009年7月26日,我们就站在大观河边。这条曾经是昆明人引以为荣的河流,几十年来,它慢慢地由清变浊,最后成了一条藏污纳垢的臭水河。人们毫不在意地将垃圾、大小便、鸡粪鸭粪、残羹剩饭,总之凡是留在身边嫌脏的东西,统统就近扔进无辜的河里。短短的大观河每天都要接纳近千立方米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这些含有氮、磷和各种污染物的废水进入河区以后,通过水体中氧气的分解,遂成为另一类水生物——水葫芦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美味佳肴。一段时期以来,大观河上的水葫芦疯了一般地生长,将整条大观河覆盖得严严实实。这些水生生物的繁殖、死亡和腐烂,又大量消耗着水体中的氧,最终导致了水质变黑发臭。
十几年过去,大观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疏浚治理,包括清除底泥,打涝水葫芦以及药物清藻行动。大观河不能说没有什么改变。沿着河岸一路走下去,河面也有一些塑料袋、烂菜叶子以及其他垃圾漂浮,但比过去干净多了,水葫芦堵塞河道的样子也看不到了。只是,河水颜色还是那样呈现着黑色。
再看盘龙江。
盘龙江对于滇池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它清清亮亮从白邑走来,90公里,对一条河来说,那是一段相当短暂的旅程,在没有叫做城市这种东西之前,它总是笑着闹着一路欢歌走进滇池。而即使是现在,从白邑的大小龙潭出来之初,它一样清亮一样净洁。那里的水源保护区依然满目青山满眼滴翠,青山绿水之间便是遍布的泉眼,它们像一只只晶亮的眼眸,望着蓝色的天空,望着油绿的大地,流淌着欢喜的眼泪。它们不承想有一天它们清纯的眼泪将变黑发臭。
是的,这些晶亮单纯的泉眼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知道多少呢。还包括在这里翻飞的鸟,在这里争奇斗艳的花。就在它们的身旁就有一块块古旧的石碑和牌匾,那是过去的人们对滇池,对江源的赞美之词。是一段保护江源的历史,是一道永不消逝的人文风景。
盘龙江沿着它千百年来一直走的路在出松华坝之后,经上坝、中坝、雨树村、落索坡、北仓,穿雨霖桥,过金刀营、张官营进城,在这段艰难的行程中,它需要走过通济、敷润、南太、宝尚、得胜、双龙,从螺丝湾出闹市区。城市的地名都是那么高贵儒雅,人们总希望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环境里。但是,只有盘龙江知道,一口清痰就可以将高贵儒雅的名字打败。在这里,沿江的人们肆无忌惮地蹂躏着它,将粪便污水尽情地倾在它姣美的脸上。他们可以不看河上的风景,这河上可是曾有过轻舟荡漾,有过欢歌笑语,有过白鹅戏水,有过红莲生香。这些人们都忘了,他们能想起来的就是因为河水发臭长年累月紧闭着自己的窗户。没忘的只有一位画家,他叫唐家正。这位客居云南的画家,天生的职业就是用画笔来抒写人生,来彩绘山川湖海,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然而,上世纪末的一个星期天,他却放下手中的画笔,独自撑起一叶扁舟,孤独的身影荡在这条肮脏的河流上,一点一点细心地打捞着江面上的垃圾……还有一位执著得近乎让人难以理解的曾在2005年当选全国民间十大环保卫士的张正祥。年届花甲的张正祥是个小学都没上过的富善村村民,多少年来,他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绕湖巡查。没人派他做这样的工作,他做这份工作也挣不到半分钱报酬,这在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代社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为了滇池的水,他却乐此不疲,默默地独自坚持着……
——请昆明人都记住这些画面吧!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盘龙江经过多年的治理,尤其是近两年来,在仇“河长”的亲自关怀督办下,加强了沿河、沿路、沿村环境整治,堵口查漏、严查重罚严格落实了问责制,水质有了初步改观,但从市环境监测中心每月一次对盘龙江水质的例行监测上看。盘龙江水质从上游到下游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水质类别由二类最终变为劣五类进入滇池。
再看金汁河,再寻银汁河,这两条美得让人心痛的河流,那两岸飘香的金桂,那满堤盛开的白色素馨花,已经成了永远的记忆。现在的金汁成了一色的墨汁。银汁呢,死了,埋了,再也找不到影了。
还有来自板壁山的宝象河,那是一条多么美丽的河流,它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滇池,默默地作着奉献。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现在却成了倾倒粪水的排水沟,成了洗车场。
而同样千辛万苦从海子村的黄龙潭走来的马料河,命运更为悲惨,那流水千年的黄龙潭已经成了干潭,这潭边原有的水源林做了人家的烧火柴,黄龙飞了。早先宽阔的河面如今轻轻一步就可以跨过去。
