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是一把屠刀。一个利欲熏心、野心不断膨胀的人,会时刻挥舞着屠刀向一个个阻拦他达到狂妄目的的对象砍去。哪怕这个对象本来无心去阻拦他,但只要他认为这是一个绊脚石,谁都不能逃脱。
赵高的野心随着他阴谋的顺利得逞而不断膨胀。因此在除掉扶苏之后,他又会把屠刀砍向谁呢?
胡亥做了皇帝,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让赵高畏惧的是,蒙恬手握重兵,宗室大臣窃有异议,这些都是他实现阴谋的严重阻碍。逼死扶苏,是他的第一步棋;要彻底实现自己的目标,现在应该走第二步棋了。赵高还要除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谁?
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秦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
赵高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场政变中除掉这两个人呢?
一是旧恨,二是担心。
先说旧恨。赵高曾经因为犯法受蒙毅审理,蒙毅不畏强权,按照秦律判了赵高死刑;后来因为秦始皇的干预,赵高才侥幸躲过一劫(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由此,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再说担心。赵高对蒙氏兄弟非常担心。赵高的担心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蒙毅审案秉公无私,赵高深感他可能不会像李斯那样俯首听命。如果蒙毅“不为己”怎么办?因此,必须要除掉蒙氏兄弟。
二是蒙恬与扶苏的关系不一般。蒙恬是长城军团的统帅,扶苏是长城军团的监军,这段经历使蒙恬和扶苏结下了友谊。现在扶苏已被假诏书赐死了,但与扶苏关系交好的蒙恬还在,这使赵高极不放心。
三是蒙氏兄弟如果再次受到秦二世胡亥的重用,这对赵高不利。蒙毅、蒙恬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均为大秦帝国的重臣。蒙氏家族三代功勋卓著,胡亥对蒙氏兄弟并没有必欲除之的想法,反而想释放蒙恬,因为在他心中只担心扶苏,只想除去扶苏(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胡亥的这种想法更坚定了赵高屠杀蒙氏兄弟的意念,也就是说如果蒙氏兄弟活着,被重新重用的可能性很大(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史记·蒙恬列传》)。所以,赵高内心有着深深的隐忧,而这种隐忧也不是没有道理,以蒙氏在秦国的影响与功绩,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极大。
小人的“核武器”是诬陷。赵高日夜在胡亥面前诋毁蒙氏兄弟,并派人网罗、制造蒙氏兄弟的罪过,以此弹劾他们(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想立你为太子,但是蒙毅坚决反对,这是不忠。所以,应当除掉这个不忠之臣(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史记·蒙恬列传》)。胡亥对蒙毅最初并无恶感,但是,在赵高不断的聒噪之下,他将祈祷山川归来的蒙毅囚禁在了代地。
原来,秦始皇在平原津病重之后,立即派当时随行的蒙毅去名山大川为自己祈祷,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消灾治病。蒙毅到名山大川祈祷最后也没有治愈秦始皇的病。直到秦始皇病死之时,蒙毅还在忙活,尚未归来。等到蒙毅任务完成回来交旨时,秦始皇早已撒手人寰。这时的胡亥听信了赵高的挑拨,囚禁了他。
此时的蒙氏兄弟双双被囚。赵高一心想要杀掉他们。但是,赵高欲除蒙氏兄弟一事遇到了麻烦。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有人为蒙氏兄弟说情。这个说情人是谁我们暂且不表,以后再补叙。
最有分量的话是刚刚发生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这位说情人对秦二世讲了赵国和齐国的亡国原因:赵国的亡国之君赵迁杀了李牧而重用他人,齐王田建杀了老臣而重用后胜。结果,他们都因为杀错了人、用错了人而亡国。胡亥对十几年前发生的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事非常清楚,这些话也最能打动胡亥。蒙氏兄弟就是秦国的李牧,一旦杀了这样的忠臣良将,国家将会非常危险。此人进言胡亥要慎重,不可轻率,杀忠臣而重用没有节操的人,将会导致群臣不服、众将离心,最后必定是众叛亲离的局面(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史记·蒙恬列传》)。
胡亥能听得进去吗?
当然不能。
胡亥派使者到关押蒙毅的地方,逼迫蒙毅自杀(赐死)。
什么理由呢?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先皇想立我为太子但是你反对。所以,你这是不忠。本来此事要牵连你的家族,但是,我不忍心,现在只赐你一人自裁,这够宽大的吧(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史记·蒙恬列传》)。
蒙毅回答:要说我不了解先主的心意,我怎么能年纪轻轻就得到先皇的提拔赏识,一直到先皇仙逝都深受信用?在诸位公子中,只有您陪侍先皇周游天下,可见您远胜其他公子,我怎么会怀疑您的才能呢?先皇重用您是多年来的深思熟虑,我怎么敢进谏(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史记·蒙恬列传》)?不是我找借口躲避死罪,只是担心羞辱了先皇的名声。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以不应得的罪名错判重臣百里奚,死后的谥号为“缪”(以其所举不得人,故加恶谥。缪者,妄也。《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上述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错误,遭到天下人的非议,声名狼藉。
但是,胡亥的使者知道秦二世的意图是必杀蒙毅,所以根本听不进蒙毅的申诉,最终杀了蒙毅。
蒙毅被杀之后,其兄蒙恬能躲得过去吗?
肯定躲不过去!
秦二世又以什么理由杀蒙恬呢?
两点:一是“君之过多矣”,二是“卿弟毅有大罪”。你自己的罪多得很,你弟弟又犯了大罪,诛连到你。
蒙恬像蒙毅一样,坚持为自己辩护。
他说:我们家族三代有功于秦,而我统率三十万大军,即使现在被关押,我的力量也足够发动一场叛乱,然而,我不会做不义之事,也不敢让我们蒙氏家族蒙受耻辱(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
周成王即位之时年幼无知,他的叔叔周公姬旦背着周成王接受群臣朝见,最终平定天下。等周成王病危,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福说:国君年幼,是我当权执政,如有罪过,上天应惩罚我。周公旦把祷词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当周成王能亲理朝政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早就想作乱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会发生大事。周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到了楚国。后来,周成王在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了周公旦当年的祷告书。看着这些昔日的文件,他流着眼泪说:“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造谣的大臣,请周公旦回归。
我蒙氏宗族,世代没有二心,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一定是乱臣贼子欺君罔上。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我说这些,不是想逃避罪责,而是忠心规劝,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使者会听蒙恬的这番话吗?不会。使者说:我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来执法,不敢把你的这些话传给皇上。
听到此话,蒙恬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了,喟然长叹:我哪里得罪了上天?难道要我无罪而死吗?沉思了一段时间后,蒙恬终于找到了一个理由,那便是他负责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么远的距离,中间难免会截断地脉,这可能就是我的罪过吧。这种无奈的解释也只能是蒙恬最后的自我安慰而已。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无奈,蒙恬服毒自杀,离开了这个他依恋万分的世界(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史记·蒙恬列传》)。
蒙氏兄弟终于被赵高陷害而死。
没有公开审理,没有公平执法。制造这场冤案的人正在一步步摧毁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帝国大厦。