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诸侯纷争,战乱不已,但思想文化却是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出现,异彩纷呈。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学派,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史学家赞誉这一时期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他曾专门派人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收藏于大秦宫殿,并且授予七十多位声望很高的博学之人之官,同时召集天下学子对文献进行清理甄别。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摆筵席,宴请群臣,庆祝北伐匈奴和南平百越双双获得胜利;同时,这一天也是秦始皇四十六岁的生日,秦始皇亦有为自己庆贺寿诞之意。
宫殿内,俊才贤士济济一堂,让秦始皇顿生天下之士皆为我所用之感。他意气风发地向群臣说道:“诸位都是我大秦的栋梁,朕的左膀右臂,朕治理天下,今后还得仰仗诸位全力辅佐,以使国家太平、人民安康。”
仆射周青臣乘机上前道:“昔日秦国地不过千里,今仰赖陛下神威,扫平六合,安定海内,驱逐蛮夷;但凡日月之光所照之处无不向我大秦称臣,诸侯国的土地也已成为我大秦的郡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再也没有战争,大秦帝国传承万世而不灭;陛下的神威和恩德,自古以来无人可比。”
周青臣的颂扬之词,秦始皇听得是心花怒放。而这一切,都全看在博士官淳于越的眼里,他对周青臣的阿谀奉承深感不满,于是满脸鄙夷地向始皇道:“周仆射当面阿谀陛下,并非忠臣。”
周青臣气愤地道:“淳于越,你不要无缘无故诬陷本官!”
淳于越白了周青臣一眼,没有答理,转而向始皇奏道:“匡正君过,乃臣等职责,陛下请容臣禀奏。”
“爱卿但说无妨。”秦始皇道。
“禀陛下,周朝的天下之所以能持续八百余年,主要得益于分封子弟功臣。如今,陛下拥有的土地远超历代君王,但陛下的子弟功臣却是平民百姓,没有封号和封地。朝廷万一出现意外,将无人救援。如果不师法古代,国家不会得到很好治理,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周青臣等人的阿谀逢迎而加深自己的过错。”
淳于越的话,令四座皆惊。早在秦王朝建立之初,朝廷中就有过一次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后来由于秦始皇力排众议,坚决实行郡县制才作罢。今天在朝堂之上,淳于越公然再提分封制,无疑是否认秦始皇当初的决定。群臣纷纷战战兢兢地注视着秦始皇,宴会融洽热烈的气氛顿时变得很紧张。
秦始皇没料到,在这样喜庆的场合竟还有人敢重弹分封天下的老调,内心早已怒火中烧,但为了保持君王的风度,秦始皇平静地道:“有关分封和郡县制,在当初就引起了争议。当年老丞相王绾力举分封天下,被朕否定,没想到现在淳于博士仍反对郡县制。朕不是独断专行的皇帝,诸位还有何意见,不管反对与支持,大可全部说出来。”
秦始皇的反应大出群臣所料,他们本以为秦始皇会大发雷霆,却没想到陛下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早就按捺不住的儒生们于是活跃起来,纷纷参与了辩论。一个个旁征博引,争得面红耳赤,发展到后来,他们好像全然忘记了秦始皇的存在,竟将平日对朝政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涉及大秦的国家制度、刑罚与赋税、徭役等诸多方面。
秦始皇内心十分愤怒,虽然平日对儒生们非议朝政之事已有所耳闻,今日亲耳听见,仍令秦始皇震惊无比,他没想到,儒生们已“猖狂”到如此地步。他挥了挥手,制止了儒生们的辩论,意味深长地看了李斯一眼,道:“李丞相对此有何看法?”
李斯知道,始皇此举意味着要他表明自己的态度。郡县制是当初自己向皇帝力荐实行的,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实质就是在针对自己,自己身为百官之首,岂能沉默不语?于是他不慌不忙地道:“回禀陛下,世情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改变,国家的制度当然应顺乎世情的变化。分封制在周朝也许有效,但其也是后世战祸的根源。为大秦千秋万世的安危着想,岂能分封天下?再说郡县制乃陛下亲手所制,其优点正逐渐显现,又岂能随意更改?儒生们自恃读过些所谓的经典,不考虑实际情况,只知一味照搬古制,非议朝政,实乃妖言惑众。”
李斯的话,引起了儒生们的极大不满,于是他们又开始了一轮对李斯的反击。秦始皇见此情景,连忙挥手制止到:“各位爱卿不要再争论了,郡县制已行,朕无意更改。天色已晚,朕要休息了,诸位请回吧。”一场争论宣告结束。
李斯回府后,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他认为,以淳于越为首的一帮儒生顽固不化,鼓吹陈腐之见。若陛下真依他们之见,帝国滚滚向前的车轮必然倒退。他思考良久,突然心生一计,何不借机向陛下上书,建议焚烧《诗》、《书》,严禁儒家迂腐思想泛滥,独尊我法家思想,以实现帝国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进而强化中央集权。他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写就了一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奏疏,看着自己辛苦的结晶,李斯略显苍老的脸庞上浮现出了一丝笑容。
李斯在这篇奏疏里,向秦始皇建议:除《秦记》外的史书全部烧毁;除博士官外,普通人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一律烧毁;相互谈论《诗》、《书》的,一经发现,在闹市处死;以古非今的,诛杀全族;官员知情不报的,以同罪论处;法令下达三十天后仍不执行的,处以刑罚;医药卜筮种树方面的书,则不必销毁;如果想学法令,须拜官吏为师学习。
当李斯的奏疏呈给秦始皇之后,秦始皇也感到,焚烧天下《诗》、《书》、史籍,势在必行,于是召李斯来到皇宫内殿密谈。正是此次密谈,坚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决心,也标志着秦朝思想文化领域一场大劫难的来临。没过几日,李斯的奏疏即以大秦法令《焚书令》的形式昭告天下,身为丞相的李斯不遗余力地执行着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在李斯的大力推动下,各个郡县政府都严格执行着焚书命令。一时间,大秦帝国内烽烟四起,不是代表战争的狼烟,而是焚烧书简所留下的烟雾。
公元前220年,自从最爱的皇后过世后,秦始皇感到人生无常,于是他渐渐痴迷上求仙问道之事。由于这次焚书令的下达,他发现那些术士渐渐不愿与他接近。这些术士本来就是儒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极为不满,因此都不愿再为秦始皇炼制仙丹。李斯于是乘机向秦始皇进谏,说明那些术士只是在利用鬼话欺骗他,世上本来就没有长生不老。恰巧这时,御史大夫姚贾也向秦始皇呈上一捆简册,这捆简册是弹劾老臣王绾的。简册上说,王绾笃信儒学方术,与儒生方士来往甚密,焚书令下达后,王绾偷偷告知儒生方士让其将禁书秘藏好,后来终被发觉,这些方士只好逃之夭夭。
儒生方士的纷纷逃离令秦始皇异常愤怒,他令李斯严加审问那些已经抓捕到的儒生。儒生们受不了严刑拷打,于是纷纷诬告和牵连他人,结果竟有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被捕入狱。秦始皇在一气之下,下令将所有儒生全部坑杀,制造了一起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是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一次大惨剧,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首次大劫难。它不但没有给秦朝带来稳定,恰恰相反,秦始皇在天下儒生和学者眼里,变成了一位惨无人道、独断专行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