还有马溺河、羊清河、玉带河、永昌河,西坝河、南坝河、明通河……
我们对着地图一一地寻找,一一地失落。很多河流要不是杳无踪迹,就是滴水全无,或者就是如前面提到的河流一样,值得欣慰的,在仇河长的带领下,目前进入滇池的29条河流全部纳入了整治重点,分别都有河长在监管负责。按照仇和书记的要求,29条河道治污要齐头并进,盘龙江要成为第一条水质完全变清的河道,盘龙江流域特别是沿江两岸的中央、省、市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村庄、居民小区要强制性配套建设水回用设施,杜绝所有生活建筑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向盘龙江倾倒,下决心做到截污全覆盖。沿河两岸四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要属地管理,从入湖口到松华坝全面整治清理,依法、遵规、履程拆临、拆违、拆迁,整治环境、绿化河岸,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确保水质彻底变清,我们期待并相信这样的结果能最终实现。
从资料上看滇池治理目前进展是顺利的。
在环湖截污和环湖公路建设上,滇池环湖东岸干渠截污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正式启动。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呈贡城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也已经开工,环湖东路、南路建设工程都已经启动。
在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上,建设与恢复湖滨生态湿地8600亩,湖滨林带7500亩。在主要入湖河道整治上,加强入湖河道治理和监管,盘龙江、新运粮河等8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继开工。
在外流域调水上,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批项目,并于年前启动,标志着滇中调水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昆明已建成162座分散式再生水设施,再生水日处理能力达4.99万立方米,今年将新增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
为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云南省环保厅编制完成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摸清了滇池流域沿湖110个村落的污染状况,同时在晋宁县开展24个沿湖、沿河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的试点工作。昆明市在滇池、长江、珠江流域划定禁养区域,实行“全面禁养”,共关闭、搬迁养殖户1万多户。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滇池流域面山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进展顺利。
再接下来就是“十一五”规划项目的重点实施了。在滇池“十一五”规划的65个项目中,现已完成滇池西岸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在建45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2个,完成投资29.7亿元。除滇池外海清淤项目外,已经完成“十一五”规划所有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
也许这些数字式的转述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关于治理方面的实实在在的信息。
上海网友老雄在新浪博客与我们交流,他是专业人士,他提出的意见是:1.多数人认为水体发臭的原因是污染引起的,清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了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2.“流水不腐”,这句话“害”人不浅。河道换水成为当时主要的治水技术,而只有苏州河唯一的成功例子。要把氨氮降到2以下只能用生态的方式来解决。3.湿地的观点,在今天还有很多业内人员认为湿地就是水草。我认为湿地是由多个生态链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城市的景观湖、护城河,可直接在水体中建立湿地,较长的河道,可引用支流建立湿地或与公园的湖泊连接。4.维护比治理更重要。5.在被称为“湿地”的湖泊蓝藻问题没有解决,河道的生态修复都是“无用功”。他的见解对不对呢?有没有启发呢?
