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杀了李斯之后,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还要杀死秦二世呢?
权力与避险是他铤而走险的两大原因。
先说权力。
赵高在秦始皇去世之后立即说服胡亥、胁迫李斯发动沙丘政变,目的就是想利用胡亥除掉扶苏,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而攫取更大的权力。胡亥登基之后,赵高当上了郎中令,成为九卿之一。但是,赵高并不满足,他还要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因此,赵高陷害李斯,最终借胡亥之手杀死了李斯,自己当上了中丞相。所谓“中丞相”,就是可以自由出入禁中的丞相。但是赵高即使当上了中丞相,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他的权力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上限——皇权。所以他又进一步伸出魔爪。
再说避险。
自古权力无顶峰。当上中丞相,与当年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是赵高的仕途还有政治风险,因为在他之上还有一位拥有生杀大权的秦二世。秦二世是天下公认的至高、至尊、至大、至上的皇帝,拥有主宰天下的绝对权力,一句话就可以杀掉权势熏天的赵高。对于这样一位皇帝,赵高也害怕。虽然他可以操纵秦二世,但是秦二世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摆布的玩偶,他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又非常专制暴戾。因此,只要秦二世存在一天,赵高就面临着一天的危险。
司马迁说秦二世是“人头畜鸣”的蠢材,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全然如此。
为什么说秦二世是一位有一定政治头脑的皇帝呢?
第一,秦二世有巩固帝位的明确指向。秦二世一即位就采取了强化祭祀和巡游天下等多项措施,证明自己是秦始皇的合法继承人。这说明秦二世并非毫无政治头脑。
第二,赵高对秦二世怀有畏惧心理。赵高杀秦二世的原因之一是担心秦二世追究他当丞相之后天下大乱的责任。秦二世曾严厉指责赵高为政不力,导致天下“盗贼”日益增多,这使赵高非常恐惧,促使他下决心杀秦二世。如果秦二世完全是任由赵高随意摆布的傀儡,赵高还会吓得连上朝都不敢吗?
第三,秦二世处理李斯案件相当谨慎。秦二世受赵高挑拨抓捕了李斯,并交由赵高审理,但是秦二世在收到赵高的报告后并没有立即处死李斯,而是亲自派员去复审此案。赵高知道秦二世会派人复审案件,所以才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秦二世确认李斯“认罪”,才下令处死李斯。
所以,赵高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除自己的从政风险,必须先下手为强,在秦二世准备收拾自己之前先除掉秦二世。这就是主动规避政治风险。
秦二世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但是却受到了赵高的愚弄。
赵高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愚弄秦二世呢?
第一,让秦二世与群臣隔绝。
赵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一手就是隔绝秦二世和大臣们的联系。秦始皇从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开始,一直非常注意和大臣们共商大事。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都是在秦王赵政和大臣们的议论中形成的。比如兼并六国从何入手,大臣们的意见并不统一;秦王赵政就在朝堂之上让韩非、李斯等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张,他作为总裁判长,最终支持了李斯灭韩的主张。可见,秦王赵政历来有非常完备的朝议制度。这种制度的本身为君主和大臣们共商国是提供了保证。由于有了大臣们的参与,秦王赵政的决策才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赵政个人的独断专行和决策错误。决策上的错误是任何一届政府最大的错误。
但是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赵高对秦二世说:先帝统一天下的时间长,所以大臣们不敢任意所为。您刚刚即位,又非常年轻,最好不要和大臣们一块儿议事,因为您对朝政也不熟悉。假如您处理朝政稍有失误,说了外行话,等于在朝臣面前示短献丑。皇帝称“朕”,应该独揽朝纲(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一定不要多和朝臣们接触。不和朝臣们接触的最好办法是不见大臣,在宫中自己决断大事。于是,秦二世便常常在宫中,与赵高决断朝中事务(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的这个主意将秦二世和大臣们的联系完全斩断,秦二世成了孤家寡人。
赵高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馊主意呢?
一是害怕大臣告状。因为赵高从沙丘政变当上郎中令之后,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杀人泄愤。杀了那么多人,报了那么多私仇,他怕有人向秦二世告状(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史记·李斯列传》)。
二是便于控制秦二世。秦二世不上朝,他怎么处理朝政呢?和赵高拍板决定,赵高自然对秦二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秦二世为什么会听信赵高的这番“理论”呢?
一是信任,二是方便,三是示高。
先说信任。赵高和秦二世最亲密的关系在于他们的师生之谊。赵高曾教秦二世法律,这是其一。赵高又首议篡改遗诏让秦二世当上了皇帝,秦二世能不信任赵高吗?这是其二。秦二世不懂朝政,处理朝政需事事依靠赵高,这是其三。有了这三条,足以使秦二世对赵高深信不疑。
再说方便。秦二世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他刚一即位便想到了享乐。此时的秦二世刚刚二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为什么对人生看得如此悲观?因为他从父皇一生勤劳执政、五十岁撒手人寰中汲取了教训。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理解了的未必能够深刻地感受,感受到的才能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短暂的一生对秦二世来讲可谓刻骨铭心。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唯一随游的儿子即是秦二世,但是刚刚五十岁的秦始皇,出发之时还非常健康,毫无得病的症状,仅仅几个月的光景就一病不起,命归黄泉。胡亥目睹了父亲由鲜活到死亡的全过程,这对于一位刚刚二十一岁的年轻人来说太残酷了。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刺激的人才会有如此深的震撼。
由于秦二世把人生看得很悲观,赵高建议他居禁中处理朝政,可以说是大得其心。
不上朝,仅仅在宫中和他最信任的老师一起处理朝政,这比起上朝听政,自然是又快捷、又方便、又省时、又省事。和老师赵高商议朝政,没有了杂七杂八的议论,六根清静,赵高又善于阿从,这等于取消了坐班制,变成弹性工作制,在家上班。秦二世何乐不为?
最后说示高。秦二世在禁中就能处理天下万事,充分显示了皇帝的万能和高明。这明明是赵高给秦二世戴的高帽,但是胡亥就是喜欢这样的高帽,喜欢听这样的话。
赵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二手是断臂。
李斯是沙丘政变的支持者,也是秦二世一朝的中流砥柱。但是,秦二世不上朝之后,李斯见秦二世一次也非常不易。李斯只有到宫中通报,得到允许,才能见到秦二世。正是这一背景,断送了李斯的性命。因为赵高一方面诱使秦二世不和朝臣接触,一方面欺骗李斯在秦二世玩乐的时候求见,每每打断秦二世的兴致,惹得其大为恼火。他误以为李斯是有意给他添乱添堵。赵高就趁这个机会向秦二世进谗言,最终导致李斯被杀。如果秦二世正常上朝,李斯完全有时间、有机会向秦二世进谏,李斯的悲剧也许不会因此引发。正是因为赵高隔绝了秦二世和朝臣甚至是丞相之间的联系,秦二世才会听信谗言,误杀李斯。杀了李斯,也就斩断了秦二世的左膀右臂,赵高代替李斯当了丞相,秦二世的死期迅速临近。
到了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杀尽了所有的忠臣志士之时,秦二世自己的生死已经掌控在赵高手中了,他的死期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