昆明市政协委员给的建议都极有建设性,充满了睿智:
1.因地制宜。首先要把老宝象河的功能定位找对,她是用于补水?引蓄水或灌溉?泄洪排洪?还是景观?不能35条河都用一个方案,整治得一模一样。
2.深入调查了解,掌握河段内,甚至整条河及沿岸的现状。
3.有了以上1和2,才能对症下药,拟订生态整治方案。应该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整治方案,并作出相应的预算。再拟定实施细则,一个钉子一个眼,责任落实到人头,踏踏实实地,这才是科学治河。
4.因陋就简,将菜就饭,节约资源,花小钱,办实事。比如:迁坟,既然没有这个财力,不迁行不行?善意地、尊重民俗地、在当地找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出过达官贵人,秀才进士,等等。把杂乱无章,封建硕大的农民的祖坟,迁到此,每家0.5平方米,种植松柏,既是文物,又尊重了历史。香港最旺的跑马地,大街边还有两个坟场呢!又如:两岸修硬质道路,河堤踏步。大可不必。只要加固河堤,一步放一块砂岩石,渗水性好,又价廉物美。随时保持清洁,种些矮小灌木又何尝不行呢?
5.至于花了1200万元,实现三面光【即河床底,及河床两面全部用石头铺平】。我们认为大有“政绩工程”之嫌。带来的反效果是,河道失去了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其实,在悬河太高的河段可以三面光,用以防汛。其它较为平缓的河段应保持原生态,只需加固河堤,河床下长水草,就是水质好,有自我净化功能。
6.最难的事,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截污。150个生活污水排放口如何集中?在哪里处理?如何保证处理后的中水回收循环使用?再排放?这里古城、后所、中营、宝丰……七个社区,昆明市规划局都还没规划好,污水处理厂仍在纸上!!!昆明最大的问题根源就在规划:短视不长远,不全面,一句话,不科学。苦了这些基层,净穿小鞋。
气象专家则说,我们需要的是生态的规划,我们治河是为了滇池,不能为治河而治河。一定要因地制宜。有时,不发展就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我们不要一时清水,而要一世水清。
这一年就这样走过。第一回合下来,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的路还长。这张五彩纷呈的雄图中,我们还需挥洒更强烈也更为细致的笔墨。
滇池涅槃:还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滇池美景?
近年来,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进入快车道。目前,滇池治理规划的65个项目,已完成8项、在建45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2项,完成投资29.7亿元人民币。
除了环湖截污和环湖公路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外流域调水补水工程外,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工程最小化、生态最大化、人工干预最小化展开,完成乌龙河、船房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盘龙江、新运粮河、海河、西坝河、老运粮河、金汁河、玉带河——篆塘河、洛龙河8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先后开工,完成马料河、捞鱼河、护城河3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根据河道综合整治的“158”原则,在河道两岸共种植各类苗木及攀援植物240余万株;通过实施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道路改扩建等共铺设管网307公里;建成垃圾收集间892间、垃圾池166个、垃圾中转站9座,打捞河道内水面漂浮物4.6万吨;拆临拆违拆迁97.5万平方米;流域内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中水站】162座,在建110座,关闭和搬迁散养及规模总户数10761户、禁养畜禽总计243.9万头【只】……?
2009年一季度,除滇池外海清淤项目外,已经完成治理规划所有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并达到可研深度,年内可望全部项目开工建设。新建第七污水处理厂有望在今年底提前竣工试运行;第一至第六共六个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这些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后,昆明城区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污水处理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同时,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计划3年内全面完成。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项目,结转到“十一五”期间实施。该项目对清除草海内源污染及外海北部主要内源污染,改善草海及外海北部水域水质,恢复草海及外海水生态环境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必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底泥疏浚工程量343万m3,其中草海南部150万m3,盘龙江河口120万m3,大清河河口73万m3。采用环保型、高精度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施工,底泥通过排泥管输送至金家河堆场。对底泥经脱水后进行了综合利用进行了多方咨询和研究。考虑利用底泥配合环湖绿化生态林和环湖生态湿地建设。为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合理,对滇池底泥二期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调整,市滇管局就草海综合整治、底泥输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地点等问题,分别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召开了多次咨询论证会,最终确定利用底泥进行生态湿地基底修复及绿化生态林建设的工程实施方案。
2009年5月,在晋宁东大河入滇河口,一片绵延的湿地水清草茂,菖蒲丛中不时传出各种婉转的鸟鸣。据了解,1700余亩的东大河湿地目前是35条入滇河道中最大的入湖河口湿地。据昆明鸟类专家观测,滇池边绝迹20多年的黑翅鸢、黑翅长脚鹬等土著鸟类也重现东大河河口湿地。在全市35条入滇河道整治中,晋宁有8条河,全长17公里多的东大河就是其中一条。据晋宁县滇管局介绍,东大河河口湿地有两个特点:占地1700余亩的人工湿地是目前35条入滇河道中最大的河口湿地;湿地里运用了云南唯一的“河口前置库”技术,除去河流的污染物,沉淀泥沙,不让泥沙冲进滇池。当时恢复河口湿地154.45亩。去年,昆明市整治入滇河道及实施“四退三还”后,东大河一带退出了1470亩田、塘建湿地,加上原有的示范湿地等,这里建设的湿地已有1700多亩。在河口的滇池水面上,一排半圆形的木桩围出了一片64380平方米的水域,形成一个湖中湖。晋宁滇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云南唯一的一个“河口前置库”,此项目于2008年竣工,水面上80个浮岛种着水金凤、水芹菜,是用植物净化水体。但浮岛还开发出一个意外的功能,成了小鸟们的家。工作人员介绍,到了秋天,在浮岛筑巢的鸟很多,其中很多都叫不出名。去年10月,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监测的数据表明:前置库对污染物的除去率为17.3%;对透明度的改善最大可提高77.4%;库里泥沙堆积了0.33米,沉沙效果明显。水生植物群里增加了狐尾藻、金鱼藻。晋宁滇管局长吕丰说,这两种水草要在水质较好的水中才能生长,从中可以说明污染物降低,水质有好转。在东大河湿地里,水中长着菖蒲、马蹄莲等,岸边的柳树、青香木等也长势茂盛。植物的多样化引来了生物物种的回归。4月初,市鸟协的专家们在东大河湿地里,仅2小时就发现了19种鸟,其中有在滇池地区已绝迹了20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翅鸢,还有在滇池地区绝迹多年的黑尾蜡嘴、黑翅长脚鹬,此外,黑水鸡、绿鹭、白鹭、棕背伯劳等鸟类也在此栖息。对此,市鸟协会长王紫江说:“这里有湿地,有水生植物,有浅水区域,比较适合各种鸟类、游禽栖息。在这里发现滇池地区绝迹多年的鸟类及多种珍贵鸟类,表明滇池治理取得了成效。”
2009年7月,一项再造“滇池之肾”的生态工程正在昆明实施。去年以来昆明加快推进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工程,计划在滇池周围恢复和新建5万亩湿地及生态林,目前已经完成2.8万亩建设任务。滇池环湖生态工程的建设范围为湖岸后延200米以内的区域,总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合计5万亩,昆明市在这个区域实施“四退三还”,即通过实施退塘、退田、退人和退房,实现还湖、还湿地和还林。截至目前滇池周围已经完成退田和退塘3.1万亩,恢复和新建湖滨生态工程2.8万亩,其中包括湿地1.7万亩和生态林1.1万亩。
2009年7月,作为外来入侵植物为害甚重的“绿魔”——水葫芦如今可能变害为宝。紫根水葫芦滇池治污试点获成功。该新品种和普通水葫芦有很大区别,其最大优势是抑制叶片生长,叶片只有普通水葫芦的约十分之一。紫根水葫芦可为水体输送大量氧气并吸收砷等重金属污染物,还可吸附降解蓝藻等,并且在清水里、在非富营养化水体里也能正常生长。由于其叶片较小、根系发达,可以杜绝传统水葫芦二次污染的发生。另外,水葫芦经机械采收,通过专有设备进行固液分离后,固体可制作有机肥,液体则通过发酵产生沼气,最后的沼渣也可以当做有机肥。2009年8月,昆明市环境监测站对利用紫根水葫芦治理污染的两块试验地里的水质进行评估,其中一块达三类,另外一块达二类。国内多名环保界专家来到滇池边实地考察紫根水葫芦的试点情况,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种试验还在进行中。
这里补叙另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从2008年起,昆明在城建、修路、治滇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一个无疑是百年大计的事业:种树,建绿。
构成地球环境有五个子环境,即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和岩石环境,其中影响五大环境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绿化,一个是水。水是等量循环,自净化;绿化是增量循环,他净化。绿化是可增加、可再造的生态资源,是生态建设的载体,是城乡第一形象、第一环境、第一景观要素、第一基础设施,而且是惟一永增值、不折旧、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我们目睹了这年【2008年】6月开始的全市大规模的植树活动。绿化是昆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庭院绿化、广场绿化、面山绿化、环城绿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道道绿色屏障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林荫道、精品游园、森林公园、街头绿地、通透式围墙,走在街道上,目光所到之处,绿色越来越浓,城市用绿色勾勒的线条也越来越多……“透绿”,“见绿”,“补差”,这些新名词像一股旋风席卷昆明。
在昆明图上,这希望的绿色将生命般地成为昆明的主色调。
绿色是水的颜色,水的象征。没有绿色的植被,水就会干涸,成了无源之水。
而这一年【2008】,昆明增绿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数据显示:昆明新增绿地1717公顷。种植乔木171万株、攀援植物190万余株。主城区拆除临时和违章建筑后建成绿地62.54万平方米,绿地率35.69%,人均公共绿地10.16平方米;在城乡绿化方面,完成面上造林7.123万亩,其中滇池流域面山绿化完成3.5万亩,苗木基地建设3.0697万亩。天保工程建设公益林地7.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义务植树1423.7万株,完成农田林网283.82公里机耕路绿化,植树68万多株;在交通沿线绿化方面,主城15条出入道路种植乔木3.9万株、灌木6.1万丛,地被植物8.4万平方米,19条交界道路绿化种植乔木2.1万株,灌木2.2万丛,竹子5.3万丛,攀援植物13万株、地被植物101.5万株,县乡道路绿化830公里;在城乡河道沟渠绿化方面,实施20条段城乡河道沟渠绿化,绿化272.1公里,植树61万株,12条主要入滇河道完成绿化河道192.54公里,绿化379.65万平方米,沿湖五县区完成环湖湿地绿化2.5万亩。
那么,经过一年多来认真切实的治理,入滇河道的水质的变化情况如何呢?——
2008年,据监测,1—10月,盘龙江水质与2007年同期比较,各断面的水质类别无变化,但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降幅达35%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海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3%,外海下降了3.3%。
这年11月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一行对滇池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盘龙江等整治后,对滇池治理现有措施和即将采取的措施,周生贤一行高度重视和赞赏。周生贤肯定地说:“只要把现在的措施落到实处,滇池治理这个难题就可以破解。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支持昆明市、云南省,一起共同攻关,破解滇池治理这个难题。”
据2008年全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盘龙江、宝象河、新老运粮河等15条河道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大观河、柴河、白鱼河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数条河道初步呈现河清、岸绿的景观。
滇池水质呢?
滇池草海的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7.92,属重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活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草海营养状态均为重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叶绿素α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2.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
外海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6.41,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氮。与上年相比,外海营养状态均为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和叶绿素α有所上升,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1.7%,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这样的结果也许不是太让人满意,但是至少滇池水质有了初步改善,入湖河道开始变清,这已经够让人欣慰了。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昆明人从流传于民间的顺口溜说起,向我们讲述了一年多来通过河长们的治理,他亲眼目睹的变化。
他说,前几年的滇池就是一个臭水塘,水面上漂浮着蓝藻、水葫芦,西山睡美人也不得不枕着一塘臭水睡觉。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一条条入滇河道变成了龙须沟,那简直就是一个噩梦,但现在蓝藻少了,滇池水一天天在改善,只要有人真抓实干,措施对路,或许10年20年后,睡美人的长发终将被一池清水浸润着。这位先生坦言,昆明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推出“河长制”时,不少市民包括他自己心里也在犯嘀咕,滇池治理从开始到现在,算算也已经20多年,河道治理也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可始终效果不明显,按照官方的说法,只是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不再继续恶化的趋势。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一年年的水质监测很大部分滇池水依然是劣五类,五类前面的“劣”字真的很让人绝望,更让人痛心!但是,这一年多来,不经意间,却发现盘龙江开始变清了,这是近20年来没有过的,自己所居住的盘龙江边的房价也因河水的改变而上涨一倍,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口言之,身必行之”的结果。面对盘龙江、滇池的欣喜变化,这位先生由衷地说,人不善待大自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保护母亲河的行动还远没有结束。是啊,远没有结束,应该说,这才是开始,对于一个已被严重污染的滇池来说,谈结束还为时太早太早。
其实类似这位先生的感受到处都是。在上坝村,我们看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几位村民头戴草帽,坐在河边垂钓;不远处,白色、黑色的鸟儿时飞时停,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河道里的水浅浅的,水流缓慢,水清可见底,水里的马尾草随着水的流动而左右摇摆,就像美丽少女飘逸的长发。如果不是偶尔驶过的汽车,还让人以为是到了山中的溪流边,一切都那么宁静而幽远。在中段大花桥,站在桥头看桥下的排污口已经看不到污水了,再看看河水已经清清地流淌着,没有被“染”色的现象了。在南坝村附近,我们见到沿河的临时房屋被拆除了,昔日堆积在河边的垃圾清理了,破败的河堤被重新修缮并拓宽,昔日拥挤、杂乱不堪的沿河两岸变得宽敞、疏朗,取而代之的是亲水景堤、纵向贯穿全市区的景观道。再来到入湖口的洪家小村,泥泞的土路边成了水泥路面。村民们随意堆放在河堤上的柴火、竹竿、砖头、垃圾等已经不见了,只有几棵桑子树和无花果树还屹立在河边。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盘龙江就从这里汇入滇池。村头,杂乱的临时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湿地小公园,里面种植着中山杉、滇朴、滇鼠刺、蚁塔、旱伞草等乔木、灌木及水生植物11410株,“芦苇飘荡、水鸟翻飞”的滇池湖滨湿地风貌使这个小渔村更显自然、淳朴。观景长廊上,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没有多余的建筑物,只有波光粼粼的滇池和西山睡美人,新娘依偎着新郎绽开了幸福的笑脸。
截至2009年4月,来自环保部门的权威监测结果显示,洛龙河、胜利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南冲河和淤泥河7条河流的水质类别达到其水功能阶段目标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盘龙江、新宝象河、大观河等26条河流的入湖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占35条入湖河道的74.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治理上突破性的进展了。
另有好消息传来:截至2009年8月21日,本年昆明主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达到90天,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88天的最高历史纪录,创造了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严格自动监测以来的奇迹。数据显示,2006年,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为18天,2007年为52天,2008年升至88天,今年仅头8个月就超过了90天,是2006年的5倍,超过2007年38天。昆明市环保局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昆明空气质量在
内陆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13个环境重点保护城市中,仅次于海口,排名第二!
空气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远道而来的海鸥也会为这些欢呼雀跃。
仇和书记认为:滇池流域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是昆明未来最大的发展性资源,是现代新昆明建设最大的载体平台,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滇池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深化对滇池污染治理的认识,把滇池治理作为统筹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确保35条入湖河道、环湖公路全程没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进入滇池。他说:“生活在滇池流域的每一个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责任者和受益者。”仇和强调,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省委、省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负责的态度,下更大的决心、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在滇池污染治理工作中下决心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强势发动、持续推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通过不懈努力,早日恢复滇池“高原明珠”的迷人风采,早日恢复滇池流域湖清、水秀、山美、地绿的自然风光。他还说:“生态环境建设是最重要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绿化是生态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仇和在调研中强调:湖滨生态湿地建设一定要机制到位,提倡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对握的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永久性苗木种植区域,尽可能使湿地面积乔木最大化、草本植物最小化,通过企业化管理,既培育苗木产业,又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同时也为农民就地转化提供就业岗位。……要通过工程措施与两侧河道横向沟通、分流,使主城尽可能多的入湖河道拥有活水;在保留现有历史护坡前提下,35条入湖河道进行河床清污形成缓坡,利用河中淤泥种植湿地生态植被,条条河道全程湿地化,提高河床整体净化能力和生态功能,通过河道来弥补滇池湿地的不足。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使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二三产业化。
仇和书记的认识到位了吗?
这幅美景图,昆明人有足够的功底画好吗?
现在是夜晚,我们坐在电脑前翻看着关于滇池的采访笔记以及一大堆有关滇池的背景材料。窗外有风轻轻吹着,好像带来了水浪的声音,时强时弱,是滇池的水浪在回响么。或者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滇池情结,这声音就来自于我们心底。
是啊,这条治理滇池之路,我们走得实在太沉痛太艰辛。
美国的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每一条河流的生命都在唱着它自己的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于加进了滥用的不和谐的音调而变得很长。过度的放牧先损坏了植物,然后又破坏了土壤,来复枪、捕兽器和毒药接着又消灭了较大的鸟和哺乳动物,随后则是拥有道路和旅游者的一个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建立给很多人带来了音乐,然而到了很多人把它调到可以听得见的时候,那里除了噪音,就几乎没有什么音乐了。”滇池也一样,它有自己的音乐,纯自然的音乐,它是那么动听。那么让人愉快。还有著名音乐家刘炽先生专门为它所创作的音乐《滇池圆舞曲》,这音乐也一样美妙,一样怡人,一样令人陶醉。只是后来,由于不和谐音符的加进,才让我们今天除了噪音,就没有什么音乐可言。
2009年9月,昆明郑重宣布:2010年7月2日起,不允许一滴污水进滇池!滇池治理最后要看两个生物指标:滇池土著鱼能否洄游;“河长”能不能带领市民在滇池游泳。昆明人不能不为这种决心和气魄、为这个硬指标鼓掌叫好!
20年,200个亿。这是昆明目前的治理计划。到那时候,滇池的外海水质将达到三类标准,草海达到四类标准。再进一步让滇池还原碧水。同时恢复滇池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湖的污染物以2010年排放量为基数削减65%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率85%以上,滇池面山森林覆盖率达40%,松华坝水源区覆盖率达60%。这种构想无疑是十分美好的。
另一个构想更美好,那就是昆明21世纪城市建设构想,那就是山水之城,园林之城,山水、绿化和园林相得益彰,形成城市在湖泊中,湖泊在城市中,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这一切美好构想,关键还是一个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滇池”。
但愿这不是一个梦。
但愿不久的将来滇池重新唱起它自己的欢歌。
滇池美景的重现,是我们今天一代人的重责,也是我们今后若干代人的希望。江山本如画,风云壮画图。
老昆明人和我们,都还牢记着那首著名的《滇池圆舞曲》熟稔、优美的旋律,至今能吟唱,现在的昆明人还记得吗?
曙光像轻纱飘浮在滇池上
山上的龙门映在水中央
像一位散发的姑娘在梦中
睡美人儿睡在滇池旁
金色的阳光闪耀在滇池上
碧波的水面白鸽飞翔
渔船儿轻轻地随风飘荡
渔家姑娘歌声悠扬……
【李霁宇: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红昆: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